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有哪些风俗?
开平的风俗有围香、中秋节、端午节、三月三、冬至等。
1、围香
农历七月三十晚,各家各户燃点仙香于房屋周围,并在家里“擂”芝麻糊。据传此日地藏王上天向玉皇汇报“民情”去了,地面上的妖魔鬼怪就会兴风作浪,甚至会闯进人家作孽,故用此方法以避吓。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较大的节日之一。一些地方杀鸡宰鸭拜祭祖先、神灵,苍城、马冈、龙胜、大沙一带还特制“濑粉”作祭品、餐食(与牛肉、鸡鸭等煲制的汤水混吃)。晚上,家家户户都点上灯火,陈列月饼、芋仔、椰子、柚子、水果等,开始“赏月”。
共和国成立前,民间有舞草龙、放孔明灯等活动;到二十世纪80年代起,不少年青人把“赏月”活动移到野外,“赏月”也增加烧烤、卡拉OK等内容。
3、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此节日活动的时间,在开平县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些地分按惯例于五月初五日过节,二是有些地方提前于五月初一日过节,三是有些地方称初一为小节,初五为大节。
定初一为过节的据说是由于当年躲避兵乱(有人说是土客之争),后沿袭而俗成。此节日的主要活动,一般是包糯米粽、杀鸡以作拜祀,近河的地方加赛龙舟以作纪念,小孩也被鼓励下河洗澡,据说洗了龙舟水便没有“寒水”(疾病)。
4、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二日,春耕大忙即将到来,农村人家利用此日敬祀祖先神灵,祈求春耕顺利、风调雨顺。其所用的祭品是乌莲藤叶或艾绒捣碎拌以糯米粉和糖制成的糖圆糍,这种糍品人吃了还可以祛除水湿百毒,有助于人勤耕作。
5、冬至
一般人家煮食糯米汤圆,咸甜随好,叫做吃“冬圆”,此外还吃大红柑以示“冬甘”;有些人家还杀鸡宰鸭或以鱼生作餐。这种种活动,总称为“做冬”。
广东嫁女儿要陪嫁什么东西
主要陪嫁及意义如下:
嫁妆主要有名贵的金银首饰珠宝,金为多,还有痰盂,寓意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还有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牌及鞋既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还有新的龙凤被子、床单,祝福新人恩爱缠绵,还有今龙凤碗,日后丰衣足食。
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结婚女方准备什么嫁妆 结婚女方嫁妆包括哪些
1、传统的嫁妆是子孙桶、龙凤被褥、洗脸盆、暖壶等等这些东西,较初女儿出嫁父母都会带些生活常用品。如果女儿嫁的远,还有一些地方会陪嫁地方的特产,一是为了让婆家尝鲜, 其次也是怕女儿远走吃不习惯当地的实物,带些特产,也就留下一些家乡的念想。还有些女方家里会为闺女陪嫁些贵金属作为嫁妆,比如金条、金碗、玉镯子等,给钱新人可能花了就没了,可是这些饰品确是可以作为传家宝的。
新时代的嫁妆也有很多,如果男方已经购买了房子和车了,这个时候女方家一-般会以现金的方式作为嫁妆,给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奠定基础,提高地位。如果男方只有房 子没买车,女方家也可以买部车作为嫁妆,至于车子的价格,完全可以按照自身条件来确定,也是非常的体面。如果丈母娘看上了这个女婿的本身,而女婿可能还没有实力买房子,那么丈母娘也会直接送套房子作为嫁妆。男女双方达成一致, 共同来买房子的话,房子的部分首付也可以当做嫁妆。其实这样对于男女双方也是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开平的清明节习俗会做什么?
