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拜”有什么礼仪或是要走什么过程
1
选择吉日吉时,请些有声望的亲友做见证。
2
焚香沐浴更衣,穿着打扮的庄重些。
3
选择你们都认可的“结义神位”(多数是关公),摆上祭品香炉。
4
准备好各人的“生辰八字”及“结拜誓词”,写成文字。(最好请高手用毛笔写成文章)
5
举行仪式,上香,结拜,念誓词,然后当众把誓词在神位前烧掉(所谓“人神共知”)
6
互拜,喝“结义酒”。讲究的可以在酒中“滴血”。
仪式的其它细节可以根据当地风俗由结拜的人商量决定。
结拜兄妹的仪式。
古人义结金兰时,要交换谱帖,也就是江湖上所说的“换帖子”,这种谱帖也被叫做金兰谱或兰谱。在结拜的时候。
根据结拜的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分别写出每个人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父母、祖父母及曾祖父母三代人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头,一起宣读结拜誓词,从此便结为异姓兄弟姐妹。
最常见的誓词
诸如“苍天在上,今某某于某某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等等。在《易经·系辞上》曾经记载: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断开坚硬的金属;同心同德人发表一致的看法,人们就会像闻到芬芳的兰花香味一样容易接受。这大概就是义结金兰最早的出处。
古人的"义结金兰"到底是怎么结的?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听到说某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因为志趣相投,或者为了相互照顾,而在一起“义结金兰”,结为异姓的一家人,并且一起上香祭拜。那么,古人究竟是用怎样的方式结拜的呢?他们这样结拜,对于自身有没有什么要求?结拜的时候又什么讲究没有?
义结金兰,出自《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是说朋友之间情投意合、志趣相投,进而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结拜为异生兄弟、兄妹、姊妹或姐弟,也就是“拜把子”的意思,也就被称结金兰(契若金兰)。
义结金兰的形式
古人义结金兰时,要交换谱帖,也就是江湖上所说的“换帖子”,这种谱帖也被叫做金兰谱或兰谱。在结拜的时候,根据结拜的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分别写出每个人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父母、祖父母及曾祖父母三代人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头,一起宣读结拜誓词,从此便结为异姓兄弟姐妹。最常见的誓词诸如“苍天在上,今某某于某某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等等。在《易经·系辞上》曾经记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断开坚硬的金属;同心同德人发表一致的看法,人们就会像闻到芬芳的兰花香味一样容易接受。这大概就是义结金兰最早的出处。
而女性义结金兰多发生在闺房之中,相互交换一些闺蜜私物,比如日常佩戴的首饰、香包、手帕,这些形式就特指女性之间的交情。
为人称道的结拜
中国古代的结拜之中,有许多为人称道的结拜,据《後汉书·吴祐传》记载:“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后来,就以“杵臼交”特指不计贫贱的友谊。而据《列子•力命》记载:“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管鲍交。”当然除了杵臼交、管鲍交外,还有患难交、金石交、莫逆交、生死交、总角交、忘年交、刎颈交、倾盖交、布衣交等等为人称道的交情。
桃园三结义
除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金兰之交外,流传长久的“桃园三结义”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涿郡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而桃园三结义的誓词更是让后人无比概叹异姓兄弟之间的真性情,笔者在这里就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誓词原文供大家欣赏: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为什么把结拜称为义结金兰?
01
“金兰”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山涛与嵇康、阮籍一见如故,于是就结成了异姓兄弟,文中用“契若金兰,固若金汤”来形容。由此,后人将结拜称为契若金兰;结拜要将姓名、生辰八字等写于红纸上互相交换,人们将这种帖子称为《金兰谱》,按照其上所写生辰八字,兄弟相称,“义结金兰”便因此叫开。
在江湖中,通常志同道合的人会结成兄弟,雅称“义结金兰”。
结义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要用“金兰”来形容结义呢?自古,兰花就被视为高风亮节的代表。屈原在《离骚》中就多次提到采兰、佩兰、熏兰。那么,“义结金兰”中的“兰”是否指的是兰花呢?
据《周易》记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说的是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可以折斧斩金;同心同德的人同出一言,就会让人像享受幽兰发出的香气一样,甘愿接受。从此,兰花也就有了指代同心协力、同心同德的人的意思。而“金兰”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其中说山涛与嵇康、阮籍一见如故,三人很是投缘,于是就结成了异姓兄弟。他们三人关系特别好,文中使用“契若金兰,固若金汤”来形容。由此,后人将结拜行为称为“契若金兰”。
结拜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结拜中,其他环节都可省去,唯一不能略去的就是换帖事宜。通常,结拜的人要将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等写于红纸之上,互相交换。最早,人们将这种互换的帖子称为《金兰谱》,誓言过后,按照《金兰谱》上所写生辰八字,兄弟相称。“义结金兰”便因此叫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