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结婚用丝绸面的棉被或者缎面的棉被做婚被?有点搞...
我国的传统,颜色喜庆,关键是沿用古代社会风俗,丝绸面的棉被或者缎面的棉被代表为古代礼教之品。在老的时候,丝绸光鲜亮丽,价格较高。以此做新婚物什,比较体面。仅此而已
山东肥城结婚习俗,求具体的,谢谢。
结婚礼金一般都是一万(不算订婚) 然后三金 条件好的买车 拍婚纱照就不用说了 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做个美美的新娘 至于棉被 都是找有儿有女的妈妈做被子 沾沾福气 男方做四床 女方做六床 寓意十全十美 其实一个地方也有不同 要看个人喜好和经济情况 。
详细状况:
婚嫁 建国后,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换帖、换柬的方式终止。经人介绍的婚姻亦不少见,自由恋爱始成风气,新式婚姻只有定婚、结婚两种形式。
定婚 择吉日,男方设宴款待女方家人,照定婚相,或男方赠女方衣物、现金等。也有的以男女双方换手绢为名,男方赠给女方现金或礼物。
结婚 男子结婚是一生之喜庆大事,街坊邻居、亲朋挚友历来有贺喜之习,在喜事前送钱或挂喜帐。一般关系者凑分子,称“挂公帐子”。亲戚、朋友送钱,称“道喜”。对送礼者,确定时间设宴款待,谓之“喝喜酒”。对一般贺喜者以喜烟、喜糖答谢。给女方送钱或礼物谓“添箱”。此俗愈来愈盛行。80年代始,有的由单位迎送新娘,有的旅行结婚。有些单位为青年举办集体婚礼,这种新式结婚形式,不收礼,不请客,既节俭又隆重,颇受群众欢迎。
生育 妇女生孩子,俗称“坐月子”或“占房”。婴儿出生后,丈夫到岳家报喜和通知吃面时间。娘家让报喜者带回数目不等的鸡蛋。产后3天,娘家母亲(或嫂子)带鸡蛋、红塘、挂面、小米等看望。婴儿出生1个月内,其祖父或父母要给孩子起乳名,称“小名”,也有外祖父或其他人起名的。
送粥米。产妇分娩1个月内,亲朋、乡里送鸡蛋、挂面、小米、大米、面、红塘等,称“送粥米”或“看月子”。主家压回米、面或回赠染红皮的熟鸡蛋。现在除送鸡蛋、红塘外,还赠送婴儿装、婴儿毯等物。
吃面。 产妇产后6天、9天或12天,娘家亲族近户凑礼,装上“面盒子”、“菜盒子”,另外各提1个装满鸡蛋、米、面的篮子,到产妇家“吃面”。席间除酒菜外,必备鸡蛋、挂面。
满月。 产妇满月这天,早饭要吃油饼,称“壮腰”并卧床出汗。满月后,娘家把母子接去住“满月”。产妇回到婆家,娘家要给孩子一身衣裳或布料,称“退毛衫”。
百天。 婴儿出生第100天,旧时无庆贺仪式。70年代后不少父母给婴儿照“百天相”,以作纪念。
周岁。 俗称“一生”。生日这天,桌上摆放书本、笔、算盘、馒头、秤等,任凭孩子去抓,谓之“抓生”。以孩子先抓到的物件,评判一生的作为。如今许多人家虽还沿用“抓生”之俗,但多为游戏而已。
祝寿 境内有“六十六,吃块肉“之说。老人到66寿诞时,子女要为老人上寿,谓“过生”。老人过生,一般从60岁开始,或更早几年。至70岁以后,除子女外,亲朋邻居晚辈或平辈也有的带礼祝寿,主家设宴招待。出嫁女儿给父母上寿,以带猪肉为主,其余不拘。80年代后,给小孩过生日的逐渐增多。
迁居 迁入新居后,亲朋好友带礼物或钱前去庆贺,主家设宴款待,俗称“温居”。
丧葬 旧时,境内有丧葬习俗,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礼节繁多。
