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器银壶怎么挑选你知道吗?
金银器,由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据一席之地。作为硬通货流通,也作为高级装饰器具,在古代中国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财富。
如今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银器具的所有权已经不再隅于阶层。但,从持有者的器具本身,却可以看出不同的品位。
大道之雅,莫过于茶。水是茶之母,器是茶之父。茶道之精神,又在于器。有话说“茶器之中,以银壶为尊”。在银壶之中,又以什么为尊呢?
判断一把银壶优劣的标准有哪些?
怎样挑选一把好银壶
Part1.看料。也就是银壶的纯度。
银壶的纯度,也就是银的成色,不仅决定银壶的质量,同时也决定银壶的使用价值。
银有杀菌的功效,和硫化物反应会呈现黑灰色。古时用银鉴毒,也就是这个道理。银壶煮水时,壶内会有少量银离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质,如山泉水,入口甘润。银离子水呈弱碱性,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稳态系统,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物质,更能中和人体酸性体质,达到保健作用。
因此,银的纯度越高,养生效果越明显。反之,若银纯度不高,杂质溶于水中,则可能会造成重金属堆积,对人体有害无益。
问:为什么要看纯度?对使用有什么影响?
答:银壶的纯度,也就是银的成色,不仅决定银壶的质量,同时也决定银壶的使用价值。
银有杀菌的功效,和硫化物反应会呈现黑灰色。古时用银鉴毒,也就是这个道理。
银壶煮水时,壶内会有少量银离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质,如山泉水,入口甘润。银离子水呈弱碱性,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稳态系统,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物质,更能中和人体酸性体质,达到保健作用。
因此,银的纯度越高,养生效果越明显。反之,若银纯度不高,杂质溶于水中,则可能会造成重金属堆积,对人体有害无益。
银壶煮水泡茶释放银离子
问:银壶的纯度该怎么判断呢?
答:市面上的银壶,原料最纯的当然是9999足银,一号标准,简称S999,谓之足银。次之有S990,S925。也有号称纯银,实际上是镀银的。中间包一层其它材料,内壁外壁两面镀银,使用久了表面镀层会逐渐剥落,显出内里的非银物质。至于所谓的“苗银”,其实是白铜,根本就不是银。
市面上的银饰一般都不是足银。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高纯度的银,色泽亮白,质地细腻光滑。纯度不高的银,表面暗淡无光,甚至呈青灰色。
值得警惕的是,市面上不少声称“仿古做旧”的银壶,用的就是低纯度的劣质银原料,再在银表面镀上一层皮壳作为掩盖。
自然光拍摄。左为足银壶。右为劣质银壶。
其次,可以采用敲击法。由于银的质地较软,敲击银壶表层时不会发出金属回弹的清脆的铮铮响声,而是较为低沉的吧嗒吧嗒的响声。
银质软,用力敲击可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凹坑,敲击时需注意力度。
可以采用硝酸试剂法检验。这种方法可信度较高。操作的时候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壶表面。S950以上的银扔保持银白色,此外成色越低,会逐渐变成隐绿、微绿、深绿甚至黑色。
当然,最省事的方法。可以要求商家出具检测(珠宝类/贵金属类)证书。但要注意证书真伪。
Part2.看工。也就是制作成壶的工序。
说到做工,就不得不提一下市面泛滥的机制壶。
纯手工壶和机制壶,以纯手工为贵。这没什么可说的,机制壶用的是机器铸模成胎,没有工艺性可言。制作成壶后千篇一律,唯一可以称得上优点的是制作速度确实快。
工艺成熟的工匠纯手工打制一把最简单的素壶最快要一个星期,机制壶批量制造一次就可做成百上千把。
但是机制壶本身因为不存在工艺价值,没有灵魂,和日常使用的锅碗瓢盆的区别只在于原材料,所以只能称之为“器皿”,并不能称之为“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机制银壶无法代替纯手工银壶的原因。
