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名媛,嫁妆排满十条街,婚后生活如何?
在家庭中,能教出一个优秀的子女,就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个这户人家却一连教出了四个。她们就是张氏四姐妹,叶圣陶曾说过,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而她们也确实嫁得不错。
大姐张元和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顾传玠蜚声曲坛,年轻有为,两人婚后非常恩爱。二姐张允和嫁给了嫁给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他们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一直相伴到老。三姐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四姐张充和则嫁给了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过得甜蜜幸福。
她们之所以如此优秀,离不开母亲的教育,也就是陆英,陆英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担任着盐务官,这可是份肥差事啊。陆英天资聪颖,性格大方爽快,不拘一格,做事有魄力,再加上长得天姿国色,在当地非常有名,陆英的父亲非常骄傲,也舍不得女儿出嫁。
直到陆英21岁,再不嫁就要变成老姑娘了,最后陆英的父母在左挑右选之下选择了张家少爷张冀牖,张冀牖的父亲是晚清洋务专家,拥有粮田万顷,家财万贯,两人可谓是门当户对。就是年龄有些差距,张冀牖才17岁,但也不影响。
陆英的父母为了让女儿风风光光嫁过去,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像金银珠宝,贵重的首饰等就装了满满几大箱,就连床单都镶上了珍珠,可真是富贵逼人啊。陆英出嫁当天,嫁妆整整摆满了十条街,姑娘们无不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生在陆家就好了。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在同龄人中都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志趣相投,感情很快就培养起来了。陆英虽然是大家闺秀,却没有那些让人讨厌的大小姐脾气,反而对谁都很好,就连下人她也很照顾,但同时保留着威严。张冀牖的父母对她非常满意,总是在外人面前夸她。
陆英前四胎生下了有名的四姐妹,虽然是女儿,但陆英仍然很疼爱她们,为了让她们更好的学习,将她们的房间都布置古色古香,摆满了古典书籍和诗书,让她们随时随地就可以阅读。除此之外,她还会陪着女儿们一起看书阅读,因为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老师。
张家四姐妹个个都继承了母亲的美貌,而且才学过人,母亲还极力培养她们的爱好,教她们昆曲,所以张家四姐妹在之后的日子里,都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之后陆英又为其生了五个儿子,中间流产了五次,不过一家人总算美满了,也满足了公公婆婆对于传宗接代的要求。
但因为生孩子太多,陆英身体虚弱,再加上她在拔牙时患上了败血症,当时大家有个小病小痛都会强撑过去,所以陆英也没有当回事,等到病情严重时,就连名医也束手无策。在病重的时候,她最惦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多次嘱咐丈夫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丈夫含泪答应。
不久后,陆英去世,享年36岁,一代绝色美人的故事就此结束,但是她的子女却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她的女儿们,并代替她继续走了下去。
家喻户晓的民国女子嫁妆排十条街,有着哪样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期结束后就进入到了民国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是中西方思想碰撞最严重的时代,但也在这样的时代下,出现了很多的才子才女,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创造了民国时期的传奇和浪漫,就像民国的张家四姐妹,这个家族在当时没有人不知道,这四个女儿都各有各的辉煌史,在她们身上演绎着传奇,但她们的母亲更是优秀。
她们母亲叫陆英,在当时也是个有名的大美人,和宋家姐妹不相上下,她的家庭背景也很好,家里很是有钱,因此从小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这也注定了这一生她是不平凡的,她能这么优秀,也是因为家族的原因,由于自身长得好看,而且家里还很有地位,所以不少人都想娶陆家这个女儿,最后陆家将陆英许配给了张家,两家门当户对,在一起也是很般配的。
陆英本人也很满意这个婚事,所以家里就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了,她和张武玲是姐弟恋,21岁的她嫁给了17岁的张武玲,在结婚当天非常的隆重,当地所有的人都过来观看这场婚礼,让人们更惊讶的是嫁妆有很多。
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够看到,绕好几条街全部都是嫁妆,一点儿都不夸张,我想就是古代公主嫁人,也没有这样的牌面,从来没见过这种架势的老百姓也觉得,这女的嫁过去还不知道怎么闹腾呢,肯定是个娇气的小姐。
但人们都想错了,就连张武玲本人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能娶到这么好看的美人,虽然是姐弟恋但婚后感情很好,而且陆英也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娇生惯养,非常的贤惠善良,把家里里里外外打点的很是周到,人情世故上也不用人操心,这样的女子谁不喜欢呢?因此婚后就生了好几个孩子,最出名的就是四姐妹。
陆英不仅是个好妻子,更是个好母亲,和丈夫结婚15年就生了14个孩子,可惜的是最后只活下来9个,最出名的四个女儿从小就被母亲教育西方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要比同龄人成熟上很多,从小就给女儿最好的教育,自身也很喜欢学习,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孩子长大后四个女儿都很有名气,嫁的人也很优秀。
只可惜陆英去世太早,在36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而之前的嫁妆也并没有成为张家财产,而是选择送回娘家,有的也分给了家里的佣人,她这一生是很幸福的,只是命太短。
中国的婚礼习俗?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