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缝纫机散文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旧式缝纫机的声音从阳台传来,一如过去,我便知道老太又在折腾什么东西了。
我走进阳台,看老太神情专注地在缝纫窗纱。这窗纱是我最近安装新的窗纱而剩下的边角料。老太不想扔掉,想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可以讲究再做成一扇窗纱。
我说:“算了,扔掉它吧!这东西也值不了几个钱!”
她说:“拼拼还能凑合用。”正说着,缝纫机跳针,又断线了。老太忙着穿针,老半天也穿不进,对我说:“老头!你帮我穿一下。”我接过线,左穿右穿,捣鼓了好一阵子才穿进针眼里。我感叹道:“我们真的老了哟!人老了,这缝纫机更老了。”
老太跟了我吃了一辈子的苦,就像这旧式缝纫机一样,已经折腾了三十六个春秋,可从没有过高的要求,不知道索取,只是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
沉睡的记忆,渐渐被我唤醒。
这台缝纫机,是老太年轻时与我结婚的见证。那是她父母陪给她的`最好嫁妆。在那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计划经济的社会,一切都要凭票供应。她找了很多的熟人,弄到十几张票,才买到南京产的“熊猫牌”缝纫机。婚前她是苏北农村一个农家姑娘,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晚上还要抽空学习缝纫活。自从她学会了缝纫,家里缝缝补补的活儿都被她揽下了,有时还为别人家做一两件不象样的衣服,连钱也不收人家的。
在我完成学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就结婚了。她要把自己心爱的缝纫机带到我家来。千里迢迢怎么运过来?这成了我和她最头疼的事。那个年代交通极其不方便,不过她家紧靠着小县城,离火车站不远,我们就用两个大木箱,把缝纫机拆卸开来,分别装在木箱里托运到南京,再从南京转运到句容天王寺。(那时,句容天王寺客运班次多)没几天,缝纫机货运到了,对方通知我们办理领回的手续。从句容天王寺到我家有几十里的路,而且还是山路颇多,原本就不通车,也没通车的路。我那时,年轻好胜,血气方刚,楞是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着两个大木箱,从句容天王寺车站出发翻越浮山,中途也不知卸了多少回,竟花了我整天的时间,才把那东东挑回家。到家我是精疲力竭,近乎瘫痪。我的那位可心疼死了!给我烧水洗澡,煎荷包蛋、炒油炒饭,关怀备至!
从此,这台带着北方气息的缝纫机落户我家,几乎都没闲着。她就依靠它做些缝纫活,贴补自己家用,维持不富裕的生活。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除了做完家务活,她就一门心思的扑在缝纫机上;无论是严寒,还是酷热,她都离不开缝纫。给我印象最深的:她与我的一亲戚做缝纫,坐在小集镇的马路边的铁皮棚子里,棚子外的温度在33度,那棚子内的温度可想便知了,简直就是坐在火炉边上呀!别人热得受不了,都走人了,可她还坚持干活!冬天的日子,她更苦了。白天短,夜晚长。她有时为了尽早赶好一件衣服,常常是熬到深更半夜,手脚冰凉。我在沉睡中时不时听到“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缝纫机的声音。我披衣起床,催促她早点休息,她说:“做完这件就睡!”,每回这样,如是话语。为此,我还时常埋怨她!她太喜欢自己的缝纫了。她与这缝纫机有着不懈的情缘!
回忆影影绰绰地交错,缝纫机的声音拉长了我整个的记忆。如今,老太很少做缝纫了,因为现在的生活较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更因为缝纫机老了,做缝纫的人也老了。我看着老太拼做好的窗纱,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此刻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不可理喻。
这旧式缝纫机尽管老了,可也是老太的老伙伴呀!它和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社会很不协调,老太却能尽其所用。这旧式的缝纫机,早应该成为废铁,卖给那些整天吆喝的小摊贩,可它是老太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一生的深刻记忆。
我不记得那位哲人曾经说过: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归为平静。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追逐现代时尚,只要朴实、平凡,正如这旧式的缝纫机一样。这是一种情怀,一种风致,一种依赖,一种信仰与忠诚!
