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术又称相人术。古代汉族术数之一种,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相术种类根据部们可分为面相、骨相、手相、乳相等等。
汉族相术的起源应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与此同时,“圣人异相”的意识也已出现,据史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等。说明三皇五帝时期,相术已不知不觉萌芽起来。
《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抟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假使真有上天,其也只是自然(道)的实体代表,依自然(道)根据不同人的人生予以不同的考验,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只可用于趋利避凶,却不可深陷迷信。
相术的起源
相术来源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明朝相术大家袁柳庄说:「系相人之有术兮,肇东周之叔服」。叔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相士。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这年春天,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请叔服给他的两个孩子看相。叔服说他的儿子「谷」地阁(即下颔)丰满,晚年运气好,子孙兴旺。公孙敖听了非常高兴。战国时代,中国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较为著名的相术家有唐举、尉缭、邓通、条侯等人。而当时名满各国的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很会看相。他在渑池之会上观察秦将白起的瞳仁和眼神,判断他的性格刚强但暴躁,「可也持久,难与争锋」,从而制定正确的战斗策略。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相士吕公给刘邦看相,说他面孔像龙、鼻子丰隆、胡须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颗黑痣,其相「贵不可言」。吕公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作「箕帚妾」。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年少时,有相士说他「耳白於面,朝野闻名,唇不盖齿,无事招嫌」。刘邦日后成了汉高祖,确实贵不可言。而欧阳修日后成了宰相,也确实惹出过麻烦,被贬夷陵,应验了相士的预言。
关于宋代的占卜
1、规定:没查到
2、{{{预测及预测学}}} “最原始,最笨拙,但是也最持久不衰的方法是对一系列奇怪事件的记录。”(1976年:236)中国古史总是记录下那些古怪事情的发生过程,自然变化和其他的信息,中国古代政府机构就依此来预测远期的战略问题。现代科学也有很多就是从这些“占卜”中来的。Joseph Needham的研究认定如此。
{{{抽签}}} 这可以用木棍、骨头、石头、豆子等东西来制作。现代的棋牌类游戏就是从这些“占卜”发展而来。
探矿(用棍子占卜)。古代罗马时期的伊特鲁里亚文明中使用祭牲剖肛占卜术(实际是一种Extispicy),僧侣要检验献祭的肉类是否新鲜。
自由派占卜 没有特定方法的占卜方式,实际上是其他占卜方法的衍生。启示来自于占卜者偶然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一些基督徒和其他一些宗教使用《圣经》卦来占卜,他们问一个问题,抢夺圣书,或者用来启示去未知的地方。其他的比如说望气和新世纪的风水,像直觉和道符.
最为普遍的还是占星术,一般分为吠陀星占(Jyotish),西方占星术和中国占星术,除了这三个派系,许多文明还有他们自己的占星法。
更多资料:
[摘要]宋代卜者人数增多、占卜书籍增多、占卜方式增多,占卜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种政治势力还将占卜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宋代占卜盛行,具体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动的趋势增大。
[关键词]宋代;占卜;科举;婚姻;政治斗争;社会流动
占卜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迷信形式,源于神灵崇拜,早已成为习俗。在文明程度相当有限的古代社会,出于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心理和对趋吉避凶的急切企盼,人们采用多种迷信手段,推断吉凶祸福。这些迷信手段统称前兆迷信,又称占卜。占卜作为人们的普遍行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包括宋代在内的古代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前后有所变化。然而对于宋代的占卜,据我所知,迄今尚无专文论述。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宋代占卜的盛行及其影响和成因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宋代社会的面貌以及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
一、占卜的盛行
关于宋代的占卜,王曾瑜先生曾扼要指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巫卜的盛行,绝不比周边国家逊色。”[1](第255页)岂止横向比较辽、夏、金,即使纵向比较唐、五代,宋代占卜的盛行程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列三个“增多”,即是其明证。
