袁天罡墓室未设机关,为何至今无人敢盗?
袁天罡,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益州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他预言了武则天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他言中了唐太宗时期的龙脉所在,差点断掉了武则天的龙气。幸亏武则天力劝李治听从长孙无忌的话,没有将袁天罡测定的龙气所在给毁灭掉。
根据唐史记载,袁天罡一生为人看相无数,没有一次看走眼,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武则天看相。
其实,袁天罡对于自己也是很会算的,就来说说他的墓,他和李淳风的墓其实很近。但经过推算,李淳风的墓将来会被盗,而他的则不会。事实上确实如此,李淳风的墓后来真被盗贼挖了,但袁天罡的墓时至今日依然没人盗,这又为呢?难道里面埋了暗器机关,盗贼进不去?
其实里面既没有机关也没有暗器,这主要是当时宋朝初期,一个军队驻扎的地方正好涵盖了袁天罡的墓,而李淳风墓地却不在范围之内。原本两人墓地相距不远,但这样一来盗墓贼对袁天罡的墓不敢动,毕竟想盗他的墓就等于入了禁区,肯定吃不了兜着走。而李淳风的则不一样了,既没人看守,也没有士兵防守,自然就比较好下手了。更巧合的是,之后的历代朝廷都选择在此驻扎军营,因而千百年来,袁天罡之墓可以平安无事。
新中国成立后,袁天罡之墓周边依然驻有军队,盗墓贼始终无机可乘。后来,随着国家对古代文物的重视,袁天罡墓成了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所以,不知袁天罡又可以高枕无忧多少年了。
这一切,是袁天罡算得准?还是机缘巧合呢?恐怕只能是个无解之谜了。
各种野史笔记小说中,关于袁天罡的故事就更多了,简直把他视为神仙级别的人物。袁天罡和李淳风都是高人,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两人合著的《推背图》,被誉为东方千古预言奇书。
相传袁天罡在武术上也有一定造诣,二人与李渊关系深厚,二人共同教授西府赵王李元霸武功,成就了李元霸隋唐“第一杰”的地位。
但民间还有传说袁天罡在凌云山得道后白日飞升。凌云山一带地灵人杰,据史书记载,华夏文明的人祖伏羲女娲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修行中的大成就者至今传颂民间,唐代道士胡备元、张真等就是在此白日飞升,而关于袁天罡在这里得道并白日飞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不管袁天罡史死了还是飞升了这依然是个谜,但在四川阆中九龙朝圣观稼山半山腰,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的袁天罡的墓穴却仍然屹立。
剻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还是为自己的野心呢?
导语:很多人都知道韩信,知道他是著名的"兵仙",在西汉开国历史的宏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韩信一生攻城略地无数,功成名就后却受刘邦猜忌怀疑,被用计从封地抓回都城软禁,最后死在了吕后手中,死之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后悔不听蒯彻的计谋啊"。蒯通是什么人?给了韩信什么建议?让韩信后来发出如此感慨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这位西汉开国历史上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可忽视的奇谋士蒯通,他为什么要劝韩信自立为王?又为什么在韩信不听自己意见时不转投他人呢。
蒯通的出身
蒯通的家世出身记载了了,出生于秦末汉初的范阳固城,本来叫蒯彻,因为和汉武帝重名后世史家为避讳将其名改为蒯通。在他出现前是做什么的,是谁的学生,甚至年纪都不清楚。后世史学家们也没有考证到更多的有关蒯彻的历史资料,只知道他擅长纵横术,还写过关于战国权变的书。可能以相面为生。
