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八抬嫁妆是多少
一百二十八抬嫁妆就是128箱子的家装,没有具体数目,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当时流行的叫法叫“×抬”,那时没有现在的汽车运输,嫁妆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说。
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因为“厚嫁”和重聘礼。
古代嫁妆的风俗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贵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
我国古代的嫁妆标准是多少
我国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的事情,同时也与两个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传统婚嫁中,嫁妆是男女双方家族很关注的事宜,那么在古代,嫁女儿到底需要多少嫁妆呢?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古代各项制度的典籍《周礼》有明确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里说的“五两”是指“五匹”,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可见,在2000多年前,国家为避免百姓婚嫁过度攀比是有预见和指导标准的。
毋庸讳言,以财富论婚姻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陋习。在汉代,为避免出嫁的女儿在夫婿家受歧视、怠慢,女方要花大量金钱办嫁妆,久而久之形成风气,使一些小户人家吃不消。当时有个说法叫“盗不过五女之门”,意思是如果哪户人家养了五个女儿,要办嫁妆的话,非得倾家荡产,强盗也不屑去“光顾”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连强盗也不忍心去拿她们家的东西了。
从来都是富贵人家的嫁妆丰厚。皇家嫁女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吸人眼球。作为天潢贵胄的公主的嫁妆自然非同一般,重要“嫁妆”之一就是立即给她“老公”来个响当当的“驸马”称谓,其后自然是官居显位,这或可称为“官位嫁妆”。同时,公主的财货嫁妆也让人眼花缭乱。《资治通鉴》卷251记载,公元869年,唐懿宗朝的同昌公主出嫁,因为她是皇帝最喜爱的女儿,不但立即提拔她的未婚夫为起居郎、驸马都尉,还给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一是将皇宫中所有宝贝随她挑选,“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二是送给她和新郎一座位于京城黄金地段广化里的豪宅,装潢极尽豪华,连窗户上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家里的一应用品器具也非金即银;三是给她“压箱钱”,“赐钱五百万缗”,也就是50亿文钱;四是还有一大批皇家用品,应有尽有。这样的嫁妆,非同凡响,正史上留下了记载。
同样在唐懿宗朝,还有一件关于嫁妆的事情,发人深省。时任大唐尚书省右丞的裴坦的儿子迎娶地方官员杨收的女儿,当时盛行“陪门财”,杨收觉得自己攀了门高亲,奉送了巨额嫁妆,陪嫁的器物用品也都非常奢华,“资送甚盛,器用饰以犀玉”。按理说,女方嫁妆丰厚,男方应该“笑纳”才是,但作为唐朝名臣的裴坦不是这样,他说:“这不是为我们家好,这是要害我们家啊!”命人当场将奢华的家具全部砸坏。虽然史书上没有写明,但由后来裴坦家没受牵连来看,杨家所送巨额嫁妆,裴家是没有完全收受的。因为,后来杨收在端州司马任上因受贿罪被赐死,“其僚属党友坐长流领表者十余人”,作为杨收亲家的裴坦却并没有受到牵连,后来还晋升宰相。
北宋熙宁朝以后有规定,除了皇帝的女儿出嫁由国库支取嫁妆钱,赵宋皇族有女子出嫁,国库也支付相应嫁妆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皇室支取嫁妆的例子:宋徽宗的女儿福国长公主得到的嫁妆是“奁具凡二十万缗”,这二十万缗是个巨额数字,相当于2亿文钱,因为当时宰相、枢密使每月的俸禄才不过三百缗。据说,这嫁妆钱同北宋强盛时期相比,已经是减少了很多;还有一个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嫁的安康郡主,她的嫁妆是京城一座府邸,“又诏南库给金五百两、银三千两为奁具”。
对赵宋宗室女子,宋代也有嫁妆标准:“祖宗(宋太祖)元孙女五百千,五世三百五十千,六世三百千,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谱系越远,皇室给的嫁妆钱越少,八世以后,就没有记载了。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战事多开销大,国库紧张,皇帝下诏书将疏远的宗女的嫁妆又减了不少,而且还不能保证正常支付。因为没有像样嫁妆,致使这些宗女嫁不出去,“有司不时给,宗女贫不能行,多自称不愿出适者”由于没钱作嫁妆,这些与君主同宗的女子被迫成了“剩女”。由此来看,宋代婚姻是很讲究嫁妆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尖锐指出宋代婚姻注重钱财货物的情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水东日记》记录了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郑氏家族的一份嫁妆标准:“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钱),十七界。”因婚嫁双方都是官宦之家,所以女方的嫁妆也颇丰厚,属于中产阶层吧。
再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份嫁妆实物单子,很详细:礼书三缄,双金鱼袋,销金缬一疋(同“匹”),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褐织一疋,转官毬须掠一副,叠金箧帕女红五事……
明代中期以后,婚配门当户对的观念荡然无存,婚配不问门第,专论聘财了,“今女家许聘,辄索财礼,男家既醮,乃论资妆,稍不如意,非过期不归,则妇归见斥矣”,如果没有令男方满意的嫁妆,即便订了亲,也不娶进门,或者娶进了门,也还会将妻子送回娘家,不讲夫妻情份。
婚姻重财的陋习在清代达到顶峰。《切问斋文钞》中叙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婚姻情况,“将择妇,必问资装之厚薄,苟厚矣,妇虽不德,亦安以就之;将嫁女,必问聘财之丰啬,苟丰矣,婿虽不德,亦利其所有,而不恤其他。”