入殓。 老人临危,子女为其先洗脚,洗手脸,急速穿戴寿衣,以免气绝后“穿不去”。并在气绝前,将其移至明间,置毡子或席上,以免把魂隔在屋里。气绝后以火纸盖面,白纸盖身,然后烧“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人放声痛哭,为故者修容整装,将尸体移入棺内。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盖棺。人死后,儿子到本族长辈及外祖母门上磕头,谓“跪门”,以求帮助料理丧事。长辈们议定丧事,请“总理”总揽丧局。一切事物由“内外柜”办理。
总理请定后,立即商定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着人写“丧贴”。丧贴要派专人报送。发丧日期不能更改,亲戚必须按期参加丧礼。死者女儿家要最先通知,女人要哭至娘家“讨服”。
旧时老人故,子女为其扎“摇钱树”、“聚宝盆”、“金童、玉女”等。有钱人家还扎纸“轿”、“车马”、“阴宅”等。送殡时至墓地在坟前焚烧,以祈故人在阴间不吃苦受穷。50年代以后,此俗逐渐革除。
旧时,老人去世,子女披麻戴孝。男穿白布长衫,名曰“孝袍”。戴“孝帽”,麻绳拖地,曰“拉孝绳”。趿拖着白布覆的鞋,手执缠有白纸条的柳木棍,即“哀杖”。孝子弯腰垂首,以示哀痛。女儿、儿媳穿白“孝衣”,扎白布头巾。未婚女子则戴白布“塔头”。孙子戴白两角帽。父母逝世,子女服孝3年,侄孙服孝 1年。服孝期不能穿红着绿。妻亡,夫不戴孝。夫亡,妻服重孝3年。建国后戴孝着俗渐废,多戴黑纱表示对死者哀悼。
送殡,又成“发丧”、“出殡”,一般在人死后第3日。丧前,孝子抱鸡到祖林“点穴”、烧纸、磕头,然后破土挖穴。富裕人家事先请风水先生择目的,以砖石砌穴。送殡前,孝子南左女右在棺木两旁守灵,邻里亲朋吊唁时,陪同放声嚎哭。亲友吊丧付礼钱,或送青纱、花圈。乡里人付“人情”钱。女儿家和其他至亲要办鸡、鱼、肉“三牲祭”。
亲朋到齐后开丧,先送“盘缠”,再拜“路祭”,棺材抬起时孝子摔“老盆”,手持哀杖和引魂幡在前面引领棺灵,女眷随棺后。至墓地,葬时子女儿媳等“游坟”。亲朋脱孝衣,礼毕。丧后第3天,子女端供品、酒具到坟地烧纸、祭奠,叫“复三”。之后,“三七”、“五七”、“百日”、“祭日”,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五七”之内,孝子逢认识的人皆磕头,下至孙子一辈,谓之“老的死了小三辈”。
建国后,丧仪大简,迷信礼俗逐渐革除。70年代初期,县内推行火葬,死人火化后带回骨灰盒,举行追悼会,然后将骨灰盒深埋,或送骨灰堂存放。
宴席礼节 80年代后始用圆桌。一桌为一席,一次多席者,以北屋正间为首席。
八仙桌、方桌,与桌缝平行面朝上菜的方向,左为上座,右为陪座;垂直与桌缝的两边为偏座,亦以左为尊;背朝上菜的一边席口,多有主人或陪客者就坐,负责递菜、斟酒。圆桌亦有主坐陪之分。
每道菜上席,先置于桌中央,陪客者举筷示意,请主客动筷吃菜,众人随之。每次先吃同样菜,即使不合口味,也要举筷应酬。大家吃过的菜,方可随意吃。
喝酒也以主客为主,众人随其举杯、放杯。宴席临近结束,陪客者不能早放碗筷,并陪客人离席。
50年代以后,此习仍然延续,但已不象旧时那样呆板。
其他礼仪 送礼。亲朋、庄乡、邻里等遇有喜事,或逢年过节均有送礼之习。
串亲。俗称走亲戚。每年走2次。一次是春节后,正月至二月初;另一次在麦收、夏种之后。
祝你们幸福!
70、80、9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分别都是什么?
