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五大派别是什么?分别有哪些?
道教主要分为五个派系:
1、正一道
正一道原叫五斗米道,后来也叫天师道。正一道开山祖师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其掌门人称为天师,人们都叫他张天师。正一道祖庭在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
正一道是以符箓为主的道派,在历史上多次融合道教各大符箓派,可以说正一道集符箓派之大成。正一道的戒律没有其他派系那样严格,他们可以吃肉,并且正一派的弟子可以婚配,可以在家以居士的身份修行,备受人们推崇。
2、全真道
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以修炼内丹学为主。全真道的戒律较多,与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士不得食肉,不得饮酒,只吃素斋,而且不能结婚。大多数全真道士要在深山道观修行。全真教义主张三教平等和三教合一。
3、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真大道创始人是沧州的刘德仁,道号无忧子。《通鉴辑览》有记载:“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真大道发展至元朝时期,主要在中国北方流传,后来并入全真道。
4、太一道
创始人为卫州萧抱珍,太一道以符箓闻名天下,与天师道相似,以老子为始祖。
5、净明道
净明道亦称净明忠孝道。该道派发源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直到元朝初年,道士刘玉清整理"净明法"之教法教理,著有《净明忠孝全书》一书,正式创立了净明道。此派把许旌阳奉为祖师,侧重符箓的修炼,在元朝和明朝时期的影响颇为深渊。
风水有几个派别?分别是什么?
派别挺多的。但总体的就分两派。一个是峦头派。一个是理气派。
道教有丹鼎派、符篆派,还有什么派别吗
楼主你好!
楼主显然是在按学理划分。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妙真道)、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1、积善派
顾名思义以劝善为主,认为积德行善即可成仙。
2、经典派(妙真道)
妙真道,又叫玄真派,全名玄妙无上正真道。
妙真道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教义上,强调对“真”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以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同时附以真艺之术,即艺术素养的提升,如“诗”“书”“画”“乐”的修习,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结合,因此被后称为“雅道”或“儒道”。
3、符箓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
4、丹鼎派(金丹派)
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并非实有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5、占验派
以传习占验术数为主的道派。
这些占验术数有奇门遁甲、六壬课、太乙神数、六爻易占、文王课、推命术、相术、堪舆、图谶、望云、省气等,用以预言社会人事的的吉凶祸福。占验派是以明辨吉凶、预测祸福、知天知人为务,除道士外星相命卜、阴阳家亦属之。
占卜术的种类有多少?
“占卜术”是古代用以预测未来,或者对未知事件进行预测的一种法术,与星相术等有相似之处。古往今来,很多人传习此术,历经多年的繁衍,形成了许多种类以及派别,而且不同时期其分类也不尽相同。 1.唐代,主要有阴阳、占梦、相宅、九宫、禄命、葬术、相术等;若加上被列入官占的占候、龟卜、易占、五兆等,则唐五代的占卜术大约就有了十二种左右。 2.五代末期的后周时,这些占卜术主要被分为五类。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的诏书中,除天文占和太一雷公式二类之外,其他的占卜术被归为三类,即时日、占筮和五行,五类即指天文、太一雷公式、时日、占筮和五行。大概在这时候,阴阳等选择术都归人了“时日”;龟、易、五兆等归入“占筮”,其他相宅相面、葬术、禄命之类就都归人“五行”了。而且诏书还说:“其诸时日、五行、占筮之书,不在禁限。”这与唐初唐太宗的诏书中禁止“杂占卜”的意旨就大不一样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占卜类型的变化。
道教都有哪些流派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
参考资料:
占卜有哪些流派?
占卜(divination)
“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它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在许多社会里,占卜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占卜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而且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占卜和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常见的占卜方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星占、纸牌占卜等。
《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礼》春官太卜掌三礼,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 藏早已亡佚,今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於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开展为六十四卦, 又属之以辞,是为《彖辞》。周公赋予爻象,各作《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经於是灿然大备,史称“易经四圣”,而《易经》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当然也是祖绍《周易》,万变不离其中。不过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国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经》之其右耳!