《巢林笔谈》说了雍正年间一件涉及嫁妆的事,作者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朋友跟他说,要给作者儿子介绍个对象,女方家是个富商,女孩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女方家承诺如能找个合适的夫家,愿意出嫁妆几千两银子,“奁资可得数千金”。可见,当时婚配是先将钱财货物讲论在前的,形同谈生意。但是,作者是个文人雅士,洁身自好,“予素持婚嫁不计聘奁之论”,所以,酒醒后,赶紧回绝了朋友的好意。
清代人卲长衡在《财婚》一文中对当时婚配有精准概括:“古人重嘉耦,今人重财婚。”
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不下带编》中记载了一个善画的开明秀才,认为夫妻情趣投合感情好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内核,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他亲手画的一幅画,上面题诗:“婚姻几见斗奢华,金屋银屏众漫夸。转眼十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老秀才几句诗道出了婚姻中的势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婚姻论财的荒唐可笑与悲剧。
应该指出的是,古代常常出现的婚配重财、嫁女论嫁妆,甚至以能否满足财货要求作为缔结婚姻首要条件的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古人也因为嫁妆娶不起媳妇?古代结婚究竟要准备多少嫁妆?
都说现代年轻人结不起婚,其实古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烦恼。古代婚礼要比现代婚礼麻烦多了,各种复杂的习俗简直能把人看晕,但导致古人娶不起媳妇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要准备的嫁妆实在太多了,一般穷苦人家根本就没这个条件。除了不用买房,其余的东西都要准备新东西,还有各种金银首饰,所以古人想结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结的。当然富有富的结法,穷也有穷的结法,主要还是看双方能不能接受,但一般最大的阻挠在父母一方,因为中国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诗经·国风》中“以而车来,以我贿迁”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大致意思是你驾着马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可见嫁妆这一风俗在先秦时代就有了。
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嫁娶风俗已经相当开放啦!结婚可以什么都不要,那就是裸婚;结婚也可以大张旗鼓,黄金遍体,如福建出现的“黄金新娘”。而在绝大多数的地区,普通人家嫁女儿,条件好的还陪嫁房子车子。这让一部分现代人哭晕在路上,男人娶不起,女人也大呼“嫁不起”啊。那古代的嫁妆有多少呢?大家伙就跟随我穿越到古代看看吧!
嫁妆到底是什么?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奁具”“嫁资”。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娘家一般会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所谓“十里红妆”其实是指抬嫁妆的队伍有十里那么长,嫁妆十分丰厚、送嫁队伍又无比壮观的场景,也是指旧时富家嫁女的场面。有人算过,真正的“十里红妆”至少需要300-400人抬着嫁妆走在路上,场面之宏大,不是平头百姓所能仰望的。
在古代,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很常见,然而,也有好多普通人家的女儿因为“厚嫁”和重聘礼的习俗而无法及时出嫁。女子嫁不出去?那也真够不可思议的,为了所谓的“面子”,条件差一点的人家直呼嫁不起,嫁不起啊!(这一点倒和印度嫁女置办丰厚嫁妆有点相似)清朝时,乾隆皇帝曾专门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科普一下关于嫁妆的小知识:
1、嫁妆的所有权是谁的呢?嫁妆是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合理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好。
2、女人去世后,嫁妆又该何去何从?女子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中国女子的财产继承权在汉唐时期就有,但宋朝开始受到限制,明清完全丧失。中国女子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的,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3、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怎么办呢?嫁妆由女子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4、嫁妆都被干嘛用了?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女子太软弱了,那么部分恶婆婆会霸占嫁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嫁妆没有被霸占,那么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看完以上内容,倒是让人觉得古代的嫁妆制度颇有高明之处,规避了现代夫妻分割共同财产时相互厮杀扯皮的现象。
为什么要送嫁妆呢?
1.十里红妆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咦!这不是拼爹吗?女方的爹提供越丰厚的嫁妆,女儿在男方家的地位越高。看来不管哪个时代的爹妈都不容易啊!
2.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就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
3.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社会重视,婚姻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的一种手段。宁绍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握大量财富,但因“重农抑商”的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间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事竞尚奢华,动辄花费万金来置办“十里红妆”。
古代嫁妆有哪些呢?
