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来到贵州的各个景点心头总是萦绕着那首歌,“大山的子孙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山西就是一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沿海地区就是靠海吃海,贵州就是这山还比那山高,靠山吃山,植被覆盖率高于95%,简直就是天然氧吧。
被荔波的宣传片吸引,就一直心心念念想去贵州,说走就走的旅行,代价就是衣服没有带够,每天被淋成落汤鸡。不过还是觉得贵州值得一来,留些遗憾是为了下次再来。
第一站贵阳,打卡了酸汤鱼和辣子鸡。酸汤鱼确实就是中式冬阴功味道,由于之前去泰国顶着大热天吃了泰式火锅,从此产生了阴影,但是学到了一个小知识,木姜子和香茅草都会产生柠檬醛,所以两种食物的味道才极为相似。
紧接着去了二七路小吃街
这个是在铜仁一家连锁店吃的
晚上去了甲秀楼,远看还是挺漂亮的。没来贵州之前只知道贵州的经济在全国都垫底,但是来了之后还更多地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去过的寨子不多,但是苗寨确实很震撼,想起来古北水镇时,心头浮上的那句话,华灯初上,头顶繁星点点,眼底万家灯火。
来到了镇远古镇,阴雨绵绵的天气,纤纤垂柳都让我想到了去年在杭州的那份惆怅,果然心情不好的时侯再美的景也无心欣赏。决定风景美丽程度的是游玩者的心情,可能因为与前几天被淋成落汤鸡相比,这样温柔的小雨算得上让人欣慰了。
镇远古镇呈圆形,一条S形的舞阳河将古镇一分为二,构成一个八卦图。据说张三丰还在这修行三年。镇子以前是府城当官人住,还有千里送鹅毛的传说。
听书友说起镇远古镇, 特别喜欢,安逸又市井,一点不商业。去老街看建筑,都是住家,老乡们在井边洗菜,聊天,看见游客,就让邀请到家里喝水,吃水果。是她去过所有古镇感觉最舒服的好生羡慕。就在想要能早来几年更好了,转念一想,商业化程度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旅游业就像一把双刃剑,除了破坏了原汁原味,但确实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福利,能让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有机看看外面的世界。
贵州人口最多的三个名族:布依族、苗族 、侗族,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苗族,苗族是母系社会,让我想到了去云南时,少数名族崇尚乳形状的装饰物。信仰神兽,女子头上和房顶的装饰都可以看到牛角的形状。苗族信仰鬼神文化,听说苗蛊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是存在于大山的深处,城镇里还是少见。对于苗蛊我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好像世界上真的有一些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那就让他们保持神秘吧!
历史原因:祖先蚩尤,涿鹿之战被打败,一路迁徙到了贵州,银子是重要家产背在男子身上,后来为了防止男子战死财产被敌人夺去,就让妻子带在身上。所以银子对于苗族来说意义重大。
使用价值:除了历史原因之外,银在医疗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因为银离子是最强的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净水器以及手术刀上面。所以在早些年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年代,因为有了银子得以繁衍后代,其平均寿命最高。苗簪除了装饰就具有防身,接生时割断脐带的作用。银梳子被用来刮痧效果最好。银还可以装饰,雪白的银子闪闪发光也格外吸睛。
除此之外,银匠打造手工银制品的高超技艺也是让人震撼,印象最深刻的是将银子拉丝后做造型,佩服这种匠心精神,衷心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除了苗银,苗绣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嫁的好,就得绣的好。
婚俗文化:苗族有一百多种,千户苗寨是花苗。因为他们信仰鬼神文化,结婚,晚上接亲 ,先迎后送,三天流水席,女子家里会陪嫁银壶进门(福)。小孩子出生家里人送银勺子写祝福还可上送礼人的名字,也就是家谱随身带。很多小女孩一出生,家里就开始攒银子攒嫁妆,一般都可以达到20多斤的嫁妆出嫁时带在身上。多了可以到达60-80斤的样子,真是让人感叹这是多么甜蜜的负担哦(太重了,穿了直不起腰)。苗族四五月会有姊妹饭节,早晨阿哥阿妹穿上最好的衣服隔山唱山歌找心仪的姑娘。
择偶标准
女: 两大一小 屁股大脚大手小
男:戴眼镜有文化 肚子大杀猪匠
梵净山这一站因为雨具质量太惨导致全身湿透爬到山顶,下次出门一定得看好天气,不过风雨交加的天气爬山也别有一番乐趣,就当作老天对于我们意志力的考验吧!
