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嫁妆标准是多少
我国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的事情,同时也与两个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传统婚嫁中,嫁妆是男女双方家族很关注的事宜,那么在古代,嫁女儿到底需要多少嫁妆呢?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古代各项制度的典籍《周礼》有明确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里说的“五两”是指“五匹”,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可见,在2000多年前,国家为避免百姓婚嫁过度攀比是有预见和指导标准的。
毋庸讳言,以财富论婚姻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陋习。在汉代,为避免出嫁的女儿在夫婿家受歧视、怠慢,女方要花大量金钱办嫁妆,久而久之形成风气,使一些小户人家吃不消。当时有个说法叫“盗不过五女之门”,意思是如果哪户人家养了五个女儿,要办嫁妆的话,非得倾家荡产,强盗也不屑去“光顾”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连强盗也不忍心去拿她们家的东西了。
从来都是富贵人家的嫁妆丰厚。皇家嫁女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吸人眼球。作为天潢贵胄的公主的嫁妆自然非同一般,重要“嫁妆”之一就是立即给她“老公”来个响当当的“驸马”称谓,其后自然是官居显位,这或可称为“官位嫁妆”。同时,公主的财货嫁妆也让人眼花缭乱。《资治通鉴》卷251记载,公元869年,唐懿宗朝的同昌公主出嫁,因为她是皇帝最喜爱的女儿,不但立即提拔她的未婚夫为起居郎、驸马都尉,还给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一是将皇宫中所有宝贝随她挑选,“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二是送给她和新郎一座位于京城黄金地段广化里的豪宅,装潢极尽豪华,连窗户上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家里的一应用品器具也非金即银;三是给她“压箱钱”,“赐钱五百万缗”,也就是50亿文钱;四是还有一大批皇家用品,应有尽有。这样的嫁妆,非同凡响,正史上留下了记载。
同样在唐懿宗朝,还有一件关于嫁妆的事情,发人深省。时任大唐尚书省右丞的裴坦的儿子迎娶地方官员杨收的女儿,当时盛行“陪门财”,杨收觉得自己攀了门高亲,奉送了巨额嫁妆,陪嫁的器物用品也都非常奢华,“资送甚盛,器用饰以犀玉”。按理说,女方嫁妆丰厚,男方应该“笑纳”才是,但作为唐朝名臣的裴坦不是这样,他说:“这不是为我们家好,这是要害我们家啊!”命人当场将奢华的家具全部砸坏。虽然史书上没有写明,但由后来裴坦家没受牵连来看,杨家所送巨额嫁妆,裴家是没有完全收受的。因为,后来杨收在端州司马任上因受贿罪被赐死,“其僚属党友坐长流领表者十余人”,作为杨收亲家的裴坦却并没有受到牵连,后来还晋升宰相。
北宋熙宁朝以后有规定,除了皇帝的女儿出嫁由国库支取嫁妆钱,赵宋皇族有女子出嫁,国库也支付相应嫁妆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皇室支取嫁妆的例子:宋徽宗的女儿福国长公主得到的嫁妆是“奁具凡二十万缗”,这二十万缗是个巨额数字,相当于2亿文钱,因为当时宰相、枢密使每月的俸禄才不过三百缗。据说,这嫁妆钱同北宋强盛时期相比,已经是减少了很多;还有一个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嫁的安康郡主,她的嫁妆是京城一座府邸,“又诏南库给金五百两、银三千两为奁具”。
对赵宋宗室女子,宋代也有嫁妆标准:“祖宗(宋太祖)元孙女五百千,五世三百五十千,六世三百千,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谱系越远,皇室给的嫁妆钱越少,八世以后,就没有记载了。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战事多开销大,国库紧张,皇帝下诏书将疏远的宗女的嫁妆又减了不少,而且还不能保证正常支付。因为没有像样嫁妆,致使这些宗女嫁不出去,“有司不时给,宗女贫不能行,多自称不愿出适者”由于没钱作嫁妆,这些与君主同宗的女子被迫成了“剩女”。由此来看,宋代婚姻是很讲究嫁妆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尖锐指出宋代婚姻注重钱财货物的情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水东日记》记录了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郑氏家族的一份嫁妆标准:“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钱),十七界。”因婚嫁双方都是官宦之家,所以女方的嫁妆也颇丰厚,属于中产阶层吧。
