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能告诉我高安有哪些风俗啊
高安九大人文习俗1.九道婚俗 2.斗牛 3.早起挑水 4.二八过大年 5.上梁 6.贴”挂钱” 7.小女孩不拜年 8.寿诞 9.庙会 “九道婚俗” 在高安、丰城等地农村中曾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婚俗,即“九道婚俗”。这一风俗虽不乏封建落后的内容,但它凝集着历史,体现了一时一地的风俗民情;从它的变迁中,我们更不难听出时代进步的足音。 所谓“九道婚俗”,就是一对夫妻从结识到结婚需要的九道正规礼仪,这“九道婚俗”分别为:相亲、过门、订亲、送日子、圆房、哭嫁、婚礼、闹房、回门。 所谓“相亲”,即为第一次见面。男女双方选个好日子和地点,然后,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媒人和男女双方嫡亲属约8-10人到选定地点见面。如男女双方均表示没意见,男方当时就要向女方付上见面礼,见面礼一般金额不大,聊表心意而已。事后,由男方出钱宴请双方所有到场的人。 所谓“过门”,就是男女双方到对方家去认门认亲。“过门”的日子也是要择良辰吉日的。先是男方备上几斤肉、几斤面条、几块糕点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爆竹迎接,杀鸡款待,然后由女方父母带男方去认识女方本家亲属。男方到女方家一般是早上来,而且必须是2个成双数来。吃过早饭,男方再邀请女方到自己家去吃中饭,女方家也必须成双数人来到男方家。女方来到男方家,男方父母必定要向未来的儿媳妇送见面礼,有送钱的,有送手镯、耳环、戒指的。女方回家,男方还必须打发女方一身上好质量的衣料。 “订亲”,即是男方向女方付足一定数量的“礼金”。“礼金”多少由男方女方共同拟定,一般数额较大。除下“礼金”,男方还必须向女方家送去猪肉200-300斤,面条100斤。“订亲”之日,女方家要宴请所有亲戚和全村人。“订亲”之后一般来说基本确定夫妻名份了,双方没有特殊理由,不得罢婚。 “送日子”:“订亲”之后,男方可以确定个日子作为结婚之日。男方到女方家把女方的生辰属相抄来,即为取“庚贴”。“庚贴”必须用红纸写,写了后再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说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合了,互不相克,那么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再用红纸写上结婚日子送给女方家。若女方家接受了,双方就都会投入紧张的嫁娶准备工作中。 “圆房”:婚礼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在新床四角分别燃上四支蜡烛,然后挑选二男童二女童分别坐在新床四角,请村中年纪、辈份大的婆婆主持圆房,说些吉祥、如意话,当然多是早生贵子之类的话。 婚礼前一天晚上,在女方家也有一道习惯,那就是“哭嫁”。这一晚,母女俩同床共枕,母亲哭着向女儿交代一些为妇之道、居家过日子的经验,教导女儿要孝敬公婆、团结邻里、夫妻和睦等等。母亲还要向女儿赠送一些压箱钱或其它一些金银之类的饰品。有些即将出嫁的姑娘还制作了不少手工精湛的鞋垫,在这一天夜里也会一并压在箱底。结婚这天,母女俩再一次抱头痛哭。还有些地方的嫁娘从结婚头一天起就用节食或干脆什么也不吃的方式来表示对父母的不舍和依恋。 当然,最热闹、最隆重的还要属结婚这一天了。男方家请来一班吹鼓手,十几个青壮年肩扛长杠浩浩荡荡开向女方家。来到女方家,女方家把一系列嫁妆(诸如:桌椅、沙发、挂衣柜、电器之类)全部,挪到门口用长杠绑抬。新娘头戴红盖和新郎相携,或坐汽车、或坐自行车、或骑马。一路吹吹打打来到男方家。先是拜天地祖宗、后拜客。拜客时客人应向新夫妇赠送拜礼钱,多则不限,少亦不怪,随客心意。拜堂完毕,双双入洞房。新娘则把从娘家穿来的红袄绿裤红鞋收起来,这些衣物是万万不准再带回娘家的。否则,女方有克夫或被休之嫌,娘家则有招惹霉气之嫌。 结婚的当天晚上,不论贫富,都要请锣鼓来闹新房。众人们簇拥着新郎新娘唱歌,跳舞,猜谜语,散烟敬酒,玩起来热闹有趣。闹新房时,大多数地方只炒米花,煮豆子,烧茶备酒招待来宾。待新人玩累了,众人才散去。 结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双双出门,男的看望岳父岳母,女的看望双亲、哥嫂、弟妺等亲人,俗称“回门”。回门那天,男方要向女方双亲赠送礼品,女方娘家则酒席迎接。当天下午,夫妻必须归家,风雨无阻,不得留住。 “九道婚俗”在这些地区流传了数百年,如今的年青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热衷于这样繁琐的礼俗了,但他们的父辈却大多是从这九道婚俗中走过来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时代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回顾历史,更能使我们感到昔日的封建,激起我们对今天的自豪和对现代文明的热爱与向往。 ------------------------------------------------------------- 斗牛 高安素以“高安黄牛”闻名省内外,而涂家村则更因斗牛会而名声在外。涂家村每年农历五月初,都要举行一次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斗牛会。 在斗牛会场上,一头头牛健硕膘悍,大多在三四百公斤左右。主人为了这天的比赛特意帮牛儿洗了澡。经过梳理了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很是招人喜爱。人们一边观看斗牛比赛,一边留意观察哪头牛威猛结实,准备等比赛结束后出高价买下。 一头头经过主人精心梳洗打扮的参赛牛儿相继出场。进入赛场后,两头牛为一组,拉开争斗架式,用牛角相互顶,互不示弱。当两头牛势均力敌时,四周的观众无不喝彩助威,双方的主人此时异常紧张,都盼自家的牛能够击败对手。一番激烈的拼搏后,终于分出胜负。胜者的主人见自家的牛争气赢了,一家老小像荣获奥运冠军似的,激动不已。而经过几轮争斗后,分出了名次获胜的“斗士”披戴红花,显得神气十足。主人则当场即可领得一笔奖金。 ---------------------------------------------------------------- 早起挑水 大年三十做“岁饭”,在高安乡村普遍盛行的习俗。 三十清早,每家都准备大甑,把煮得半烂不熟的的米饭盛于甑中,放在大锅上加旺火电厂熟。再选一个地方,把甑固定放好,在甑上贴上一张写有“年年有余”的小红纸条,然后簇一挂鞭炮,甑中的饭就成为“岁饭”。封好的“岁饭”是不准随意开盖的。初一、初二,既不准再煮饭,也不准吃“岁饭”,只煮杂饭吃。这样,既表示节约又寓意“有余”。待到来了拜年客,才揭开甑盖吃“岁饭”,这时又要放一挂鞭炮,再一次表示“年年有节余”。 -------------------------------------------------------------- 二八过大年 为庆祝春节,一般在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欢聚一堂吃“团年酒”。可是,在高安市伍桥何家,至今还保留着腊月二八过大年、吃团年酒的习俗。 相传,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伍桥何家有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叫何老财。何老财为人刻薄心狠,对自已的亲外甥也照样盘剥压榨。他的外甥叫雪苟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华林农民起义领袖胡雪二)。雪苟子和一些贫苦农民被何老财盘剥得无法生活,被迫上了华林山,竖起了“杀富济贫”的大旗,并且决定大年三十晚上对何老财动手。谁知走漏了风声。雪苟子带人杀来时,何老财早于腊月二八同全家人吃了团年酒,二九便带着家小偷偷逃到了高安县城去。从那以后,何家人便把大年三十看成是不吉利的日子,为了避开这个不吉利的日子,他们把过年选在腊月二八的晚上,以后渐渐地成为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 上梁 民间造屋,向上“上梁”之俗,称大厦落成之喜。上梁之日,东家做酒设宴,诸亲好友登门道贺,竖扇上梁时,吉炮轰天,观者甚众,木工以鸡血祭梁;东方披红拜梁。 木匠喝彩:“伏以呀!” 东家应彩:“好啊!” “手提金鸡凤凰叫, 好啊! 祭梁金鸡吉星到, 好啊! ……。” 一呼一答,独具风韵。 木工一边喝彩,一边将麻糍向下面猛撒,村童乡妇,轰然而抢,热闹非常。 建国后,人民建造新房,按照建房规划设计施工,不再按旧俗请“地仙”择基,巫道择时,鲁班选师启“太岁”动土,然“上梁”之日,依然讲穷,是日,亲朋戚友赶来送礼道贺,帮忙竖扇做工,梁木涂染红色,上写造屋人名及年月吉日。至今有些地方仍存有“上梁”、抢麻糍之风,有的则以糖果代替。 -------------------------------------------------------------- 贴”挂钱” 在丰城和高安的部分地区,过年时有贴”挂钱”的习俗. ”挂钱”是长条状花样剪纸,五片组成一副,大的每片长约一尺,宽约半尺:小的按比例相应缩小.