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冬至可以扫墓吗?需要注意什么?
2020年12月21日冬至可以扫墓吗?
答:可以。
1
据说是某一年,为了躲倭寇,家乡的人跑到别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家,错过清明扫墓的时间,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这一天扫墓。
2
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
3
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 糯米 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
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
2020年冬至上坟可以提前吗?
答:可以。
冬至日上坟扫墓是很多地方的传统风俗,如果当地对冬至日上坟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那么在选好黄道吉日的前提下,是可以提前上坟的,扫墓的意义在于寄托哀思,缅怀故人,在时间上没有太多限制。而且冬至乃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之节,正如生命,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循环往复,所以更不必在意提早时间。
需要注意什么?
1
提倡绿色、错峰出行。由于祭祀群众多,请大家尽量公交出行,自行驾车前往墓园扫墓时,自觉服从交警、墓园物业统一指挥停放车辆。禁止将车停放在消防车道上,保持消防车道的畅通。
2
进行祭祀扫墓时,禁止吸烟、燃放烟花爆竹。如需烧纸应在指定焚烧桶中进行,禁止随意挪动焚烧桶。切记要等纸钱、香烛等余火燃尽方可离去。
3
提倡无烟祭祀,可使用鲜花、种植树木等文明纪念方式。
4
祭扫要严格遵守墓区的防火规定,不许在临近山林、杂草密集地段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
适宜祭拜的日子
人们对于祭祀非常看重,但是祭祀也需要选择好的日子,一年之中有哪些日子适合祭祀呢?... 人们对于祭祀非常看重,但是祭祀也需要选择好的日子,一年之中有哪些日子适合祭祀呢? 祭祀吉日——忌日祭 忌日祭是指为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父母去世的周年纪念日称忌日。除服以后,每逢忌日禁饮酒作乐,《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墓地或到殡仪馆,给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现在忌日祭的形式已是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比较传统的做法外,也有学习西方的祭奠方式,强调个性化的。比如在这一天,死者的亲朋好友到墓地向死者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或开一个追思会,看看死者的遗照、录像和遗物等等,追忆过去在一起愉快的日子。这样的祭奠方式,现在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祭祀吉日——春节祭祖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碑位,将点燃的香插入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春节祭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二引《富平县志》云:“每族溯宗祖数世者,共为图像,名曰神轴。元日,子孙会拜。”回家还要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当然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祖加强了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情感联系。中国社会里宗族力量一直强大,与之相应的作为宗族思想的直接体现的祖灵崇拜也一直兴盛。加上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响,祭祖成为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祭祀吉日——正月十五上元节祭 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开始活动,直至年十七才结束。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有人认为,它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这一天,按习俗民间在家里或祠堂供奉祭品,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因此“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祭祀吉日——寒食祭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腊月二十八日子好不好
腊月28是黄道吉日。
腊月二十八,即年廿八,距离春节还剩2天时间,家家户户都已经将过年的食品、用品准备得差不多了;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广东就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邋遢可以解释为污秽、肮脏的意思,而年廿八,洗邋遢的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准备迎接新年。除此以外,洗邋遢还有将一切厄运、霉气统统随污糟垃圾扫出门的意思。
腊月的风俗
腊月初八这一天被称作腊八,即腊八节,最有名的就是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在我国每年的 腊月二十四,都会掸尘扫房子,这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人叫扫房 ,南方人叫掸尘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二o一五年九月宜祭典的黄道吉日
祭典黄道吉日
2015年10月30日 农历09月18日 星期五 冲鸡(癸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