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壮族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礼仪特别隆重,女方一但有孕,母亲就要忙着为孩子准备衣裳鞋袜,丈夫家就要准备鸡、蛋、糯米给孕妇吃。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或者插一把刀,表示这家人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家借东西或其他孕妇进入。婴儿满1个月,亲戚都要带着礼物,一般是鸡、蛋、糯米和小孩的衣服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杀鸡杀鸭招待,并抬出准备好的壮家甜酒让亲戚品尝,称为“吃满月酒”。吃过满月酒后,产妇择吉日,背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临行婆婆要将锅烟灰抹在婴儿脑门上,意在避祸,平平安安快长大。返回夫家时,娘家要送一只鸡、一升糯米和一箩粑粑。待孩子满1周岁时,还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天赋和未来前途。
壮族婚姻礼仪风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开远、蒙自的“土佬”请媒说亲,第一次就要带酒肉,俗称“打狗菜”。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接亲时,女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要从门缝中塞“红包,并送“姑娘鸡”才开门。“姑娘鸡”当日宰杀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续到次日天亮,边吃边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亲人,但有饭无菜,必须唱“要菜歌’才送出来。饭后迎亲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须有一块猪头肉。新娘到家要给“进门钱”,门槛上放一根扁担,以示新娘从此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
大门的两边放“弯刀”或弓箭,新娘用随身带的花伞挑开,表示新娘的机智勇敢。金平、河口、元阳的“侬人”、“沙人”,订婚叫“吃小酒”。结婚头天,从小与姑娘相处很好的女伴,各自从家中带着炒黄豆、炒蛋饼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边吃边唱。弥勒地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带给男方家。如“八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先生择算吉日,由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就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选1个伙子代表新郎,1个姑娘和两个年纪较大的男子挑着酒肉到女方家接亲。吉日早上,女方家把亲戚都请到家中吃一顿“嫁囡饭”,然后从其中选出男女各6人送亲。姑娘到了男方家并不和新郎同房,而是跟前来送亲的6个姐妹住在一间屋子里。第二天和新郎到酒席上敬酒,第三天回门。待来年裁种季节,由新郎亲自到岳母家领回新娘,从此夫妻才共耪田园,长久合一。个旧地区结婚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18岁前父母就为他选择对象,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先请两个媒人去“说亲”,叫“讨话”。媒人第二次带着两块肋骨肉(又叫“讨亲菜”)和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三次礼仪:
包小婚: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一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等。订婚后,每逢节日要给岳父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糯米,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和粑粑等。
包大婚: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结婚日期。婚期决定后检查身体,领取结婚证书。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要“包大婚”的礼物,钱多少不定、但要求带六字,如260等。其他还要有如1头猪、一驮米及够办酒席的酒和菜、几套衣服及鞋子、银手镯、双股圆腰后链、银、“蓝丝”针筒、管头等。如果男方经济情况好,女方则要金戒指和耳环等。包大小婚都要请客,送去商定好的礼银,作为准备女方的嫁妆如双人床、垫盖用品、箱子、衣物等。