我想知道一下中国婚礼习俗 从女方第一次登男方门开始 越详细越好 你可以随便复制 或者转载网址
全部过程有三大阶段:攀亲、订亲、娶亲。
一、 攀亲。
男方请亲友中某人为自家己成年男子“说亲”,该“说亲”人被称为“媒人”。男性媒人称“周公”,女性媒人称“媒婆”。
媒人和女方父母至少是熟悉的,属“走得进”的人。先说明来意并将
男方家庭情况(田产、人口、男子品貌等)一一告知,如女方同意,则写“八字”(测“八字”可知未来命运)。
“八字”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女子年岁未过十六称“花女”,超出十六称“坤造”。“八字”贴为红纸信封大小,毛笔竖书,字数必须成双,逢单则在末尾加一“吉”字。如女方不同意,则找一借口回绝。
媒人订到“八字”交给男方,男家将“八字”压在香炉下,一段时间后,如家中平安,则认为姑娘命好,如家有不顺,则认为姑娘命不好,遂退还“八字”。
“八字”的命关通常没有问题。而“配八字”(二个人出生年月日各排八个字相互排配)则由算命瞎子说了算,配的好则成,配的不好则退。 “八字”退了,双方不张扬,相互守密以防他人讥笑。
二、 订亲。
“八字”配妥后,两家就算攀了亲,过一段时间,男方选定吉日,请媒人将订亲日期预告女方,并征求女方对订亲礼品的意见。
订亲日男方由媒人将订亲礼品(衣料、食品等)送至女方,女方请亲友陪席,招待男方并回赠礼品(鞋帽等),至此双方亲友皆知,亲事公开,订亲完毕。
三、娶亲。
娶亲程序十分复杂,前后共有二十个基本程序。
1、 看年庚。就是请算命瞎子择定娶亲的日子。
民间认为五月是“毒月”,七月是“鬼月”,因此,娶亲择日上半年
总在正月至四月间,下半年总在八月至腊月间。
2、通信。又称“下书”、“下礼”。
年庚择定,男方写好“红书”,备一桌洒菜,由媒人送到女家,正式
告知娶亲日期,并交付“红书”和礼金、礼品。
“红书”的内容和格式也是固定的:封面书四字对联,如“朱陈结
好,秦晋联姻”,“珠联璧合,花好月圆”等。内书:“添姻春XXX(男方父名)端肃顿首拜”等颂词。而后,女方开出礼单。
礼单内容大致为:礼金(办嫁妆)、“封”(喜钱)、嫁衣类、首饰类、化妆品、食品类(含烟酒)、还娘席子等。如男方认为女的礼单偏重,则由媒人出面打折,称为“扣财”,如女方继续加重礼单称为“升估”。“升估”绝少,“扣财”常有。
3、备嫁。女方为备嫁忙碌,其木制用具东乡一般是赴镇江或宝堰购
置成品,南乡多数请手艺好的工匠打造。嫁衣请裁缝制做,帐花、枕花、鞋花多由待嫁姑娘自绣。
4、请嫁。出嫁前女方亲友近邻邀请姑娘吃饭,为待嫁姑娘饯行。
5、取嫁妆。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取嫁妆,媒人率行,人
数为双,礼单上所列钱物一并交给女方,女方设席款待。若女方发现实际礼品不够数会提出意见要求补足,否则不会发嫁。
午饭后发嫁,嫁妆有:箱柜、地板、桌凳、盆、量子、绩麻桶、马桶、针线匾、铜灯 、铜茶壶、铜脚炉、镜箱、被毯、枕头、帐幔、服饰等等。其中镜箱和马桶当日不发,次日新娘上轿前由女方派人专送。
6、压床。旧时的新床是木制的床前有高出地面的地板,床的迎面方
上下左右的板面都有雕花图案,俗称“花板床”,成亲的头一晚,男方请一名或三名父母双全的童男陪新郎睡一晚,称作“压床”。在床垫的四角下主人预先摆放了糖果和熟鸡蛋,谁找到就归谁。
7、花轿娶亲。抬花轿的必须是四名“童男”(未婚),必须是“鲜娘
鲜爷”,即父母双全,且是亲生父母。
