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出门先后顺序
嫁妆出门先后顺序
嫁妆出门先后顺序,身为一个女孩子想必最为激动和最为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出嫁,女生在出嫁当天,因为婚礼的流程比较多,我们在结婚时候也是要好好规划一番的,以下分享嫁妆出门先后顺序。
嫁妆出门先后顺序1
一、女儿出嫁礼仪流程
1、5:30起床,6:30新娘化妆完毕,8:30新郎来接亲。
2、7:30装饰婚车,8:30装饰完成,9:00接亲,9:30到新郎家。
3、8:00伴郎准备好鲜花和红包,8:30新娘开始准备,藏好新鞋,9:40新郎带上兄弟们抢人,10:08分车队出发。
4、10:38车队到男方家,10:40新郎抱新娘进门,10:45拍照摄像,10:50新郎新娘出发至酒店。
5、11:00将烟酒茶等带到酒店里面,11:10最后检查酒席安排,11:20新娘新郎开始迎宾。
6、12:15主持人开始暖场,12:15影像准备、戒指准备、起球准备、礼花到位,12:18奏乐,仪式开始。
二、女儿出嫁结婚典礼流程
1、贴喜字,在出嫁当天或出嫁前一天,在家里的门窗上、小区里贴上喜字和对联,凸显结婚的喜庆气氛。
2、新娘化妆,新娘早起,化妆师给新娘化妆、做造型。如果接亲时候是穿秀禾服那么就是中式妆容,如果是轻婚纱的话,那么妆容就要时尚靓丽一些。此时新娘的伴娘们也应该化好淡妆,穿上小礼服并且将新娘婚鞋藏起来。
3、等新郎来接亲,等新娘化好妆,整理好服饰后,新郎和伴郎团大概也就到了。此时伴娘们要齐心协力堵门,并且新郎出于礼貌需要给女方家堵门的人红包。
4、玩接亲游戏,当新郎进入家中,需经过堵门、求婚等环节。一般堵门是迎亲中对新郎的最大考验。而成功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手捧鲜花,来个干净漂亮的单膝跪地,向新娘求婚。
5、改口敬茶,游戏结束,新娘答应嫁给新郎之后,就需要到大堂给父母敬茶。敬茶顺序为先敬父母,后敬爷爷奶奶。
6、新娘出门,最后就是由女性长辈撑红伞护着新娘走到礼车,让新娘随着接亲人员到男方家,意思是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开枝散叶。不同地区的出门习俗不同,具体按照自己当地的习俗来。
三、女孩出嫁结婚当天禁忌
1、出嫁时间是有禁忌的,不是每个日子都适合结婚,因为结婚要选择吉日,代表着结婚之后能幸福美满,还有每年3月6月7月不适合举办婚礼,因为在我们中国这些时间属于鬼节。
2、出嫁时候一些细节部分要注意,要看一下所在当地有没有什么风俗传统习惯,有些地方说女儿出嫁当天不可以上扇子,代表着散的意思,这结婚还没开始呢家庭就散了,寓意不是很好。
3、结婚之前女方家里要贴上喜字,代表红红火火,是父母对子女的一份牵挂,一份祝福,希望孩子嫁人之后幸福美满。
4、在一些地方女孩子出嫁时不可以回头,如果回头的话代表结婚之后生活不会幸福,当然这些都是风俗传统。
嫁妆出门先后顺序2
一、女儿出嫁出门前的流程
开脸仪式
小姑娘是不用开脸的,但是在要出嫁的那天就要进行一个开脸仪式,做了之后才能上妆穿嫁衣,从此成为别人家的人。有人看到开脸这个名词不明白是什么,其实就是把脸上的汗毛全都扯干净,来开脸的人就是全福妇人。
古人都是很讲究吉利的,开脸又是十分重要的仪式,所以对全福妇人的要求有很高,她必须是一个十分有福气的人,自己的父母以及公婆全都在世,有儿有女,与丈夫也很恩爱,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去给要出嫁的女儿开脸。
祭祖
有些地方新娘出门前要祭拜祖先,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队伍来到女方家里后,新郎在“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
敬茶
敬茶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摄影摄像会重点拍的画面之一。敬茶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风俗,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和尊重。新郎去接亲的时候,经历重重关卡,终于接到新娘子以后,就可以去厅里,给新娘父母敬茶了。一般是新人都要敬,先新郎敬,并改口,然后新娘也要给自己父母敬一杯茶。
拜别父母
新娘出门的最后一个仪式就是拜别父母了,一般都是在楼下,女方上婚车前,父母都会送到车旁边,并且说一些嘱咐的话,就算是双方道别了。
二、女儿出嫁当天娘家流程
1、贴喜字
在出嫁当天,女方父母应该早些起床,然后在家里的门窗上贴上喜字和对联,还可以在小区的门口贴上喜字。新娘出嫁的房间布置好,可以选择红色的床上用品,放置一些卡通玩偶,摆上早生贵子等。
2、新娘化妆
新娘早起,并且由化妆师给新娘化妆,做造型。如果接亲时候是穿秀禾服那么就是中式妆容,如果是轻婚纱的话,那么妆容就要时尚靓丽一些。此时新娘的伴娘们也应该化好淡妆,穿上小礼服并且将新娘婚鞋藏起来。
3、新郎接亲堵门
等新娘化好妆,整理好服饰之后,新郎和伴郎团们大概也就到了。此时伴娘们要齐心协力堵门,并且新郎处于礼貌需要给女方家堵门的人红包。
4、堵门游戏
想要把新娘子接走,哪有那么容易呢?伴娘团们可以实现准备一些游戏道具,然后在接亲的时候现场玩一些接亲游戏,让现场气氛热闹起来,最经典的藏婚鞋千万别忘了。
5、到达男方家中
男生接到新娘之后,直接到男方家里面,此时新娘和新郎的父母都在,这时候伴娘准备好茶水,然后倒四杯茶。新人分别敬给双方父母。
6、拍摄婚礼外景
敬茶环节结束之后,新人与摄影师一起到外景地点拍摄婚礼照片,此时要换婚纱的话,需要提前准备好。
绍兴订婚风俗
通行婚俗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办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权,但事先多征求父母意见。
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
做媒 旧时,绍兴有以说合婚姻为业之中介人,多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亦有尊称大媒太太者。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大媒先生。媒人平时十分留意小官人(未婚男子)、大姑娘(未婚女子),遇有年龄、财产等条件相当者,即于男女双方游说。上虞等地俗为:媒人至男家先行试探:“我来向××官人讨杯糖茶吃吃。”主人如同意其为媒,则泡糖茶以待,并付予“媒条”。媒条以中介人口吻书有“××老爷令郎年××岁大吉”字样。若小官人之叔伯较其父有声名,则改令郎为令侄。即男家以最具身份者出面托媒。开媒条之时,须择逢双之黄道吉日,且日支须与小官人生日相合。媒条字数须成双配对,书写不得错漏。
男媒取得媒条后,约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愿开媒条至男家,则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女家所开媒条格式与男家同,仅将令郎改作令嫒。媒人见女家开出媒条,即取出随身所带书有“茶仪”字样、内装钱币之红封筒送给女家,俗称收茶钱。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素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羊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
