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洱海的白族有什么风俗
1、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2、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3、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扩展资料:
大理白族的节庆:
1、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竖小型火把一个,每村村口要竖公立大火把一个或几个,火把高达五丈。上面插红、绿彩旗,写着“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火把点燃后,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犹如白天一般。然后各村寨的群众,手持小型火把,绕田间穿行一周,烧灭害虫,以求庄稼丰收。
2、绕三灵:盛大的“绕三灵”聚会,在每年夏历四月下旬举行,历时三、四天。这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白族信仰本主神,认为它是诸神中的主神,为一村的本主。
3、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相传观音开辟了这个地区,使这里“五谷丰登”,人们为纪念观音的功迹,订这个时间在这里聚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大理白族自治州
百度百科-白族
少数民族穿什么鞋
壮族女鞋配色雅致,鞋尖勾回,刺绣纹样往往是抽象与具象图形相结合,体现出本民族粗放雅细的双重风格。同时壮族妇女还爱穿有搭袢的绣花鞋,她们用彩色线在鞋头上刺绣人物与植物花叶,使人与自然在鞋饰中融合一体。水族的绣花鞋均是满帮绣花,几何图样头尾相连,后跟部位采用补花图案,工艺精美耐看,针法变化多样。为了适应多雨潮湿环境,心灵手巧的水族人还穿一种称为“者华”的有钉布鞋,这种鞋的鞋帮也是用线纳缝,并涂上桐油,鞋底上装有17颗平头铁钉,防湿又防滑,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地区很适用泥泞的山路。侗族布鞋多绣有流畅多变的植物纹样,表现了侗族姑娘活泼、细腻的情怀。纳西族绣花布鞋喜用大红宽沿口,鞋帮下围用彩线绣上生动艳丽的鸟禽花草,体现了该民族“天地与我共生”的古老朴素哲理,蒙古族地处北部天寒地冻的环境,常穿保暖性良好的布靴,虽然冬季白雪茫茫,但鞋面上鲜艳的植物花草却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达斡尔族布鞋是典型的双梁鞋,双梁包黑布,在蓝色鞋帮上绣有彩色花卉,鞋头冲出鞋底一般在3公分左右,造型奇特,实用价值高,适应野外奔跑。彝族花鞋属勾勾鞋,鞋头部分连同鞋底上翘勾回,适应农田与杂草丛生的作业环境。在深色鞋帮上绣出的纹样色彩搭配朴素,图案动感强烈,远看是花,近花是鸟,耐人寻味,体现了彝族妇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在少数民族花鞋中,汉族最熟悉的是满族的高底鞋了,此种鞋饰又称“花盆鞋”,其高底位于鞋底的正中(所以不能称高跟鞋),一般高7-10公分,用木头制成,外裹白布,鞋帮绣满回纹和花草,鞋头饰有丝线编成的长穗。据传这种高底的来源是满族先人在上山采集食物时,为防蛇咬和沾湿鞋底便在鞋底捆绑一块木头,后来逐渐变成了高底鞋。这种高底鞋能成使穿着者身材修长,走起路来更婀娜多姿,同时高底鞋与旗袍相配使用更是相得益彰,使长旗袍不至拖地,还能掩盖双脚。
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带,从事梯田与旱地耕作。由于位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少数聚居区外,传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保留不多。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您现在看到的这双"脚龙套",又称"鞋袜",用蓝色土布缝制,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点作为装饰;后部为暗红色"硬布",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鞋底亦为蓝布,用白线纳制,形成片片鱼鳞纹,周边则镶有锯齿纹.
海南黎族绣花鞋是生活在海南省通什县的黎族鞋饰,属于典型的"尖尖鞋",鞋头形如尖尖的三角形,故名。鞋底为麻绳纳制的千层底,毛边。鞋帮饰有花带叶的花纹图案,图案中间零星点缀金属片,煞是好看。沿口镶成锯齿纹并加彩条。后帮处是淡蓝色布制作,上绣有云头纹,颜色与图案相得益彰。
海南黎族绣花鞋,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九个支系,各有特点。相传,黎族是从中原逐渐南迁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就是远古的遗存,其中以纹身最具特色。这里展出的黎族绣花鞋为千层底,头微翘,鞋面以各色布块拼接而成;鞋面通体绣有勾云纹,以金钱勾勒,鞋前部用彩色丝线缀以亮片绣出“甘工鸟”纹,寓意吉祥。鞋头用双色丝线致密地滚边。该鞋的纹饰相当华丽,色彩丰富.