秦末起义军将领武臣接到陈胜的命令往北去攻打赵地,这个时候蒯通就突然出现了。原来武臣打仗前请蒯通测这一仗的胜败结果,能否旗开得胜。蒯通当时应是一个有名气的相术师,但是他的报负绝不是只做一个相术师,就自告奋勇去说降范阳县令。蒯通前去游说范阳的县令时简单自我介绍后,运用游说策略,先说范阳县令马上要死了,自己来提前吊唁,来立马引起徐公的注意,然后又说因为遇到自己,徐公就不用死了,一惊一喜让范阳县令不得不追问蒯彻怎么回事。
蒯彻跟当时的范阳县令徐公陈说利害关系。首先摆明在范阳县令徐公当县令的时候根据大秦律法残杀了很多人。现在秦朝律法严苛君主残暴,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秦朝的律法已经行不通了,而那些被残杀的人的父亲兄弟儿子们就要借此机会来找你报仇了。蒯彻的分析有理有据,徐公也明白即使那些人是按律法处刑,在暴乱的时候难免就有人报复掌刑的官员。
接着又解释说为什么祝贺徐公遇到自己就能获得活路,因为很巧派来攻打赵地的武信君派人来问问他此次出征的凶吉,而蒯彻告诉武臣直接攻破城池取得范阳太危险了,用我的策略就不用打仗,只要发个檄文就可以得到千里城池。成功说服武臣同意高官厚禄招降。
那么是什么策略呢?就是让让范阳县令带头投降,武臣给范阳县令恩惠荣耀,并且用华贵的马车载着徐公到各地炫耀。这样还没有投降而又想投降的都城将领们就会争相前来投奔了。果然武臣用了这个策略,燕赵的三十多座城池都来归降了。
蒯通一出现就帮助陈胜部下的起义军不战而得三十多城,可以说不光使自己青史留名,也免去了一场生灵涂炭。
蒯通追随韩信
蒯通和好友安欺生曾到项羽手下谋求任用,但是项羽不用他们计策只想封他们爵位,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报负大展自己的才华,不但不接受还逃走了。在蒯彻说降范阳令后五年,蒯彻以韩信谋士得身分出现在韩信身边。蒯彻是怎样到韩信身边,又为什么选择做韩信的谋士呢?
蒯彻在《史记》里都没有自传,史书上也没有生平的一些详细记载,只是在别人的列传里或多或少提到了他,在投奔韩信麾下前,蒯彻在项羽手下也呆过一段时间,逃走后选择了投奔韩信。其中在张耳的传记中写道了蒯彻在韩信手下当谋士时的几件事。
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时,郦食其说降了齐王,韩信本来准备停止进攻,这时蒯通又出现了。蒯通问韩信:"汉王有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齐国吗?"并且给韩信分析汉王明知郦食其说降齐国却不下令停止进攻的原因。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继续攻打齐国。后人都认为是韩信蒯彻嫉妒郦食其,其实主要也是防止中刘邦的计谋不得已的自保。
韩信攻下齐国后想做齐王,请求暂代齐王镇守齐国。刘邦虽然生气,但还是听了张良的计策假装高兴大方地封了韩信为齐王。这个时候实际上形成了三股最强势力就是刘邦、项羽、和韩信。各个势力集团都明白这是最关键的时刻,谁能争取到韩信谁就会赢得天下。因此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联合楚王攻打刘邦,其实韩信一开始也是跟随的楚王,但是不受重用,而后改投汉王,汉王手下的都是识才之人,再三推荐韩信,韩信才得以展露将帅之才。韩信犹豫后,以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拒绝了武涉。
西汉王朝辛追的生平故事
