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婚风俗的真实故事
导语: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双方两个家庭的大事。涉及者众,环节多,一不小心出点差错,就会闹出稀奇古怪的 故事 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婚礼故事吧!
钟建松和焦柏青同在一家私企打工。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交往了三年之后终于盼来了结婚的喜庆吉日。按当地的风俗,半月前给女方送去了一百斤新棉花,十二个被里子,这叫“送花”,因为表示了从这一天起女方家长正式同意女儿出嫁了,所以又叫做“许口”。接下来,经媒人居中调停说和,男方拿出了八万元的彩礼钱交给女方,然后男方将所有家具、彩电冰箱空调和一辆“丰田”小汽车全部买好,悄悄送到女方家里,做好了结婚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男方东借西凑的那点钱,也花的差不多了。
举办婚礼那天,当地叫“过事情”。一来表示办一件大事,二来据有心人考证,说是不论考虑的多么周全,计划的多么周密,总会要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上午十点多,新衣新貌却略显憔悴的钟建松在姐夫石再仁的陪同下来到了流光溢彩的焦家大门口。让姐夫跟着也是有讲究的。据说姐夫的角色相当于古时的“马童”,当地人叫“牵马娃儿的”。他既是引领者,也是负责新郎安全的保镖;同时因为是过来人,他还要负责路途特别是进入女方家中以后所有礼仪方面的应对和对新郎的指导工作;与其他姐夫所不同的是,石再仁还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喜宴开始前的所有现金开支由他全权负责和掌握。
“事情”来了!焦柏青的两个兄弟守在大门口,说是要进去可以,先得拿出六千块钱来,他们俩每人三千。这是新姐夫给小舅子的见面礼!这个规矩石再仁从来没听说过,媒人也没有事前讲过。但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翻遍了钱包,凑够了数。
其他还算顺利。那些提前送来的家具、彩电冰箱空调和“丰田”小汽车等“嫁妆”在前,娶亲队伍居中,后面是送亲的两辆中巴车,浩浩荡荡离开了焦家。
新房门前,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十多个等着帮忙搬卸“嫁妆”的人坐在大棚下。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人默默坐在一个角落。婚事总管走过来,扫了一眼,忙向那个戴眼镜的打招呼:“温总,您怎么不吭气坐到这里。走,上屋里坐!”那位温总摆摆手道:“就坐这儿。一会儿嫁妆来了我也帮帮忙!”旁边的人这才知道这位就是钟建松和焦柏青所在企业的副总经理。有人小声嘀咕道:“你看瘦的那个样子,风大一点儿都能刮跑,还说啥帮忙哩。他能帮上个啥?”另一个说:“就是。坐办公室能行。帮忙就别装样子了!”
说着说着,拉“嫁妆”的车到了。人们轰的一下围了上去。可是,女方的人挡住不让卸。那两个兄弟爬上了车,说是汽车一千,冰箱、大衣橱等大件物品一件五百,电视、电脑、沙发等小件一件二百,交一件钱卸一件东西!
这下可难住了石再仁!本来钱已经出的差不多了。娶亲去的时候老丈人把仅有的五千块全给了他。他就害怕不够,临时从朋友处又借了两千元。刚才已经掏出去六千,剩下的一千元只够取回小汽车的钥匙,那些家具电器怎么办!情急之下,他禁不住小声发了句牢骚:“好老天啊!这娶媳妇比买媳妇都厉害。就算把女子卖了,也不值这么多钱!”谁知他的话偏偏被旁边一个人听见了。这位马上冲过来,立眉竖眼地质问道:“你把话说清!你说谁卖女子了?你他妈嘴巴放干净点!”
石再仁不认识他。见他张口骂人,忍不住就训斥他。那位更是变本加厉,不过三两句两人就打在了一起。石再仁人高马大,眼看那位不是对手,旁边又冲过来一位,年轻,孔武有力,上去就把石再仁紧紧抱住了,前面那位趁机猛施老拳。这边开三轮车拉家具的司机一看不妙,伸手从车厢里抽出一根木棍,朝着抱人那位后背狠狠抡去……旁边的人慌忙上前,你拦我挡,总算把四个人拉开。一打听才明白,第一位跟石再仁交手的是焦柏青的姐夫,第二位抱住石再仁的是那位姐夫的妹夫;而石再仁正好是钟建松的姐夫,最后一位抡木棍的恰巧又是石再仁的妹夫!