结婚: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要“过礼”,即送1头猪,挑一份“水礼”包括糕点、茶、酒、小菜钱、新娘穿的红绿衣裤等。“过礼”后第二天举行婚礼。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骑马到女方家时,要有人出来迎接。拜天地后,女家摆出鸡、鱼、肉3碗茶招待,意为鸡飞鱼走,吃完后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妆也跟随送走。过去,新娘坐轿,解放后改为步行,80年代以来盛行坐马车、拖拉机和汽车。男家门口以席于铺地,门槛上放一马鞍,新郎新娘未跨鞍前,请“撒帐”先生口念“退马车”的口诀,边念边用五谷、稻草,铜板向四方抛撒,谓之“撤帐”。大门口用桌子摆1杆秤、l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帐结束由两个未婚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则先站在房门口,用扇子敲新娘三下象征夫权。另一女子用1个装着七星灯的筛盘放在新床底下,七星灯要连续点3天。当晚,送亲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到别处就寝。第二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亲戚长辈。拜后,长辈要赠送首饰或钱,壮族叫作要“耍板凳钱”。
寡妇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说明,由婆婆去“敲”男方的礼银,说定利银数目。嫁时只能带走平时的穿着。去男家时,有个别的村不能让人发现,如被发现就要罚钱。有的不举行婚礼,只请亲友吃一餐饭就算结婚。
有谁了解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礼仪式比较繁杂,采取“六礼”订婚姻,即分为“纳采”(看八字)、“问名”(看媳妇)、纳吉(下定礼)、“纳征”(订婚)、“请期 ”(确定婚嫁日期)、亲迎(归亲成婚)等。壮族除家庭比较困难、兄弟较多外,很少有招赘婚,特别是长子是不允许招赘婚的。结婚时新郎不去迎亲,只派迎亲娘媒人去。新娘从走出房门时与母哭别,由兄长背上花轿,无轿者也需兄长背出村,并有唢呐或“三音”前导。遇到需过河时新娘不能接触水,须由兄长背着过河。解放后不坐花轿了,但新娘一律穿黑衣裤,新娘步行时一定要撑黑布伞,以表示贞洁。在过去还有一种“封脚印”的习俗,新娘出门后从家门至村前所走过的脚印,要由男方派来的迎新娘人把脚印一一作象征性的扫除,以表示新娘不走回头路。若两个新娘在出嫁路上对面相遇,要互换裙带,以示共同幸福日后好相见。婚后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是“汲新水”,天刚亮,新娘便到井头或溪边挑回一担新水来煮“新娘茶”或“新娘粥”,敬奉亲朋好友,象征亲朋好友友谊像流水一样绵长。壮族婚礼有节简的习惯,没有要巨额彩礼的要求,就算有要了彩礼也将其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清塘壮族家庭一般实行父系小家庭制,解放前夫权突出,丈夫可以随意把妻子卖掉,壮语娶妻叫奥梅劳(意为买老婆),显然把妇女作为商品来出卖和转移。至于上门招亲,所生儿女必须从女方之姓,这样在社会上才不受歧视。据《廖氏族谱》记载“世俗为家业争继之讼最多”故对子女过继等问题修订了严格的家礼家法,即“承祧”制度。“承祧”制度是过继子女条件的要求,即对于无子承继的人,在选择立嗣人时应从父亲兄弟的子女中选择。倘若无以立嗣,经长辈许可,则可从远房亲戚选择,若仍无以选择才可从其他同姓的贤能者及有亲戚关系者选择。承祧立嗣都必须在宗祠里当着列祖列宗面前进行,以示公认。在家庭分工方面一般妻子、老年人在家主内搞家务,丈夫则要外出搞副业、打渔、干一些重活。在农忙时节妇女负责扯秧,男子则负责犁田、耙田。
陪嫁单怎么写
陪嫁单怎么写
1.礼单用纸
写陪嫁礼单纸—定要选择红纸,这样才比较吉利。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在我国的婚嫁习俗中,是非常正宗的结婚典礼专用色。直接将内容写在红纸上面,寓意更好。
2.礼单用笔
陪嫁礼单要用毛笔书写,不要用签字笔。因为红纸是比较脆弱的,用毛笔写出来更好看。如果家中没人会毛笔字,可以请专门帮忙代写礼单,在农村地区比较流行。
3.礼单格式
现代写陪嫁礼单没有特别严格的格式,只需要在封面上写"鸾凤和鸣",然后开头写上"荆钗裙布、妆开见喜"。中间就可以罗列嫁妆清单,尾部写上"麟趾呈祥”。
女方出嫁的陪嫁单模板
模板一
亲家台鉴:
盘古至今传统留,世间亲情不断头。
男婚女嫁结良缘,自由结婚幸福稠。
今逢良辰黄道日,欣送小女到君楼。
只因平日教育少,还望亲公抬贵手。
愿小夫妻多恩爱,志同道合展鸿。
尊敬公婆守本分,品性善良传千秋。
小女今日送府去,合家老少乐悠悠。
随身嫁礼欠丰厚,万望包涵请纳收。
礼单:
高级轿车送—辆,直奔前程好风光。
翡翠玉佛保平安,活性炭雕呈吉祥。
四套卧榻四件套,两对枕巾栖鸳鸯。
再配两条毛巾被,并蒂莲开福满堂。
三床棉被度冬暖,七条单被炎夏凉。
又带三条蚕丝被,随意增减自思量。
还有—条纯毛毯,铺盖自由备身旁。
四季衣装整十套,真皮挂包配—双。
外加若干日用品,高级化奁供梳妆。
办公用品艺术化,独领风骚最时尚。
常言礼轻仁义重,不留遗憾寄希望。