由于没有工艺附加,机制的银壶一般按克计价,所以机制银壶商家会尽量将银壶做厚,最大程度赚取和银价之间的差价。
机制银壶的价格普遍较低,走低价路线。因为其售价较低,选购机制银壶时,要谨慎其为了追求低成本而内掺杂质,甚至使用回收银料压制。
纯手工银壶看工艺。高级工艺与简单工艺,以高级工艺为贵。
这也很好理解,技艺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很多钻研了一辈子的老银匠,也没能把所有的银壶工艺学全。
高级银壶手工费时耗力,而且不同工匠各有看家本领,以前轻易不外传,现在要传没人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金银细工工艺后继无人的原因。
常见的高级银壶纯手工工艺有金银错,高浮雕,锤揲,戗錾。工艺越复杂,不仅制作时损耗的银料就越多,人工耗费的时间也越长,成本也就高。
越高级的工艺越有艺术价值,也就越能彰显持有者的身份和品位。这也就是为什么普通的车也能开,但还要开劳斯莱斯的原因。高端手工银壶并不是低值易耗品,它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增值的。这就涉及到了包浆问题,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Part3.看设计。包括银壶器形、构图,精致程度。
翻开银壶的器形演变历史画卷,历历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纯手工银壶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壶型,把手,壶摘,壶身纹饰,均千变万化。
壶型风格的变迁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商周青铜时期的古朴粗狂,唐宋时期的清丽脱俗,元明清时期的高贵优雅等等。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器形设计如瀚海繁星。
壶要有好的品相。一把好壶,应该内外干净,工艺瑕疵少,不漏水和无修复,胆底良好,最好厚实平整。
整体器形要自然协调,壶形要美。细节上要求比例协调。壶口部分要求流内清洁,出水顺畅,收水利落。提梁应挺立稳固,无扭曲变形。壶盖重量要适当,与壶身契合完好,斜倒水时壶盖不能倾出。纯手工壶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但是要有独到的神韵。品相越好,价值自然越高。
壶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把壶的基调,不同器形有不同的设计理念。
然所有的理念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实用”。
好的银壶必然有好的实用性设计,方便日常使用。有了实用性才能叫做银壶,否则只能称之为摆件。譬如侧把银壶有“三平”原则,壶嘴、壶口与壶把顶部应呈三平,或虽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稳重,唯把顶略高,这是为了出水的时候断水利落,出水优雅。
精华部分是壶的工艺。这也是整把壶的“灵魂”所在,是制作者的思想设计与传承技艺的完美融合。
高浮雕在金银细錾刻工艺中是一门高阶工艺。
这门工艺的复杂性在于,多维度的錾刻,呈现高于表面的立体感。
高浮雕在錾刻的时候需要上胶定型,以便錾刀在银面上錾刻纹路。
工艺越精细,需要上胶脱胶的次数越多,工序也就越复杂。
反复多次的錾刻,会使银面越来越薄,制作时难度升级,非常考验工匠的技术。
这种工艺做成壶以后有个特殊性,一壶成两面画。外面一幅画,壶里面还有一幅画。
很多厂家为了图省事,只上一两次胶,这就会导致刻的纹路不精,做出来的线条粗糙,只能做个大概的形状。
工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深度,也在于创新。
Part4.看年份与制作者
到达这个层面,就不仅是挑普通的实用银壶,而是挑选收藏艺术品了。
主要是看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自不必说,看年份。一把有年份的老银壶,价格自是不菲。但在入手的时候要注意,谨防“鱼目混珠”。
人文价值,看工匠师。在业界德高望重的银壶大师,工艺技术在专业领域得到认可,身价所在,自然有光环加持。
造诣越深,资历越老的工匠师,其作品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潜在升值空间自然更高。
古代银器怎么鉴别
