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黄岩小订什么规矩
额,我是黄岩的~~~因为差不多到了定婚的年龄了,所以老听我妈说这些
按我的理解,估计小订就是你们那认亲的意思,大订就是提亲的意思,只不过送的东西或轻重不同而已~~
现在我们这很多都是大小订一起送了。农村这边分开送的,像我们邻居(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家)小订送2。8W-6W左右,大订是8W以上,反正大小加起来过12。8W就差不多了,当然有钱的可以多送点,我有个朋友是送了80W多,也听说我有一个邻居送了128W。
还有女方收的话,如果大小订一起送的,女方一般收一半。当然这个不一定的,也有不收的;如果大小订分开的话,小订肯定是要全收的,大订可以不收或收一半。
小订时要买钻戒和金器一起送女方的,亲戚的礼品要不要买我就不清楚了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你要找女方的家人说好的,是收还是不收?是收多少?希望你送多少?有些男方知道女方不收或明说了收多少的,都会多送点(借来送,撑面子的都有),这样别人问起女方,女方回答也有面子。不沟通好的话,要是出现你不想女方全收,女方却全收下了或者你送过去,女方认为送少了,那样就郁闷了,我有一个熟人男女方就老是为这事吵架。你不好意思问的话,可以叫你女朋友探下她家人的意思嘛
黄岩市区订婚有什么习俗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订婚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黄岩的结婚习俗是怎样子的
旧时婚嫁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身份财财礼,亦有指腹割襟为婚。同姓不婚。男子嫁到女家,谓入赘,俗称“招进舍”;穷苦人家幼女送交婆家,称“童养媳”;年龄女大男小的称“等郎媳”;寡嫂嫁叔的叫“顶亲”。贫者无力迎娶的,定亲后,故意安排在途中,或在女方家附近劫取,俗称“抢亲”。50年代后除保留入赘外,大部破除。表亲联婚近年才革除。
订婚 旧时,由媒妁向女家取得庚贴,俗称“八字”,送往男家,经双方上门看定,俗称“踏亲”。同意后择吉期,男家与媒人具恳柬及金银珠玉、首饰、各式食物送往女家纳聘,俗称“定头”(也有先送首饰作为“小定”)。女家回复允柬并附万年青、彩扇、米团等回礼。男家在择定成婚日期前,再送各种食品与现币(比“定头”多数倍)至女家,谓“起贴”。女家向男家索取绸缎、首饰,谓“讨尺头”,女家以“尺头”多少决定陪嫁物品。男家于婚期前3日,送花粉彩线、各种食物至女家,为新娘开面竖头打扮用,谓“竖头盒”。女家置备四季衣服、被铺、家庭用具、首饰作嫁妆,有10扛10担、5扛5担、3扛红。在婚嫁前1日开具清单,请媒人送男方派人搬运。当夜男家款宴媒人及亲戚、执事等人,谓“暖房”,俗称“闹房”。贫穷人家从简从俭。近年少数山区,仍保留旧时礼仪,订婚仪式简朴。也有女方不计较男方聘礼,嫁妆繁多,购置现代家用电器,远程用汽车运送。有的仍索高额聘礼。
结婚 旧时,富户用彩轿、红灯、旗伞、鼓乐迎亲,女家中午设宴送女,下午迎至男家。进门时鼓乐花炮齐鸣,2位少妇于新妇头上作象征性梳妆,谓“添妆”,由2少女作伴姑,扶新娘出轿入洞房,新郎以2位童男为伴郎。婚礼仪式依次;新人外拜天地,内拜土地、祖宗及父母,新人对拜。礼毕摆宴,新郎向各席敬酒,宴毕由伴姑引新妇入洞房,任人聚观戏言挨挤。然后新人于洞房款宴,谓“吃小饭”,再拜辞父母,由伴郎执烛送入洞房。贫穷人家婚礼大同小异,仪式、酒席从简。民国后期,城镇商、学界改用“文明结婚”,有订婚人、介绍人、证明人及亲友中资望较高者任证婚人,有的在报上刊登启事。1951年4月,贯彻《婚姻法》,由政府登记办理,但大多由媒人牵线,自由恋爱不多,婚嫁习俗文明简朴。近年,有摆阔气比高低消费现象,也有旅行结婚。
婚后 婚后3日,新妇由新郎相伴回家看视父母,谓“望三朝”或“走三日”。男女家各备茶食果品互送,转分亲友。近年盛行婚后旅行。第一年端午、中秋、除夕时,男家在数日前送鱼肉糖果至女家,以除夕最丰,谓“送年夜”,女家亦有回礼。次年正月上旬,女婿备礼至女家拜候尊长,谓“拜岁”。以后每年正月及三节,男家备礼物送女家,谓“送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