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布依族的婚礼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
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布依族
黔江的女方嫁妆要买哪些 都有哪些风俗
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最有趣的是,聘礼中还要有半边猪。不过经过城市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这个风俗也逐渐被人们所变通。他们通常把一头猪的重量设想成240斤,半边猪也就是120斤。将猪肉已6圆或者8圆一斤算,也就折合成钱,送到女方。如果是在比较有钱的人家,男方也会在聘礼中加上礼金。送聘礼,会被男方看成是头等大事,会专门请当地,或者身边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长辈担当“押礼先生”,以前的押礼先生,是要负责捆绑礼物(所有礼物,包括衣物、碗、碟、锅等)在一个个筐里,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在行走山路的过程中,不被挑夫因山路颠簸而被担出来。如果礼物没有捆绑结实,男方也会很不高兴。
在当地,女方办花园酒这天,新娘与新郎是不允许见面的,说是见面之后不太好。花园酒当中,女方会特别照顾男方送礼来的人,据说这是有关于礼数与面子的问题。专门会派喝酒厉害的人物陪他们吃好这顿饭。据传言,这天晚上,新娘子与自己的姐妹们所聊的话题很多的内容都是自己以前的那些花儿,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前路的期待。
这个晚上,是很难熬的。有好多的风俗。比如几点的时候,女方家要点香上烛(这个时间要根据女方家找算命先生具体算的时间为准)。时间到了,男方排人来接新娘了。在接亲的过程中,男方与女方有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郎来到女方家之前,新郎的父母、亲人一定会在家里叮嘱“到了女方家,一定不能先喊人,要一句话不说”。然而到了女方家,女方当然不允许这个男人一句话不说,一定要他点头喊人之后才把女儿交出去。所以,虽然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男方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屈服。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新郎站在女方的门口不能进门,到了吉时,女方把新娘接出来,交到男方手中。等新郎向新娘鞠躬之后,才允许出门,但在出门前,男方不得不进新娘家,喊一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给过两个新人的红包(这个红包数目有点大哟),就出门了。这时,新娘踏上了自己生命新的一步。新娘去男方家,还会带去自己的陪嫁。有父母给的钱(所以古时候会说女儿是陪钱货)被子(一般为8床、12床、16床。呵呵,太多了,根本就没什么用)、五子(米子、橙子、瓜子|豆子、还有一子忘记了)、最重要的是一副碗筷(风俗说,这是父母给女儿吃饭的碗筷,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不愁吃)
到了男方家,会进行拜天地等仪式,就象大家在电视头看到的一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拜完堂后,新娘和新郎会抢着去坐床。这在黔江,乃至于土家族苗族地区人人都知道的风俗小游戏。意思就是,谁先坐到床,谁也就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还有一个就是回门。回门也就是结婚后,女儿与女婿回到娘家。当地有个风俗,如果当天不回门的话,就必须三天之后才回门。回门时,必须带一根肘子,然后回门后,回家的时候,天不能黑。具体的原因也不清楚。
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结婚女方准备什么嫁妆 结婚女方嫁妆包括哪些
1、传统的嫁妆是子孙桶、龙凤被褥、洗脸盆、暖壶等等这些东西,较初女儿出嫁父母都会带些生活常用品。如果女儿嫁的远,还有一些地方会陪嫁地方的特产,一是为了让婆家尝鲜, 其次也是怕女儿远走吃不习惯当地的实物,带些特产,也就留下一些家乡的念想。还有些女方家里会为闺女陪嫁些贵金属作为嫁妆,比如金条、金碗、玉镯子等,给钱新人可能花了就没了,可是这些饰品确是可以作为传家宝的。
新时代的嫁妆也有很多,如果男方已经购买了房子和车了,这个时候女方家一-般会以现金的方式作为嫁妆,给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奠定基础,提高地位。如果男方只有房 子没买车,女方家也可以买部车作为嫁妆,至于车子的价格,完全可以按照自身条件来确定,也是非常的体面。如果丈母娘看上了这个女婿的本身,而女婿可能还没有实力买房子,那么丈母娘也会直接送套房子作为嫁妆。男女双方达成一致, 共同来买房子的话,房子的部分首付也可以当做嫁妆。其实这样对于男女双方也是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