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结婚习俗
费县那边结婚的费用都是男方出,无论是结婚还是订婚,
亲迎
迎娶礼仪,通常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亦称红总,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所以,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结婚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父母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父母、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晚上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让他们在第二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然后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迎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大娶”,多为有钱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的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多数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启程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同时,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拜父母,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天的清晨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的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婚后第三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通常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荣华富贵之意。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遇夏天出嫁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据说是为了表示“儿女厚实”。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不少人家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然后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习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相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抬着酒菜,供“ 饭”用。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青龙帖。胶东有的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后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
拜堂合卺
花轿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许多地区这时还要“燎轿”,或者“燎车”,由两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手持麻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轿或车对头燎3次。在临清,花轿落地,婆母上前送上红纸包的织布机“剩花子”,要新娘抱持,表示婆媳共同纺织。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新娘下轿前,一般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有夫的妇女掀开轿帘。泰安一带是先由两个姑娘“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上轿鞋里,新娘手捧手盒,踏着一块蒙有红布的大方糕走下轿来。鄄城是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拿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新娘手里,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的意思。有的地方,下轿前要用熨斗盛火炭烤烤新娘的脚;有的地方轿内放一把斧头,婆婆要去“兜福”,新娘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新娘头盖蒙头红子,由两个有夫的女人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有的左右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来到大门口。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二门口放一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生活红火、旺盛。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驱邪。有些地方还同时撒火烧和饽饽,人们争抢为乐。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新娘被送进洞房后,有的挑盖头,喝下轿面,有的开脸、冠戴,重新梳妆,然后踩着糕或者石板等上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邹平则称“坐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日照地方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共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小饭”,并且将一部分水饺放在床下,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俗信孩子吃了这种饺子好养。微山县是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新郎在白天不可进洞房,俗以为白天进了洞房,将一生惧内。到夜晚,客散之后,由一对未婚姑娘陪送至洞房,到洞房后,一个姑娘代为点灯,另一个诵吉语:“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大姐来点灯。床上坐的是花大嫂,进门来的是俊相公。花大嫂,俊相公,一条枕头俩顽童。”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最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