再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份嫁妆实物单子,很详细:礼书三缄,双金鱼袋,销金缬一疋(同“匹”),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褐织一疋,转官毬须掠一副,叠金箧帕女红五事……
明代中期以后,婚配门当户对的观念荡然无存,婚配不问门第,专论聘财了,“今女家许聘,辄索财礼,男家既醮,乃论资妆,稍不如意,非过期不归,则妇归见斥矣”,如果没有令男方满意的嫁妆,即便订了亲,也不娶进门,或者娶进了门,也还会将妻子送回娘家,不讲夫妻情份。
婚姻重财的陋习在清代达到顶峰。《切问斋文钞》中叙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婚姻情况,“将择妇,必问资装之厚薄,苟厚矣,妇虽不德,亦安以就之;将嫁女,必问聘财之丰啬,苟丰矣,婿虽不德,亦利其所有,而不恤其他。”
《巢林笔谈》说了雍正年间一件涉及嫁妆的事,作者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朋友跟他说,要给作者儿子介绍个对象,女方家是个富商,女孩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女方家承诺如能找个合适的夫家,愿意出嫁妆几千两银子,“奁资可得数千金”。可见,当时婚配是先将钱财货物讲论在前的,形同谈生意。但是,作者是个文人雅士,洁身自好,“予素持婚嫁不计聘奁之论”,所以,酒醒后,赶紧回绝了朋友的好意。
清代人卲长衡在《财婚》一文中对当时婚配有精准概括:“古人重嘉耦,今人重财婚。”
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不下带编》中记载了一个善画的开明秀才,认为夫妻情趣投合感情好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内核,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他亲手画的一幅画,上面题诗:“婚姻几见斗奢华,金屋银屏众漫夸。转眼十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老秀才几句诗道出了婚姻中的势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婚姻论财的荒唐可笑与悲剧。
应该指出的是,古代常常出现的婚配重财、嫁女论嫁妆,甚至以能否满足财货要求作为缔结婚姻首要条件的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宋朝嫁女有多贵?为何连宋神宗都抱怨公主陪嫁太贵?
宋朝嫁女远比儿子娶亲要贵得多,就以宋朝皇室为例,公主下嫁的陪嫁是皇子娶亲花费的银钱的几倍。举几个例子:
苏东坡替侄女操办婚事,因为没钱而要找同僚好友借钱,好不容易才借来了200贯铜钱;苏辙嫁女,为了给小女儿凑嫁妆,他将自己早年买的地给卖了,得了9400贯,全都是给小女儿的嫁妆,这只是给小女儿的嫁妆,他还有四个大的女儿,苏轼曾经调侃他,家有五女,负债累累;南宋一大臣家中生了个女儿,朋友写信来贺,他却愁眉苦脸,回信说,家里面有五个女儿,盗贼小偷都不会往家里看一眼。
而宋神宗本人,他给最心爱的公主准备的嫁妆更是有七十万缗之多。首先说一下,缗和贯都是铜钱的单位,一缗等于一贯,一贯铜钱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按照宋朝的物价,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800~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宋神宗嫁一次女儿要出资七十万两,当然了,这是厚嫁厚娶,按照大多数时候来算,宋朝皇子成亲,包括彩礼和操办喜事,平均要花费一万两,而公主成亲平均要花十万两,是皇子的十倍。
宋朝的厚嫁风确确实实是从上至下的,崇尚花费之巨大,贫苦人家甚至不敢养女儿。至于厚嫁风的流行,其实是因为宋朝人认为,女儿需要丰厚的嫁妆傍身,当时的女性是有个人财产权的,新妇嫁入,嫁妆便是她的个人财产,而不属于夫妻间的共同财产,婆家惦记媳妇的嫁妆是不厚道也不合法的。但在一些地区,比如说福州,嫁妆并不能让女性好过,甚至还养成了娶媳妇是为了她的钱的风气,嫁妆越丰厚,婆家越厚颜无耻。
古代成亲需要彩礼吗?秦桧老婆嫁妆一个亿苏轼差点破产?