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姓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 。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 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除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帖、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帖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帖亦称拜帖或求帖,只是求帖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帖与允帖送至男家。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
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一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遍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 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
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拭,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
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 ”,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或10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珍贵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
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轿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
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一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
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
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
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
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迎。
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嫚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接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 ”,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一团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词。其后,由行郎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过,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
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大。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团”,“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撒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长、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菜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 “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土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 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
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绍兴的婚嫁婚俗有哪些?
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旧时,绍兴有指腹为婚习俗。清末民初,此俗虽基本绝迹,但将儿女自幼许字者为数不少。男女婚事大我由父母包办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权,但事先多征求父母意见。
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等阶段。
做媒 旧时,绍兴有以说合婚姻为业之中介人,我为中老年妇女,俗称媒婆,亦有尊称大婚太太者。间有男性媒人,俗称媒公、大媒先生。
男媒取得媒条后,约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愿开媒条至男家,则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妇家所开媒条格式与男家同,仅将令郎改作令媛。媒人见女家开出媒条,即取出随身所带书有“茶仪”字样、内装钱之红封筒送给女家,俗称收茶钱。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遍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高尔夫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水办酒席之内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 不坐花轿者我为妾或再醮之妇。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一遍,再以满燃檀香之慰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接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 、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此后,新郎 、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 、新娘均须向尊长、宾客一一敬酒。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F)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于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绍兴虽说是个历史文化古城,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心其实已不古。就婚姻上说,绍兴的男女青年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利,当然事先也征求父母意见。在农村,可能还稍落后点。整个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