领轿的媒人必须是男性,如媒人是女性则由其夫或子替代。花轿出门
时人数为单数,返回时加新娘便成双数。
花轿队员组成:媒人、抬轿四人、鸣锣开道二人、放铳二人、吹手四至五人、宫灯二至四人、打旗二至四人、火把二人、管轿一人。花轿返回时,不走原路。
8、“小开门”、“大开门”。花轿进入女方村界,鸣炮预告,女方闩上大门,花轿被拒门外,媒人喊门,门内人订要喜糖、喜烟、喜钱,订价还价,加加减减,往往要折腾半小时之久,直到守门人满意,方开门迎客,此为“小开门”。
进屋后主人热情招待,除烟茶糕点外,还有甜羹、熟鸡蛋,俗称“三道茶”。此时媒人将喜钱红包交给主人,此为“大开门”,有时媒人会私截部分喜钱(俗例允许),如过分了,主媒之间会有争议甚至吵闹,民间称为“吵发吵发”不伤大雅。
9、新娘上轿。新娘当日早晨不起床,临上轿前在长辈给了起床钱后
方才起床,这叫计要“起床钱”。
当日中午,女方设宴招待男方宾客,为赶时间男方要一再鸣锣放炮“催
轿”。
待新娘上轿前,空轿抬至堂前,女方一人手持红烛在轿内上下照一遍,称为“照轿”(民间视轿为“丧门”,而不是吉祥物,所以要驱邪)。
新娘上轿时鞋底不能沾娘家尘土,以防带走财气,一般由新娘的父亲或哥哥抱上花轿。
上轿后新娘的母亲或嫂嫂要“哭轿”:一是向女儿表示欠疚,女儿在家没吃好、穿好,还替家里做了许多事,十几年母女朝夕相处难分难舍等等。二是嘱咐告诫女儿到夫家之后要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姑嫂妯娌和睦相处,要为娘家争光等等。
新娘坐轿后,盖上轿顶,挂好轿衣,锁好轿门,扎好轿杠,花轿上肩
将行,女家一人端来一碗水,碗口上放一把菜刀,而后将碗里的水泼在门前,这就是民间“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之俗语,意为姑娘出嫁就是夫家的人,好歹都得过一辈子,不能“回炉”,刀是斩断退路之意,勉励姑娘努力争气,万不可因错而遭夫家遣返。
10、送子桶。女方请两名专人将马桶和镜箱(马桶内装有红蛋、红
枣、红花生等,镜箱内装镜子、梳子,篦子、胭脂、花粉等)送至男方,必须在男方花轿进村前离开男家,途中相遇必须绕道回避。男方设小宴款待送桶人,并有喜钱和米团子酬谢。
11、下轿点妆。新娘下轿忌某属相,有被忌者在场自觉离开。轿门打开,一位姑娘端来一杯红水,把一根筷子的方头横竖劈裂,蘸红水在新娘面部按上中左右下的顺序点水印,边点边说:
一点妆长命富贵,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四时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路统通。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堂,十点妆代代吉祥。
点妆结束后,由伴娘提一篮子,篮子内装有一把斧子(“代斧”谐音“代富”,即代代富),一束柏树(长寿),一棵万年青(夫妻百年好合,万世长青),交给新娘。
新娘下轿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新郎将新娘直接抱入洞房;二是搀轿,准备一双大尺码鞋给新娘穿上,由伴娘搀入洞房。
12、坐富贵。新郎新娘并坐床沿,伴娘递上两杯甜水,两颗汤圆,吃汤圆,喝甜水,寓意夫妻恩爱甜蜜团圆。