其一,卜者人数增多。王安石在《汴说》一文中说:卜者“抵今为尤蕃。举天下而籍之,以是自名者,盖数万不啻,而汴不与焉;举汴而籍之,盖亦以万计。”[2]( 卷32)开封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卜者竟“以万计”,所占比例之高实属惊人。当时,巫、卜不分。宋仁宗时,豫章(即今江西南昌)巫者“一千九百余家”;[3](卷2)宋神宗时,虔州(即今江西赣州)巫者“三千七百家”。[4](卷334《刘彝传》)可见,外地的专职或兼职卜者为数也不少。《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辟有“卜筮部名流列传”、“星命部名流列传”、“相术部名流列传”、“术数部名流列传”,唐代入传者仅20人,宋代则多达39人。这也可作为宋代卜者比唐代增多的佐证。
其二,占卜书籍增多。宋代的卜者并不都是江湖术士,特别在其所谓“名流”当中,不乏文人雅士。陈抟、种放等著名隐士、钱若水、司马光等朝廷重臣、邵雍、蔡元定等理学名家均精于所谓“占卜之学”。这些文化程度极高的上层人士参与其中,促成宋代占卜书籍明显增多。《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易类”、“天文类”、“历算类”、“五行类”中均著录了不少占卜书籍。稍加比较,即可发现,宋代这类书籍多于唐代。为适应占卜书籍增多的需要,《宋史·艺文志》新开辟了“蓍龟类”,专门著录占卜书籍35部。宋代的占卜书籍传世者较多,诸如张行成《冀玄》、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祝泌《六壬大占》、徐子平《三命消息赋注》、杨维德《遁甲符应经》之类,不胜其举。尤其
是至今仍尽人皆知的《麻衣相书》,相传即是北宋麻衣道者所授,或陈抟所著。据记载,后来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的钱若水青年时代拟跟随陈抟学道。陈抟“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乃请麻衣道者“观之”。麻衣道者断言:“做不得”,但又说:“急流中勇退人也。”钱若水于是“不复留”,但后来果然“年才四十致仕”,“急流中勇退去”。[5](卷2)可见,有关《麻衣相书》作者的传说,并非向壁虚构。
其三,占卜方式增多。据黄正建先生在《唐五代占卜略论》一文中归纳,唐、五代的占卜方式大约有占星、相术、禄命、卜筮、易占、占梦、测字等12种。[6]其中,占梦在北宋仍盛行,但由于其办法过于简单、直观,到南宋被淘汰。南宋人洪迈称:“今人不复留意此卜,虽市井妄术,所在如林,亦无一个以占梦自名者,其学殆绝矣。”[7] (续笔卷15《古人占梦》)除占梦而外,其它各种占卜方式,宋代一概沿用并有所发展。如三命术,其鼻祖据说是唐人李虚中,而宋人徐子平则加以发展,将推算年、月、日演变为年、月、日、时同时测算,既神秘又易于普及,很快风行于天下。此术因完成于徐子平之手,又称“子平术”,俗称“合八字”。宋人还创行了一些新的占卜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星禽,相传系北宋初司天监王处讷所创。他曾用此术为僧赞宁推命,断定“其命孤薄不佳”。[8](卷下)《宋史·艺文志五》五行类著录有《七曜气神星禽经》等书。此术以五行二十八宿与各种禽兽相配,附会人事,以占吉凶。二是揣骨,相传系宋太宗时一瞎眼相士所创。它通过揣摸人的骨骼高低、广狭、长短等,以推断人的贫富、智愚、贵贱、寿夭,又称“摸骨相”。据记载:瞎眼相士为官员王继忠摸骨相,断言:“此人可讶,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9](卷4)王继忠后来被辽军俘获后,果然出任高官。此事显然出自后人附会。三是卦影,相传为宋仁宗时成都费孝先所创。据记载,“自至和、嘉佑已来,费孝先以术名天下,士大夫无不作卦影,而应者甚多。”[10](卷11)此术“取人生年、月、日、时成卦,系之以诗,言人之休咎”,“又画人物、鸟兽,以寓吉凶。”[11](三钞卷12)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占卜更加平民化。如“乾道中,浮梁村落间,有术士方大年,精于禽课,邑人称为方星禽。”[12](支庚卷2《方大年星禽》)这名乡村卜者甚至用星禽术推测盗贼藏身之处,直至破案。岂止星禽而已,上述种种占卜方式均在民间广为流行。
二、占卜与社会
宋代同前代相比,占卜被社会各阶层更加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与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相适应,宋代的占卜又有其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前代,人们集中地为选择所谓“黄道吉日”而运用占卜;宋代,人们更多地为预测自己的前程与命运而求助占卜。理学家程颐对此早已发觉,他敏锐而明确地指出:“古者卜筮,将以决疑也。今之卜筮则不然,计其命之穷通,校其身之达否而已矣。”[13]( 《河南程氏遗书》卷25)。占卜从注重“决疑”到侧重“计命”,足以反映唐宋之际的社会变迁。这一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宋代社会生活的以下三个领域。
其一、科举。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的地位又有提高,成为朝廷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司马光说:“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14]( 卷5《贡院乞逐路取人状》)人们特别看重科举,科场竞争格外激烈。宋神宗时,尚书左丞蒲宗孟指出:“举天下而计之,三年之间,率多数十万人而取三四百也。”[15]( 136《用人》)依此计算,科举录取率低至千分之一左右。当时,不仅“世人获甲科者绝少”,[16](卷12)而且偶然性极大,饱学之士名落孙山的事时有发生。参与科场竞争的士人在感叹“功名富贵真难致”[12](支丁卷6《南陵仙隐客》)之余,只得求助于所谓撋窳阌以及占卜。因此,名山大刹“每当科举岁,士人祷祈,赴之如织。”[12]( 支丁卷8《陈尧咨梦》)同时,“京师卖卜者,唯利举场时。”[17](卷73《卜者》)如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适逢省试,开封“相国寺一相士,以技显,其肆如市,大抵多举子询扣得失。”[12]( 支丁卷7《丁湜科名》) 卜者每遇这一发财良机, “举人占得失,取之各有术”。他们敛财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一概说是,可贪近财:“有求目下之利者,凡有人问,皆曰必得,士人乐得所闻,竞往问之”;二是一律说不,可图远利:“有邀以后之利者,凡有人问,悉曰不得,下第者常过十分之七。皆以谓术精而言直,后举获倍,有因此著名,终身享利者。” [17](卷73《卜者》) 真可谓左右逢源,说是说不,都能骗钱。不少卜者趁机大敲竹杠。如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临安一相士断言汪应辰必中状元,但开下天价:“吾言不妄,当与我五万钱。” [12](支戊卷10《李汪二公卜相》)一言以蔽之,宋代的科举考试之年正是占卜之风最盛之时。