古代是需要彩礼的,如果是在原始社会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彩礼了,毕竟在原始社会,因为当时的人们都比较粗暴,直接打晕了带回家就好了,并不会出现彩礼或者是拜堂的事情发生。对于现代人而言,很多人结婚会因为高昂的彩礼望而却步,虽然有些地方的彩礼不高,但是结一次婚的话,那么也基本上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彩礼最开始的时候是从周朝发展而来的,而现在的婚礼形式也是从周朝发展而来的。不过在周朝时期,彩礼一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一只大雁和几张鹿皮就好,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彩礼的价格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有些百姓无法承受的情况。
在汉朝时期,如果想要结婚的话,那么彩礼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黄金了。因此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黄金的话,那么是很难结婚的。据说在汉朝有一个五十来岁的公务员,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筹齐了彩礼。
而在唐朝时期,虽然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状态,但是对于彩礼,唐朝还是很严苛的。而当时的文成公主在出嫁的时候,不仅要给大唐送贡品,同时还要修建一座城堡,最后甚至还要专门为文成公主聘请一位厨师。
不过,彩礼的价格虽然昂贵,但是随着彩礼的发展,在宋朝时期,彩礼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宋朝,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彩礼的价格越来越高,不过,当时的宋朝比较流行女方陪嫁,因此女方的陪嫁越高的话,那么在婆家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比如宋朝时期的秦桧,当时的秦桧在娶妻的时候,他的妻子陪嫁的嫁妆可是有二十万贯,虽说听到数字的时候,感觉不怎么样,不过换算成现在的金钱的话,那么估计也值一个亿了。所以对于宋朝的女性而言,嫁妆的多少决定了在婆家的地位。而苏澈当初嫁女的时候,为了凑足女儿的嫁妆,甚至还变卖了一处祖宅。
宋朝女儿出嫁的嫁妆有多少呢?
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四川一位名叫侯可的县令做过一次人口调查,竟然发现他所管辖的县境内竟然有几百个过了适婚年龄仍然未嫁的剩女,就是因为当时出不起彩礼钱。嫁妆钱远远高于彩礼钱。
有些老百姓为了给女儿凑嫁妆钱,从女儿出生就开始积攒,如果到时候凑不够就得破产卖地,甚至于有些穷苦人家干脆就不嫁女儿了,让女儿一直留在家里。
(影视里的宋朝女子)
不光光是老百姓家为女儿出嫁发愁,就连清廉的官员也一样。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为女儿的嫁妆发愁。他为了女儿嫁过去不受委屈,甚至卖掉了他在河南置办的一块良田,这才凑够了九千四百缗嫁妆钱,一缗即一贯钱,九千四百缗即九千四百贯。
据《宋史》记载推算,宋神宗时期汴京小贩家庭收入一年约为30贯,9400贯相当于普通百姓家庭多少年的收入?100多年!注意,这里的普通平民是京城小贩,农人的收益应该比小贩还低一些。
(南宋画师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轴》,局部放大)
等办妥这件事之后,苏辙还特意将此事写在了日记当中,说此次嫁女差点让自己倾家荡产了!要知道苏辙一家都是牛人,就是苏辙本人也曾多年为官,想必家资不菲,也算得上土豪了,但是到头来他竟然也为嫁女儿发愁,普通老百姓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对比我们也就能知晓宋朝姑娘为何难嫁了!想想现在,如果让宋朝的姑娘穿越历史嫁给现今的小伙儿,可谓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不过在今天,我们却和宋朝翻了个过,已经是男孩难娶亲了。彩礼和嫁妆这类风俗习惯也许适合古代,但在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今天也许已经过时了,希望大家可以早日摒除古代陋俗,减轻生活的负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