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有冲喜习俗吗?
闽南婚嫁习俗 议婚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俗以为,只有通过媒人的婚姻才是正规的、合法的婚姻,甚至双方是世交通家,指腹为婚,也须假手媒人。事成之后,男方要送给媒人谢礼,一般是猪脚、线面、糖果、糕饼和红包,称为“媒人礼”。
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经济状况,探家风时一般不直接询问,而是靠观察家中的居住条件、伙食、生活习惯等来推断。
求庚 漳州旧俗,经媒人说合,双方有意结亲,男家备请庚帖以红绡裹银币为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家若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报以瓜果之类,称为“奠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有的还讲究庚帖的字数,强调要“合成老”,最好是十二字。
合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将之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再把它放置于供桌的香炉下三天。在此期间,如遇不顺心的事,就被认为是“不合”,便将女方的庚帖送回。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民间忌讳男女相差六岁,俗以为子午、丑未等相差六岁的属于“正冲”,不宜结合。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家再择期把男方的庚帖并备礼饼、糖果、豚肩、银物送到女方。男方的庚贴一般写“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键生”。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银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家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女家也回报以金珠饰物。
相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择日由媒人陪祖母、母亲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男方长辈实地观察女方容貌仪表等,特别会留意观察女方的手掌,看有无“断掌”(掌上有粗纹横贯左右),断掌被认为是克夫守寡之相,同时也会观察手掌是否柔软、细嫩,以判断是否是富贵相。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确定结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不会定在这个月,正月初一也不能举行婚礼。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五十岁则暂不成亲。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定婚
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食定 又称“过定”、“定亲”、“下定”、“文定”或“送定”。
漳州旧俗,男家女性长辈(一般是母亲)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定帖”(即礼书,封面上书“礼”或“全”字,又称“龙帖”)和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好古的士人会设法弄到雁来作为礼品,没有活雁,则用木头雕刻成两只雁代替。一般人家的礼品为香烛、鞭炮、铅箔、布料、冰糖、线面、桔饼、槟榔、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十二色,启程时要燃放鞭炮。
男方送定的人临门,女家也应鸣炮相迎,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由福寿双全的“好命”女性长辈带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最后待嫁女由媒人陪同,端坐在厅堂中,双脚搁在小凳子上,男家的长辈将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媒人在旁边“唱好话”:“坐其正,则会得人疼”。有的男方长辈还要用铜钱串上红丝线挂到待嫁女子脖子上,表示此女已是属于男家的人了。女家还要将男方送来的礼物供于祖先神明的牌位前,敬告祖先神明,祈求赐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将男方送来的礼物退回部分(除聘金外),回“定帖”(又称“凤帖”),并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桔子、石榴花、花生(寓意吉祥如意,百子千孙)等,也要凑成六或十二件礼品。
双方还要订立“婚书”,彼此申明订婚结亲之意。婚书分“乾书”和“坤书”,两家交换礼帖和婚书之后,就以亲家相称。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家送礼物,多半是猪肉、线面、衣料之类以及粽子、月饼、糍之类。
是日,双方往往要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称“订婚酒”,赴宴者一般无需送礼。事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女方的亲友接受时,如果礼饼是完整的,则到该女子出嫁时必须送钱送礼“添妆”;如果礼饼已切成块,则届时不必送礼。
旧时,经过“食定”的婚约具有强制约束力,若男方悔约,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财礼。定亲后,男子死亡,女子可另行择配,但须退回财礼。若女子于婚前死亡,男子仍应认其为结发之妻,以后另娶他人,只能算“续弦”,男家也不得追回财礼。民国以后,婚约的约束力减弱。订婚后,女方悔约,应退回男家的聘金;男方悔约,则不得索回聘金礼物;无充分理由悔约,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送大定 又称“提聘”或“行聘”。
漳州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槟榔、糖、红圆子和其它糕点等。其中礼饼、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凤冠、红袄、红裙及其它议定的礼物要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或“催妆”。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荷包、扇袋、书籍、笔砚、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一般还要外加兰蕉、石榴、芋头、桂花,寓意连招贵子。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嫁妆中的箱子多用以装衣服和布料,箱子的四个角落都要放上银元或钱,称为“压箱角”。
嫁妆一般还应包括马桶、浴盆、保家灯和各种绣花帘布,马桶又称“子孙桶”,寓意早得贵子,桶外边涂红漆,桶内装有红线贯穿的铜钱和花生、红枣、桂圆、冬瓜糖等物,由人抬送,放在新房的榻侧。另外还必须准备一对“(cua6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送日 送日又称“送日子”、“送日头”、“送日帖”或“送迎亲帖”。漳州的“请期”是由男方择定迎亲的吉日,择日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加上双方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的生辰八字,推算出没有相克的日子,还要避开新娘的经期。此外,还忌讳在无立春日的年份娶亲,也忌讳在农历五、七、九月嫁娶。“日帖”中除写明婚娶的日子外,还要注明新娘上轿和进门的时刻。经女方同意后,男方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
送日时除了礼饼、礼糖等常规的礼物之外,男家还要买一个新的米筛,画上八卦并用朱笔写上“喜”字,送到女家,迎亲时挂在花轿后用以制煞辟邪。
添妆与添丁 漳州在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贺喜的礼物不能送钟和手帕,以免联想到送终和擦眼泪。
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它贺礼应在大厅内依辈分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喜家收下贺礼后,都要一一登记,以便日后需要回报时有所根据。
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裤。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霞帔,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拍万字”。有的地方男女的婚衣都由男方裁制,然后将新娘的衣服送到女家。
挽面 挽面是沿袭古礼。古时,女子十五而笄,后来,漳州就改在婚前一二日举行。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乡里较有威望,子孙多的“好命”老年妇女为其“挽面”。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点点绞干净,俗称为“开面”。然后替新娘梳完头,一边口诵吉祥语,一边加上绒髻,插上一对如意簪。最后,新娘叩拜天地家神及父母尊长,表示行将出阁成人。
