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士为人算命,走到门口说道:仆人皆为将相命,主人必成帝王
陈抟,自号扶摇子,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学家,也是古代相术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传奇的相士之一。陈抟的名、号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纵观陈抟的一生,他历经唐、五代、宋七个朝代,十七位君主更迭,先后曾被后唐明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等多位帝王召见,备受礼遇。
在这些帝王中,陈抟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渊源最深。传说早在宋朝建立之前,陈抟就与二人相识,并多次说过二人有天子之相。比如《神仙传》就记载: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年幼时,有一次发生战乱,母亲杜氏用竹篮挑着他们二人逃难,途中遇到了云游四方的陈抟,陈抟说道:“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预言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将会成为帝王,并且能够安定天下。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据史书记载,在多年以后,当陈抟骑着骡子前往开封,快进城时听说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他高兴地手舞足蹈,大笑坠地,说道:“天下于是定矣。”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成语,叫作“骑驴倒堕”,用以形容太平之世。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想让陈抟做官,陈抟断然拒绝。但是陈抟依然经常受到赵匡胤的召见,向赵匡胤进献了不少治国安民的良策。等到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即位以后,这时陈抟已经年过百岁。赵光义几次召见陈抟,并给他赐号“希夷先生”。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赵光义会找陈抟进行咨询。
据说赵光义想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中,哪一个儿子最有福分,就让陈抟去给他们逐一看相。
北宋人邵伯温所著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当陈抟去见赵光义第三子赵元侃时,“及门亟还”,他并没有见到赵元侃,而是走到门口就返回了,去向赵光义交差。赵光义问他原因,陈抟回答说:“王门斯役皆将相也,何必见王?”意思是说:赵元侃家门口的仆人都是做将相的命,何必要见主人?言外之意是说,赵元侃具有做帝王的福分。
赵光义听后并不认同,因为赵元侃只是第三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皇位传承讲究长幼有序,怎么可能轮到他?而且赵光义最初是打算让长子赵元佐做太子的,可是后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疯。赵光义又打算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却不料赵元僖忽然英年早逝。长子发疯,次子去世,最终赵光义只好册立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赵元侃改名为赵恒,就是宋真宗,果然被陈抟言中。
陈抟于989年去世,活了118岁。由于陈抟在道学、相术、养生等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
你知道陈抟是个什么人吗?
陈抟,是唐末到宋初一位中国思想界奇人,承前启后,继承了唐朝道教、儒家、佛教思想,开启了宋朝新儒家和新道家内丹学派。
在陈抟之前,中国只公开流传伏羲八卦图,并没有公开流传太极图。也就是说唐朝及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太极图长啥样。
太极图是陈抟传弟子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作《太极图说》,才广泛传播于天下。
(周敦颐)元朝马致远创造了一部杂剧《陈抟高卧》,描写了陈抟隐逸风采,酣睡百日,尽知天下事。1、陈抟的简历陈抟出生于唐朝末年,在黄巢起义前7年的871年,出生地是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陈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玩耍,遇到一个青衣老母,喂他奶喝,自此聪明增长。陈抟青少年时期遭遇了黄巢大起义。在战乱中长大,陈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诗也写的很好(诗在唐朝很重要)。然后是唐朝覆没,五代十国。陈抟在六十岁之前一直作为儒生在读书。后唐李嗣源长兴三年(932年),局面稍微稳定。陈抟去京城洛阳赶考进士,落榜。六十耳顺。自此,陈抟不再追求功名,如同闲云野鹤,寻仙问道去也。
先后在武当山九室岩、华山云台观修道。宋朝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於华山 …… 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礼云。陈抟在华山拜了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麻衣道人。这位麻衣道人其实是位老僧,善相术,大概懂得印度和中国的各类相术。(现在图书市场冒称麻衣相术的书太多了。)陈抟大概是从麻衣道人那里获得了太极图。
陈抟修行内丹,并不修炼黄白术等外丹。周世宗喜欢炼金术,命华州官府送陈抟到皇宫来,问陈抟炼金术。陈抟轻松地说:我修行的是心丹,并不炼外丹。陛下是四海之主,应当治国平天下为理念,奈何关心炼金术?周世宗一脸尴尬,但并没有责备陈抟,反而任命为谏议大夫,陈抟推辞不受。周世宗知道陈抟没有其他的法术,就放他回华山了。北宋建立后,在太平兴国年间,陈抟进宫拜见宋太宗。宰相宋琪与陈抟的一番谈话,让宋太宗很开心,赐陈抟号希夷先生。
(宋太宗)当时的吕洞宾有剑术,一百多岁而貌似童颜,经常来会见陈抟。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岁。2、陈抟的思想陈抟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陈抟的著作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还写了六百多首诗。陈抟深研《周易》,对周公和孔子有点看不上眼,认为自己直承羲皇(伏羲)。
陈抟说:学易者当于羲皇心地中驰骋,无于周孔言语下拘挛。这句话,遭到后世儒生的大肆攻击。陈抟的太极图和易学传到周敦颐和邵雍,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理学的本体就是太极。宋明理学的开山之作,就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这一点被南宋的朱熹所继承。唐末是道教内丹派的形成期,主要代表是吕洞宾和陈抟。
陈抟将内丹学说传给张无梦和刘海蟾,刘海蟾传张伯端,内丹南宗大成。
有没有观相术?
相术起源很早,先秦时就已经提到某些个有名的相士。它的特点是据人的面相、骨相、手相、气色等推断其命运。道教什么时候引进相术不可确指,但五代北宋以後道士陈抟的相术却大大的有名。有传说称,陈抟的师傅是麻衣道者,为一位僧人。据邵伯温《 邵 氏 闻 见 录 》等书记载,陈抟相术名重一时,宋太宗曾请他相当时尚为皇子的真宗 ,陈抟才到皇子门口,便立即返回。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王爷身边服侍的人,都是将相的料,何必再见王爷,这样太宗便确立真宗为太子。据一些材料推测,麻 衣、陈抟所用的是骨相术,后代流传著一本《 麻 衣 相 法 》又 称《 麻 衣神相》,则是相面术,大约是他们名气太响,便假托他的名义流行。明清时有人编了本《 陈 希 夷心相编 》,也是用陈抟( 号 希 夷 )的名义,不过它专论: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大多是谈处世哲学,虽也论祸福,但大要归于儒家伦理,可以看做相法的变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