仡佬族绣花女童鞋,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仡佬族童鞋,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其中以贵州省最为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但由于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这些传统的文化正面临迅速消失的危险。精工巧织的仡佬族妇女以编织美观牢固、不褪色的"铁笛布"而闻名。仡佬族的绣花鞋口沿和鞋头都有绣花,鞋头略上翘,花饰部分占鞋帮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图案美丽,色彩富有民间特色。
水族妇女绣花鞋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水族绣花鞋,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凉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侗族绣花鞋,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
壮族“回头”绣花鞋多为妇女穿。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壮族“回头”绣花喜鞋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是居住在岭南的土著民族,以前自称为“布壮”、“布侬”等,在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韵。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妇女日常穿用的“喜鞋”。这种“喜鞋”也在结婚场合穿,鞋面上有“喜”字或喜鹊、梅花等图案,寓意吉庆喜气。鞋尖为三角锥状,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红、金、绿线绣成的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瑶族绣花“三寸金莲”
瑶族的绣花鞋通常为“大脚鞋”,但由于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生活习俗仿效汉族,妇女裹小脚就是突出的一例。“三寸金莲”是清末民初瑶族贵族妇女家居时穿用的小脚鞋,其造型、花纹与汉族的“三寸金莲”不同。鞋面为黄缎布,上绣太阳、凤凰、花草等图案,色彩斑斓,极具变化。此鞋开口较阔,黑布镶边,蓝布为底,用麻线纳成后又在前后各加一块羊皮,既防滑,又耐磨。该鞋无论是刺绣工艺、色彩搭配,还是材料的选择都是典型的瑶族风格。
瑶族绣花鞋
瑶族是一个分布十分广泛的南方民族,支系复杂,以服饰来划分就有“花裤瑶”、“花篮瑶”等不同称谓。鞋的式样也很多,湘桂交界处的瑶族绣花鞋有两种:一是节日喜庆时穿的“镶边鞋”,一是姑娘出嫁时穿的"乘海鞋",也称“登云绣鞋”。“乘海鞋”鞋尖上翻,形如龙头彩船,鞋面图案犹如波涛汹涌,又似彩云翻滚。传说,瑶族先民在飘洋过海时,遇上风暴,只有一艘龙船化险为夷。于是,有了龙船形状的“乘海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是典型的“缠绣”,青色绸布面上绣有抽象的云头纹、鱼纹、鸟纹等图案,以彩线为主,间有金属亮片修饰,鞋口作螺旋纹装饰。整个鞋子美观大方,是瑶族传统手工鞋的代表作。
布依族绣花鞋,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也有少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罗甸、望漠地区。贵州地区的绣花鞋鞋尖细小,向上翘起。云南地区的绣花鞋一般鞋鼻上翘,鞋帮绣满花卉图案,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称“海兰高”。现在,这种满花绣鞋逐渐变成半形或鞋尖处绣小花。您所看到的是贵州省布依族女童穿用的软底绣花鞋。鞋底为布制软底,且绣有红色花纹。鞋帮为红色,左鞋帮为缎面,右鞋帮为布面,两鞋帮上都绣有风火轮,前部绣有鲜花图案,色彩艳丽,花纹细致,活灵活现,显示出布依族妇女手工之精巧。整双鞋在颜色和刺绣上都满足了女孩们的爱美之心,因此大受欢迎。
土家族“篮篮儿鞋”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生活在汉族环绕之中,土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里展出的鞋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是年轻女孩春秋季节的穿着,因形似竹篮,故土语称“篮篮儿鞋”。该鞋为绿布面镶黑边带绊女鞋。鞋面较薄,为布质,镶边,有横绊;鞋底则是用棕麻与碎布相间粘合,晒干,再用结实的棉线纳成的千层底,结实美观。