世界上同纬度的绿宝石,因为其他地区都是戈壁。位于贵州与广西交界。
酒文化,因为我不爱喝酒,没怎么关注。但是也了解了一下我国白酒的大概分类有三种,山西的汾酒属于清香型,贵州的酒属于酱香型,江浙地区的属于醇香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印象深刻的是长桌宴上的米酒,清新扑鼻,口留余香。
老话说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出去走走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多么壮观,期待下次出行,遇见更美好的人儿与风景。
苗族有什么风俗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多先把稻谷晒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喜欢用白水将蔬菜煮成淡菜吃。四川的苗族还把豆浆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夏天在黔东南,客人进门,主人总先送上酸汤,喝罢顿觉酸凉解渴。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不复再用。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除茶外,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
芦笙文化
金色的秋天,是苗家制作芦笙的大好时节。每到此时,苗族小伙子便从山上砍回金黄的笙竹,开始削竹、制簧、安箍。于是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芦笙随着一代新的芦笙手制造出来,并奏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调,引来姑娘的笑声和青睐。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花衣银装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牯脏节
苗族节日很多,一年之间各地共有数百次,比较普遍的有年节、吃新(谷)节、芦笙节、四月八节、赶秋节、吃姊妹饭节、龙船节等。然而最古老最神奇的是几年不遇的牯脏节。
牯脏节又称鼓社节、拉鼓节、祭鼓节,是苗族地区盛大的传统祭祀节日。各地节日的周期不尽相同,有3年、5年、7年、9年、11年、13年举行一次的,也有30年举行一次的。因耗资巨大,多数是11年或13年举行一次。节期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全国最大的苗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每13年过一次牯脏节,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虎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开始举行的。在节前的前两年同一氏族的村寨联合选出鼓主,俗称牯脏头,由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人担任。鼓主主持筹备祭鼓用品,首先是选祭牛,好好喂养,不得役用。农历八月选吉日将上届用的鼓从藏鼓岩洞中抬回村寨,置于鼓场,称为“醒鼓”。然后伐大楠木凿造新鼓,并将新鼓抬入藏鼓洞,宣布启用新鼓,旧鼓废弃。到了牯脏节,于鼓场杀牛祭鼓,牛犄角连同头额骨一起,是主祭品。13天后,欢聚在一起的三、四万各族群众,要踩芦笙7至9天。平时不许启用的祭祀重器铜鼓,也要抬出来为歌舞伴奏,谓之跳铜鼓。
节日里杀猪要说“亲吻大官”;拿刀来要说“拿叶子来”;用稻草烧猪,要说成“拿被子给官盖”;吃饱了,说是“满仓满库”;开猪脑说是“开仓门”。总之,说话要取富贵吉祥。
跳铜鼓和踩芦笙同时进行。铜鼓场上中老年人居多,芦笙场上,多为男女青年,吹芦笙的小伙子要轮流为姑娘们领舞,姑娘们花衣银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大圈,踏步摆手起舞,小伙子在踩芦笙的最后两天,可向看中的姑娘讨花带。姑娘们甚至会把贵重的银项圈、手表等当信物挂到意中人的芦笙芒筒上,每有此情,全场欢呼,衷心祝贺。铜鼓场中央摆着两大缸米酒,两个小伙子捧着盛满酒的大牛角杯,以竹棍敲着牛角,在舞者中选择敬酒对象。被选中者要倾杯而饮,不能用手接杯,否则就得从新来过。这种饮酒法叫作“喂牛”,因为牛是极受尊重的。
“牯脏节”因隔年较长,一般不轻易举行。因此,每当节日来临,人们异常兴奋,为了观看这一神奇的传统节日,牯脏场上往往出现人山人海的盛况。
苗山斗马