安床 在女家嫁妆送来之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是择吉日安床挂帐。男家要请儿孙满堂的“好命人”主持其事,摆设各种供品;要用铜钱放在床头、床尾和床脚下;床安放好之后,口诵吉祥语,然后燃放鞭炮。
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缝制被褥、挂帐铺床也要请“好命”的妇女来做。
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孩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出阁
漳州新娘出阁仪式繁复。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上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的汤沐浴,换上红袄、红裙、霞帔、绣花鞋。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cnioo6)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它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亦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十二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接婿 男方迎亲花轿和仪仗队,按预定时辰抵达女家,花轿停在大门外,吹鼓手起劲高奏,迎亲者在门外叫门并燃放鞭炮。女家不会立即开门迎接,迎亲的一方要好言相劝,女方要一再刁难,俗以为这样才能留住财气。迎亲方放过三阵鞭炮之后,女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接,以甜“鸡蛋茶”招待迎亲的队伍。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福建结婚风俗 福建女方要准备的结婚物品?
你好!我是福建人。福建人结婚,男方要准备的有:1.聘金:男方给女方聘金,一般是给女方家庭的,有的地方是男方给女方,也有的地方是女方给男方。2.聘礼: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庭的钱,一般是男女双方商量好了,男方给女方多少聘礼。3.男方要准备的有:4.男方给女方家庭的钱:男方要准备好给女方父母亲的钱,一般是给女方父母亲的。5.男方的衣服、鞋子、帽子等。6.男方给女方的父母亲的钱:男方要准备好给女方父母亲的钱。7.男方给女方的其他物品。女方要准备的有:8.嫁妆:女方给男方的钱。9.女方的衣服、鞋子、帽子等。
闽南的地方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普渡,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鲟(虫字旁)蜅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嫁妆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古时有一诗句「一年夥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是旧时诗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联「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东家要辞退夥计;下联是尾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间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祭拜之後,东家即宴请夥计,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犒赏给员工们,。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厂要解雇夥计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这一餐来暗示。不过,旧时的人较为厚道,如果不是夥计实在不行,或是东家的事业经营不佳。是不会随便辞退夥计,辞退的方式也不是发下一张解雇通知或者资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员工被解雇。 相关语言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外地(包括广东的粤东闽语【潮汕话】【海陆丰话】、粤西闽语【雷州话】)、台湾大部分),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 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 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陈永华,福建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福建人。因此,此时台湾的语言,是以福建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官渡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府石狮 蚶江港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福州府 南台港和马尾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广东 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福建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进的闽南语口音并且沉淀固定下来,即为台湾的台语口音。另外,闽南语支中的莆田话和台语超过一半可以互通。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比如台北、桃园)偏泉州腔,南部(比如高雄、台 南)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所以我们都还可以从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日本语和闽南语有某些相似之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政府收复台 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共产党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国民党政府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由于古代越 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 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 拉 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 : ma-ti(死掉)、ta-pi (不过、可是)、ko-pi(咖啡)、gan-dang (马铃薯 / 土豆)、pa-sak(巴刹)、sa-bun(肥皂)、chok-ku-le(巧克力)、tong-kat(拐杖)、go-ka-ki(走廊)。
不同说法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夏商周先秦时期中原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宋、鲁、齐国等地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到江南 等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古代中原国都洛阳周围的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生生不息河洛郎“,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晋室南渡,在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也有晋安郡的人南迁,并逐渐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西晋在福建设置晋安郡、晋安郡晋安县。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语言分区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安溪、石狮、晋江、惠 安、南安、永春、德化、金 门等九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民党执政早期的台湾,由于国民党政府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闽南语在台湾曾经几十年时间比较没落,讲闽南语的人会被称为“台客”等,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爱乡、台湾人讲台湾话等活动,讲闽南语由“土”变成一种潮流时尚、Local Man,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学习闽南语并会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闽南语,现台湾的诸多电视台也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如民视、三立、台视等,各大电视台也有制作各种类型的闽南语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闽南语也被列入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很多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除了台 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综述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不少外来饮食不断进驻泉州,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厦门特产