苗族“龙凤鞋” 苗族绣花鞋中的一种“龙凤鞋”,该鞋为手工制作,鞋底以粗麻线纳成的千层底;鞋面为紫色绸布,两侧用各色丝线对称绣有龙凤图案两对,并以白线勾勒外廓,缀有亮片;鞋口沿以苗绣装饰。整双鞋图案极为抽象,装饰华美,是苗绣中的代表作。通常为苗族妇女在结婚时穿用,表达对今后美好生活的祝愿、
苗族绣花鞋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复杂的南方少数民族。苗族刺绣远近闻名,苗族妇女孩提时代就开始跟母亲、姐姐或同龄人学习刺绣技艺,因此“苗绣”是少数民族刺绣工艺中的上乘之作。苗族的服饰也多以刺绣制成,或以绣片为装饰。苗族人民平时一般穿麻凉鞋、草鞋、绣花布鞋、大鱼棉鞋、船底鞋、钉子鞋(下雪时穿)等。这双绣花鞋是苗族女鞋代表作,用布和缎子制作,为双梁,上面多饰用花卉、禽鸟等图案,是苗族妇女审美追求和情趣的生动表现。
羌族虎头童鞋
是四川阿坝羌族幼童穿用的鞋。鞋底和鞋帮用整块红布缝制,鞋头另用一块红布剪出虎头形状用线缝上,虎头用绿、黄、黑、粉色毛线绣出五官,鞋口及虎头边沿均以白布镶边。这双鞋造型古朴趣致,寄寓了长辈关爱之心。
羌族绣花“喜” 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四川广元、平武等地的羌族人民中间。这是一双极具羌族特色的绣花鞋,多为女子婚嫁时穿用,故称“喜”鞋。这双鞋完全为手工刺绣,鞋面为粉色布,上绣有“有凤来仪”的图案,预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鞋底为软牛皮底,实用美观。这双“喜”鞋是民国时期的比较典型的羌族绣花鞋。羌族绣花鞋
羌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甘青地区,以游牧业为生,“羌”的本意已经暗示出与畜牧的密切关系,后逐渐南迁,生计方式也改为农牧结合的混合型。这里展示的这双绣花鞋主要流行于四川阿坝地区,是典型的羌族鞋饰。该鞋为紫色绸鞋面,鞋帮前部为手工刺绣的人物、蛇、蝴蝶和花草图案,中部则绣有吉祥鸟与花草纹样,将人物、瑞兽和吉祥花草完美结合,既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又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羌族古朴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于此展露无遗。
傣族绣花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西双版纳就是傣语"十二千田"的意思。傣族聚居地不仅保留着原始的天然生态,风光迷人,同时也保留着古老、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的绣花技艺十分高超。刺绣一般以白纱线通经,红、黑纬线织花,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图案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这里展出的是傣族的绣花鞋。
纳西族绣花鞋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因由纳西族巫师“东巴”使用而得名。纳西族的鞋饰主要以布鞋为主,绣花鞋富有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定传统的纳西族“换脚鞋”,就是办喜事时新娘赠给新郎的绣花鞋。这里展出的这双绣花鞋鞋底是以麻线纳成的千层底,翘头,结实耐用并适用于山区行走。鞋面为绿色绸布,鞋上用彩色丝线对称绣有连枝花卉,色彩明艳。
哈尼族少女绑腿
哈尼族是生活在我国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哈尼族自称“卡多”、“豪尼”等,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高山“梯田文化”。这里展出的是哈尼族少女绑腿。绑腿的底色为黑色,手工织成。然后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绣上多种花样(多为横条),再在合适的位置缝上银泡和小铃铛。穿用时在绑腿上部用一串小珠子系上用来固定住绑腿。哈尼族少女绑腿美观实用,走路时,叮当叮当,充满乐趣,深受少女们的喜爱。
白族“猪头”童鞋
该鞋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学步儿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还有猪鞋、猫鞋、兔鞋、蝴蝶鞋等。猪鞋形似小猪,全身用黑色布缝制而成,前部有“猪耳”和翘得高高的红鼻子,后部则留有“猪尾巴”,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并用镶滚、挑绣等工艺点缀。白族儿童“虎鞋”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