1、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2、公元前202年,16岁的辛追还是个美丽多情的湘女。就在她嫁到江夏王府的那天,就遇到韩信大军的围城。江夏王宁死不降命全家切腹自尽。热爱生命的辛追,就在韩信百万围城大军的重重包围下,独身一人毅然打开城门,走到这个不可一世的汉军大将韩信面前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一个女人出嫁那天却让她死。韩信面对这个善良美丽的辛追,无言以对,他被这个少女镇住了,但事与愿违,城破家亡,辛追沦为女俘。大将军韩信爱上了这个美丽而倔犟的姑娘,辛追被带回了韩信家中,她无意中发现了婢女花样红杀死韩夫人。花样红怀上了钟离昧的骨肉却谎称是韩信的儿子。而韩信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韩信忍辱负重救下公子丹的仁义之举打动了辛追。公子丹将辛追托付给韩信,自己前往刺刘邦。事败处死。辛追渐渐对韩信倾心,正当两人热恋时,被皇帝刘邦发现,刘邦也被辛追的美击晕了!认为辛追是上天赐与他的尤物,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到辛追。与此同时,楚国败将钟离昧也想利用辛追完成光复楚国的大业。于是,美丽善良的辛追落入一个个精心策划而又惊心动魄的阴谋之中……
3、钟离昧趁机将辛追劫走,要求与韩信决斗。决斗中,花样红用匕首杀死了钟离昧。刘邦利用帝王的权势威逼韩信交出辛追。但辛追的美丽和善良征服了韩信,他决意放弃一切,跟辛追出走。花样红假扮辛追移花接木成全了辛追和韩信。辛追和韩信两人打算回到湖南,却发现去路早已被陈平截断。无奈之下,二人逃到韩信好友的一个农庄,农庄里的人都热情接待着辛追和韩信,二人过了一段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的日子。但韩信很快对这种平民的生活感到厌倦,内心仍然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辛追对韩信这种变化深感失望。但她仍爱着韩信。韩信打算和辛追成亲,成亲当天,刘邦却出现了。刘邦和韩信举杯畅饮,都喝醉了,婚礼无奈之下只好取消。辛追回到住处,刘邦虽已离去,但辛追却发现了刘邦掉在地上的玉佩,她若有所思。吕产带兵将韩信围住,为了爱,辛追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以刘邦赦免韩信作为交换。刘邦答应了。于是,辛追痛苦的离开韩信进了皇宫,封为丽妃。刘邦得到辛追后欣喜若狂。他想尽办法想讨得辛追的欢心。然而一切都是徒劳。辛追虽然答应作他的妃子,但心已死。刘邦十分痛苦。
4、韩信失去辛追后,更加疯狂的追逐权力,以此来填补失去辛追的痛楚。刘邦屡次故意让辛追和韩信见面,加深了二人的痛苦,将韩信逼到了极点。薄姬在宫中受冷,求助于公公,公公设计让薄姬毒死赵姬和管姬,以此换来刘邦的注意。辛追为薄姬美言,刘邦临幸薄姬。刘邦御驾亲征,吕后利用韩信的痴情精心编织了一个陷阱,收买了韩信的门客李舍,将他骗进宫中杀害。钟惺闯入宫中放火并趁乱救出韩信。然而韩信中毒已深。韩信将辛追托付给钟惺并让他用刀杀死自己减轻痛苦。钟惺在挣扎中只好讲到刺下。辛追得知韩信遇难,认为是刘邦所为,对男人彻底失望。而此时,她已怀上了龙种。正在她绝望之际,韩信的卫士钟惺只身冲进皇宫救出了辛追。刘邦带兵将辛追、钟惺团团围住。正在此时,天色突然变暗,刘邦的青丝瞬间变成了白发。刘邦认为天意如此,只好放了辛追和钟惺。辛追想自杀随韩信而去,却被钟惺阻拦,钟惺误将辛追腹中孩子当成韩信的孩子。他带着辛追一路上躲避刘邦的追杀,历尽艰险。辛追痛苦至极,决意不要这个不是爱情的苦果。然而,最终她又下不了手……
5、薄姬让她姐姐薄子儿替其找一男婴。薄子儿扣留呼嫂的男人,逼其找孩子。辛追想将孩子打掉,却被呼嫂假意相救。辛追临近产期,只好和钟惺在呼嫂处住下。辛追让钟惺去寻找韩信的遗孀花样红。李舍想利用花样红骗出钟惺却被花样红设计,二人同归于尽。钟惺为了不让刘邦找到辛追,自己一人闯入皇宫自首,谎称辛追已死。辛追生下一个男孩,腿上有着和家夏家族族徽一样的胎记。薄子儿利用呼嫂将孩子抢走又杀人灭口。公公认出了丽妃,放了她一条生路。薄姬采用偷天换日的方法,将辛追生下的孩子抱进宫中,冒充是自己所生。辛追第一次经受了失子之痛。钟惺将她接走,亡命天涯。
6、在四处流浪的日子里,刘邦派出的杀手正在四处追杀他们。当钟惺将辛追带到黄河边上时,他意识到再也不能走了。二人只好在利仓家住下。为了让饱受苦难的辛追能过上平静安宁的日子,钟惺做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决定:将辛追托付给老实憨厚的猎户利苍,自己将头割下,让利苍的妹妹喜鸽将人头和剑交给刘邦。喜鸽完成钟惺的嘱咐后,骑着汗血宝马跳入黄河随钟惺而去。刘邦看到钟惺的剑和人头后,这个不可一世的帝王一下子垮了,他明白自己能得到天下,但永远得不到一个女子的心。