13、拜堂。正堂并放两张八仙桌,桌上放糕点、香烛,桌下铺一条新席,席上置一新被(折成长方形),新郎新娘双双跪拜,先向外拜天、拜地,再向内拜家堂(神),本地风俗拜堂拜神灵(保佑),而不拜父母,夫妻也不对拜。
14、轧新郎。递酒、送房 桌上摆上菜肴,新郎上坐,表兄表弟陪
坐,并点燃花烛,边点边说喜话,如:“花烛拿起,大家欢喜,红纸拆封,子孙兴隆。”、“烛尖对烛尖,富贵万万年,烛头对烛头,代代出诸侯。”、“一对花烛放光芒,照得华室亮堂堂,表兄表弟齐相贺,欢天喜地轧新郎”,接着便是递酒,递酒人是预先安排好的,一般有三人轮流递酒给新郎,且说酒词,如:
这杯酒先敬天,喜事恰逢艳阳天,
今日完婚交好运,夫妻恩爱一百年。
这杯酒敬大地,天时地利人如意,
娶来新娘好欢喜,幸福美满偕伉俪。
这杯酒喜盈盈,新郎捧酒敬父亲,
父亲饮了杯中酒,子媳贤孝真开心。
这杯酒喜洋洋,新郎捧酒敬亲娘,
亲娘饮了杯中酒,笑口常开乐无疆。
一杯酒梅花多,唐皇月宫戏嫦娥,
果老骑驴来贺喜,洞房花烛子登科。
二杯酒杏花开,山伯钟情祝英台,
洞宾捧剑财神到,张仙送子进门来。
三杯酒桃花开,正德(明武宗)酒店戏鸾凤,
仙姑荷花清香溢,天赐玉女配金童。
四杯酒蔷薇放,巫山神女戏寰王,
钟离摇扇仙风降,鸾凤和鸣乐新房。
五杯酒石榴芬,金龙独占玉堂春,
国舅手持云阳板,一曲道情贺新人。
六杯酒荷花乐,金莲调戏武松叔,
采和篮内宝贝出,新人带来全家福。
七杯酒菱花鲜,龙女失节戏白莲,
湘子吹箫来贺喜,才子佳人蜜蜜甜。
八杯酒桂花香,许仙巧遇白娘娘,
铁拐葫芦斟仙酒,一对新人恩爱长。
递酒结束后,送新郎入洞房,新郎新娘同饮交杯酒。
接下来就是“灌仑”,即将米麦瓜子等物灌到新娘衣领里面,且有喜话:灌仑灌得多,新婚之夜乐呵呵,灌仑灌得满,生下儿子做大官。
紧接着是“撒帐”,将花生、瓜子、米麦等物向帐内抛撒,且有撒帐歌:
撒帐东,好似巫山十二峰,一心安入桃源洞,采得鲜花一点红。
撒帐西,好似花开连理枝,之子于归宜家日,桃之夭夭正结时。
撒帐南,五色彩云宅上端,福自天来有圣福,华封三祝庆多男。
撒帐北,雪花好似白絮色,柳絮因风传佳话,道韫才交全家乐。
金星银星满天空,送房闹喜告大功,众位亲友请退出,新郎新娘伴花
烛。众人退出,闹房结束(句容方言:北、色、乐、出、烛,皆押韵。)。
15、开席。亲友众多,酒席要摆十几桌,自家地方不够可借用邻居家
开席,头一番开不了,可以等头一番结束后继续开第二番,民间称作“流
水席”。
坐席很讲究,特别是“新亲”席(娘家客人),要按照新亲的辈份对等陪席,假如陪客安排的不得当,新亲会怪罪主家,甚至会闹场,实在缺少合适的陪客必须事先和新亲家人说明,征得新亲同意后,协调解决。
接下来便是“点席”,“点席”就是指定某人坐在某席某坐,席位等级有高低,座位也分上下大小,点席也不能出错,必须合规矩,要摆得平,否则也会引发矛盾。“点席”主要针对新亲和老亲的长辈,如果顺利,点席完毕,众客入席,便可开席。
席间新亲派一代表由男方陪同,携喜烟、喜糖向做菜的厨子谢厨,席间男方的主人要向新亲和亲友敬酒,新郎官在周公(媒人)的带领下向新亲及所有亲友敬酒,新娘不上桌由伴娘将饭菜送至新房。
16、会亲。新亲吃过酒席后,主人邀请新亲和老亲中的长辈见面,新
郎新娘也参加,媒人先将新亲介绍给老亲,再将老亲介绍给新亲,相互认识,这个环节称为“会亲”。此刻女方家长通常谦称自家女儿年轻不懂事,希望公公婆婆多多指教,就当女儿看待,男方家长则请女方亲家放心,话别后,会亲结束。新亲即刻辞别。即便天晚路远,新亲必须回家,绝不可以留宿男方。
17、闹公婆。新亲走后开始闹公婆(新亲没走不能闹),主要闹公公,