亲家呈上
公元x年x月x日
模板二
恭请×府令尊尊翁+贤母惠鉴:
开天辟地宇亩洪荒天高地厚地圆天方
溯本追源凤舞龙翔绵长国祚丹凤求凰
鹊桥双星织女牛郎南山松寿北斗导航
家庭兴旺淑女才郎珠光宝气日月同光
寒来暑往地久天长自由恋爱喜事—桩
郎才女貌般配鸳鸯男婚女嫁儿女情长
天经地义女大圆房寒门愚女高攀令郎
自幼娇惯习以为常不染针满少进厨房
顽石难雕关怀体谅为人麦室烧炊缝裳
铺床叠被洒扫厅堂洗浆执帚秋收冬藏
传宗接代侍奉尊长睦邻多里姑嫂和畅
上下体贴叔侄安康男耕女织甘苦共尝
优良传统继续发扬虽初进府宜守纲常
礼义孝悌今古弘扬如有不济但说无妨
严加教诲过正矫枉亲家至拜—吐衷肠
金玉良言源远流长些备薄礼礼单—张
照数查收劳烦帐房先生笑纳代东收藏
计开:
29寸彩色电视机—台
全自动洗衣机—台
出..ar
公元×年x月×日
女方陪嫁礼单的正规写法
礼单
谨 呈 望(男方父姓)兄
眷姻 弟(女方父姓)
奉 呈
千里姻缘一线牵
男恩女爱到百年
成都栽下梧桐树
湖北飞来金凤凰
男大当婚结连理
女大当嫁配姻眷
春夏秋冬选良辰
天地日月共度欢
热热闹闹成大婚
红红火火过百年
嫁妆虽薄情分重
愿亲家喜笑接纳
双双祝愿儿女情
岁岁喜乐万年长
计 开
现金 *万元整
小轿车成 *辆
电视机成 *台
洗衣机成 *台
金项链成 *条
金戒指成 *枚
金耳钉成 *双
红花棉被成 *套
进口苹果成*个(寓意平平安安)
四京果成 *斤(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
等等以大排小
赠 送
眷 姻 弟 (女方父姓)
公元**年 *月 *日
大 德 望(男方父姓)兄
令 郎 完 婚 之 喜
眷 婚 弟(女方父姓)
二、结婚礼单的正规写法:
1、有开头有称呼
结婚礼单开头要有开头和称呼,比如说在开头写“为庆贺XXX先生与XXX小姐新结连理,同时感谢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特此奉上以下礼品”,或者简单的写“亲家台鉴,不胜感激”即可,完全可以彰显自己的诚意与礼貌。
2、礼品有美好祝愿
礼单礼品不能随随便便,还要有美好祝愿和初衷。比如带了香烟,要在香烟后面写上寓意香火不断;带了酒,寓意着爱情浓郁;带了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带了汽车寓意着新人生活顺风顺水,一马平川。这样才能正确的展示出聘礼的寓意和美好祝愿。
3、数字金额要大写
礼单上任何涉及到数字的书写方式一定要大写,这样的礼单才更加正式和尊重。所以填写礼单数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字的大写汉字是怎么写的。
4、表达自己的意愿
为了表达诚意和期许,最好还可以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对于这段婚姻的美好祝愿和希望。比如说可以写一些美妙的古诗词,比如“千里姻缘一线牵,男恩女爱到百年”。或者直接说,愿我们的儿女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像这份礼单一样,多姿多彩,富裕美满。
三、女方陪嫁礼单范本:
1、女方陪嫁礼单范文:
府亲翁台鉴:
您儿吾女结姻缘,秦晋之合今实现。
良辰吉日把礼典,几件薄礼送府前。
美的冰箱是首选,储藏食物最方便。
彩色液晶大彩电,夫妻同把节目看。
被褥三套全丝绵,一针一线娘心愿。
再陪一条好毛毯,天凉铺盖保温暖。
脸盆架子齐配备,化妆用品一应全。
再陪现金三万元,资助儿女把梦圆。
吾女从小把书念,家务活儿不会干。
还望亲家多教诲,不足之处常指点。
全家拧成一股劲,幸福生活更美满。
亲家:XXX XXX 呈
XXXX年XX月XX日
壮族举行婚礼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讲究?
云南壮族的婚礼四部曲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主要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回门四个习俗。接亲 在吉祥的婚日,男方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送亲 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坎,时夺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成亲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分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回门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历史上,由于包办婚姻等原因,云南壮族中抢婚、逃婚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抢婚、逃婚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动人故事和叙事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逃婚等现象已基本绝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