由于黄金、白银的市场价格十分透明,甚至在世界各地银行的挂牌价格是统一的,而且随时可以兑现,这是其它艺术品收藏品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无机可乘,无漏可捡,只能按部就班老老实实随着市场行情操作。古代金银器即有上述属性,但又有至少两个不确定因素:一、成色:古代金银器大多为K金(混金),含金量60%-93%之间;二、断代:它本身包含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如何考量,这就给我们收藏者无限的操作空间,可浮动的价值,大大超过其黄金白银的本身价值,甚至可在负值直到高出十几倍、几十倍价值之间动荡,给予我们无限的捡漏机会及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但切记,收藏投资古代金银器,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奢侈收藏。古代 1、看颜色 黄金饰品的成色(含金量)不同,呈现的颜色也不同,黄金以赤黄色为佳,成色在95%以上;正黄色的成色在80%左右,青黄色的在70%左右,黄白略带灰色的在50%左右,俗话说:七青八黄九五赤,黄白带灰对半金,而古代金器的成色一般在60%——95%左右,除早期的金饰品含量较高外,其余均在80%左右,主要是为了提高其硬度,便于錾刻、加工。 2、试金石 用雨花石或硅质岩石,放在鹅血或鹅汤里煮一下,则成了黑色试金石,把金在上面一划,在划痕上用酸点试,无反应系黄金,有气体或划痕消失则是其它金属,然后平看色、斜看光、细听声,即可识别出成色。如金中含银多,在试金石上呈青色,性软;含铜多则硬,在试金石上一划则发声,如有标准金牌,与划痕一比立见分明,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及金店都使用试金石法,这种方法即简便又准确,误差仅千分之五,与现代X莹光分析法的结果不相上下。 3、硝酸法 是根据黄金耐腐蚀的特性,利用化学试剂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一般以硝酸作为试剂。具体方法是:用玻璃棒沾上少许的硝酸,然后轻轻地涂抹到器物上,如果是黄金,就面无改色,安然无恙。这种点硝酸法常常与试金石法结合使用,将硝酸滴在试金石的金痕上,然后观察金痕的变化,据此能清楚地辨别黄金的真伪与成色的高低。如是纯金制品,无气泡,不冒烟。如是混金,就根据其反应大小及颜色变化对含金量做一个大致判断,需要较多的实践经验。 我国古代的金店大多使用过这种方法,现美国大部分银行和金店都使用试金石,并配备了一套已知含金量的标准对牌作参照。 以上所述的火烧和酸滴的方法,是鉴别金银器的最有效的方法,准确度很高,但同时对金银器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4、试硬度 纯金的硬度为摩氏2.8,银的硬度为摩氏2.7,同样用手“扳”也是个重要的方法,我们都知道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克黄金可以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金丝;可锤炼成厚度仅为0.23纳米的金箔。黄金纯度越高,质地就越软,因此,黄金制品一般易变不易断,假的就易断不易变,如果用牙咬,就会在金面上留下印痕。用一根普通的大头针,也可轻易地划出凹痕,一件金质器物,拿在手中,如果在薄弱处或细小处,用手指轻轻扳动,就能觉察到柔软的质感。而铜只留下划痕,无凹痕。 如果黄金中加入了其它杂质,那就没有这种性质了。比如加入了铝或铁、银之类的,不是变得硬脆易断,就是成色有大的改变。 5、火烧试验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纯金放入火中烧红,取出来后颜色不变。根据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的属性,可进行烧试。如果取出来之后颜色有改变,那肯定有杂质。 6、掂重量、听声音 掂重量试轻重:黄金的比重为每立方厘米19.3克,远大于银、铜、锌、铅、镍等金属。如体积相同,黄金比白银重40%以上,比铜重1.2倍。据检验测定,一块约火柴盒见方的黄金,重量就有1斤多。故民间有“寸金寸金,一寸见方,即为一斤”的说法。拿到一块黄金,先用手掂试一下,看其体积的大小是否与重量相符。如发现体积大而重量轻时,就应怀疑是伪造的。 听音韵与看强力:根据高色黄金无声无韵无弹力的特点,向硬处抛掷,发出噗嗒嗒的声音,无弹力;混金有声有韵有弹力,声音越尖、弹力越大、成色就越低,甚至有可能是假金。
采纳哦
为什么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金银器都那么好看?
