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嫁女儿给嫁装吗
给。中国台湾人的结婚习俗里,特别是南部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都是保留着的,中国台湾南部嫁女儿时,一定要有嫁妆,嫁妆一定要有一牛车的说法,嫁妆里面甚至还有一个6、7两重的金棺材,寓意是连女儿的棺材都准备好了,任何事情都不麻烦夫家。
台湾人有什么结婚习俗?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台湾年轻人的婚礼仪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分传统形式的婚礼和现代形式的婚礼两大类。
传统形式的婚礼今天在台湾仍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台湾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大陆闽粤及各地移民的后代,在大陆先民开发和建设台湾的过程中,他们始终牢牢保持着从家乡带到台湾的文化习俗,并一代代地继承和发扬着。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许多传统习俗依然保持得很好,反映在年轻人的婚礼上,这种传统显得尤为突出。在充满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中,许多年轻人仍选择古老的传统婚礼方式,不但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且也有着另外的一种与众不同。下聘礼、坐花轿、吹吹打打娶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闹新房,是许多传统婚礼中的经典内容。而这一对新人,虽然身上的行头是西式的,但结婚的礼仪可是地地道道中国传统的。先是送糖,再点烟,上了茶水,收礼钱。祝福的歌声唱出了美满与欢颜。如今在台湾,以现代方式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少。你看这个在台北举办的台北婚纱节,就有不少的新人赶来参加。婚纱、礼花、新郎、新娘,众多的嘉宾,一派欢乐的海洋。还有婚龄超过二十年的新郎、新娘们,也赶来凑个热闹,重温往日那激动人心的日子。像这样的集体婚礼在台湾各地还有很多,无论是台北、台中还是台南,都有许多的台湾年轻人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用众人共同的祝福,来祝愿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台湾,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已经成为了许多台湾年轻人新的选择。
说到台湾的婚俗就不能不提到台湾高山族的婚礼。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台湾高山族新人们的婚礼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鲁凯人的哭婚、抢婚、背新娘,排湾人出嫁前要打秋千,阿美人的新郎逃婚,赛夏人结婚时去栽松树等都是台湾高山族独特的婚俗形式。台湾青年各种各样的婚礼,不仅喜庆、吉祥,而且热闹、好玩。新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自己的人生大事过得精彩而有意义。其实透过热闹的婚礼,我们感受到的还是台湾年轻人对吉祥快乐的追求。
西方国家在教堂举行婚礼是一种宗教的仪式,教堂在西方也叫教堂做圣堂而其中的神父、牧师也被称为神的使者或最接近神的人。西安婚礼司仪新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可以得到神的辟佑、驱走所有的不祥和邪恶的魔鬼,当然新人们也会在众目下接受神的祝福。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又美丽浪漫,令人难忘!《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美国、英国新娘选用黄色礼服则象征爱神和富足。中西方婚礼对比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传统婚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传统婚礼西安婚礼司仪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结婚的方式也不同,台湾结婚风俗是怎样呢?
下聘礼是传统婚礼礼俗之一,台湾结婚风俗,是男方给新娘添购嫁妆之用,聘金又可分为大聘和小聘,它们的金额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两家商量决定就可以,大聘以现款或支票代表,小聘需为现款,金额数目以双数为吉祥数字,再以红纸包束。 大聘,通常代表男方的能力及家庭条件,表示我们的男方有能力照顾新娘;小聘在北部称做衫钱,给新娘添购衣物之用,让新娘美美的出嫁。
坐花轿也是台湾结婚风俗之一,它延续了我们古代的结婚风俗,我们的新娘坐在轿子上等待新郎接到家。新娘从上轿直至路上,有泪无泪,一声半声地哼着,这叫“哭嫁’,不哭就不吉利,快到婆家下轿就不哭了。台湾结婚风俗,到了婆家,下轿后由两名女傧牵着新娘同新郎拜童,喝交杯茶入洞房,这叫“牵亲”。新娘下轿后,轿夫忙从轿内收拾赏钱,平分之后才进屋歇息。
因为两岸的民情不太一样,在各地方有各地方的婚俗,台湾结婚风俗,通常都是有一个订婚,再就是一个嫁娶仪式,所以我们通常在白天的时候女方这边新人如果谈到要结婚的时候通常会有两种仪式,一个就是文定仪式,一个就是结婚仪式,男方是结婚仪式,女方是文定仪式,文定仪式之后呢就会办一场所谓的宴席。
现在都比较喜欢年轻人为了省时,,但是在礼俗的部分我们还蛮重视的,每个地方的结婚风俗都会有所不同,各地也都会遵循各地的风俗习惯,所以,台湾结婚风俗中我们会在文定的时候走传统各地的文定仪式,一定要奉茶,也会有夫妻互戴戒指的这个动作,那么结婚仪式我们也会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别父母,也会奉茶,也会有迎亲的这个动作。
越来越多台湾女子愿意嫁给大陆男,台湾的婚嫁习俗是怎样的?
拜天公、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新娘需面带愁容、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
东台结婚女方一般陪嫁首饰吗
东台是指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按照江苏省的习俗来看,一般彩礼是15-30万之间,陪嫁一般会陪嫁一些首饰什么的,比较江苏这个地方不缺钱。东台市也在江苏,所以习俗差不多的,女方也会陪嫁首饰的,但是回礼多少就看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过去的东西,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又称为“陪嫁”,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嫁妆乃是女方父母赠送给男方家的财物,全额归属夫家所有,由夫家承分支配,即使丈夫去世或夫妻离异,女方也不可将嫁妆带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