其二、婚姻。古人将婚姻视为“人伦之首”、作为撝丈泶笫聪,占卜早已运用于婚姻。其主要用途有两种,一是预测男女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克,二是选择吉日,确定婚期。除上述两种而外,占卜在宋代普遍被人们运用于预测男女双方,特别是男方的未来前程,以便选择配偶,尤其是女婿。相传,仁宗初期的宰相晏殊挑选仁宗后期的宰相富弼做女婿,靠的是会看相的王青。他一看就料定,还是个穷书生的富弼“须做宰相,明年状元及第。”[18](卷上)而仁宗前期的宰相吕夷简青年时代被知福州马亮招为女婿,则是由于马亮本人“善相人”。[18](卷下)据说,南宋中期的儒将赵方早年穷愁潦倒,且捞嫘喂琶玻�塾写笮 �但卜者认为是副贵人相:“一眼大,一眼小,大者观于地,小者视四表。”岳阳(今属湖南)富人胡氏听信卜者之言,不顾妻子反对,以女“妻之”。[19](前集卷2《赵方异相》)而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被一位商人选为女婿,则是由于这位商人本人会占卜。他“推其生时,以为当大贵,以女妻之。”[4](卷418《陈宜中传》)宋代占卜选择女婿成风表明,与前代不同,人们选择女婿,尤其注重男方本人的未来前程,不再特别看重男方家庭的现实状况。而这正是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的具体表现之一,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典型的官僚政治已取代严格的门阀政治。[20]
其三、仕途。如果说魏晋乃至隋唐是格外崇尚阀阅的时代,那么宋代则是特别崇尚官职的社会。士人跑官成风,他们“日有奔趋,闻风即至,未尝暂息。”人们给跑官者取下了“望火马”、“日游神”等绰号。[21](卷2)宋代虽以冗官著称,其实名额不限,全国官员最高额“凡四万二千有奇”。[22](卷47《宋内外官员数》)北宋中期以后又员多阙少,有员无阙、有官无权者为数不少。何况官场争夺激烈,官员权位往往难保,以致有“朝士今日不知明日事”之说。[23](卷20《杂事》)由于仕途未知因素太多,官员们居然相信“人生皆有定分,不容少有侥幸。”[24](续集卷上《范元章梦》)于是,“士大夫无不作卦影”,卜者“出入将相权贵之门”。[25](卷5)而官员聚集之地即是卜者发财之处。如开封相国寺、临安中瓦等“士大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凡挟术者,易得厚获之来。”[26](卷下)相国寺一术士“一命必得千”,郑绅、郑居中叔侄不惜重金,“同往议命”。据说,术士料定两人之命同为“异姓真王”,[26](卷中)后来果然不错。然而“以命术闻于京师”的僧化成却把蔡京的命算错。他一再断言:“此武官大使臣命,他时衣食不缺而已,余不可望也。”蔡京因此“大病”。[27](卷下)这实不足以为怪,奇怪的倒是政和、宣和年间,朝廷“除擢侍从以上,皆先命日者推步其五行休咎,然后出命。”难怪卜者公然炫耀:“士大夫穷达,在我可否之间。”[28](卷3《日者谈休咎》)朝廷居然如此愚昧,卜者的地位竟如此之高。
三、占卜与政治
在宋代,占卜不仅运用于社会,而且从属于政治。各种政治势力几乎无不利用占卜,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些政治势力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历代帝王。宋太祖当年创立北宋,便利用占卜。军校苗训“号知天文”,他诳称:“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并断言:“此天命也。”[29](卷1)这即是发动陈桥兵变的主要借口之一。太宗在做晋王时,卜者马韶依据所谓“星命”,料定:“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也。” [4](卷461《马韶传》)太宗次日果然即位,马韶因此入仕为官,官至太常博士。真宗在做寿王时,太宗拟立为太子,因陈抟“善相人”,令他前去相面。陈抟“及门亟还”,声称:“王门厮役皆将相也,何必见王?”于是,“建储之议遂定”。[30](卷7)徽宗登基前夕,更是利用占卜大造舆论。据说,哲宗曾就皇嗣问题,询问有“神翁”之称的卜者徐守真。徐“大书‘吉人’而二字上之,一时莫晓。”[25](卷1)过后方知,徽宗名佶,拆开即是“吉人”二字。而相国寺相士陈彦早已将徽宗的命定为“大横之兆”即“天子之命”,[28](卷6《卖卦陈》)他以后因此官至节度使。不必再举例,所有这些无非是帝王利用占卜,将其一家一姓一人的统治神化为所谓“天意”。
其二、农民起义。北宋初期,李顺即将占卜作为发动起义的工具。据记载,一相士对李顺说:“汝有异相,当为百日偏霸之主”;[31](卷9)一卜者“析顺字,谓:‘居川之傍一百八日。’”结果,“较其即位、授册之日,不差毫发。”[32](卷2)这固然也可视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迷信解释。另据记载,北宋中期的王则“习图谶诸书”;[29](卷161)北宋末年的方腊撏凶蟮酪曰笾跀;[4](卷468《童贯传附方腊传》)南宋初年的钟相“挟左道以惑众”[33](兵10之32)。这些虽属诬蔑之语,但从中可以推测,王则等人也很可能利用占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将占卜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自在情理之中。
其三、反叛势力。其中最突出的事例,莫过于宋神宗时的赵世居案和宋宁宗时的吴曦之叛。赵世居是宋太祖的玄孙,与李世宁、李逢等人过从甚密。他们擅长“言人休咎”,[10](卷5)宣称“世居当受天命”,[34](卷16)企图利用占卜,拥立赵世居,结果被处死。[35]吴曦名将吴璘之孙、四川安抚副使,拥兵自重,早有反叛朝廷之心。据说,他夜观星相,发现“月中有一人”,“与己惟肖”,即宣称:“我当贵”,[32](卷8)并起兵。很清楚,吴曦无非是假托神奇以自欺并欺人。而一卜者则对吴曦之叛作迷信解释,他“拆曦字,谓:‘三十八日,我乃被戈。’”[32](卷2)认为吴曦虽必反无疑,但38天即覆灭。古人往往不是用历史解释迷信,而是用迷信解释历史,这又是其证。此外,如宋徽宗时的赵谂、张怀素等均利用占卜谋反。赵谂出身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相传他“梦神人授以诗”:“冕旒端拱披龙衮,天子今年二十三。由此有猖狂之念。”[36](后录卷7) 赵谂自称天子,并改元隆兴。张怀素则是个撘哉挤缢��鷶的流民,自号“落拓野人”。据说他撗匀诵菥唐难?群小从之如市。敳⑸�茡金陵有王气,欲谋非常,分遣其徒,游说士大夫之有名望者。摆36](后录卷8)与吴曦不同,赵、张二人均无任何实力,一被揭发,即被处死。但由此也可看出,占卜确属宋代一切政治势力必用无疑的工具。