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些人称为喜郎,唱的多是颂辞,无固定格式,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
月儿弯弯照九州,
里挂红灯外挂绸,
今日黄道吉星照,
花轿抬到大门口。
大门口,铺红毡,
又吹喇叭又放鞭,
旗锣伞扇两边站,
新娘下轿贵人搀。
顶红袱,穿红衫,
柽子酒壶拿两边,
贵人搀着新娘走,
迈过石头迈马鞍。
进大门,喜气添,
进二门,保平安,
一走走到当院里,
八仙桌上摆的全:
一斗粮,一杆秤,
三支箭,一张弓,
又烧高香又摆供,
敬着天地老祖宗。
新娘来到当院里,
叫来新郎拜天地。
一拜喜天,二拜喜地,
三拜公婆都满意,
四拜四季大发财,
五拜五福临门第,
六拜六六大顺利,
七拜七星大紫气,
八拜八仙来贺喜,
九拜九赐大加官,
十拜事事都如意。
……
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然后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休息等赏去了。管事的要赶紧将“钱串子”拾起来,开给赏钱,管他一顿饭,才能把他打发走。
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制钱不能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有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互相布菜,甚至互相喂菜等。饮过交杯酒后,在威海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这时,小姑和婆婆也登场了。先是小姑将一新的尿盆放到床下,大声念道:“撂小盆,撂小盆,等到来年抱小侄。”婆婆则将一木墩放到床下,也念道:“撂木墩,撂木墩,等到来年抱孙子。”接下来吃长寿面,在场的人为了凑热闹也都去抢着吃。有的地方喝完交心酒后,夫妻二人下床去抬尿罐,谓之抬聚宝盆,婆婆在洞房内把门关上,由新娘叫门,婆婆问:“是谁,抬的什么?”答以“您媳妇和您儿,抬的是聚宝盆”,然后开门放行。
山东各地的生育礼俗(1):祈孕求子
山东的种种保育习俗反映了人们要生儿育女、要儿女健 健康 康长大成人的良好愿望,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和不同程度的男尊女卑观念。 历史 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使得不少传统生育礼俗在很大程度上消失或出现变异,与此同时,新的风俗也在出现,人们依然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
本文将分为多期予以发布,为便于连贯阅读欣赏,敬请关注收藏。
一、祈孕求子
生育对于 社会 、家族、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性,使得生儿育女成为人们的普遍渴望。传统山东人认为“早生孩子早得济”。山东俗语说“当年媳妇当年孩儿,当年没有等三年儿”。所以三年没有生育孩子的人家,往往会采取一些约定俗成的方法来祈求怀孕。从总体上来看,祈子习俗要远远多于祈女习俗。
(一)婚前祈孕求子
在传统 社会 ,择偶开始之时就往往包含了祈子的内容。男方会找算命先生算出女方是什么命,若两人命相不和,不利于后代繁衍,这门婚事也就以失败而告终。菏泽市巨野县高坊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订婚仪式中,男方会给女方一些小孩的衣服,以盼早日生儿育女。
通过准备结婚用品体现祈孕求子心理。 通行山东全境的新娘陪送嫁妆中,往往要放一定数量的红枣、栗子、莲子、桂圆、染红的花生等物,其寓意就是早(枣)立子(栗子)、连(莲子)生(花生)子,还要儿女双全,花着生。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是在被子里缝上枣、栗子。在放这些东西时,老人们会唱一些歌谣,如“一把栗子两把枣,闺女小子往家跑”等。枣和栗子代表“早早立子”。淄博桓台地区,男家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缝“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潍坊昌邑一带,也是将枣、栗子、花生等东西缝进被子里。日照五莲一带,女方娘家则在陪嫁被褥的四角钉上成串的枣、栗子和染成红色的花生。临沂沂水一带,男家在婚前几个月缝一定数量的被褥,也是在四个角上缀栗子和染红的带壳花生。
济南一带,娘家在闺女出嫁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秸、一对豆秸,枣、栗子、花生寓意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秸、豆秸意为“押上一对芝麻(豆)秸儿,生个孩子好做官儿”。而嫁妆中的绣花被、绣花枕头上,除了绣上鸳鸯戏水,还要绣上莲花荷叶,象征连年多子;绣上石榴,表示多子多孙。
临沂一带,婚礼用品中少不了筷子一扎,筷子谐音“快子”,也是早生孩子的意思。
结婚前的铺房习俗体现祈孕求子心理。 沂蒙山区,铺床的人须是上有父母、中有妻室、下有儿女的大伯或叔公,铺床时,床上先铺高粱秸,根要向东,然后再铺豆秸、黄草或者麦穰。泰安地区,铺床的多是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前菜园村,铺床时除了铺上高粱秸秆、豆秸秆外,还要放上大葱和蒿等,俗信铺高粱秸,生子长得高;“铺豆荚,生秀才”;铺大葱,生子聪明;铺蒿,生子好等等。在东明县马头镇柳元村,铺床时要在床下压一把豆秸和一根火棍,俗信火棍头朝南,结婚后头胎就生男孩。在泰安地区,铺床时多在床四角放上枣、花生和栗子。
淄博淄川一带,由新郎的一个哥哥铺床,所谓“大伯哥铺床,儿女一大帮”。床上要铺高粱茬子、芝麻秸、豆秸等,歌谣说“放上高粱茬子,生个带把子”“放上芝麻秸儿,辈辈出大官儿”“放上豆秸,辈辈出秀才”。届时,新郎、新娘还要共同填枕头(两个),长辈们会教他们说“一填金,二填银,三填儿女一大群”等诸如此类的吉祥话。