彝族虎头童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彝族勾尖绣花鞋,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少数分布在靠近云南的贵州和广西二省区。云贵高原,群山耸立、万河纵横,在高山深谷中常常零星散布着一些湖泊和山间平坝(盆地),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彝族就居住其中。这双绣花鞋属于大脚鞋,是我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样式,它的绣工十分讲究,花纹的图案极为抽象,用色大胆。过火把节(即彝族年)时,女青年均穿着勾尖绣花鞋,透露出热烈、红火的气氛。鞋型大致呈船形,鞋底前方连同鞋底上翘成尖状,适应农田与杂草丛生的作业环境。鞋帮上绣满五彩的花草、鸟兽。常用作嫁妆鞋,姑娘出嫁时穿用。这里有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叫基妞的姑娘和一个叫格沙的小伙子是一对新婚夫妻。一次,基妞回婆家时,不幸被大蟒所吞,但她的勾尖鞋却勾在了大蟒的嘴外。格沙知道后,杀死大蟒,剖开蟒腹救出了妻子。人都说,基妞之所以得救是勾尖绣花鞋有功。至今,姑娘出嫁时,母亲、姑嫂及姑娘的女伴们会精心绣制出一双双勾尖鞋,送给她做嫁妆,祝福她一生平安幸福。
珞巴族女毡靴,珞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两县,与门巴族交错分布。风俗习惯和藏族颇似,惟语言有别。珞巴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靴,皮靴多用牛皮作面,毡靴也较流行。您所看到的这双珞巴族女子毡靴,和藏族毡靴基本一致,靴底为三层生牛皮,用粗棉线纳成。该靴造型别致,色彩斑斓。鞋帮为红色毛毡,靴靿为黑色毛毡,近靿处则为绿毡。靴底与靴帮相接处用红、绿、蓝、黄等几色棉线绣出连续的几何图案,后跟部彩绣枝蔓草叶。整个靴面用各色彩线绣有吉祥图案,中间杂有金线,富有极强的层次感。
门巴族的毡鞋。门巴族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措那两县。由于长期和藏族生活在一起,风俗习惯深受藏族影响,这双毡靴就突出表现出这种情况。和藏族一样,门巴族也喜穿用牛皮或毡制作的皮靴和布靴,并用红黑两色氆氇镶边。靴底多用牛皮制作,结实耐用。鞋面上主要配有红、绿、蓝、黑等颜色。大多以红色为主,并饰有各种花纹。您现在看到的门巴族男毡靴为千层底,由麻线与棕混合制成。鞋面主要以红、绿、蓝、黄等色组成。鞋靿由两部分组成,与鞋帮相接处为绿毡,高筒部分为黑毡,鞋口至鞋靿处有一开缝,便于穿脱。
男如白鹤,女似蜜蜂——在传统与现代中纠结的鹤庆白依人
儿时的记忆中,最期盼的是村里或亲戚中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结婚,不管是讨媳妇还是嫁新娘,我就能听到那让人声声入醉的唢呐,我就能看到那些穿着白色火草衣、吹奏时投入忘情得象白鹤在舞动一样的白依人唢呐手。
以前,鹤庆人结婚,不论是白族还是汉族,最喜庆的声音就是吹奏唢呐。吹唢呐的都是男子,有老有少有壮,全都是来自鹤庆六合彝族乡夸萼山的白依人。吹唢呐的自依人很厉害,从太阳出山开始吹,喝一口酒,吹一个曲调,一直吹到深夜喜事结束,也没感觉他们气短人累。曲调有传统的《迎亲调》、《亲家调》、《敬烟(茶、酒)调》、《安席调》、《上菜调》、《拜堂调》等,也有流行的喜庆歌曲,曲调欢庆,曲声沉醉,让人流连,让人高兴。这欢庆的民俗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同时,也时时吸引我走进白依人的生命和生活里。
人囗仅5000余人的白依人主要居住在鹤庆县六合乡夸萼山五星、上萼坪、河东、南坡等村落,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不是白彝),古属秦汉的西南夷,与南诏时的乌蛮、顺蛮渊源颇深。白依人一直认为,他们是莲母老祖带着他们骑着蜜蜂从永胜的莲瓦塔鲁经鹤庆谷堆山迁徙到夸萼山的,白依人对蜜蜂的感情很深,蜜蜂一直是他们的图腾,是他们的保护神。以前谷堆山下有莲母庙,白依人每年都来祭拜。
白依人有着独特的建筑,木垛房是他们根据环境、地形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创造。夸萼山面向金沙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为纤陌纵横的坡耕地。在坡耕地的间隙,用粗细长度大体一致的木料,按照左右横一根、前后横一根,互相交错、相拉相扣的将木料叠垒成墙,上面用树皮或茅草覆盖,这就是白依人的木垛房。地处金沙江河谷气候,木垛房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木垛房没有院子,也没有门锁,白依人纯朴善良,家里很少有丢失东西的。木垛房的屋檐下,家家户户都养有蜜蜂,一是感谢蜜蜂将他们带到这里,所以将蜜蜂作为图腾或者家庭成员;二是提供蜂蜜,或自吃,或背到鹤庆城去卖,增加收入。鹤庆的蜂蜜,数白依人的最土最纯最香。