四、占卜盛行的原因
宋人徐度早已指出:“所谓命术者,类不可信,其有合者,皆偶中也。”[27](卷下)莫说一般江湖卜者,就连被朱熹视为“老友”、著有多种占卜书籍的理学家蔡元定,虽然号称“通术数”,但“其间吉凶不能皆验”。他被斥为“妖人”,贬死道州(即今湖南道县)后,仍有人著诗,予以冷嘲热讽:“掘尽人家好陇丘,冤魂欲诉更无由。先生若有尧夫(即邵雍)术,何不先言去道州。”[37]行文至此,人们或许会问:占卜分明是迷信,宋代科技进步,朝廷又严格禁止,何以占卜如此盛行?宋代的科技确有进步,然而岂止宋代,直到近代,科技的进步都不足以改变人们神灵崇拜的观念,扭转由来已久的占卜习俗。
至于说宋代严格禁止占卜,虽然事出有因,但并不完全是事实。的确,从北宋初年开始,朝廷即屡降禁止占卜之诏。诸如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十月降《禁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它阴阳书诏》,[29](卷18)宋真宗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降《禁习天文星算相术图谶诏》,[38](卷198)又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四月降《禁天文兵书诏》,[38] (卷199)宋神宗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四月降《禁私有图谶及私传习者诏》[29](卷18)之类,简直举不胜举。诏令斥责卜者“所习皆懵昧,无所取。盖矫言祸福,诳耀流俗,以取赀耳”,[29](卷18)实属言之凿凿。对于违犯者,处分也很重。如宋太宗在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一月,“令诸州大索明知天文术数者,传送阙下,敢匿藏者弃市,募告者赏钱三十万。” [29](卷17)然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上述诏令的发布大致均有其背景。如宋太宗严惩卜者是在其利用占卜登上皇位10余天之后,而宋神宗申严占卜之禁则是在赵世居案发之初。二是诏令并不一概禁止占卜。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十月所下诏令,明确规定“除二宅及易筮外”,即将相宅、相墓、易占、卜筮排除在禁止范围之外。所有诏令禁止的重点都在于利用占卜谋反。三是诏令并未严格执行,否则无须不厌其烦,一再重申。
其实,与前代相比,宋代对占卜的管理反而较为宽松。唐、五代设有管理占卜的专门机构—太卜署,凡属官府管理的占卜活动即所谓“卜筮正术”,一概不许民间参与,民间不得收藏和传习有关书籍。宋代撤消了太卜署,所谓“卜筮正术”得以在民间流行。当时虽无太卜署,但通过司天监(元丰官制改革以后称太史局)培植包括卜者在内的方技之士。北宋初期的楚芝兰,即是一例。他“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符天、六壬、遁甲之术。属朝廷博求方技,诣阙自荐,得(司天监)录为学生。以占候有据,擢为翰林天文。”[4](卷461《楚芝兰传》)何况历代帝王无不利用占卜,并对精通所谓“占卜之学”的人士礼遇有加。如陈抟“来朝,太宗待之甚厚。”[4](卷457《陈抟传》)“真宗优礼种放,近世少比。”[39](卷5)如果说陈抟、种放毕竟是著名隐士,那么陈彦无非是个江湖卜者,宋徽宗竟将他封为节度使。最高统治者诸如此类的作为,对占卜的盛行实属推波助澜。
宋代占卜盛行,具体原因虽多,但关键在于当时社会流动的趋势增大。[40]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商品更多地投入市场,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频率明显加快。用宋人的话来说,即是:“如今土地一年一换家。”[41](卷1《田蛙歌》)于是,在经济上由贫而富者有之,由富而贫者也有之。“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者”,[42](《上邱宪宗卿书》)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富豪也不免惧怕:“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43](卷7)与此相适应,在政治上随着门阀制度的崩溃, “朝廷无世臣”, [13](《河南程氏遗书》卷17) “无百年之家”[13](《河南程氏遗书》卷15) 出现了“略观贵途,良鲜旧族”;[44]“显人魁士,皆出寒俊”[45](卷1)的局面,由贱而贵或由贵而贱的事均较为常见。加之当时政局反复、宦海沉浮,官员休想只升不降,甚至很难终身为官。难怪他们“常若逆旅人、将行者”,[46]( 卷4《志尚》)随时准备丢官还乡。由于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未来前途的未知数增大,人们出于对由贫变富、由贱变贵的企盼和对由富而贫、由贵而贱的恐惧,难免更多地求助于占卜。在宋代,那些据说“能推人命贵贱”的卜者,“其肆如市”,“其门如织”,并“出入将相权贵之门”,完全可以理解。
还应当指出,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频率的加快使土地集中的过程提速,其结果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增多。他们急需寻找生计,做个可望“其肆如市”,“其门如织”的卜者,无疑是一条较好的出路。难怪当时不少江湖卜者出身无业流民。前面讲到的张怀素,即是一例。此外,如号称“道人吉凶雅有验”的刘快活“不知何地人”。而“时时言事多中”[25](卷5)的风僧哥、刘跛子等人均不时游荡于街头巷尾。在江湖卜者中,因卖卜而大发横财,由穷变富者大有人在。如贫苦无告、“游术江左”的蒋坚适逢“戊子科举,士人登其门如织,几获钱百五千,从此小康。”[12](支甲卷10《蒋坚食牛》)有的岂止小康,实属暴富。王安石对此有所描述:“汴之术士若挟奇而以动人者,大祀、宫庐、服舆、食饮之华,封君不如也。”[2]( 卷32《汴说》)总之,宋代买卜者与卖卜者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流动趋势增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1974.