要说起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结婚的时候这三大件儿都有哪些,这让我回想起来父母那一辈的一些事情,当然他们结婚的时候我并没有参与,但是在我长大以后,父母有意无意当中也提及了很多次,他们结婚时的那些事情,其中就包括结婚的三大件儿是什么。
首先来说在70年代的时候想要结婚,需要准备的三大件儿,主要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其实这三大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你从这三大件儿的用途来看,就知道父母那一辈的人是多么的务实,自行车是为了上下班使用,这样可以让自己去工作不迟到,下班也可以很快到家。
手表是可以让自己准时上班下班,让自己非常有时间观念,缝纫机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对家庭非常有帮助的一件设备,因为家里面的衣服,裤子,被子,褥子等等,很多都需要缝缝补补,甚至在过去那个年代,买衣服不方便都是有自己做衣服,所以缝纫机绝对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大件儿。
再来说说80年代结婚的人三大件儿是哪些,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结婚时需要的三大件儿,就更加先进了,那就是冰箱,电视和洗衣机,这三大件儿也能体现出了人类的进步,都可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的设备。
到了90年代的时候结婚的人,让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姐姐们,他们结婚时的三大件儿就比较丰富了,根据每个人喜欢的不同,所以选择也会不同,通常是彩电,录像机摩托车,洗衣机还有金首饰任意选三种。
山东日照结婚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间婚嫁称“红事”亦称“喜事”。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婚嫁习俗
现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婚嫁习俗略举一例。那时婚嫁一般由媒人说亲,父母主亲,男女双方一般不得见面。要经过“传契”、“问口”、“嫁娶”、“看亲”、“回对日”五个过程。“传契”就是给女方送衣服,送钱,也就是说定亲了;“问口”就是听听口气有无变化,送查好的结婚的日子。“嫁娶”就是新娘过门;“看亲”就是女方的长辈在结婚后六日或九日到亲家去看闺女,一般带几身衣裳,几包点心,其目的就是看看男女双方合不合,女的和公婆关系如何;“回对日”也称搬亲、送亲,就是女方从婆家回娘家之后,再从娘家回婆家称之为“对日”,时间一般是一个月。
那时的嫁娶有穷富之别,新娘有坐八人大轿,有坐四人小轿,也有坐木轮车子的。送客有两种,一种是“大客”,一种是“嫁客”。“大客”就是女方的哥哥、弟弟或叔叔、大爷。“大客”腰束红绸条带,手中提个长烟袋。“嫁客”是两名女的,属相必须和新娘相合,不能犯克,一般提着新娘梳洗打扮的化妆品和一个大盒子,里面放上两条鱼称“富贵鱼”、两棵葱、炒米、红糖、稻子、双只烛等。
那时新娘过门一是要晚,俗语说“过门望不见屋笆,越过越发”;二是必须过大门口放的驴鞍子,那时称“大步抄驴鞍子”。一进大门,喜主往新娘身上撒豆秸,大门口还得放上两盆火。在喜房门口,一拜高堂,二拜天地,三夫妻对拜,进到喜房之后夫妻喝合婚酒。
至于新郎贴对子,封窗户,门口放墩子,装饰新房,至今还沿习。闹喜、闹房,因地方习俗不同,也有异同。但总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通过闹喜、闹房,沟通双方的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爱情,使双方和睦相处,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对于筵席也是大同小异,就是看喜,送喜钱,喝喜酒。那时一般是连三日。当日晚请“大客”、“嫁客”(伴娘)、“嫁妆客”(抬陪嫁物品的);二日请亲朋,晚上请“帐子客”并闹房;三日请本村的邻居。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岚山人的婚嫁习俗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岚山人的婚嫁大致有传契、问口、发嫁、过门、看亲、回九等习俗。