亲友们找来破草帽和扒灰耙让公公带帽扛耙,用锅底黑灰涂抹在公公脸上
并将其强行推入新房,此时公公丑态百出,引得众亲友捧腹大笑。无论怎
么么闹公公都不可以生气,民间习俗,大喜大闹,闹发闹发,所谓“三天无老少”,怎么闹都不忌讳的。
18、新娘开脸。次日上午,请来有经验的妇女为新娘“开脸”。先在新娘脸上、脖子上搽抹脂粉,再用二股相互交叉的细线,在新娘脸上绞,绞净脸上和脖子上的毫毛,修齐鬓角,修细眉毛,这叫“开脸”,民间俗称“绞脸”。
19、婚后一个月不空房。婚后一个月内新娘不得在外歇宿,即便是“回
门”,也必须在当天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
“回门”是婚后第二天,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娘家人设宴款待新姑爷,新娘和爹娘谈谈心,午后夫妇俩辞别回家。
20、谢媒。婚后十天半月之内选一吉日,夫妇俩携带香烛、鞭炮、和礼品,到媒人家谢媒,礼品包括布袜、枣子包、糖包、糕点外加喜钱,媒人要设宴款待。
俗话说“新人进了房,媒人撂过墙”,而在本地则并非如此,小夫妻连续三年的新年头上都要给媒人送包拜年,以表对媒人的答谢之礼。
在农村除“点妆”、“轧新郎”、“递酒”、“撒帐”己不流行外,其余各环节基本保留,只不过某些环节有所简化。而在城市结婚,程式有较大变化,办酒都进大酒店,而不在家中摆筵席,婚宴采用中西式相结合的形式,许多传统环节都己省略。
未来是句容发展好还是溧水发展好?
句容吧,去南京近点,房价物价也较溧水合理,城市也比溧水规模大,人口也较多些
句容的风俗,急着要
句容传统婚礼
1、【订婚】句容旧时婚配是凭父母之命,由媒人从中撮合,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双方经“合八字”认为无相“冲克”,男方则备少量礼金、红条糕、红头绳(绒线)等给女方“下订”。双方家长即以亲家相称。
2、【彩礼】句容旧时,婚前女方索取聘礼,叫彩礼。礼品厚薄,贫富有异,富户有金银首饰、绸缎、衣服(料)。贫户礼薄,而鱼、肉、糕、糖和万年青(草)等,皆不可少。农村要彩礼多为女儿办嫁妆,陪嫁丰盛程度视男方彩礼厚薄而定。
3、【待嫁】 出嫁前夕女方家长宴请亲友中“全福”(父母双全)少女作陪,为嫁女饯行,叫吃待嫁酒
4、【发嫁妆】 婚日或前一日,嫁女的嫁妆,由男方派人迎取,一般有木制大八件或小八件(箱、厨、柜、桌、凳、子孙桶、面盆)等。贫富有别,但子孙桶(马桶)必备(表示有子有孙讨吉利),此习农村沿袭至今。
5、【嫁娶】 结婚当日,男方必备花轿接新娘,发轿前要“暖轿”、“祭轿神”。轿至女方,要赏“开门礼钱”。新娘卧床不起,叫“赖(恋)床”,兄长要给起床钱。新娘由父兄抱上轿,叫“抱轿”。上轿前,母女痛哭,叫“哭嫁”,以示惜别。轿至男方,不让新娘下轿,叫“捺(耐)性”。下轿步麻袋入宅,叫“传代”。至客堂“拜堂”后送入洞房,就算结婚了。解放后,旧习已改,结偶双方,按《婚姻法》至基层政府登记,领证结婚。
6、【闹洞房】新人入洞房,男女青年争看新娘,并以各种方式逗弄新人,作乐取笑,叫“闹新房”。也有戏弄阿公、大伯的,谓“三朝无大小”。此俗仍在流行。
7、【会亲】女方父、兄、弟及姑爹、舅父于成婚次日到男方省亲,与男方主要亲属首次会晤,称之新亲相会,男方以隆重的礼节接待。宴前,三道茶(糖、糕、蛋)必不可少。会亲双方多以男性为主。