7、辛追得知钟惺死后,万念俱灰。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善良的利苍一家用纯朴的爱让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她决定嫁给利苍。从此,辛追在陕北深山中生活下来。刘邦驾崩,吕氏诛杀刘姓王。戚夫人和赵如意惨遭毒手。薄姬和儿子刘恒虽远在代国。却也被吕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十几年过去了,辛追跟利苍有了两个个孩子,但她越发思念失去的孩子。为了寄托思念,每年她都要为这个孩子做上一双鞋。利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忘掉了钟惺要他永不打听她身世的承诺,带着小儿子兆安外出打工,暗中打听辛追失去的孩子。但辛追此时已经明白,幸福其实就是平静和安宁。
8、辛追的大儿子玄黄爱上了亭长儿子的未婚媳妇招燕,私奔时被打断双腿,从此变得十分暴躁。兆安和利苍认识了唱晚和唱晚的父亲。兆安在书馆了打工,认识了馆主——代王刘恒。唱晚的父亲临终前将唱晚托付给了兆安。兆安留在城里继续抄书,利苍和唱晚回家。丧心病狂的玄黄趁利苍和辛追不在,强暴了唱晚。无奈之下,唱晚只好嫁给了玄黄。然而,玄黄却时常对她拳打脚踢。
9、失落的兆安继续回去抄书,而此时吕后病死,为了巩固大汉的天下,大臣们就立薄妃的儿子刘恒为文帝。兆安继续寻找辛追失踪的儿子,无意中说出了胎记。文帝是个宽厚仁爱的皇帝。当他知道胎记时震惊了。他同兆安去了代国要见辛追,却被辛追拒绝了。贪心的玄黄竟闯入宫中要与皇上认亲,被文帝的老师宋昌抓了起来。辛追一家到京中寻找玄黄。薄姬暗中和辛追见了面。虽然薄姬蒙着脸,但辛追早已明白了一切,也知道此人便是薄姬。她答应放下一切,只求过平淡的生活。文帝知道自己不是薄妃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母流落在民间时,他千方百计找到了辛追。母子俩隔着朦胧的竹帘相见了,当文帝看见辛追为他做的十六双鞋时,他终于跪下来,隔着竹帘叫了一声妈!他发誓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然而,辛追执意要回到陕北农村过简朴但宁静的日子。
10、为了弥补对母亲的爱,文帝力排众议,封继父利苍为长沙国丞相,因为长沙也是母亲辛追的故乡。玄黄为了劝服父母去长沙竟已兆安性命来要挟。无奈之下,利苍只好带着辛追和大儿子玄黄去了长沙。兆安留在了京城。文帝为了孝敬母亲,派人去祁连山采来天然冰块,用铜冰鉴将西域的新鲜瓜果送往长沙。但辛追吃了凉瓜果后就犯心痛病。辛追治病需要九颗乌鸦蛋。利苍为了找乌鸦蛋,从树上摔下,不治身亡。辛追写信给文帝,要求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玄黄偷偷改了信中内容,当上了长沙国丞相。跟兆安相反,玄黄心理阴暗,认为弥补多年贫穷的时候到了,变本加厉鱼肉百姓。他再次去找以为人妇的招燕。玄黄杀了招燕的丈夫还把招燕拘留在宫中。唱晚想放走招燕,却被玄黄一同抓了起来。辛追终于把刀刺进了他罪恶的胸膛……
11、此时的文帝正受到各刘姓王和薄姬的威逼,如果不除掉辛追,他的帝位将不保。辛追了解文帝的苦衷,为了大汉天下,她写信给文帝,让他送来天山的瓜果。文帝明白辛追的苦心,痛苦之下,他倾其财力,命兆安为母亲建造一座气势宏伟的墓室。并令天下能工巧匠为母亲制作陪葬品。
12、与此同时,西域的瓜果送往长沙。辛追为了儿子,再一次用牺牲自己换来儿子的安宁,她大口大口地吞吃瓜果,在一阵痛苦的痉挛之后,辛追,这个美丽善良,这个牵动了上至帝王,将军,下至武士农夫的心的传奇女子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辛追死后,文帝悲痛万分,他用帝王般的礼仪厚葬了母亲。并为母亲穿上在水中漂织,不到一两重的缕空纱衣。并在母亲身上盖上一张精美的帛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