孔雀开平的春节习俗 碉楼之乡----开平市。它比邻港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侨乡。开平的碉楼潭江、苍江相会,穿流而过,水深河宽,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所以又名孔雀开平。 如大多数人一样,开平人很注重新年的团聚,本来大散四地的家人朋友们,一到新春佳节都会如潮水般回笼到自己的大家庭里,一起忙活气氛浓重的节日,很是热闹。我们这里的新年应该从年廿五就要开始准备了。 准备新年是一件很烦人的事,但这种烦人的事情能跟至亲至爱的家人一起分担的话,却变成了一副祥和的画面,画面中众人的笑容告诉你,他们只是在进行一个快乐而兴奋的游戏罢了。年廿五到年廿七这几天里,就要准备年货过年。这里没有年夜逛花市的习惯,所以一盆桔子和几盆鲜花都会在年廿九之前买好,图个大吉大利、花开富贵的意思,过了年廿八就不会再买这些了。 广东就有句“年廿八,洗邋遢“的俗语,就是说在年廿八那天要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的,好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样的大扫除通常都得全家总动员,女的负责洗唰唰,男的就要发挥他们的男子汉精神---搬重的,洗高的。 到了年廿九,就是要准备最后的努力了,贴春联、对子,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一道工序。跟所有的广东人一样,比较注重“意头”,门口上、墙上都得贴上写满吉祥话的对子、春联,把家里帖的红红的,增加喜庆气氛。有钱一点的人家还会买上灯笼、闪灯之类的装饰品,把家布置的象春节晚会那样子,煞是隆重!还会准备一些橘子、新鲜蒜苗以及小红包,将这三样东西用红线扎在一起,挂在门楣、床头、车上等等地方,寓意吉利和辟邪。 年三十,是女人们最繁忙的时候,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现在城市人都喜欢在饭馆上订上一桌,乐得清闲自在。但是遵循传统的还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特别是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鸡和鹅是年夜饭必备的菜肴,还有的就是其他应节又有意思的菜式,如蚝油生菜(生意兴隆)、发菜干蚝(发财好市)、焖猪手(横财就手)、白灼猪舌(顺顺利利)等等。会一边吃一边说上这些吉祥话,挺有意思的。女人们虽然说烧菜弄的自己焦头烂额的,但是看到家人们相聚一堂、欢声笑语的,相信心里除了说不出的高兴外就没有他感了吧,毕竟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才是最重要的。 吃过年夜饭,年轻一辈就喜欢在外面转转,或者放放烟花爆竹什么的(只有农村那里可以)。在晚上,只要你愿意仰起头来,你都能看到黑幕上绽开的一朵朵或大或小的烟花。炮竹声不断,锣鼓声不断,喜庆音乐不断,当然笑声更是不断,这是农村新年里晚上的一大特征。而叔叔阿姨辈的就喜欢晚上打打小麻将,或者开个棋局对战开杀。老人家就喜欢围在一起聊聊家常,嗑个瓜子这样子。在村里一路走过,每个画面都会让人会心恩慰地露出笑脸。不禁说上一句“新年真好!!” 到了年初一的凌晨,就是12点一过,如果你还没睡的话,就会听到由远到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不断,一声声囔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如果你还在街上的话,看到的将是一群群的孩子拿着一大叠卡片大小的红纸条挨家挨户送财神的画面。他们会停在一户人家门口,大声喊着“财神到,接财神”,然后那家主人就会出来,拿出红包去换那些写着财神二字的红纸条。有些有毅力一点的孩子,会从晚上12点送到早上的7、8点。当然那收入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是挺可观的! 新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开平人初一都不会去探亲的,要等到初二才去。