8、【回门】新娘子于婚后三日皆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现今交通便利,交往公开,此俗已淡化。也有将会亲、回门皆于婚日行之,谓之“一堂过”。
十点妆
点妆就是点红,在新娘下轿的时候,有一位有父有母的姑娘扶着下轿,然后有个妇女给新娘子在脸上点红,点妆的妇女必须是有丈夫,有儿有女,点妆时边点边讲喜话。点妆的顺序是,第一点点在两条眉毛的中间,第二点点在鼻尖上,第三点至第十点分别点在脸庞两边。点过妆之后,再由姑娘扶着新娘子进男方家门。
十点妆歌谣:
一点妆长命百岁,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事事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六大顺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宿,十点妆实实在在
春节
句容叫过年,时进腊月,家家户户办年货,制新衣。年货主要是:腌制肉、鸡、鹅、鸭,购买瓜子、花生、糖果糕点和拜年用的包包,母亲为子女缝制棉衣、棉裤、纳鞋底做新鞋。临近除夕的前几日,泡黄豆磨豆腐,打米糕,蒸馒头。此外,为辞旧迎新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民间俗称“掸尘”,清除家中废旧物品,清除屋顶墙面的灰尘、旧年画,擦洗灶台、家具,清便桶,担满水,人人上澡堂子洗澡,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间认为一家祸福皆由灶神(灶老爷)执掌,因此,春节前的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敬灶老爷),蒸团子(粘嘴),打糍粑(糊嘴),撒料豆,秣神马,焚烧旧的灶神像,谓之“送灶”,祈求“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除夕再换新灶神像,谓之“接灶”。
除夕这天,大人们筹备年夜饭,贴上新年画,家里所有的门都要贴上新对联,门楣上帖横幅和红纸雕刻的“挂落”,“挂落”张数为单数,牛棚、猪圈、鸡舍、灶头、水缸都要贴上相应的报条,报条的内容是“六畜兴旺”、“捷报丰收”、“福水善火”等祈语。窗户、房柱等处贴上“财”、“福”,春联用墨笔红纸书写,当年有丧事的人家用黄纸,隔年改用绿纸,第三年恢复红纸对联,对联上门后讨债人就不能上门了。
年夜饭前上供菜祭祖(敬祖宗),焚香、点烛、烧纸钱(锡箔折成元宝形)、叩头、作揖。敬完祖宗后的饭菜要回灶之后,再端上桌,燃放鞭炮后全家落坐同吃团圆饭,其间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饭后炒瓜子花生,包饺子(正月初一早餐吃饺子)。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接“天地”,男女老少新衣新帽。邻里相见拱手道福。
拜年。拜年有规矩,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拜邻里乡亲,初二拜舅舅,舅舅为大,初三拜丈人,初四及以后拜姑、姨。
初五家家户户起大早放鞭炮,接“财神”。
镇江句容嫁女儿有什么风俗
句容传统婚礼
