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嫁妆有那些?
传统嫁妆一:针线盒
这是做女红的必备品,而只有会做女红的女子才会是贤妻良母。针线盒当成嫁妆时就有很好的寓意,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能干持家。
传统嫁妆二: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丰富的象征及寄托,是出嫁时最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寓意新人婚后的和和美美与白头偕老,被子越多则象征女方家越富有。有些家庭送了几套合欢被。
传统嫁妆三: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是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的表率,所以在传统婚礼中,鸳鸯图案是最为吉祥也最为普遍的,有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祝愿。
传统嫁妆四:龙凤毛巾
一龙巾一凤巾,新人各一条。既能烘托出婚礼的喜庆,还表达着家人对新人的祝福,愿新人婚后温馨贴意,长长久久。
传统嫁妆五:喜盆
也称为聚喜宝盆,应用红布包好,盆中还要放置有着吉祥寓意的东西,如红枣、花生、桂圆与莲子等。
壮族的头饰服饰有什么特点?
古代壮族发式普遍流行椎髻:将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形成一个锥形。至唐宋时男子椎髻古风渐失,民国后基本汉化,女性则多保留古式。壮族发式呈现地域性和多样性,如龙州一带未婚或未生育的年轻女子以留刘海,梳单双辫,披发或剪平肩发区别;
已婚生育的妇女多无刘海,只将头发往后梳结髻或剪平耳根发,成熟大方;老年妇女则留长发,盘髻于脑后,插银针,戴帽或包头巾。装扮老少分明,一目了然。壮族传统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女性服饰也以蓝黑居多,头上包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上衣为短领右衽偏襟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下穿宽肥黑裤,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说到壮族的服饰,要简单提一下有名的壮锦。早在战国末年,岭南壮乡就开始种植棉麻,纺纱、织锦,染布是岭南壮族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生产活动。那时中原人士还视棉为草,用棉花做的衣服被贬称为卉服,甚至把南方越人织锦与可怕的瘴疠联系起来,然而到了宋元之后,壮锦的价值已与中原的绸缎相提并论,与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南京云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传说壮锦是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绒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编织而成,瑰丽的壮锦就此诞生。织造传统壮锦是壮族女儿必须学会的手工技艺,她们从懂事起就开始编织自己的全套壮锦嫁妆,特别精美的嫁妆会被人艳羡,织锦者更会受人尊敬和礼遇,壮锦从一开始就融入壮族的日常生活,跟壮乡人的婚配嫁娶息息相关。
女孩出嫁娘家需要准备什么嫁妆,“十里红妆”是什么样的规格?
古代由于人们贫穷,所以准备的嫁妆并不如现在所丰盛,所谓的十里红妆,只是形容陪嫁的物品非常的多,排场非常的大。而并非真的所陪嫁的嫁妆有十里地那么大。其中的嫁妆大多是一些日常用品,以及一些结婚所需要的必需用品。比如鸳鸯被子,是对新人美好的祝福。比如新娘的嫁衣,那都是新娘亲手一针一线所缝制出来的。
还有一些,生活中所需要穿的衣物。那时候的经济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现在结婚之后什么东西基本上都买新的,衣服更是成套成套的买。而那时候由于贫穷,衣服基本上都是穿了一年又一年,结婚的时候出了一件嫁衣,也很少会买其他的新衣服。所以所带的嫁妆中必然有平时所穿的衣物,包含了一年四季所需要的衣服。
然而古代和现代有一点不同,那时候对于女人的贞操十分看中的。所以陪嫁物品当中必然有一件白手帕,这件白手帕的用途不言而喻,主要是在洞房的时候验证新娘贞洁的身体。而在洞房之后,新娘也会珍而重之的保存这件手帕。
当然还有一件必须的物品,那就是启蒙图册。当时比较封建,女子对于性知识的了解很少。然而到了结婚洞房的时候,就必须去了解了。然而又不可能会有人去手把手的教,所以启蒙图册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综合来看,古代时候虽然有着十里红妆的说法。但是由于经济的限制,很难达到这种规格。主要还是,人们对于新婚的一种祝福,和一种美好的向往。
广西壮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广西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壮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意为天纹之页,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又改称为壮。
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
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广西壮锦的历史背景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忻城县土司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相传,有一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考古证实,早在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多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纻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
唐人张籍的《白纻歌》称赞白苎布说:“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像年轻多了。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
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
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
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当时左右“两江州峒”出产的“淡布”,“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
到了宋代,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口外。
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广西壮锦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广西各地壮锦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带动了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近些年,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却遭遇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承出现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化以及高端技术的引入,壮族文化正在受到来自其他民族乃至外国文化的影响,加之一些优秀的壮锦传承人渐渐老去,其他壮锦艺人也开始从这种传统低收益领域转向其他发展领域,造成了壮锦技艺的传承出现断脉危机和壮锦工艺发展前景日渐式微的严重现象。
(二)制作工艺缺乏创新
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缺乏对现代创新元素的敏感度,壮锦产品市场逐渐被机械化产品所代替,使得壮锦的传统艺术品与当代审美需求相脱节,设计出的产品在题材、花纹、图案、样式等方面均无重大突破,出现了壮锦工艺品种类少、辨识度低、品牌化弱的现象。
(三)产品推广渠道单一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由于壮锦产品的推广渠道过于单一,造成壮锦特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不断流失,在文化理念和符号传达过程中呈现出视觉传达效果差、品牌效应低、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消费量萎缩等现实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