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如《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 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而后 来据说鬼谷仙师改蓍草为铜钱,定财、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这其实是占卜法的重大改革!因为古人心静而诚,漫长的卜卦过程与时间,尚且可以制心一处,专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骛,哪堪冗长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个风筝般,早已不知飞向何方了?而不专心又如何能占得准确的卦呢?这种简化的趋势,一直在进行中;像是以米粒,数字,以及字划....,其中如《梅花易数》一书中,洋洋洒洒罗列了如物数占、声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动、静物占....等等。现今可见的占卜法中,大都脱不出这些范畴,只不过是略加变化而已。
编辑本段占卜流派
说到占卜的方法甚多,不胜枚举。姑且不论中国人的占卜法,许多西洋舶来品占法,像扑克牌算命,或是近日时兴的塔罗牌法,乃至於咖啡杯中的残余咖啡图案,皆可预示吉凶!若再加上我们自己固有之占法,那可热闹了。其实所谓“神机兆於动”,只要能掌握神机之灵动, 那就无物不能卜了。只不过话虽如此,深浅之间,则大有文章矣!
若单纯以立卦而占卜来说,大约可分为:周易卜卦、梅花易数,以及文王圣卦三种。
编辑本段周易卜卦法
这是以《周易》为主的占卦法。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有别於《连山》、《归藏》,也不同於伏羲先天卦象,亦即是《周易》所传之卦序卦象。伏羲先天之卦,位次依於〈河图〉,是主,是体,是先天之气,以乾坤为基;而文王后天之卦象,是客,是用,是后天之气,以坎离代乾坤之用 。简而言之,先天卦象是天地之间的基本型态,而后天卦象为世间万物之流变。
诸圣作《周易》,主要是为了阐明天道,教人性命之旨。然《系辞》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道的流布是生生不息的;以道学的角度看《周易》,固然是好,但若以之为世间万物的吉凶变现,也无不可!所以道家和道教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哲理,而后者是道术矣。这些仅是体与用的差异而已,无关高低对错也。职是之故,《周易》成了卜道之正宗,甚至应该说是阴阳五行哲学之必修科目。
所以称之为“周易占卜法”,因为这门占卜方法,是以《周易》经文为主要解卦方法。因为有文本可看,似乎容易,其实不然!因为一者经文简略,不敷现代人使用;二者卦象卦序甚为深奥,非一般人能知能解。如《论语�6�4述而》:“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卜筮正宗》即云:“....鬼谷子仙师因易理浩荡深远,恐愚人不能参透,以钱代蓍卜定财官父兄子生克制化....”就是此意。 所以这种占卜法多为文人学院所重,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走入了纯哲理的探讨;一是就文解意,隔靴搔痒矣!
编辑本段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创始于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於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炼,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梅花易数以先天八卦为主,起卦之卦数,即以先天—乾一兑二震三....坤八为例。所谓先天为主,是指比较重视卦本身阴阳五行的生克对待,而对於后天《周易》之文辞,相对的只有参考而已。所谓先后天之辨,之前已有论之。简单来说,先天重气化,阴
阳五行之基本架构;而后天才开始有人文典章制度,工巧艺术。这也就是为何伏羲八卦仅有图像,而无文字,而《周易》卦文皆有之理。所以梅花易数的核心架构,即是立体 、用,观察其生克变化的一门学问也。
所谓体用者,阴阳也;体常静而为阴,用常动为之阳。故卦分上下为内外卦,爻动者为用卦,静而不动者为体卦。体为阴,阴者不可克,克之则伤!体卦宜强不宜弱,弱则此事不可为也。在实际卜卦过程中,先定出体、用卦;如卜得风水涣卦第五爻动,故知内卦不动是体卦,外卦动为用卦。体卦属木,用卦属水,用生体,则主事易成。再看体用卦衰旺如何?如果木逢春季则吉,逢金月则衰。另外互卦变卦也须考虑;简言之,本卦是事情的状态,互卦是事情的过程,而变卦为事情的结果。而它们之间五行衰旺生克,卜卦结果的重要依据。
梅花易数虽说重先天,但亦须考虑《周易》之卦辞,如邵康节论一少年人面有喜色,占得贲卦第五爻动,爻辞有”束帛戋戋“之文,而断定有喜事,也不管这个卦象是体去生用是不吉的。这当然也牵涉到触机及灵感,所谓“大匠诲人以规矩”,“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的预测学最重视的即是天份和灵感,在《梅花易数�6�4卷五》中有一李淳风与其子占一妇人的丈夫平安否之例子?父子的判断南辕北辙,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问什么时候该看爻辞?何时不用?恐非只字片语所能道尽矣!