1、【订婚】句容旧时婚配是凭父母之命,由媒人从中撮合,年貌相当,门当户对,双方经“合八字”认为无相“冲克”,男方则备少量礼金、红条糕、红头绳(绒线)等给女方“下订”。双方家长即以亲家相称。
2、【彩礼】句容旧时,婚前女方索取聘礼,叫彩礼。礼品厚薄,贫富有异,富户有金银首饰、绸缎、衣服(料)。贫户礼薄,而鱼、肉、糕、糖和万年青(草)等,皆不可少。农村要彩礼多为女儿办嫁妆,陪嫁丰盛程度视男方彩礼厚薄而定。
3、【待嫁】 出嫁前夕女方家长宴请亲友中“全福”(父母双全)少女作陪,为嫁女饯行,叫吃待嫁酒
4、【发嫁妆】 婚日或前一日,嫁女的嫁妆,由男方派人迎取,一般有木制大八件或小八件(箱、厨、柜、桌、凳、子孙桶、面盆)等。贫富有别,但子孙桶(马桶)必备(表示有子有孙讨吉利),此习农村沿袭至今。
5、【嫁娶】 结婚当日,男方必备花轿接新娘,发轿前要“暖轿”、“祭轿神”。轿至女方,要赏“开门礼钱”。新娘卧床不起,叫“赖(恋)床”,兄长要给起床钱。新娘由父兄抱上轿,叫“抱轿”。上轿前,母女痛哭,叫“哭嫁”,以示惜别。轿至男方,不让新娘下轿,叫“捺(耐)性”。下轿步麻袋入宅,叫“传代”。至客堂“拜堂”后送入洞房,就算结婚了。解放后,旧习已改,结偶双方,按《婚姻法》至基层政府登记,领证结婚。
6、【闹洞房】新人入洞房,男女青年争看新娘,并以各种方式逗弄新人,作乐取笑,叫“闹新房”。也有戏弄阿公、大伯的,谓“三朝无大小”。此俗仍在流行。
7、【会亲】女方父、兄、弟及姑爹、舅父于成婚次日到男方省亲,与男方主要亲属首次会晤,称之新亲相会,男方以隆重的礼节接待。宴前,三道茶(糖、糕、蛋)必不可少。会亲双方多以男性为主。
8、【回门】新娘子于婚后三日皆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现今交通便利,交往公开,此俗已淡化。也有将会亲、回门皆于婚日行之,谓之“一堂过”。
十点妆
点妆就是点红,在新娘下轿的时候,有一位有父有母的姑娘扶着下轿,然后有个妇女给新娘子在脸上点红,点妆的妇女必须是有丈夫,有儿有女,点妆时边点边讲喜话。点妆的顺序是,第一点点在两条眉毛的中间,第二点点在鼻尖上,第三点至第十点分别点在脸庞两边。点过妆之后,再由姑娘扶着新娘子进男方家门。
十点妆歌谣:
一点妆长命百岁,二点妆金玉满堂
三点妆三元及第,四点妆事事如意
五点妆五子登科,六点妆六六大顺
七点妆七子团圆,八点妆八洞神仙
九点妆九世同宿,十点妆实实在在
句容结婚证照片需要露额头吗
不需要。
我国对拍结婚登记照要不要露额头,没有强制性要求,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结婚登记照要凸显五官、五官分明,所以新人在拍摄结婚登记照时最好露出额头。我国部分地区的民政局要求结婚证照片要露出额头,避免出现结婚登记照不符合当地规章制度的情况,建议露出额头拍证件照。
结婚证照片的要求:照片尺寸为2寸。需是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背景为红色。不可使用合成照片、艺术照、生活照、婚纱照等。要求照片清晰可辨。结婚登记所需材料:双方的居民身份证。双方的户口本(或者集体户籍证明)。当前婚姻状况证明。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三张两寸的近期免冠双人合照(也可以到民政局现场拍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