嫁妆可不是随随便便想送什么就送什么,每一个嫁妆物件都是有考究的,都有各自美好的寓意,常见的嫁妆一般包括以下:
痰盂:以痰盂作子孙桶,寓意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红尺: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
花瓶:寓意花开富贵。
铜盘及鞋:寓意同偕到老,白首同心。
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
龙凤被、床单、枕头:祝福新人恩爱缠绵。
龙凤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再大件或考究一点的有以下几样:
拔步床
拔步床又名千工床。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这种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这样像小房子一样的床,是古代富家女子嫁妆中重要的一部分。
闷户橱
从外形来看,闷户橱是条案与矮柜的结合体,上面是条案的样子,有的有翘头,有的无翘头,可以承置、摆放物品。案条下方是抽屉和闷仓,用以收纳、储藏物品。因是民间嫁女之家必备的嫁妆之一,民间又名嫁底。
樟木箱
樟木箱,也叫女儿箱,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儿,便在家中庭院栽种香樟树一棵,女儿到了待嫁年龄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道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
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
妆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古人的世界中,早已将妆镜台作为了女子的象征,殊不知,妆镜台是寄托女子感觉的一个物件儿。这件家具是随女子来到夫家的,自然也成为了嫁妆中最有“情感”的一个。
子孙宝桶
子孙宝桶又称为子孙桶,里面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是姑娘们的嫁妆三宝之一,陪嫁时必不可少。
除了这些常规陪嫁,还有一些“骨骼清奇”的陪嫁,看看究竟是什么呢?
妾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早期还会让妹妹跟着,一起嫁过去。这些陪嫁女子,夫家往往照收不误,纳为媵妾,这“媵妾”就是俗话说的小老婆。
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都还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丧服、棺材板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
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也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它便是“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内容的夫妻为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
看完这些,我们不禁感慨,古代嫁妆真的很丰富,而且也不比如今的“房子车子”容易。
不过结婚乃人生大事,再难也要去置办,谁让一生就此一回呢?时代越是发展,嫁妆也由爱情的温馨走向法律的尊严,由爱情的热烈走向结婚的标志,成为一种结婚的象征,一种结婚的符号。
其实嫁妆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婚姻的幸福与否。相反,或许正是那些简单、普通,但意义非凡的嫁妆,才能让我们永生铭记。
古代女孩出嫁需要多少嫁妆?
有多有少,看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家中的经济情况。要是小户人家,门当户对的话讲究的也就是一个过日子,嫁妆里被褥妆奁得有,再配上一些家具和部分首饰就可以了。若是殷实一点的人家,再备上些药材书籍,首饰家具好一点多一点也行。若是大富大贵的人家,为了女儿坐稳日后当家主母的位置,那嫁妆可就多多了,银两地契庄子压箱底,外有各色传家宝的古董。嫁妆只有自己的子女有继承权,遇到喜欢的女儿出嫁,少不得母亲会拿出自己的体己补贴。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底气是什么?不就是她的嫁妆单子不比贾家女儿的差么,坐稳管家的位置,少不得动用自己的金库周转,甚至帮丈夫纳妾也是有的。
先秦时期就出现嫁妆了,古代的嫁妆究竟有多少呢?
嫁妆和彩礼是现代中国社会年轻人结婚,绕不开也躲不掉的习俗,很多人对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彩礼,嫁妆感到头痛。然而,结婚是女方陪上嫁妆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古代,嫁妆的类别更是丰富多彩。
陪嫁妆的目的主要有2个,
1.作为聘礼的回礼,男方下了聘礼以后,女方家里为了显示自己和男方实力相当,不是为了卖女儿,而回一些嫁妆。
2.作为女方的个人财产,为自己后面的生活做个保障。嫁妆的多寡,对应着女方在夫家的地位高低。
嫁妆主要分为几个类别:
一、陪嫁人员。一般大户人家,贵族的小姐会配备一些贴身丫鬟,男仆等,在新的家庭里面继续做事。从娘家带来的仆役,继续在夫家做服务工作,奴仆对主人依附性高,女主人对他们也比较信赖,陪嫁人员也可以作为娘家人给予女方支持和帮助。
二、金银首饰,家居,生活用品。古代妇女一般来说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所以自己手里可支配的钱财越多,在夫家的地位越牢固。
1. 金银首饰一般选取比较轻巧,价值高的一些物品,便于流通,必要时补贴家用。
2. 家具方面一般有,妆匣、拔步床、闷户橱、压箱底、樟木箱、子孙宝桶等。这些家具都有着美满吉祥的寓意,而且价值十分高昂。
3.日用小件一般是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生活用品,如痰盂、红尺、花瓶、银包皮带、龙凤被、龙凤碗筷等。痰盂象征着子孙满堂,红尺寓意良田万顷,花瓶代表着花开富贵,皮带寓意腰缠万贯,龙凤碗筷碗筷象征着丰衣足食。
三、商铺、房屋、田地等不动产,这类嫁妆主要是为了养老和传承,为以后生活的巨大变故做好应对准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