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术》
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在其《外储说左下》里,将君臣关系归结到了“术”的范畴之内。这个“术”有方式、方法、技巧之意。也就是说,原则有没有不知道,但这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有方式方法和技巧的。
关于君臣关系,韩非的一个观点是:“臣以卑俭为行,则爵不足以观赏;宠光无节,则臣下侵逼。”其意思是说,做臣子的,如果他们性格行为谦恭、节检的话,那么国君赐赏于他们的爵位则就不足以鼓励他们了;也就是说,爵位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但如果国君过于尊宠和表彰臣子而没有节制的话,那做臣子的便也就很容易侵害和威胁国君。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韩非举例道:“说在苗贲皇非献伯,孔子议晏婴。故仲尼论管仲与孙叔敖。而出入之容变,阳虎之言见其臣;而简主之应人臣也失主术。”这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在下文的“说五”篇里,韩非专门列举了“苗贲皇非难献伯”的典故和“孔子议论曼婴”的典故。还有,“孔子议论管仲和孙叔敖”的典故以及“阳虎说他自己在鲁、齐两国所荐举的臣子之事,并评说他自己在职时和出逃时所完全不同的态度。又列举了赵简子答复说要多栽橘柚、少栽枳棘,并由此导致赵简子失去了君主应当掌握的权术等等。
另外关于“君臣相术”,韩非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朋党相和,臣下得欲,则人主孤;群臣功成名就举,下不相和,则人主明。阳虎将为赵武之贤、解狐之公,而简主以为枳棘,非所以教国也。”这个观点说的是,如果做臣子的朋党勾结,互相应和,也就是那个历来令统治者都感到非常头疼的话题——“朋党”、“党争”、“结党营私”等现象,如果臣子们中间出现这种现象,则臣子们的私欲就会得逞,而国君却反而被孤立了。但如果做臣子的都能够出于公心而非私心地为国举才,那样的话国君就可以做到万事明察秋毫了。比如当初“阳虎想做到赵武那样贤良及解狐那样的公正”,而赵简子却偏偏就认为,国君治国无非就如同是栽了多刺的枳棘罢了!赵简子此法,实在不是教化国人的方法啊。
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术又称相人术。古代汉族术数之一种,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相术种类根据部们可分为面相、骨相、手相、乳相等等。
汉族相术的起源应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大戴礼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与此同时,“圣人异相”的意识也已出现,据史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等。说明三皇五帝时期,相术已不知不觉萌芽起来。
《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抟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按照唯物主义观点,命运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存在变数,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上进,正确判断人生的选择才可把握命运,假使真有上天,其也只是自然(道)的实体代表,依自然(道)根据不同人的人生予以不同的考验,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只可用于趋利避凶,却不可深陷迷信。
古代相学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
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
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
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
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
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
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
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
《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
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
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
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
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
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
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
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
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
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
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