大火的背后,是精致考究的服化道。从早餐的水盆羊肉,到华丽的大唐服饰和精致的妆容样式,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仿佛让我们离大唐更近一步。
▲图片截选自网络
相信通过电视剧呢,很多人已经了解到,在唐代,金器一般只有皇家享用,贵族会使用银器。这些小的杯碗茶盏都体现着唐代的一个制作工艺和水平。电视剧中也提到了,有一批能体现大唐最高制作工艺的金银器被埋藏在一个叫何家村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有的藏品,做工是非常精细完美的!不信的小伙伴可以去陕西 历史 博物馆专门看一下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大唐遗宝展。
▲何家村出土鸳鸯莲瓣纹金碗,图片源自陕西 历史 博物馆官网
在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批唐代金银器,数量多,种类丰富,文物等级高,制作工艺精湛。想知道这些金银器为什么这么美么?这跟紧致的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分割不开吧~精致的工艺手法延续传承下来,都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美和艺术。
▲聚宝盆(光绪年),图源自黄河盛典官网
金银是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属之一,有着美丽天然的光泽。由于它耐腐蚀,硬度适中,并且本身具有很好的一个延展性,所以自古以来就收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权利、等级与财富的象征。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发展下来,常见的制作工艺手法有捶揲、模范浇铸、焊接、切削、抛光等。
▲模范浇铸法货泉 (王莽时期),图片源自黄河盛典官网
捶揲
捶揲是绝大多数器物成型前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其方法是先捶打金银板片,使之逐渐延伸展开成片状,再置于模具中打成所需的器形。
模范浇铸
是仿照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先按需要制作的器形制模翻范,然后把黄金/银/铜等金属熔成液态,倒入范中,冷却后成型,即制成。
焊接
把器物的部件、纹饰等部分与器身链接成整体的一种工艺,通过加热使焊药融化,把主体与部分链接牢固。
錾刻
是在器物成型后,对其表面进行装饰的工艺,用小锤捶打各种纹理大小不同的錾刀或錾头,使之在器物的表面留下錾痕,从而形成装饰纹样。
鎏金
是指将黄金和水银按照一比七的比例熔成金泥后,涂抹在器物的表面,水银易挥发,遇热蒸发后,金留存于器物表面,起到更好的装饰作用。
掐丝
将黄金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出所需要的花纹,在焊接在器物表面。
镂空
用坚利的工具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图案,也称之为透雕。
抛光
金银器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用切削、锉磨和擦拭等方法除去器物表面的毛糙部分。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看过古装剧的朋友都知道,剧中的各种器具无论是造型,还是品相都制作的相当精细,与现代 科技 下的别无二致,其实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那么我就想问了.在古代,人类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能做出过么精细而又漂亮的用具吗?这是在拍戏时导演的有意安排,还是时光的穿越,如果是无知所为,可以到博物馆去看一看,对吧.别这样忽悠观众了,一部剧中细节很重要,也许就是你的这一行为,影响了原本很好的一部剧,给观众们留下深深的遗憾,
因为这部电视剧是斥资六亿精心制作的,衣服饰品这些细节处理的都很好。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那么古代银器收藏有什么知识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银器收藏知识,一起来看看。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价值
银器与其他工艺品一样,同样存在鉴定真伪的问题。银器是用贵金属银制成的,尽管所用材质纯度不一,但必是用含银80%左右的材质制成。从历史地位上来看,银器的价值随着生产国家和地区、生产年代、生产者、拥有者及用途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从品相来看,银器的品位完整程度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银器的标识。中国传统银器自古手工制作,没有商标概念,除了极少数工匠作坊外,大部分不刻名号。在宋以后的银器上开始有印记,银器上的印记多为中国文字“纹银”、“足纹”、“足银”等字样。凡是带有此印记的均为纯银器。其次,银器上还常有银楼、银匠等名款,然而有些非银器上也打有“足纹”、“足银”字样,但字体极不规范。这是制假者造的假款,往往打在铜镀银器上,此点特别值得注意。
欧洲银器则大多刻有生产厂家的铭徽,也有一部分会刻上生产年号、工匠名字和器物名称。据了解,英国是最早由国王设定银器监督制作组织的,每件银器都带有作坊和年代标识。同时,这种监管和标识为银器的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鉴别标准。
同时,藏家收藏老银器最好是成套收藏,比如银手镯、筷子、耳环等必须成对收藏,银器具如茶杯、茶壶、茶盘等必须成套收藏,像少数民族的银饰品,包括项链、手镯、耳环、头饰等等,成套收藏的价值大于单件收藏的价值。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鉴别方法
1、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作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2、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3、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4、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方法
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金银是人类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不但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光泽,而且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的特点。金银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宜于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