[3]曾敏行.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86.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77.
[5]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m].四部丛刊初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6]黄正建.唐五代占卜略论[j].国际中国学研究(汉城),1999,(2).
[7]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78.
[8]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4.
[9]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4.
[10]魏泰.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5.
[11]俞樾.茶香室丛钞[m].笔记小说大观[z].上海:进步书局,1936.
[12]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1.
[13]程颢等.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1.
[14]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5.
[15]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9.
[16]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1979.
[17]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81.
[18]孙升.孙公谈圃[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91.
[19]不著撰人.湖海新闻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6.
[20]张邦炜.试论宋代抟橐霾晃史г臄[j].历史研究(北京),1985,(6).
[21]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5.
[22]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
[23]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1.
[24]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8.
[25]蔡 .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3.
[26]张端义.贵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7]徐度.却扫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8]周 .清波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校注,1994.
[2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79.
[30]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3.
[31]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79.
[32]岳珂. 史. [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1.
[33]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57.
[34]司马光.涑水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9.
[35]李裕民.宋神宗制造的一椿大冤案――赵世居案剖析[a].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6]王明清.挥麈录[m].上海: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点校,1961.
[37]庞元英.谈薮[m].陶宗仪.说郛[c].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6.
[38]不著撰人.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62.
[39]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1981.
[40]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成都),1989,(2).
[41]罗椅.涧谷遗集[m].豫章丛书[z].南昌: 豫章丛书编刻局,1926.
[42]吕皓。云溪稿[m].续金华丛书[z].金华:胡氏梦选楼,1924.
[43]朱熹.近思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社影印,1990.
[44]彭汝砺.上哲宗乞详定袒免亲婚姻条贯[a].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1999.
[45]赵彦卫.云麓漫钞[m].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6]潘永因.宋稗类钞[m].北京:书日文献出版社点校,1985.
3、现在占卜在某些地区(一般是规模很小的村落,或者是文化比较蒙昧的地区)很盛行,但在大城市几乎绝迹,因为警察就喜欢抓这个。网上的占卜,包括某些心理测试(最著名的象“你适合娶什么样的老婆”)在网上很火。
从晚唐时期活到北宋的相术大师陈抟后人称谓他什么?