广西融水大苗山连绵叠障,巍峨秀丽,在山脚下一块开阔的坝子里,人们欢呼雀跃正在观看独特的斗马比赛。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
头1日,人们忙着到田里放水捉鱼,煮鲜鱼粥尝新;还蒸糯米饭、酿甜酒、宰鸡杀鸭,招待来自远方的亲友。
第2日斗马,第3日赛马,斗马是一项引人入胜的比赛。上午10时许,在一排“过山冲”土枪响过之后,芦笙高奏,舞狮舞龙上下翻腾,后面跟着威武雄壮的马队,雄赳赳地进入斗马场。身着盛装的苗、瑶、侗族姑娘手持彩带在芦笙手外面形成圆圈,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斗马场上,骏马云集,几十匹精选出的好马个个膘肥体壮,在场边跃跃欲试,等待上场。当裁判一宣布斗马上场名单,两列马队各牵出一马,解开绳子,两马即向对方猛扑过来,双脚腾空相峙,互相撕咬,或突然转身翘起后脚,猛踢对方。紧张激烈和有趣的格斗场面不时引起四周观众的阵阵喝采和欢呼。经过几个回合的决斗,赛场上烟尘滚滚,泥沙飞溅,一匹马倒地或败走便分出胜负。接着又牵另两匹马进场。互相循环决斗,最后确定获胜的前三名。这时人们围拢前来,观赏着满身汗水的获胜马匹,啧啧称赞。胜马的主人也满面笑容地接受人们的祝贺。组织者在群众的簇拥下给胜马披红挂彩,给马的主人发奖。
赛马是对骑手们勇敢和技艺的严峻考验,苗族山区,岭高路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它要求竞赛者胆大心细,骑术娴熟。竞赛开始,骑手们在五六米远之外,急步前跑,腾空上马。马背无鞍,骑者双腿夹紧马身,马儿在盘山小路上向前飞奔,惊心动魄的场面,令人注目神怡。最先到达终点的骑手得到赞扬和奖励。
斗马的那几天,小伙子和姑娘们非常活跃。他们集中在山坡上,开展赛芦笙,“踩堂”等活动。从贵州以及附近村寨前来参加斗马盛会的各族群众,多达两万人以上,不少人还带来香菇,木耳、兽皮、药材、干笋等土特产交换,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西江,千户苗寨遇见最美的星海
那片星空我再也没有见过!
那么近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景在眼前,你似在眼前。
可以俯视的星空,我像是坐在云端之上,不沾不点尘埃。
一、
春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从桂进入黔东南,又挥别了镇远来到了西江。进入天下第一寨之称的“千户苗寨,”刚到西江门眉就见到了一句非常霸气的标语:“不到西江,枉来贵州。”
贵州是浓郁的厚重的,提起贵州就想起了苗疆,一个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民族,又有着丰富的灿烂的物质文化。
我极少深涉腹地大山,那种未知带着恐惧又敬畏,纯粹又质朴,这种神秘色彩由来远久。
对于探险,我绝对没有探险家的坚韧意志和毅力,既胆怯又多份好奇。做不到像三毛一样在险象环生丛林探险,在撒哈拉沙漠求索,这些我只能是望其项背。
像三毛这个奇女子,只要心里要去的地方,不管是否险象环生还是荆棘丛生,明知山有虎也偏向虎山行。总是千方百计达到目的才会罢休,没有有任何事任何人能够阻挠。
贵州,是神秘、邪恶、野蛮、蛊术的代表,偏偏这些神奇鬼怪之术又爱又是恨。爱它的神奇诡异,恨它的狠毒阴险。
相传苗疆之地盛行养蛊,善长放蛊母,但凡中蛊毒之人唯有找到放蛊毒或那一支脉才能找到破解之法,要不必死无疑。这些都是传闻,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神奇又无解之事。
终于来抵达,这座宏伟壮观的大门巍然屹立在这大山之颠上,现在仰视你一切都抵过路上的风尘与忐忑。
即便从清晨寒风中出发,行驶在蜿蜒曲折的高山上,密布的隧道一个接一个,虽是高速,但是车速并不是高速。
二、
千户苗寨的“天下第一苗寨”来源于它的原居民高纯度,聚居的高密度。
我们一行三人,提着行李穿过苗寨的门楼越过街道。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各种小食或临街或入堂。最叹为观止的就数“熏肉,”几乎随处可见长长宽宽一块块垒在一堆或挂满一墙,黑红油亮就令人想购买的冲动。
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与镇远刚好相反。一个是大家闺秀深居简出,一个是花魁万人仰望。
街道的尽头是入寨验票口,有观光车可搭乘,可是长龙的队伍在等待,如若还继续去排队肯定难受,最后另行包车,选择了寨内私人运营的车辆进入。
一路迤逦下坡路,从山顶往谷底之势,左边是深渊,右边是山体,到了寨心很方便的入住提前订好的“花遇”客栈。
出门遇好人,再次遇到一个热情周到的老板。私家车师傅把我们送到客栈落车附近时,本地人的师傅也不知这家客栈的具体位置。
我再次打通老板电话时:“老板,我们找也许久也没看见们家客栈,不懂怎么走喽?”