传契 传契,相当于现在的认亲。男女双方自由谈恋爱或有媒人介绍,同意婚事后,男方送给女方的同意契约。其间,公公婆婆给未来儿媳妇见面钱,钱的多少不限。同时,男方家摆酒宴,请亲朋好友、叔叔大爷喝酒,至此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公之于众。
问口 问口,即男方把决定结婚的日期告诉女方,询问女方家同意与否。如果女方家同意结婚,则男方再给女方下聘礼,也就是送彩礼钱。彩礼钱有60元、90元、150元不等,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能力决定。此后,男女双方各自筹备结婚事宜、用品等。
女方家筹备的用品主要有棉被(根据女方家的经济能力做两床棉被或四床棉被不等)、床上用品、自制点心等。男方家准备上头盒子(一种小木箱),里面放两个熟鸡蛋,一根红线,由男方家的晚辈(男孩)提前三四天送到女方家。其中的红线是给女方薅脸用的,薅脸即是开脸,也就是用此红线把女方脸上的汗毛拔掉。此任务一般由女方的女长辈担当。里面的两个熟鸡蛋待到结婚那天捎回男方家,新婚夫妇在洞房里吃掉。鸡蛋,又叫鸡子,此寓意为吉(鸡)祥如意,早生贵子。
男方家还要做抽屉桌子和两个木箱,结婚前两三天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做的被子放在桌子上,自制的点心放在箱子里,贴上红纸做封条,结婚那天一并抬到男方家。
洞房设在堂屋的西间(俗称空东不空西)。堂屋(正中间的那间屋)的四壁,悬挂亲朋好友送的帐子—七尺花布。帐子越多,喜主(男方家)越荣耀。
男方家大门两旁放两个火盆。所谓火盆,即两个泥盆子,底层放点草木灰,上面放木柴,新娘过门(进门)时点燃,以驱鬼邪。
新娘乘坐的婚车为独轮车。四十年代为木轮子,五十年代为胶带轮。独轮车的上面用芦苇搭成半圆形,为新娘遮雨挡风。独轮车两旁太窄,为使新娘乘坐舒适,在独轮车的两旁放置戈子(一种用来牵引碌碡的弓形木制器具),上面放蒲团(用苞谷皮做的垫物),以备新娘和一名送客(与新娘属相相宜的女青年)乘坐。
女方家还要选好另一名送客,挑选两名男青年抬桌子,两名男青年抬箱子,两名男青年推拉独轮车。结婚那天,这些人与新娘的一名哥哥或弟弟组成送亲队伍。
发嫁 结婚那天,新娘与一名送客坐在独轮车里,与送亲队伍一起到男方家,称为发嫁。发嫁时,女方父母及亲朋好友送到大门口话别。发嫁的时间以到达男方家时太阳将落山为宜(再婚习俗正好相反,女方到达男方家时,以不出太阳为宜)。
过门 送亲的队伍快要到达男方家时,男方家点燃鞭炮迎接,并且点燃大门两旁的火盆。凑热闹的大人小孩簇拥新娘跨过堂屋门口马鞍进入洞房,称为过门。过门后新婚夫妇吃饺子,喝交臂酒。晚上,一些男女青年、小孩在洞房窗下听门子(即听新婚夫妇悄悄话)。待到夜间十二点左右,女长辈抱起木墩子轻轻地砸洞房大门(称为撂墩子),连砸三遍,边砸边叫着:“今年撂墩子,明年抱孙子。”
看亲 结婚第六天,女方父亲或其他男长辈,提着用四尺见方的红布包着的六条饼干或八条饼干,来到男方家看望,称为看亲。此时男方家备下酒席,隆重欢迎亲家的到来。席间或散席后,女方父亲还要说一些客套话,如:小女过门到您家成了您家的人了,有些家务活不会做或礼仪不周,恳请亲家公亲家母多加调教或严格管教等等。
回九 结婚第九天,新婚夫妇双双回娘家,称为回九。下午新婚夫妇需赶回婆家。蜜月期间的晚上,新婚夫妇的床上必须有人睡觉(俗称不空婚床)。
婚俗的演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新娘结婚时坐花轿,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坐独轮车?熏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步行?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坐拖拉机?熏现在坐轿车。“文革”期间盛行“旅行结婚”。
八十年代以前,结婚的男方家一般设三天筵席,尤以二日晚请“帐子客”为最隆重热闹。“帐子客”,即送帐子的客人,是新郎的知心要好朋友,因此筵席的规格、档次较高。而现在结婚,多数在大酒店设筵,而且在结婚当天完成筵请任务。
送礼钱也是有讲究的。去男方家送礼钱,只要在蜜月内,哪天送都可以。去女方家送礼钱可就不同了,礼钱需在新娘“发嫁”前的日子送去,发嫁后千万不可送礼钱。即使有较特殊的情况,没能在“发嫁”前把礼钱送到女方家,也只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以其它理由、别的方式加以弥补。
“发嫁”、“过门”的时间也完全相反。八十年代前,“发嫁”、“过门”都在下午,而现在则在上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