年轻的早上一起来去跟爸妈拜了年,讨了红包。就会出去玩了,周围走走。看到年长的结婚了的,拜个年,说上几句吉祥话准没错,都会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走一圈回来,口袋通常都会满满的,不亦乐乎。早上还会有醒狮贺岁,就是村里的或者是其他村的青年舞动狮头,打起锣鼓,给每家每户拜年,这样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初三。妇女们早上就忙这拜东拜西的,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风调雨顺。早饭一过,大家就会各找各的乐子去了。 初二开始就要去探亲拜年了。拿着个篮子,装上礼品水果之类的,去亲戚家去了。逗留的时间很短,现在家长都会把探亲交给孩子们去,孩子只要接到红包就会走人了,有时快的话,一天可以走十多处亲戚,平均每家坐上15分钟左右。很形式的一种拜年方式。 开平的习俗是必须要开了年才能在家里洗头发,才能扫地。所以如果要到初五初六才开年的人家,他们的孩子的发型都会很前卫的。年轻人的话就会去发廊洗高价头。 春节活动在十五才会结束,但很多人在开了年,吃了开年饭就会转入正常的生活状态去了。 开平婚嫁习俗 (一)旧式婚嫁 旧式男婚女嫁,都是奉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一般经过相亲、文定、迎娶等过程。男女婚嫁一般花16岁左右。 l、相亲、文定 共和国成立前,礼教森严,男女青年很少有自已的择偶机会,大多都托媒相亲。在这种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专以撮合男女婚姻为业的媒人,他们平时走东访西,对许多未婚男女的出生时辰、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都了如指掌,一旦谁家子女相亲,就可以为其提供情况,穿针引线。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满意,男方便择日把礼金、礼饼送到女家,女方收下便是正式答应男方的婚约。共和国成立后,"相亲"仍然存在,但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改变。 2、嫁娶 嫁娶,根据不同的俗例要经过以下几种仪式。 匿阁姑娘出嫁前一个星期左右要上阁,由姐妹轮流陪着,不让别人看见,这就是匿阁。所谓阁,就是在屋内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若干人坐卧的平台,四周围上布帐。匿阁期间,主要是反复练习出嫁时唱的“女哭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嫂教导之情和嘱咐弟妹要听长辈的话等),每次练习哭唱时厅里都挤满听唱的亲人。 上头新郎在成亲之日的早上要行“上头”礼,市内水口龙塘地区的“上头”礼最具代表性:新郎成亲之日,天末亮,长辈在家中摆设一个圆形大簸箕,并在其上面放一小木斗,斗内放一些谷、一枝柏和若干个铜钱;新郎坐在木斗上,臀部将斗口封严以示保住钱物,再由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边梳边唱为新郎祝福之歌,然后戴上插红插花的礼帽。 出阁上轿 结婚之日,新娘沐浴洁身,梳装打扮,待花轿一到,由择定的人背着出阁上轿;花轿抬至闸口时,弟妹上前“嘱轿”;随花轿而行的,有送行的姐妹,有挑嫁妆的人。新娘从离开娘家直到被抬出村外都唱女哭歌。 坠轿当新娘乘坐的花轿抬到男家的村口时,花轿要停下来,由同来的一名妇女撑开纸伞,由另一名同来年长妇女手捧谷斗把“爆谷”撒向花轿,取落地开花、谷米满地之意,此时新娘就要和送行的姐妹一一道别,当轿夫起轿时姐妹们突然上前把轿杠压一下,这叫“坠轿”,以示依依不舍之意。 踢轿古时,男的不用前去亲迎,待花轿到了男家巷口,新郎披红簪花在伴郎陪同下用纸扇在花轿门上轻叩一下,这叫做“踢轿”。接着,由一名妇女打开轿门把新娘背出,另由两名妇女撑开纸伞遮护新娘;新娘被背到男家门口时,由男家人丁兴旺的亲属中选一男孩给新娘递上门匙,意思是要新娘从此应照顾好男家门户。 