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再加上金银器的制造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质地的器物,金银器的作伪现象要少得多。一般伪造金银器最常见的是在材料质地上作假,如以铜、铅、锡等冒充金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日前的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勺、杯等金器,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的银和微量铜;浙江龙游县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酒液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
除材料质地作假外,古玩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古代金银器的复仿制品。一般说来,复制品均按出土实物进行复制,其外形、纹饰与原器酷似,很容易迷惑收藏者。若非对原器相当熟悉并进行反复揣摩,很难识别其真面目。仿制品的形制和装饰花纹一般都有所依据,但仿制时大多经过改形或改绘,然后拼凑成型的器物。这两类器物的制作水平都很高,但是只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历代金银器的资料、各时代金银器的器形特点装饰特点及制作工艺,然后对器物逐项观察分析、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破绽和漏洞,最终判明其真伪。
关于时代鉴定,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金银器物,由于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地层关系以及其他伴出物,其时代或时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那些非正规考古发掘发现的金银器和传世品的时代,则只能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鉴赏与收藏金银器,除了必须掌握并熟知各个时代器物的形制特点、装饰风格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保养常识,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金银器藏品的人来说,保养知识更是不可缺少。
相比其它金属质地的器物,金银质地偏软,在鉴赏把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挤压、碰撞或接触坚硬物体,以防止磨蚀表面或使器物变形损坏。金银质地虽软,但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特别是金,不易氧化,耐腐蚀性强,如果单独把它放在盐酸、硝酸或硫酸中,都能安然无恙,保持颜色不变,这一点是其它金属质地器物所无法相比的,如铜制品只要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金银制品可以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成为传世之宝。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尤其是银器。这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它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原因,则是古代银器银的纯度不高,含有一定成分的铜银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表面上形成铜锈覆盖层。不过,经过除锈垢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器物的本来面目。
与金相比,银的防腐蚀性能则稍差,使银器的保养难度也相对比金器大一些。潮湿的环境、硫化氢和硫化物都会使银器表面氧化,使其色泽由白亮转变为灰或黑色,因此,银器的养护重点在于防止氧化、保持光亮。在这方面,人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保持器物的干燥,存放在没有含硫和烟气的房间内(远离暖气),以免硫化(俗称氧化)变黑。其次,金银制品长期摆放后定期用擦银粉擦拭,也可防氧化。第三,如果银器表面氧化,可将洗净的金银器浸入加有铝箔或铝片、温度约78度的盐水或苏打水中1—3分钟,也可用海绵或纯棉布涂上光亮剂干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温水加普通洗洁精清洗(所有金银产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强酸类去污粉等化学剂漂洗),并用清水过清,待晾干后,用干布沾少许擦银粉将有污渍的地方擦拭干净,既可保持光洁,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镀金银器也会因不小心使用、经常碰撞或刮磨,使镀金的部分脱落及失去光泽。对此,可试用一只蛋白,用打蛋器发打致微微起泡状态,然后用温水将器物清洗干净,并且抹干,用毛笔蘸上少许蛋白,轻轻在镀金部分拭擦,这样镀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泽,并且不容易脱落。
今年银元品种中最火、涨幅最大的龙洋“造总”,要如何辨别品相和价格?
其实需要从细节上没有瑕疵他的价格就会高,总会有一些商家盲目的去收藏钱币,但是自己不会鉴别总是碰到假的。
收藏家对银币的青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制作精巧、观赏性强,二是品种多、选择余地大,三是历史短、容易上手、加上产量少,清末战争频繁,导致银币损失非常严重,这三点对收藏家来说很重要。我们可以从研究一下收藏钱币可以分纸币、金银纪念币和古币,银元一直是古币的热点,因为银器材料珍贵,艺术价值高。
同时银币的产量远远低于民国时期的古币和纸币。除了晚清和民国战争不断的因素外,一些较为珍贵的银币也很少见。据悉,2003年《元大都》的签约版仅为8万元,但目前已达到约八十多万元-甚至两百万元。分析称,江南龙阳、袁大头和孙中山的开国纪念币都是银元中最受欢迎的品种。目前很多高仿词都不好看。旧的银元字符通常更生动。
像流水一样写字不会引起任何尴尬的字眼。但高晓松模仿这个地方到位,但那个地方不到位,也就是说,总有漏洞。如果我看龙阳,我主要看龙鳞,它们是凹的还是凸的,它们有没有明亮的眼睛。我要特别注意龙牙、龙须、龙宇的细节。现在有一本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在看银元的时候,也要看细节。
不得不说一下现在的高仿的方面肯定做得很好,但是一般会忽略细节,我认为这与现代人的浮躁有很大关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