白依人服饰俗称火草衣,由火草、苎麻、麻或棉线织成的白布缝制,细腰、短袖、长襟、无扣,斜背一白色有须的麂皮挎包。男子衣服用两块长过膝盖的火草布缝制而成,前后襟开口较低,襟幅较窄,前襟宽一尺,后襟宽一尺二寸,用一根长五尺、宽五寸、两头有须的粉蓝色腰带束紧。裤子为火草布缝制的大裤裆,裤脚宽松而短,走路时,任由前后衣襟飘逸摆动,尤如白鹤翩翩起舞。女子装束由黑、白、粉蓝三种火草布拼接缝制,只是后襟比男子宽四五寸,衣襟两边各折进一寸,衣袖短而宽,接成袖套状,穿黑布大裆裤。未婚少女束发后将两块长方形粉蓝或黑色头帕往后叠成两条对称的触角,用头发搓成的黑线拴牢,盖住后颈,模样形如蜜蜂。为了缝制火草衣,每年立夏过后,白依人都要相邀一起去夸萼山或谷堆山采摘火草。白依人这种艳丽的民族装束,被形象的赞许为“男如白鹤,女似蜜蜂”,那独有的魅力让每一个走进夸萼山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接触白依人,你会发现,他们善良纯朴,时时用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心态对待族人和客人,行事为人时时刻刻保持着一份天真;他们拘谨羞涩,处处依规而行,遇事谦让,言谈不张扬;他们封闭保守,只在本民族支系内通婚,通婚范围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近亲通婚,以至体格矮小;他们谨小慎微,相信鬼神和原始神灵,家里稍有变化都会认为是神灵启示,小孩生病一般都认为是巫婆压魂需要喊魂;他们自尊心强,日常生活受不得委屈,往往为一件小事而担惊受怕,甚至选择自杀。但你也会发现,他们率真浪漫、恋爱自由;他们婚姻美满,相亲相敬;他们彼此忠诚,不离不弃,几乎没有离婚的白依人。男女成年后,他们会相约在一起,围着火塘玩耍,吹笛子,拉二胡,唱“阿扎哟”(情歌),用歌声表达爱,用歌声选择意中人。双方情投意合了,小伙子就可以在姑娘的“公房”里留宿,并开始谈婚论嫁。
白依人就这样诗意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净化着我的情感,熏陶着我的生活,吸引我再次走近白依人,走进白依人的生活。羊年国庆,在白依人大学同学绞雄才的陪同下,时别二十五年,我又来到了夸萼山。绞雄才毕生于云南民族学院86级中文系,是白依人的第一个大学生,曾任六合乡乡长和县民宗局副局长,同时也是县彝族学会会长,是一个地道的研究白依人的专家。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已经变成越野车能通到每一户人家的固化水泥路面,木垛房已经很难看到,代之而起的是白族民居那种土木结构的瓦房,偶尔还有一两幢砖混小楼。村子很少见到行人,冷冷清清的,偶尔碰到一两个,都是老人,拉住绞雄才就说个不停,听不懂白依话,但感觉那些话憋了很久很久。绞雄才告诉我,这些年夸萼山公路通了,年青人开始涌到外面去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没有人再喜欢吹唢呐,五十岁以下的人会吹唢呐的没有几个;没有人再去采摘火草,编织的火草衣大多已经用白棉线代替;年青人嫌木垛房低矮不现代,大部分人家建起了白族民居;没有人再去鹤庆坝子吹唢呐,年青人更喜欢外面的世界,他们走出夸萼山,加入了打工的队伍。只是,白依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打工挣的钱很少,少到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表面看,夸萼山变化了,但跟周边地区比,他们依然比较落后。而且,传统的白依文化正在消失,连白依人引以为傲的寻根问祖的大型祭祀歌舞“苏别阿哩噜”也已经无法组织。
绞雄才说,夸萼山是大理卅的白依人文化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我的脑海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把夸萼山作为乡村旅游项目来打造,把一栋栋木垛房内部进行现代装饰,改造成舒适的白依人客栈,客栈旁烧几个火塘,让游客和我们的白依男女青年一起唱“阿扎哟”。开辟几个公共场所,搞商业演出,听白依人吹唢呐,看大型的祭祀歌舞“苏别阿哩噜”。同时,在夸萼山开展探险、攀岩等项目,把白依人的蜂蜜、唢呐打造成旅游产业,把山茅野菜呈现给远方的游客。这些前景,将会是什么结果?
绞雄才很赞同我的思路,他也认为,只有这样,白依文化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白依人的生活和条件也会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得以改善。只是,乡村旅游,不仅仅需要观念的政变和思路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产品的规划和营销、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这一切,又由谁来负责、谁来投资。
是啊,骑着蜜蜂,白依人需要的是文化、观念和思路的又一次迁徙。
介绍白族的服饰 文化 建筑 饮食 节日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