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接新娘流程
广西接新娘流程
广西接新娘流程,到底在广西地区女方出嫁流程怎么走,这是让人比较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娶到广西地区的女孩子的男孩子,更要多了解这些哦!下面来看看广西接新娘流程吧!
广西接新娘流程1
一、广西女孩出嫁流程
1、提亲
在双方感情稳定了之后,男方父母应该亲自到女方家中提亲,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在提亲的时候会商量到婚礼时间、婚礼的各项事宜等等。
2、定亲
提亲成功之后,那么便会定亲,一般男方会准备好聘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等,以及一些给男方父母的礼品等等。
3、嫁妆
女生的嫁妆建议用红皮箱来装,箱子内应该有剪刀、梳子、镜子、衣物和床被等等。结婚未满一个月,新郎是不可以看箱子中的镜子的。
4、安床
安床的时候需要将梳妆台上的镜子用红纸给蒙上,在迎亲第二天新娘子亲自打开。安床的时候还需要点亮一对灯,一直添油,直到女生回娘家回来之后,等它自然熄灭便收起来。
5、 迎亲
迎亲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迎亲当天新郎跟伴郎团来接亲,接亲人数与送亲人数加起来是双数即可。
6、回娘家
婚礼结束后的三天内,新娘和新郎需要一起会新娘的家,俗称回门。回门的时候需要准备些礼品,在中午之前到娘家。回门结束之后,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当天离开娘家,不能够在娘家过夜。
二、闺女出嫁女方准备什么
1、桶
如果大家有参加传统婚礼的经历,那么一定有看过女方出嫁的时候带着两个桶,这两个桶虽然都是用红布包着的,外观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实际上它们代表的却不是一个意思,它们一个是红色桶,一个则是子孙桶。两个桶里放着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圆,红鸭蛋以及筷子,卫生纸,柏树枝,还有一个放着的则是米,不过在桶顶端的位置也会放上一些桂圆和红枣。
2、脸盆
除了带桶之外,新娘出嫁的时候,女方还会准备好脸盆,和桶一样,脸盆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也是两个,切记,双数在婚礼上是最吉利的,单数则是被忌讳的,当然,脸盆和桶一样,里面也不能是空着的,也需要放东西。一般来说,一个脸盆里面需要放红枣,桂圆以及一小捆的柏树枝,然后用红色的喜字覆盖在上面,包好,或者是放置着新娘买给公婆的礼物,比如说皮鞋,袜子,帽子,数量一般都是两份;另一个脸盆里面则需要放置一个称,然后是一盆带籽的万年青。
3、床上用品
新娘出嫁会从娘家带着床上用品过去,这个习俗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吧?带床上用品自然是要使用的,不过新娘带的这个床上用品一般不是全部给自己用的,一套是给自己的,一套则是孝敬给公婆的。
三、广西壮族结婚嫁女风俗盘点
1、绣球传真情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2、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3、打木槽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广西接新娘流程2
一、订婚当天的流程
1、祭祖
男方出发来女方家之前,需要在自己的家中进行祭祖仪式。通过列祖列宗的祭奠来保佑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美满。
2、男方出发
男方出发去女方家的车队数量应为双数,并且在订亲的队伍中,还要有男方家年长的长辈在场主持大局。
3、纳采
待男方即将到达女方家时,男女双方必须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和欢迎。男方在进家门时必须洗手擦手,并且将彩礼递交给新娘的父兄。
4、奉甜茶
新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向男方家前来订婚的.亲朋好友送上甜茶以示感谢。
5、压茶瓯
当男方亲朋好友的甜茶饮用完毕时,需要将红包和饮用完的茶杯一同放在茶托上等待新娘收走。
6、踩圆凳
新娘由一个福气好的妇人搀扶,站在圆凳上,为自己多讨得一些喜气。
7、戴戒指
新郎取出订婚戒指,戴在新娘的左手中指处,寓意着两个人的婚事已经成为定局。
8、燃炮
当男方将订婚戒指戴在女方的手上时,订婚的主要流程就已进行完毕,此时应燃炮表示庆贺。
9、订婚喜宴
订婚的双方应该筹备订婚喜宴,来宴请前来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们。订婚宴结束之后,男方应速速回家,不可久留,并且在离开时不能向女方说再见。
二、订婚习俗差异注意事项
1、订婚宴时间的不同