人虽拉开了,四个人仍然互不服气,对骂不已。随时都有可能重开战局。众人劝来劝去不起作用。温总越过人群,走上前来,大声呵斥道:“吵什么?你们还吵什么?人家小两口结婚,你们两个当姐夫的打什么架?有你们什么事儿?还有你们这两个姐夫的妹夫,跟你们有啥关系?费这么大劲,有意思没有!”一番话说得四个人都闭了嘴,低了头,不再扑腾。众人皆长出一口气。暗自赞叹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温总倒有一股男子汉的雄风!不料想,忽然又有两位小伙子手里掂着明晃晃的切面刀跑了过来!原来正是焦柏青那两个兄弟。当时四个人开打之后,两人跳下车来本欲加入战团,却发现那些围上来的都是男方的人,老二想着上去也是吃亏,就使了个眼色,拉着老大跑出去,一个给亲戚打电话,另一个就近去买了两把菜刀,然后折了回来。温总见状迎上去拦住他们,义正辞严地说:“你们想干什么!你们是来庆祝他们两位结婚的,还是想来杀人的?想杀人先把我砍了。庆祝两个人新婚,就把刀收起来,该干啥干啥去!”两人眼见打斗已经结束,心有不甘,却又不能对着温总发作,只好悻悻然转身走了。但他们立刻召来两辆中巴车,马上要拉着他们的亲戚友人返回。扬言婚礼不办了。
为了稳住局面,还是温总出头,找来钟家父亲,又喊来了焦家父亲,好一番解释和沟通。原来卸嫁妆掏钱确实是女方家乡的规矩。媒人慌乱之中忘记说明了。最后钟家按焦家的要求拿出了“装卸费”,并由钟家父亲和钟建松分别写下了以后要好好对待焦柏青、绝不无端寻衅的 保证书 ,总算握手言欢。延迟两个小时之后,婚礼照常进行!
这正是:新婚日姐夫妹夫大混战,喜庆酒婆家娘家味不同!
作者| 浊木
本文为原创 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嫁妆的故事
嫁妆
古时候,有一乡下做豆腐的人家,生有一子,长得一表人才,年方二十,可他硬要娶一财主人家的千金,那财主的女儿也是非他不嫁。双方父母无奈,只好同意。可女方的父亲开出天价礼金,有意刁难。男家无法,只有卖田卖地。
转眼到了娶亲过门的日子。那天,新郎的父亲站在大门前看见老远的路上只有花轿,等接亲的人员到了房前坪上一看,果然嫁妆全无。新郎的父亲铁青着脸说:“慢……?选今天新娘进门走小门。”新娘在轿里听到此话,忍不住说:“且慢……儿媳今天一定要从大门进?选”父亲听了接着说:“要走大门可以,必须对上我的诗!”新娘应道:“父亲请出题吧。”父亲出的是:
房前棕树叶叉叉;
卖田卖土对亲家,
早知亲家这缺德;
留下铜钱自家花。
轿里的新娘听了,掀开轿帘看看外面,对的诗是:
屋后柏树叶披披;
您卖田地我不知,
好子不得父母地;
能女不得嫁时衣。
新娘话音刚落,只听父亲拍手大声说:“好?选值得?选大门请进?选”
果然,结婚后小夫妻俩早起晚睡,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不到十年功夫,就超过了娘家的财富。见此情景,娘家就重办嫁妆,唢呐连天把嫁妆往女儿家送去。到了女儿门前,女儿热情接待说:“众位亲戚早,东西坪里放,慢慢来,我自己来清点……你们屋里坐。”
于是众位亲戚请进屋里,好茶、好酒、好饭好生招待。她在门外坪里把嫁妆捡到一堆,盖上柴火茅草,烧了个精光。
收集整理 熊传茂
流传地区 将乐县
我欣赏里面的这位女子,真是厉害,有本事!
牛!
古人的“十里红妆”到底有多豪?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代人在婚姻的嫁娶上都会涉及到嫁妆的方面,而陪嫁的多少也是双方家庭中很在意的一个细节。在古代也有同样的说法,不过那时候是用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比如说嫁妆不丰厚的话,出嫁的女儿在当时就会被夫家的人所看不起。现代也是,根据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对于嫁妆的分量以及金额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古代的时候陪嫁的家具以及各类的服饰采办也是很有讲究的,甚至可以说非常的豪华。
十里红妆是当时结婚的风俗习惯,因为汉代崇尚红色,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所有喜庆的事情都是用红色来装扮的。于是乎,女子出嫁的时候红砖就成了陪嫁用品的代名词。当时十里红妆是古时候富有人家嫁女儿时候所出现的盛大场面,大多是江浙一带的红妆最为夸张。大到床榻用品、罗汉床还有贵妃椅和朱漆大柜都是最常见的陪嫁用品。小到日常的绣花针线,以及衣裳布匹,日常所需的都在陪嫁用品中。
并且十里红妆是夫家不能动用的财产,古人就认为只要陪嫁的东西越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也就更高。所以当时的人都非常注重嫁妆,就算是耗尽家产也要让女儿嫁的风光。在曾经的大火剧《知否》里,林小娘就说要给墨兰十里红妆。她虽然说人品不怎么样,但是对待女儿却是非常好的。
那个时候的嫁妆的分量越大,一个是彰显自己并不是卖女儿的,另一个就是为了让女儿来到夫家更有底气。虽然说林小娘所说的十里红妆实在有些痴心妄想,毕竟她出生不高,自己的女儿又是一个庶女。两人背后也没有强大的支持,就算是有父亲的疼爱,但是十里红妆还是太过豪华了,一般的人是出不起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