炸枣
炸枣:厦门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为同安五宝(马蹄酥、封肉、炸枣、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作法:原料分为皮、馅。皮一般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馅一般为花生、豌豆、芝麻馅,也可用蔬菜。把馅包在皮里,放在沸腾的油锅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
五香条:“五香”是厦门同安传统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办喜事必备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肴之一,所以拿来招待亲朋好友是最好不过,这已成了厦门同安的传统风俗之一。“色泽赤褐色,鲜香酥脆,馅润滑甜美,热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五香条作法:豆腐皮【豆膜】、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干扁鱼、马蹄、花生油。
马蹄酥
马蹄酥:厦门同安传统特产,盛行于同安。用面粉制皮加香油作为进香的供品,所以俗称香饼。
作法:用精面粉、白糖、精生油、麦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馅三道制作工序。
封肉
封肉: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作法:将猪肉(前腿肉)切成方块,约二斤左右,用方形纱布包扎,放在干净的铁锅,倒上熟猪油,加热,把整块猪肉放到锅内热炒,加上酱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虾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锅里焖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碗仔粿
碗仔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经水泡过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浆,配上肉泥、油葱等佐料,经过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
番薯粉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盛行于翔安新店镇一带。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烂,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后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铁锅里煎成一张一张的薄饼皮,切成两厘米宽的粉条,凉在“敢壶”里。煮的时候,下足猪油,加上海蛎、海蛏、小虾等海味,面上撒些葱花或芹菜。
泉州饮食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 安、晋 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漳州饮食
1、蚝仔煎
介绍:蚝仔煎也叫海蛎煎,是泉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地道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 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鲜香无比。
2、咸肉粽
介绍:它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3、手抓面
介绍: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 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
闽南有什么风俗忌讳
1、闽南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
3、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闽南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犒赏给员工们。
4、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5、闽南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南
福建南平嫁女儿风俗
福建南平嫁女儿风俗如下:
“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
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
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MAO,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
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
闽南地区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1、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谢土地公一来对信众的农作收成与事业生意顺利的庇佑,所以会比平常的更加隆重。
且各公司行号的老板会在公司、家中或餐厅犒赏员工,做为慰劳员工一年来的辛勤。在旧社会的时候,一般是年底地主犒赏长工。
2、中秋博饼(农历八月十五)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当地有一种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
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六骰均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六骰均为除4外的数,要关灯,抢月饼。该习俗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厦门的饼店在中秋节前后大量生产会饼上市,有馅饼、广东饼、饼干式或三者综合。
3、柴头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
柴头会是集中竹竿柴棍农具和日用品的销售会,是福建省民间较大的盛会之一,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时。
县衙不准农民进城时携带凶器和铁器之类的东西,只能携带竹竿柴棍等,当地农民为了反对奴役压迫和抗捐抗税。
而在陈顺光的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组织的一次起义,人们手持木棍、扁担、竹叉等冲进县衙,最后以起义胜利而告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次胜利,便定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举办柴头会。
4、冬节搓丸(农历冬至)
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时令节俗,象征全家团圆。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会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簪花寿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点缀有福橘、红箸、四季花等。然后全家老小围坐在大竹箩周围,边搓丸、边唱儿歌,搓丸分搓和捏两种,搓的有圆球和圆条,捏的则形状各异。
大人喜欢捏寿桃、蝙蝠等象征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则由大人喝彩附会,如捏一只狗,就唱“狗投富”,捏一只龟,就唱“龟长寿”,搓成的丸在煮熟后醮糖豆粉吃。
5、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