做”挂钱”时用精巧锋利的刻刀,在优质的红纸上,按样品刻出丰富的图案,然后再用金色铂纸刻成相应的图案贴上去,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景色. ”挂钱”是一种民间的剪纸艺术品,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旧时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称”挂钱”.如今,”挂钱”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梅花四喜”、“彩灯”等等。其横匾的字样也日趋丰富,过去只有“和平”、“和合”,现在有“共产党好”、“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等等。 “挂钱”作为一种喜庆的装饰,如春联一样普及,常常与春联配套贴切在门楣和神龛上,既给人以新春的喜庆,又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元宵过后,必须将”挂钱”摘下.如不摘下,据说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当年得不到好收成. --------------------------------------------------------------- 小女孩不拜年 高安祥符一带,正月初一,吃过长寿面后,便开始拜年活动,但小女孩不许参与,为什么呢?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二人加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正月初一这天,小女孩吵着要和父亲一起去给族里的长者拜年.当她走出家门不远时,突然狂风大作,小女孩不见了.晚上,女孩的父亲做了个梦,梦见自已的女儿正和观音菩萨在一起,观音对他说:”正月初一,凡尘女子不能出门的,这天玉皇大帝派员天将到人间视察,他看见你的如花似乎玉的小女孩在外面,认为是妖魔鬼怪危害人间,便抓到天上来,你的女儿已被判定并非妖魔,看她长得聪明伶俐,我已收她为徒,她不可能再回人间了,请记住,初一这天,最好不要让女孩子出门拜年.”自那以后,这里的女孩子初一再也不出去给长辈拜年了. --------------------------------------------------------------- 寿诞 旧时生育,重男轻女。小孩下地,父母即持酒两壶,送外婆婆家报喜,俗称“报牙酒”又名“光眼酒”,酒壶上贴红条纸,壶嘴上柏叶;壶盖上,生男婴,放撮黄烟;生女婴,放撮食盐。婴儿生下三天后,父母开酒设宴,俗称“做三朝”。此外“满月”、“满百日”、“满周岁”都要做酒设宴。俗语说:“周岁一桌酒,十岁邀亲友,二十岁办美酒。三十无人知,四十无人晓。五十杀只鸡,六十方可做,七十满天飞。”但女孩在一周岁后,每逢生日,只能吃一双鸡蛋,男女到了六十岁,称“花甲”老人,子孙视家境情况,酌情办酒庆寿。赃官劣棍之家,则借机大敲竹杠,民国19年10月,村前恶霸张三为母做七十寿庆,办酒300余席,请2个京班唱戏,一连军队站岗,强近佃户送厚礼,没赌抽头,搜刮民财上万元(银元)。 建国后,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劳动人民为自家长辈庆寿者不少,堂前陈列寿烛、花,寿肉,寿面、寿鞋、寿被、彩爆等物,程序为:放爆竹、吃寿面、拜寿,进宴,向老人敬酒,女婿为岳父母祝寿,须备办肉、面、寿烛、寿花,寿鞋、寿被等礼物,1985年秋,新街乡大港喻村有一在台人员从香港回家省亲,为母做八十大寿,请酒30桌款待贺客,晚上放映电影招待全村人,以尽海峡两岸亲友相聚之乐。---------------------------------------------------------------- 庙会 旧时庙会甚多,宗旨形式各异,然多带有迷信色彩,或公开借神惑众,或趁机大开赌场, 上湖乡,每年九月十一日,以菩萨骑马,婴儿坐神轿游街串巷为吸力,招来远近赌徒;四周农民,亦赶来朝拜,祈祷神佑。另有“沐恩弟子”,请班唱戏,酬神谢恩,谷称“还愿”。街市商贩云集,热闹异常。 县城每年八月二一,古谭菩萨“过巷”,乡民趁此进城,顺还一些农产品工艺品、生活用品到市交易。南北两市,地摊毗邻,喊买叫卖,人声鼎沸;兼有傀儡杂耍,看“西洋镜”,哄乐逗趣。 其它圩镇,多借庙会之机,以销售当地土产,交换物资。三月八日华阳“马会”,集四方之马客,进行马匹交易;大城的“斗牛会”,招来远近耕牛,“斗年”取趣,且以此比较牛之优劣,挑选更换耕牛;村前,伍桥,汪家以推销竹木树料,农具,米谷为主。 建国后废除迷信,利用庙会日期,进行物资交流,活跃城乡经济。也就是现在的高安人所说的“当街”。
我们土家族有什么特色?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新郎结婚前一天被抓走,女方要求完成婚礼,最终是如何礼毕的?