后人称呼这位相术大师为陈抟老祖。这位像素大师的经历是非常离奇的,在小的时候同龄的孩子都开口说话了,他却迟迟不开口说话,后来又突然开口说话了,据说在开口说话之前喝了一口别人的奶水。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无法得知,不过晚开口说话的孩子一般都是发育比较迟缓,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不聪明。这个故事有点类似于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三年都没有从自己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结果一出来就一鸣惊人。
因此我非常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古代的时候,学者们为了当上大官都会去参加科举考试,只要一旦考上就意味着前途无量,但奇怪的是,这位相术大师却并没有考上,反而是其他人考上了,而这一点点让我非常怀疑这位相术大师的能力和才华。如果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算出自己考不上科举考试,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科举考试上,又或者他直接就考上了科举考试,并且考第1名,他连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这一点也证明了,他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能力。而这位相术大师的出名在于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他说国家会安定两三百年,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洞察能力的话,能够预测到这点并不困难。
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个皇帝的身上看出他是否有帝王之才,性情如何,又是否能够稳固江山,只要能够看透这些东西的话,说出这句话来也并不困难。而这位相术大师的第2次出名便是他看到宋太宗的第3个儿子时表现出异常的态度,而他的态度表明了宋太宗的第3个儿子最有可能当皇帝,而宋太宗的第3个儿子最后真的当了皇帝。
但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也许是第3个儿子买通了这位相术大师,让他说出了这样的话,然后又接连谋害了自己的两个哥哥,最后自己登上了王位,这样的情节也是非常常见的,因此我觉得这些故事都不能说明这位相术大师有多么高明,我们也不要去相信什么相术,而是要相信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够解开生命的奥秘,才能够挽救我们的生命,延长我们的寿命。相术始终是虚无缥缈的,并且还有很多人拿这种东西来忽悠别人。
古代相学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
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
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
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
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
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
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
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
《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
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
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
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
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
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
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
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
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
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