“你们站在原位,我一会就到。”一句安心,安抚风尘。
不稍片刻,老板从小路上冒出,一番介绍后接过我们手上最重的一个行李箱为我们引路。
屋檐小巷,田埂菜地,天空飘落的细雨,除了惊愕外就是有点心慌。说好的客栈呢?怎么像走人农家!
好在不远处就到了,办完登记手续直奔三楼客房。别致整洁,整个房间都是纯木原色制作,果然是山城。
拉开窗帘,整块墙都是落地窗,我呆呆地望着周围的风景。这片世界如桃源。
一整片的吊脚楼在山谷之底正是苗寨之心。看似一个苗寨分明就是一个小城镇。原来我住在了半山之上,正好与对面的那一幅画卷遥遥相望。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我们看到只能是描绘的画卷,而如今我眼前竟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不一样的,这是苗族文化画卷。
吊脚楼远看不知岁月依山体而建,也有的是新建造,但仍是一样材用纯木结构。只有眼前这一幢,唯一的一幢旧式样楼是砖瓦黄墙,黄是那种淡淡的旧黄色,如一片秋天的黄叶。
小洋楼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整个外墙呈半弧扇形展开,瓦顶呈梯形图,梁脊有着雕饰但看得不清楚。连起五幢小楼,左起两幢二层、三层,右起也是两幢二层、三层中间五层。两旁副楼拥护着主楼,主楼的窗棂是白色棱形花拼接而成,像一块白色针织棱形花桌布,一层一只共五只,更显得独特。
三、
想起空腹,便匆匆的去觅食填腹,想着回来就静静的坐来喝茶也是最奢华的享受。
络绎不绝的人流,花多眼乱的美食,随意一顿后不想被游街的队伍吸引。
随着人潮近观,原来是嫁娶仪式的表演。忽闻唢呐声、芦笙声、箫声齐鸣,我随着乐声的来源看去,只见一队男男女女穿着盛装华服,隆重的出现我的视线。
队伍正往我这个方向走来,在队伍前面的是礼乐。一边奏着苗族独有的苗曲,一边有条不紊的走在队伍前面,跟着就是挑礼担子的男男女女,多半是中年妇女。
苗族的女人们都是爱花、爱颜色、爱银饰,高高的发鬓插上粉、红、紫盛开的花朵,打扮得美丽热情。
苗族的盛装是图腾是故事,除了华服外还身披数十斤重的银饰,每跨一步都会发出一种悉悉索索美妙的乐声。这大概就是从出生起父母为自己打造的嫁衣,积攒的嫁妆。
一套银饰下来最少也有二三十斤重,就像苗族的一句老话说的:“无银无花不姑娘,有衣无银不盛装,”简直就是以大为美,以重为富的民族。
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作品就是自己的灵魂。
嫁娶的队伍人到一个圆形的舞台,我在边上观看着围成一圈的队伍,慢慢的有很多的游客加入,圈子更是一圈一圈的围起来跳舞。
我索性也入乡问俗参与其中,感受一种热闹的氛围,像是试着打开自己身上的一种桎梏。
活动暂告一段落,游客疏散。我孤身一人随着人潮在拥挤的街道上穿行,形形色色的游人琳琅满目的商店。漫无目的我无聊的穿行。
入了博物馆,每一个区都拥满人潮。经过宴客文化区、信仰文化区、医术文化区、银饰文化区、刺绣文化区、木匠文化区……这些都是苗族文化传统手艺及仪式。
长桌宴作为苗族接待宾客最高规格的礼仪,银匠木匠是苗族最有灵魂的工匠之一。
他们一家一个作坊,锤子做笔,白银为纸。他们将象征美好的飞禽走兽变作宗教信仰图腾元素,记录在服饰、首饰、器皿中,记录着历史的演变,展示苗族的文化。
如那个最具代表的“龙太阳的银匠”,一个不是“非遗”更胜“非遗”的传承人。龙老师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作品都像“活”过来一样,可以与之对话。
但对于龙老师来说,龙老师很不喜欢“非遗”的称号,甚至有痛恨的感觉。龙老师说:“很多人都是徙有虚名,都没有真正专注的去传承,除了名利之外不担心技艺失传,文化遗失!”