做媒在绍兴曾经带有很浓的行业味,当然现在更多带“兼职”味。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这些人能说会道,完全具备把地上跑的鸭子说成是天上飞的天鹅这样的嘴上本领。她们能把丑女变成公主,丑男变成帅哥。男性媒人,则称媒公。一般农村的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和媒公。现在则称介绍人,性别上也不再讲究。如果是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的,则称做“现成媒”。
不经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须经媒人撮合了。经过接触(不是“亲密接触”哦),包括相亲和侧面了解,如双方觉得满意,则要“合肖”,也叫合“时辰八时”。这“八时”讲究的是“五行相克”,什么“金克木”啊,什么“木克土”啊等等,反正有一大套,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这步其实最为关键,尤其在有些迷信的绍兴农村,男女双方如果是媒人撮合的,“八时”不合,婚姻大多就成泡影了。如是自由恋爱,而八时又相克,怎么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尊重孩子意愿的,事情还好办。另一种则是,长辈迷信,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婚事。这样,“罗迷欧与朱丽叶”故事的“绍兴版本”就很有可能上演了。
男女双方“合肖”后,表示愿意结亲的,就须订婚了。这时,女家就要把索要“财礼”(也叫聘礼)的事情摆上桌面,有女方媒人出面讲条件,要什么什么等等。通行的是由男方在婚前发送“财礼”到女方。一般地,“财礼”往往作为女方今后的嫁娶费用,如置办喜酒和嫁妆什么的。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些封建观念重一点的父辈是不愿在女儿身上“倒贴”的。这样,男方的经济压力就比较重了。还有,那些订婚考究的,或讲点排场的,双方就操办个二三十桌,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算是公开对外宣布,又一门亲事定了。不过,现在因繁就简,要是男女双方父母同意,订婚似可有可无了。
订婚后,男方就成准女婿了,不过我们当地更多叫男方为“毛脚女婿”。至结婚前,女家如长辈尚健在,逢年过节,男方须送烟酒礼品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女家亲戚眷属多,男方往往每过一个节,要花费很多钱。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至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洒,宴请宾客亲朋。结婚当日也称“好日”,办的宴席则称“正酒”。一般中午女方办喜酒,参加对象为女方亲友。晚上则由男方设筵,丈人佬、舅爷到男方正堂前大桌子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长辈们、宾客们一一敬酒。迎娶新娘在前些年一般都到后半夜,由男方车队(再以前是花轿)至女家,女方在上车(轿)之前,必须哭轿,哭意味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声的响亮程度和感谢程度是成正比的。要是不哭,难免背后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当然,思想开派的,通达的,不在此列了。
女方被迎至男家后,在过去还须履行一整套的繁缛礼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和时代不甚合拍的礼数也逐渐被历史淘汰了,婚姻也逐渐走向时尚与现代。所以,现在绍兴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婚姻搬到了酒店里,结婚时间则多选择“五一”、国庆、元旦或双休期间,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也较普遍了
绍兴结婚的习俗
乡下的话摆酒席都在自己家门口摆的,或者中午家里,晚上再去酒店。
一般都上午去接新娘,新娘那边的人会难为一下新郎,然后新娘拜别父母,上车去新郎家,新郎家准备的东西就多了,要童男童女,最好年龄相当,但一定要没结过婚的,在新娘接到后举着火把护在新人左右,然后新郎这边年纪大一点的男长辈帮新人铺麻布,新人不能直接踩地的,麻布袋就两三个吧,要一个一个拿上来铺 像接龙那样的,然后到了新房子的客厅里,新娘要做在一个铺红布的椅子上,就新娘坐 新浪没的坐的,同时女方的人把嫁妆搬进新房去,就是些小件的东西,像被子啊,子孙桶啊什么的,然后新人一起到新房里坐在床上吃甜圆子,人后就是招呼女方一起来的亲朋好友去客厅吃点心,新人也要去,因为女方会在带去新房的被子里裹一些糖或者红包,单双数看各地的习俗,这是给那些男方帮忙铺床的阿婆的,她们自己会拿的,新人要离开她们才好拿。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细节什么的要年纪大的人才知道了。
全手打,望采纳。
打算在老家结婚,绍兴婚礼上的流程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吗?
绍兴婚礼流程是指,在绍兴结婚时的婚礼流程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婚姻大事非儿戏,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除了升职加薪便是结婚这个头等大事了。那么在绍兴婚礼流程上和其他的流程有什么不同吗?如何安排好当天婚礼流程呢?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当天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任何地方结婚时都会有一些习俗和注意事项,绍兴婚礼流程也不例外;那么在绍兴结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便是接新娘,接新娘时难免会遇到闹新娘和伴娘的环节,如果双方都是熟人,乱一点,开开玩笑也可以的,但是如果伴娘伴郎都是彼此不太熟悉的人,加上新娘的伴娘如果是自己闺蜜或者比较贴近的人,那么就要格外注意些,以免给新娘和伴娘带来不少的影响,很多因为闹伴娘太凶而导致两个人的婚礼不太好的事情,毕竟是喜事,能避免就避免,成年人做事情还是需要分寸的。
第二个便是接亲回酒店路上,任何地区在接到新娘回酒店路上都会有乐器和鞭炮,行人和路人便知道这是结婚了,有喜事。而一些年纪大的或者小孩子们就会前去拦车讨要喜糖;因此需要提前备足香烟和喜糖,让周围的人一同感受喜庆气氛,切勿小气或者闹误会事情出现。
第三便是在酒店中,招待宾客时,绍兴婚礼路程中也一样需要在酒店门口迎接宾客;作为新人,无论来者什么身份,都是前来贺喜,为新人祝贺的,需要热情招待,很少新人表示当天很累,笑的面部僵硬,就是因为笑脸迎客,让客人感受到新人今天的喜庆日子。第四便是遇到餐饮上特殊要求的客人,如果条件允许提前和厨房说明,并安排妥当特殊位置,事后及时问候,是否已安排妥当。
最后绍兴婚礼流程上,新人肯定比较疲惫,如果条件允许在稍用餐后,可以适当找酒店要个包间,休息20分钟,给彼此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宴席结束后,还需要送客,和酒店洽谈等事宜,结婚当天事情多而杂,如果有些事情能给朋友或者家人去办理,就放手安排,自己能做的就是结婚当天表现好,和新娘美美的享受属于两个人的独特时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