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什么是麻衣相???
相书、相术名。后人假托传说中的 麻衣道者 作。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
相关文献:
《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明 沉采 《还带记·众朋就相》:“头顶方巾腰束绦,气傲;麻衣相法我独高,玄妙。”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一:“红红的一张脸,微点着几粒黑痣,按《麻衣相法》说,主多材多艺。”亦省作“ 麻衣 ”、“ 麻衣相 ”。
清 黄遵宪 《番客篇》:“相法推《麻衣》,推命本《硌碌》。”
沉从文 《顾问官》:“又谈到《麻衣》、《柳庄》相法。”《中国谚语资料》中:“学会麻衣相,敢把人来量。”
【发相】
看发相论尊贵
——“贵人不顶重发”、“十个秃子九个富”等都是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头发来判
断此人的贫富尊贵,实际上关于发相来研究命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相理衡真》就有过一段关于发的论说:“发疏光润具天聪,秉性仁慈亦浑
融。若得眉清兼目秀,何愁身不到穹宫。光如黑漆细如丝,便是人间富贵姿。发
广长垂尤迈俗,南形北相更矜奇。头小发长性倔强,发长额窄命难长。发生到耳
贫顽子,发卷如螺带克伤”
——总体来说,头发宜软、宜黑、宜疏,有了以上三种则可富贵福寿。发软如丝
者,则夫妻和陆,发稀而细,有名有利;发疏而润泽,此人聪颖,如加上眉目清
秀,功名有望;相反的头发忌黄、忌粗、忌硬,此种人则多数贫寒夭折,如果头
发又粗又硬,夫妻不会合陆,男女相克;发黄焦枯,贫贱;如果在孩啼的时候头
发密的话,该孩童多顽皮,发脚低则运气多滞,落发早,则有伤财之患;发卷,
恐怕有刑伤;如果发粗如麻,则穷苦多磨;发长额窄,命不长矣。
【额相】
额定前程
——“天庭保满,地稞方圆”天庭指的是上额,地稞指的是下额。古人看相,就
是人的面部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天,中部为人,下部为地。人、天、地各有象征
,天部(上额)主要是表徵早年的运气,以及天赐的丰厚。
——《神相全篇》对额相有这样的概论:
——“头小而窄,到老孤厄。额大面方,到老吉昌。额角高耸,职位崇重。天中
丰隆,傧宦有功。额阔面头,贵居人上。额方峻起,吉伙不欣。额莹天瑕,一世
荣华。”
——如果上额宽阁、方峻,而且明净的话,那么这个人天赐丰盈,早年发达,功
名早就。
——如果顶平头圆额又方,定主富贵早功名。
——如果额阔面广,贵居人之。
——如果额莹无瑕,则可享一世荣华。
——反之,如果上额尖狭,肩削,而且灰黯皱巴的话。相书说:天削者刑伤,头
扁额削难言寿。
【眉相】
——眉相这一章实在可以长篇厚论,但是玄学之初还是言简为妙,免得吓怕了学
生而望之却步。
——其实人的眉可以形像化,诸如可形容为龙眉、一字眉、剑眉、狮子眉、柳叶
眉等等,令你一望便知,甚么是剑眉,甚么是狮子眉,甚么是柳叶眉。
——总括《麻衣相法》的论法,就是一看浓淡,二看清杂,三看眉形。相理认为
,下列之眉相多为善:
眉看长垂高筹之相。 眉长过目忠直福禄。
眉如弯弓性善富足。 眉清高长身名远扬。
眉秀神和享清福。 眉如新月善和贞洁。
眉角入鬓才高聪俊。
——概括来说,眉毛宜长、宜秀、宜清、形宜弯。长则寿高、秀则福禄,清则聪
颖,弯则善洁。
——相理认为下列眉相非善:
眉短于目性情孤僻。 眉骨棱高多有磨难。
眉散浓低一生孤贫。 眉毛中断兄弟离散。
眉毛逆生兄弟不和。 眉不善眼孤单财败。
眉交不分年岁难久。 短促不足漂流孤独。
——概括来说,眉忌短、忌散、忌杂。短则贫寒、散则孤苦、杂则粗俗。
——总括几种眉如下:
——龙眉:弯弯浓秀号龙眉,拔萃超群举世知。兄弟众多皆主贵,高堂福禄望期
颐。此眉人家世丰厚,手足众多,名声远场。
——柳叶眉:眉粗似叶浊中清,骨肉情疏子晚成。信友忠臣多义士,终须发达播
贤声。眉体似叶,功名早就,但兄弟不和。
——八字眉(林彪之眉):八字眉头主克伤,奸门受压数妻亡。平生碌碌财恒足
,恐抱螟蛉叫父娘。左右眉毛往下撇开。生性命硬克妻碍子。
——罗汉眉(前日本首相川山富士):眉如罗汉大非宜,妻晚受磨子亦迟。兄弟
刑伤难得力,晚年一子杖头随。这是妻室兄弟有难,晚年得子之相。
【眼相】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不错,古代相学
对眼有以下的概括,主要是看眼形与眼神。
——宋代的《麻衣相法》指出:
眼如日月要分明,凤目龙睛切要清。
最怕黄晴兼赤脉,一生凶害活无成。
浮大羊睛必主凶,身孤无著货财空。
细深多是无心腹,眼视之人不可逢。
——这段简单扼要的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眼睛应该清澈明亮,眼睛又黄又赤
、浮突如羊眼、细深斜视都是不善的眼相,睛黄目赤的人命短;突眼的人容易倾
家荡产;眼形细深的人冷酷多疑;目光斜视,在男人则狡黠,在女人则淫荡,这
两种人都不可与之交往。
——《麻衣相法》善与不善的眼形,下列是善的眼:
目秀而长贵比君王。 目长如寸可辅佐圣主。