认识龙老师的人都知道龙老师是一个最守底线的传统匠人。也因为坚持传统,他的手工拉丝成了绝活。一根根白银从头拉到尾竟做成发丝一样,而慕名来体验学习的学生络绎不绝。
苗族的男人除了是银匠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工匠。每一幢房子都是纯手工打造而成,整座房子的框架不用一颗铁钉,全是用榫卯衔接。惊见每位木匠的的手艺超群,每座房子典雅有灵气。
走出了展览馆,街道除了人还是人,此刻正是下午四点钟。初春的傍晚,因大山的缘故更显寒冷。
我拢了拢羽绒服随意行走,长长的街道,从北门都西门,我一个人闲逛了一个多小时,有点累也无心这些工艺品。经过好几家茶店,但是都只经过并不怎么敢走入店内试茶。出门在外,过多叮嘱早就入了思想。
走走停停买了一份千户苗寨的手绘地图还有一套名信片,这些小而不贵又比较有意义的东西我总喜欢选上一两样,可做纪念可做记忆。
走着走着就走偏了,误入了那个亭院,少了热闹、少了如织的人流;多了一份清静,多了雅气重要的是茶香缭绕。
四、
亭院式的单座茶位,看着形式就似是按泡收取茶费,想着应是在我可接受范围。
“你好,你家的茶能试吗?喝着喜欢了才买,行吗?”
“可以呀。”只听声音柔柔细细的飘至,一个身穿烟青色棉麻长袍的女子款款走来。
如此这般简单的开场白,不曾想,这一行会遇到知己,最后是免费蹭喝了很多好茶,及回来后仍然收到她亲手做的茶。
她叫“继美”继承传统的“继”,美丽的“美。”
继美,苗家的女子,这山这水这灵气的姑娘,有书香气、有茶香气、有匠人气更有灵气。所有之些古典美停留在她也在这一方院落中,无处可藏。
热闹的景区中误入那一隅辟静,不曾想会遇见这么静美的一处风景。
就像某一段话:“人与人之间,若灵魂不能发生共振,若频率不在同步上,仅仅只是浅浅的遇见,终究会成为陌路,相忘于江湖,各自天涯。而那些气息相同的人,灵魂相似的人,同一片天空之下,总会有一天相见,即便千山万水天南海北。”
露天的庭院有点寒冷,山风徐徐,茶台正好摆放在那棵枯老的大树下。刀割似的寒风里喝茶看枯树残留零星的黄叶子,初春的寒远胜尾冬,不知山城的春何时才来,何时才见风吹抽新绿的景象。
你捧来一泡红茶,轻嗅甜香扑鼻。你为我沏起了茶,我不动声色的看你泡茶的手法,茶汤的色泽。一道醒茶二道入口,每一道的茶汤都是极美,甜香扑鼻而来,这是红茶独有的属性,又有异于别的红茶。
你很忙,除了我这个客人还有一桌客人。三道茶汤后你就起身去帮旁边那桌客人沏茶去了,偶尔看你一边沏茶一边与客人交谈,大概是在介绍你家的产品。
这个庭院呈陏圆形,由五六家门店环绕起来的,最前面的两家商店是你的。一间扎染绣花服饰店一间是银器店。旁边都是与你同类差不多,不知是不是因为春节的原因都是闭市。
当你歉意的再次落坐,一边往茶杯里注入滚水一边说:“春节,合作伙伴及店员都回老家过年了,所以有点忙。”
当你把新一道茶汤混入上一道残留公道杯的茶汤时,我说:“我喜欢一道一道的喝,不喜欢混在一起,这样喝不出每道茶汤的变化。”
我们似乎找到了相同的话题,话题也就开始绕着茶的种类开展。我便是主动泡起茶来,你也更是难得。我们开始一款款的试茶,继美把店里去年春剩余不多的茶样都拿了出来,只因我略懂喝茶,但在你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只能是幸运得到这样的待遇。