北方的习俗是中午办订婚宴,而南方在晚上办订婚宴。北方人多把二婚婚宴选择在晚上举办,北方在中午办理婚宴的话,对于有些路程比较远的亲朋好友来说,订婚宴结束也方便他们回家,而且中午喝多了,可以稍作休息,等自己酒醒后再回去。如果晚上办婚礼的话,就一天有两顿宴请,在成本上也是有增加的,而且在北方晚上办婚宴的大多数都是二婚。
2、订婚仪式不同
南方的订婚仪式比较热闹,司仪在整个订婚仪式上不仅要承担主持人的角色,有的还要求会唱歌或者变电魔术等节目来为订婚仪式增色,最后也会和来宾进行游戏互动,给宾客发各种小玩具或者是小红包,因此南方的订婚仪式非常喜庆热闹。北方的订婚仪式一般司仪主持一下婚礼的流程,稍微活跃一下氛围就可以了,之后就直接进入宴席了。
广西接新娘流程3
1、化妆
前期工作,这里就不介绍了。首先,新娘结婚当天要按时去化妆。
而化妆前记得要吃饱点,要不然饿坏了。化妆需要2个小时以上的。
2、招呼自己的朋友、吩咐好伴娘的工作
(1)现在农村结婚也很兴搞姐妹团了,你的姐妹团也许互相不认识,也许大家都只认识新娘,这时候新娘要安排好姐妹团。如果没时间安排,那就吩咐好伴娘。
(2)跟伴娘交代接下来的工作,如果不清楚就问家里的亲人。有些习俗惯例还是要遵从的。主要是给一个好看点的包包,一般是红色的,给伴娘帮收朋友的红包。一般新娘的朋友来都是给红包新娘,新娘不好拿,一般都是给伴娘帮拿的。
(3)新娘记得要给伴娘、姐妹团红包。最好是新娘的母亲给。每个地方不一样,伴娘的红包一般会大些。
3、拍照
(1)化好妆后,就回自己家里,回到自己的房间,新娘这时候就是跟自己的朋友疯狂拍照吧。如果要上厕所,你得叫别人帮你,穿着婚纱有点行动不便哦。
(2)记得跟自己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拍一张。
(4)到饭点就吃点。这时候就等着新郎过来接亲了。
4、接亲环节
(1)新郎接亲时候,一般是选吉时来,在广西农村,一般是来到刚好是午饭时间或者是午饭后来到。来到后,完成相应的习俗做法,新郎就可以上去接新娘了,这时候新娘的姐妹团就十八般武艺地“整”新郎的兄弟团了。
(2)不管怎么整,新郎要找到新娘的鞋子,帮新娘穿上,这时候新郎也许会亲一下新娘,有些害羞也不会亲。然后新郎就牵着新娘出门了。
(3)这个环节是最好玩的,对于年轻来说。新娘不用担心,看就好。
5、拜天地、拜父母
出门前,还要烧香在家里拜下天地,拜父母。
拜完后,伴娘记得帮新娘撑伞,然后就到婚车那边,坐车回新郎家了。
6、去新郎家
去到新郎家里,烧鞭炮欢迎热闹,然后就上婚房坐着,一会后就有人端茶过去给新娘喝,新娘喝完要给红包哦。喝完茶还有一份鸡肉米粉,新娘要意思吃一点。
7、继续拍照,拍完换秀禾服,然后继续拍
(1)接着摄影师会跟着来到婚房拍照,跟亲人、朋友、新郎们拍照。
(2)接下来拍完照就换衣服了,换秀禾服,赶紧补妆和换头饰。
(3)换完衣服又是拍照,这时候可以去拍点外景,要是时间允许就去拍,不允许的话,行程也很赶。
8、两家亲戚相识环节
然后就到认识亲戚了,亲戚会集中坐在一个地方,然后新人互相介绍给对方认识。新娘在这个环节要大方点,热情点,跟着向新郎跟别人问好。
9、一桌桌敬亲戚朋友
(1)认识亲戚环节结束后,基本就开饭了,新娘也要和新郎去端茶,端茶时候要跟亲戚朋友说一声“慢慢吃”或者“招待不周,慢慢吃”。
(2)在端茶时候,新人会在朋友席上遇到很多“刁难”的朋友,会罚酒,会让你吃肥肉,会搞黑暗料理出来给你喝,这时候新人要量力而行,可以叫兄弟姐妹团顶上。也不要生气,大家都是图个开心热闹。
10、准备休息
端完茶后,基本都晚上了,这时候就是家里的人帮装好床,铺好席子被子,后面就是洗澡睡觉了。
女孩子结婚的嫁妆有哪些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嫁女需要准备些什么嫁妆广西
1、床上用品
床上用品可是女方的嫁妆必备。一般情况下,床上用品都是双数,代表着成双成对的吉利。无论是三件套也好四件套也好,基本上都要准备4份,或者是6份或8份。
4份的寓意是双铺双盖,好事成双;6份的寓意是六六大顺;8份的寓意是发发一生;10份的寓意则是十全十美。还有一种情况是新郎新娘各自准备4床被子,寓意四平八稳。
2、家用电器
家具:衣柜、沙发、梳妆台、餐桌等。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
3、生活用品
大小喜碗洗盆等各10件,喜杯、餐具等。如果男方已经备好的车房,那么女方家里为女儿置办家用品会增进两家人的感情哦。
4、其他习俗用品
子孙桶:外面用大红布包裹,桶内放置红枣、红花生、桂圆、5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随着时代的变化,准备子孙桶的新人越来越少,所以可以视情况而定,看到底需不需要准备子孙桶)
5、红色脸盆
一般需要准备两个脸盆。其中一个放置的是新娘为公公婆婆买的各一双皮鞋、袜子、帽子。另一个则放上健康秤和一盆带籽万年青。切记,两个盆中都需要放置一些红枣和桂圆,然后用带有喜字的红布遮盖。
广西贵港女生嫁妆要自己出吗?
广西贵港的女生不用自己出嫁妆,传统的婚嫁方式都是父母出嫁妆,男方出彩礼,作为出嫁新娘的女生,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嫁人就行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