目如凤鸾必做高官。 龙睛凤目必享重禄。
目光威烈众人归顺。 目尾上翘福禄不断。
目大而光收成丰登。 目短眉长田粮厚丰。
目光如电贵不可言。 眼似虎盼神圣不可冒犯。
黑白分明人必聪慧。 眼睛黑而眼眶阔灵性活而知识博。
——概括地说:眼形宜长、宜秀,这种眼仕途坦荡,高官厚禄。眼光宜明、宜亮
,这种眼禀性聪慧,正直善良,眼神宜严、宜威的人众人依附,威不可犯。
——不善的眼如下列:
目头破缺家产枯竭。 目露面白沙场不测。
眼如鸡目其人性急狠毒。 形如三角恶劣之辈。
目如卧弓其人必是奸雄。 眼窝深凹其人诡诈好妒。
红眼金睛不认六亲。 目细深长执拗不良。
——概括来讲:眼形怪黠,其人必奸;眼细深长,脾性执拗,禀性邪狭;双眼暴
赤,生格焦躁,无情寡义。
——人的眼相是十分丰富的,千变万化,很难找到相同的眼,上面所说的善与不
善是不过是道其概要,难以道尽其精微。古人将眼细分做很多类,例如凤眼、鸡
眼、桃花眼、狼眼等等,由于本课时间有限,只能例举平时多见的几款眼相来解
说。
——鸳鸯眼:眼秀晴红润有砂,睛圆微露似桃花。夫妻伉俪同偕者,闲逸贪淫富
贵家。目秀晴圆,灿若桃花。这是安闲富足享乐之相。
——龙眼:龙眼黑睛吐彩光,波长眼大显忠良。巍巍宰辅流芳远,福态儿孙百世
昌。黑睛吐光,眼大波长,这是位列君侧,忠贞流芳,福延后世之相。
——桃花眼:男女桃花眼不宜,逢人微笑动春思。眼皮如湿贪淫极,媚骨贫穷贱
莫疑。湿眼媚态,暗波撩人。下贱之相。
——不能说得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耐性读下去,如你有兴趣的话,可将你的眼形
与眼神寄来,等我帮你看看属于哪种眼,帮你免费批上七、八个字。
【鼻相】
——相理中,将鼻脊至两眼中间处,叫山根;鼻的下端叫鼻准(或叫准头),鼻
准与山根之间的中点叫年寿。准头的左右两翼,右为兰台,右为廷尉。
——宋代《麻衣相法》的论鼻说法:
鼻如悬胆身须贵,土曜当土得地来。
鼻头尖小人贫贱,孔仰家无隔宿钱。
又怕苗如鹰嘴样,一生奸计不堪言。
——意思是说鼻若悬胆将,财运亨通,山根饱满贯额,官至三台以上;而准头尖
子,鼻孔朝天,是家无隔夜粮的穷相,年寿(鼻梁中间部)高曲准(鼻尖)勾如
鹰嘴,则是奸险之人。
——相理认为以下几种是善的鼻:
鼻如悬胆、鼻准圆红者家财丰厚。
鼻耸天庭穴(两眉间印堂穴上面)者名声远播。
鼻体丰隆,准头圆润,且略带前凸,叫鹿鼻者多情多义,贤人达贵。
鼻高昂直者高官尊贵。鼻直而厚者位列诸侯。
山根、年寿平直,兰廷丰盈者家财丰厚,中晚年得志显贵。
——概括的说,准头圆润则财岂,鼻势高直则尊贵,鼻体匀厚则家兴。
——不善的鼻的有以下几种:
鼻梁不正者中年遇困。 鼻梁无骨者恐遭夭折。
鼻体露骨,兰廷小准头尖者多疑且心狠。
露脊准头是鹰嘴鼻者十恶不赦之人。
两孔外露叫露孔鼻者家坏祖业之人。
——意思是,山根塌陷,鼻体扁薄,鼻梁不正,准头尖勾,鼻孔外露,年寿粗凸
,都是不好的鼻相。鼻平扁多贫寒。准头尖勾多阴阴,鼻脊不正或粗凸多遭难。
【耳相】
——相耳,一看轮廓,二看厚薄,三看高低,四看耳色。
——《麻衣相法》说过:
轮廓分明有堕珠,一生仁义最相宜。
木星得地招文学,自有声名达帝都。
耳反无轮最不堪,又如箭羽少资粮。
命门窄小人无寿,青黑皮粗走异乡。
——大意是轮廓分明,润软垂珠则善,耳轮翻卷粗黑,则非善。
——善耳如下:
两耳垂肩、耳带垂珠、耳门垂厚者皆命当富贵。
耳白过面者声名远播。耳生毫毛者富贵寿长。
耳大、贴脑、坚厚者豪门贵族之相。
——总括来说,耳宜高、宜大、宜坚、宜厚、宜亮。高则福寿,大则英豪,坚则
有威,厚则富足,亮则智聪。
——相反则为不善之耳,包括:
轮翻廓反、垂珠低反、上大下卷者低贱劳碌之相。
耳薄如纸者命易夭折。
耳薄向前、两耳招风者败家之流。
耳门窄小、耳巧细微者贫寒之人。
耳轮拼裂、状若开花者败落漂泊之相。
粗黑焦黄者愚莽颓之相。
——总括来说:耳是忌翻、忌卷、忌小、忌薄、忌裂、忌暗。翻多劳碌,卷多低
贱,小多贫寒薄多病弱,裂多败落,暗多愚鲁。
【口相】
——口相的审美观与潮流有著密切的关系,例如五、六十年代视樱桃小嘴为美,
到了九十年代则视厚唇大嘴为美,说是性感。但潮流所兴的嘴与古代以嘴相命则
没有多大关系。
——宋代《麻衣相法》里对口相有如下的说法:
——好的口相如下:
口大容拳、口形方阔者位列高官。 口赤如丹者富享荣华。
口不见唇者仪态威严。 口角上弯者意志刚强。
两唇上下平齐叫龙口,此人仪态威严之人,终将位列朝班。
两唇厚丰则舌长齿白叫牛口,此人衣食充隆。
口大可容拳者尊贵之相。
口小如抹胭脂,叫樱桃口,此人若女人则灵巧窍窕,在男人则不值称赏。
——不好的口相则是:
口角不张、口撮紧缩者贫寒破败之相。 口角下垂者财彩拮据。
口如吹口形、口唇纹乱者皆孤苦之人。
两唇不合皱纹侵乱,叫皱纹口,此人心狠运差。
——清代的《相理衡真》则说:
——口如砂,食如荣华。口如抹丹,不受饥寒。口如红朱,富贵相宜。口如中唇
,必是贤人,非特口德,又且性纯。口如角弓,位至三公。口紫而方,广置田庄
。口角不张,缺乏储粮。口不见唇,主有兵权。口大容拳,位至公侯。口垂两角
,衣食消缩。口角高低,奸诈便宜。口尖如篓,与乞为邻。口如缩囊,饥饿无粮
,纵然有子,必主别房。口如缩螺,常乐独歌。口边紫色,贪财妨害。口如撮紧
,破产飘蓬。口不见齿,老亦成立。口唇乱纹,一世孤单。口如吹火,至老独坐
。口上生纹,有约无成。轻薄口唇,惯说他人。口阔又丰,食禄万锺。口角向上
弯,终身不怕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