这个新郎在结婚的前一天被抓走之后,女孩子还是要求继续完成婚礼,最终是让新郎的妹妹代替新郎和女孩子一起举行了婚礼。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贵州铜仁这边的,在2021年的1月27日,贵州铜仁两名女子拜堂成亲的一段视频也是被发到了网上,而且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是因为在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被警察抓走了,而新郎被抓走的原因就是因为新郎黄某之前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这边涉嫌盗窃,最终在家里面被捕,被捕之后该男子也是被山西的警方直接带走了。根据男女双方的家长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实男孩和女孩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所以说男孩子涉嫌盗窃,但是女孩子还是希望黄某未来能够改好。所以女孩子表示愿意如期的和男孩子完成婚礼,但此时的新郎则已被警方带走,于是双方家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让黄某的妹妹代替黄某来拜堂成亲。
这件事情被放大之后也是引起了热议,很多人则是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大部分的人认为让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去拜堂成亲,其实是有伤风俗的,后来这件事情经过发酵之后,也是引起了当地的相关部门的注意。随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人民政府的公众微信号也是予以了通报,表示此次事件在经过调查之后确实属实。而后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是为了避免这样子的事件再次发生于是就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树立文明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婚育新风,能够有效的去推进移风易俗。
当然可能对于大部分的老一辈人来讲,让自己的妹妹代替哥哥拜堂成亲,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这在封建社会可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不过我想说的是,现如今已经是21世纪了。早就已经进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对于这些不太好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及早的摒弃。用现代观念来看,结婚本身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任何人任何的事物都没有办法代替这两个人来做出任何的决定。所以我觉得即便新郎和新娘的感情特别要好,那也应该等到新郎出来了之后,再去决定是否要继续举办婚礼,其他的人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
贵州一男子嫁女陪嫁28万元和一套房,你觉得这嫁妆如何?
从古到今适婚的男子和女子都会安排结婚,能够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但也有一个习俗从以前传到现在那就是嫁妆和彩礼,这两样东西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甚至因为他们产生了很多苦命鸳鸯,前不久贵州一男子嫁女陪嫁28万元和一套房,你觉得这嫁妆如何?通过网友们的评论就知道这十分好,而且并不是说南方的彩礼一定要高于女方的陪嫁,而是两个家庭来共同帮助一个新的家庭,女方父亲这么做也是为了女儿的幸福,男方也会拿出等同的实力,毕竟从古到今“门当户对”是永远对的事情。
每一年都有上千万对新婚的小夫妻领证结婚,在现如今的社会里牵扯到很大的资金问题,很多地方结婚必须要有车有房有存款,甚至是男方给出几十万的彩礼,如果不这样做就算谈了几年恋爱也很难娶到别人的女儿,长时间恩怨的积累,导致很多人谈到结婚就会说结不起,要知道很多家庭年收入不过十万,一结婚可能就会花掉上百万,这是很难承受的,但是贵州岳父却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嫁女儿嫁妆28万元和一套新房,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更是因为他清楚女儿的幸福远比金钱重要,网友们都对这个做法感到赞同,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就是应该有两个家庭来共同扶持一下,而不是相互剥夺,相信这对新婚夫妻非常的幸福。
很多时候结婚漫天要价彩礼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不管男方家庭是否有多有钱,而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能力,龙配龙,凤配凤,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浓缩的精华,这是不会有错的。
每一年都会上演结婚由于各种矛盾而不能完美进行的,这几乎只有等到思想完全改变才会停止。
贵州铜仁的人结婚的习俗?
贵州铜仁的人结婚有很多特殊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歌坐月。男青年要通过“行歌坐月”确定对象,然后依过去长辈主婚制那样,经过求亲、订亲、订婚等过程,最后才择吉日举行迎娶婚礼。
第二,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婚礼当晚,新郎家请接亲婆前去接新娘,新娘则邀约“商嘎”(侗语,即歌手)和伴嫁姐妹数人随接亲婆前往新郎家。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第三,要祭祖。新娘进门时要拎起事先放在门槛外边挂着银项链的一把糯禾,抬起左脚跨入门槛进入堂屋,将糯禾放在神龛下,然后坐在傍中柱的板凳上,“商嘎”和伴嫁姐妹们则分列左右,接下来便进行祭祖。
第四,就是当天不入洞房。新娘并不与新郎拜堂,也不入洞房,更不与新郎同宿过夜,而是和“商嘎”及伴嫁姐妹一起与新郎请来的男歌手对唱琵琶歌、酒歌到天亮。第二天,由新郎及同伴送新娘和“商嘎”及伴嫁姑娘回娘家(侗语称“转优”),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第五,不落夫家“转优”后新娘即住在娘家。过去要在娘家住三年以上,如今至少也得翻一个年头。新娘之所以“不落夫家”,一来是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舍不得同伴,还要回到月堂与同伴做伴,直到同伴都有了对象才离开,这时新娘才能到新郎家长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