跨禾竹 一些地方,在新娘人屋时,还有“跨禾竹”俗例,其做法是:由男家的司礼人预先把扁担(禾竹)横搁在门槛上,在门前堆放些黄茅草,待新娘来到家门口时就把茅草点燃,让新娘跨过。此时,伴娘高声提醒新娘把脚抬高,不要踩中禾竹,否则,会给家姑“带来不幸”。 拜堂 新郎、新娘共行拜堂之礼,仪式较严肃隆重:由司仪赞礼,新郎、新娘依唱礼顺序行礼,共同跪拜天地、祖先、家长,最后行互拜鞠躬礼。 宴客 新婚宴客,一般人家都重视,富裕人家还到酒楼大摆筵席。 乱房(也叫闹新房)当新娘进入新房时,先让一群孩子爬在床上,由一名妇女把糖果、橙桔、炒米糖等撒在床上,让孩子们争抢,以取“满堂子孙”的意头。接着,一大群伴郎和看热闹的乡亲走进新房,先看新郎新娘在龙凤烛案前按司仪人赞礼进行交拜,随即开始闹新房。闹新房,主力是那班伴郎,他们各出“奇招”要新娘解答各种难题或做各种为难动作,若被难倒就要受罚,即使有时玩得“过火”一点,新娘新郎也尽量忍让,目的是令大家高兴。 这套旧的迎娶方式,到共和国成立以后已逐步加以革除。虽然拜堂、宴客等活动仍保留,但是其封建迷信的内容已基本摈弃。 (二)新式婚嫁 新式婚嫁的主要特征,是男女间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即使有些是经过介绍相识、“相亲”活动也离不开最终自由恋爱而结合。 市内新式婚嫁始于民国时期,那时有少数上层文化知识界人士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并在这基础上举行新式婚礼;而政府当局,亦藉此新风举办过新式集体婚礼,以图改变旧式婚俗。但是,在旧观念、旧制度没有多大变动的情况下,新式婚礼始终难以形成风气。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婚姻法》,用法律形式规定男女婚姻自由,简化结婚手续,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倡婚事新办,还不定期举办集体婚礼,从而形成新式婚嫁的新风尚。近十多年来,新式婚嫁又出现了一些新中有旧的现象,在婚姻自主的前提下,一些家庭又复兴“礼银”、“礼饼”,一般农村家庭又复兴旧式“拜堂”、“送礼”和宴客等仪武。 (三)特殊婚俗 1、童养媳 贫苦人家无力抚养女孩,将女孩送与有男子人家童养,待长大后就让其男子择日拜祖圆房。此俗,到共和国成立后已由政府明令禁止。 2、用公鸡代新郎举行婚礼 不少在国外谋生的男子,到了当婚年龄,自已希望在家娶个妻子以代他侍奉父母,或者父母希望为在海外的儿子成家立室以完夙愿,但由于侨子收入不多,且交通不便而不易远归,或者因为侨子业务缠身而抽不出时间远归,回乡结婚便成了难题,于是人们想出了用活公鸡代替新郎举行婚礼的方法。其做法是:用活公鸡代新郎“上头”,就如真新郎一样,由长辈执梳在公鸡头上梳理,也边梳边念诵好意祝词;用“上头”的公鸡去迎接新娘,行“踢轿”礼,把新娘引进屋里,让新娘与公鸡一起共拜天地祖先,随即将公鸡缚在新娘房里以示与新娘共度“良宵”(到第二天天亮才将公鸡捧走)。 这种特殊的婚俗,其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后妻室留在乡下,以代侍父母,甚至还收养一子以增添家中天伦乐趣;一种是婚后托人带新娘出国团聚。前一种情况较多,其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较长。这种特殊婚仪,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四)其他婚俗 守切 未婚丧夫,女到夫家与神主牌或公鸡拜堂成亲,夜则与木主同卧,行守孝之礼,这叫“守切”,女则被人们称为“切娘”;如不愿守切,要待亡夫举行冥婚之后才能改嫁。此俗,在民国期间已渐渐消失。 冥婚 为夭折的少年男女举行婚礼,叫冥婚。此种婚礼举行之日,女方将女儿灵位、年庚及彩纸制作的嫁妆送到男家,在男子灵前或门前焚烧成礼;男方家,一般置薄酒宴请亲友。“结婚”之后,双方家庭以亲家礼往来,俗称神亲戚。 入赘 男到女家落户结婚,称为入赘,除行谒祖礼外,农村一般不举行仪式。 寡妇招夫 男子被称为“入门郎”,又称“返生某某”。 续弦 丧妻再娶称续弦,后妻以父母礼事前妻的父母,前妻父母亦以女相待,俗称此女为“返生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