“这款银球茶,是去年春的未明茶,刚好剩下几泡。味道还是不错的,就是早先开过了包装味道不及去年做出来时的鲜爽。”
“这款一级红茶,茶树是引进福建品种的茶底,自带兰花香……”
“其实我是因为当初政府有名额安排我们去培训的,老师是西安的,我也是在西安学。”
“也去过武夷山学,把那边的茶种也移植回来种了十几亩。”
“这一做,就陷进去了十几年,从我是学生到我带学生。”
听着你说过往,泡着你的茶,很认真的细细去感受,品着每一款不一样的茶香。
你的细述分享,期间竟有游客落坐我的茶位。他以为我是店家,我也乐意暂时做一下销售,意想不到的成功的帮你推售了一包绿茶。
夜幕来临很快,喧哗仍然不散,四处亮起了霓虹灯。正是年初,家里有相聚,你要打洋回家,我只好依依不舍的惜别,我知今夜一别,往后再见恐怕是只能是线上联系。
缘分,有时就是如此神奇,明明是看似不相关的两人都会相遇相识还能坐一起喝茶。这就是同类相吸的磁场。
前行道路的艰辛,愿你在烟火的世间里做那一款不认烟火的茶。在哪世外之地煮一壶茶看云海,看你栽的桃李遍地花开,愿你桃李芬芳开满山,不负春光不负茶。
人美,无关相貌无关年龄,有茶在身则就有茶香,有书在身则就有书香。无论你在哪里,哪里霎时变成风景,那个喝茶的你真美,霎时惊艳了岁月!
《了不起的匠人》里黄乔说:“匠人,或远离喧嚣的都市,或隐于市中,他们有着最稳定的手,最绩效的心,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匠人的精神,一种生活方式。”
五、
夜色很快就拉开上黑黑的幕布,周围的霓虹已不知什么时候全部亮了起来,隆重又繁华的夜未央。
夜的寒风吹在我脸上,留连在灯火阑珊处。古朴典雅的风雨桥,千百年风雨屹立不倒,柱身刻画着千千万万人抚摸过的痕迹,一道一道形成这种光滑质感,一种只有经过岁月洗礼才会有才会呈现的包桨。
我匆匆赶回客栈,小哥哥在床上玩手机,姐坐在落地窗前。我顺着她的视线望去,眼前的景令我呆呆的惊住了。
璀璨星空,一片仿佛伸手便可触及的星海。美丽,美丽得不能再美丽;晶莹,又晶莹到无法再晶莹。他们是怎样的做到与天然融合在一起的呢?
我姐的话悠悠飘来:“眼前的景就是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过来一睹至美景象。”
姐,这么美的景,何不沏泡茶来当酒!
“那是当然喽!”
屋子里配有小长桌两条小长椅,店家心思细腻为每一个住客设想好了场景,酒桌是茶台,都恰好。我拿出随身带来的简易茶具,水龙头的水也是山上引来的山泉水,现有的简单又不失讲究。
这个屋内随着滚水注入盖碗,随即茶香缭绕。这景这茶使人醉,谁说茶不如酒,只是少了适合醉的场景而已,此刻的茶便令我醉!
就似眼前的美景,您也似在眼前,我不虽远观便可触及,不需踮起脚尖你已于我的面前。
您是远古的霸主,您是九黎的祖先,苗族是您的后裔……您可知,那场“涿鹿”战役您倒下后,您的九黎族人从此由中原向南迁徙。
如今我站在这片土地上,见着您最后的一脉,思忆着远古的您;魂是否有安?
我痴痴的笑,姐笑我傻,人真的在眼前你就真的是醉了!
景象至美,周围浓郁的夜色如张狂着魔爪似要将这一片星海吞噬。此时,最适合放纵思绪,让思绪扩散花开。
午夜三更,我躺到床上望着星空入睡,在柔软洁白的羽绒被里望着那片星海揉入梦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