编辑本段文王圣卦
讲到文王圣卦之前,必先得提到“五行断易”。它是以浑天甲子,即纳甲安在六爻之上,又有世、应、身三爻,财、官、父兄、子五种用神;以之间的生克变化来断休咎吉凶。文王卦就是在五行易的基础上,加上天干、六兽、神煞等配件所形成的占卜法。许多人仅知有文王卦,而不知有五行断易,实质上二者并无很大的差异。因为五行之生克制化,才是主体,神煞六兽不过是更细微的呈现某种既定的结果而已。文王卦虽名“文王”,其实只是上托周文王之名,也有纪念他的意思。以断卦的角度来说,他与《周易》的关系已渐行渐远了!体系上虽跟梅花易数不尽相同,但在重视五行生克的角度上,是有其雷同处的 。也可说都是重先天一系也,而文王卦已经加入了许多如同子平八字的论述了。
文王卦实用的成分更多了,只要取对用神,即可论断吉凶。譬如论财运,就以财爻为用神;问考试,父母爻就得旺相才好;又或者断夫妻感情,我为世爻,对方看应爻....。观用神之强弱,周边的对待关系,看生之?克之?扶之?制之?....虽然只有六爻,看似简单,却林林总总地呈现无限的因素与可能。这门卜卦法,历经无数岁月的洗礼,多少前贤先哲的淬炼与升华,更融合了许许多多阴阳五行的派别!若要很单纯地只是把它列入占卜这一系中,恐怕就有见树不见林之憾了!
编辑本段塔罗牌占卜
“塔罗”一词,是取自埃及语言的TAR(道)和RO(王)两词,含有王道的意思。因此,“塔罗”本身也就是指身为王者,他应该具备的正确决断力,这也真是塔罗预测方式的起源。
塔罗牌是由22张大阿卡娜和56张小阿卡娜(数字牌)组成的,共78张,每张都配有独特精美的图案和意义。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副塔罗牌,是目前存放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的17张大阿卡娜。1910年,A·E伟特与史密斯女士出版了莱德——伟特塔罗牌,很快该牌就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纸牌,也是大多数塔罗牌研究者公认的国际版。
主牌。22张,分别是:0号愚人牌、1号魔法师、2号女祭司、3号女皇、4号皇帝、5号教皇、6号恋人、7号战车、8号力量、9号隐士、10号命运之轮、11号正义、12号倒吊人、13号死神、14号节制、15号恶魔、16号塔、17号星星、18号月亮、19号太阳、20号审判、21号世界。
编辑本段占卜与科学
在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人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在占卜的过程中被捕捉到。一方面,占卜是一种神秘主义,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自然科学经验的实际应用。
虽然占卜本身也可以用于找出已经发生但因条件限制而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但多数人似乎对用它进行针对未来的探究更感兴趣。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就是这个意思。
科学研究已经可以成功预言一些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日食、天气预告与火山爆发等,然而这些并不算是占卜。严格来说,占卜缺省了某种超自然力量或命运会造成的影响,而科学预测则是出自于机械化、无感情的世界观,并且仰赖自然的经验法则和可重复验证的操作方式。因此,从操作的定义上而言,所有采用科学研究不认为有效的方法去进行预言的活动,都可以说是占卜。
除了奇闻轶事这种简单的解释外,也有一些严肃的理论在探讨占卜是如何运作的。其中一个带有经验主义科学基础的理论,是立基于潜意识之上。根据这个理论,占卜是一种对潜意识中带有的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相信这些讯息的来源是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则是这个理论和科学解释之间的差异所在。
编辑本段占卜的分类
Julian Jaynes 将占卜划分为下面几类:
预测及预测学 “最原始,最笨拙,但是也最持久不衰的方法是对一系列奇怪事件的记录。”(1976年:236)中国古史总是记录下那些古怪事情的发生过程,自然变化和其他的信息,中国古代go-vern-ment机构就依此来预测远期的战略问题。现代科学也有很多就是从这些“占卜”中来的。Joseph Needham的研究认定如此。
抽签这可以用木棍、骨头、石头、豆子等东西来制作。现代的棋牌类游戏就是从这些“占卜”发展而来。
Augury. 是提供预测的占卜,可以是定性的(如形状、接近某事等)。探矿(用棍子占卜)由此发展而来。古代罗马时期的伊特鲁里亚文明中使用祭牲剖肛术 (实际是一种Extispicy),僧侣要检验献祭的肉类是否新鲜。
自由派占卜没有特定方法的占卜方式,实际上是其他占卜方法的衍生。启示来自于占卜者偶然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一些基督徒和其他一些宗教使用《圣经》卦来占卜,他们问一个问题,抢夺圣书,或者用来启示去未知的地方。其他的比如说望气和新世纪的风水,像直觉和道符.
最为普遍的还是占星术,一般分为吠陀星占(Jyotish),西方占星术和中国占星术,除了这三个派系,许多文明还有他们自己的占星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