在冠县东古城镇陈井村,结婚前一天的晚上,婆家嫂子要用新扫帚扫新床,边扫嘴里边念歌谣:“东头扫,西头扫,扫的孩子满地跑;东头偎,西头偎,偎的孩子一大堆。”
在日照虎山镇,由近亲属小辈男孩滚床,有“左滚滚,右滚滚,来年有个小儿郎”之歌谣。临沂一带,也有让小男孩滚床的习惯。滚完床之后,还要把栗子、枣、花生撒在上面,叫作“撒床”,也叫“撒帐”,山东各地均风行此俗。
德州禹城一带,讲究新床先由公爹(无公爹者由大伯哥代替)住一宿,有所谓“公爹压新房,儿女一大帮”的说法。东营市广饶县城郊一带,要找同辈中的哥哥在床上睡一晚,叫作“压床”,俗话说:“大伯哥压床,儿女成行。”在东明县马头镇柳元村,是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压床,即先让其睡几晚,如果他们尿到新床上,那么婚后头胎就会生男孩。德州一带,结婚前一天晚上,要选一个祖父母、父母俱全的全福童男子陪新郎官睡在新床上“压床”,为的是早生贵子。第二天早上醒来,压床的童男要讨枣子汤喝。枣子汤端来后,要用筷子而不能用勺子,图的是“早子”(“枣子”谐音“早子”)和“快子”(“筷子”谐音“快子”)。
另外在洞房的布置上,也多透露着生儿育女尤其是生男孩的愿望 ,如婚娶之家多贴“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之类的喜联;窗户要糊红纸,并贴上“榴开百子”等窗花,屋内墙上还贴有“百子图”“吉庆有余”等字画。
(二)婚礼仪式中的祈孕求子
在婚礼仪式习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祈孕祈子习俗。济南一带,去迎娶新娘的人要选择“全福人”,即父母双全、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的妇女,为的是将福气和生育能力从全福人之手传递到新人身上。新人出门上轿之前,先用蜡烛“照轿”,一方面有驱除邪气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将火种带到婆家去接种之意。烟台一带,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会有人端上两碗汤、两碗未完全煮熟的饺子。汤里有枣、桂圆、莲子,意为“早生贵子”。吃饺子时,会有人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回答“生”。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女子从娘家带着枣、花生、芋头等物品到婆婆家,闹洞房之后分给众人吃。在鲁南、鲁西南地区,嫁女要陪送一只老母鸡,除喻吉(鸡)利、大吉大利外,还希望这只母鸡当天就下蛋。嘉祥县金屯镇红屯村,要在新娘坐的轿子里放上一个铜火炉,里面装一点炭火,表示新娘是带着火种到婆家去传种的。淄博市临淄区,迎亲者要偷偷地把女方家的一双筷子带回来,其意为“快子”。潍坊地区也有类似的习俗,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新郎临走也要带走筷子。
沾化一带,新娘下轿时,脚不许沾地,众人须以麻袋(或是布袋、席、蒲团之类)铺在地上。一对新人前男后女地走在麻袋上,众人要传递着麻袋,一个袋一个袋地接着铺。铺袋的人都喊着:“传代,传代。”此俗意为传宗接代。潍坊一带,新郎新娘手执红绿牵巾往洞房而去的路上也要铺上几只麻袋。
济宁、滨州、淄博、泰安等地,新娘进门前,都要在门上红砖下压一双筷子,寓意“快子”。新娘向院内走的过程中,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栗子、红枣,花生等,寓意“早立子”。
日照、栖霞等地,在新娘进入洞房之前,由管家、轿夫或木匠在门上钉钉挂门帘,边挂边唱喜歌:“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新娘进洞房跨过屋前的滴水檐时,要一步迈过去,否则“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十二年后才能生孩子。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新人入洞房时,老人们会唱起歌谣:“三把金,二把银,家有聚宝盆。坐着墩,好抱孙……”
另外,山东各地较为普遍的“填枕头”习俗,也多带有祈孕求子的含义。如东营市广饶县城郊一带,在款待宾客之后“填枕头”,即给空枕头套头塞上麦秆之类,并说祝贺语“这头填,那头填,养活孩子做状元”等。潍坊昌乐一带,新娘用新麦秸填两个枕头并捆在一起,让新郎背着,新娘边拍边说:“噢,乖,不哭,不哭。”然后由爷爷、奶奶一人抱一个,在新床上滚来滚去,称为“滚孙子”。
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需请儿孙俱全的老人喂新人吃面,这也暗示了一对新人将来会儿孙满堂的意思。日照五莲一带,通常会让新郎吃荷包鸡蛋,新娘吃饺子,代表生男孩。临沂一带,有的地方新人要喝莲子汤,取“连生贵子”之意。苍山县贾庄乡,新娘子要在新房吃一枚煮鸡蛋,第一口咬得越深越好,“一口咬到白,明年抱小侄;一口咬到黄,一年一个状元郎”。桓台、青州、济宁市任城区等地,新娘要吃未全煮熟的面条、饺子(青州一带称“子孙饺子”),在被问“生不生”时,回答“生”,讨口彩,寄托早生孩子的愿望。威海一带,新郎、新娘喝过交杯酒后,要吃一碗海蛎子和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
在日照虎山镇,新婚之夜小姑子要给嫂子端尿盆,要说“俺给嫂端尿盆儿,来年抱个侄儿”。青州、沂水一带,则是由小叔子端尿盆,边走边说:“夫妇永好,来年抱个大小子。”临沂一带,小姑子则是给嫂子送新盆,叫作“姑送盆儿,早抱侄儿”。此外,新娘的婆婆把一截树墩子放到新房床底下,意思是“奶奶送墩子,早早抱孙子”。在沂蒙山区,新娘的婆婆会将两个葱白绑在一起放在枕头下,还须放上一根荆条,以预示将来会生一对白白胖胖的娃且很听话。
此外,在开脸、烧床公床母等婚仪中,也充满着祈子的喜庆气氛。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结婚仪式中有开脸的习俗,当地叫“绞脸”,是利用两股线缠绞的方式对额部鬓角进行修饰。绞脸时唱绞脸歌:“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枣庄山亭区红山峪村、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上蔡庄村、巨野县高坊村,也有此俗。青岛市黄岛区法家园村,有烧床公床母的婚仪。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老人们会多烧上两把火,使炕头热乎乎的,祈求早早抱到孙子。
(三)婚后祈孕求子
产生于婚嫁中的祈子习俗,多带有一定的庆贺、祝愿成分,而婚后、久婚不育或只育女孩未生男孩的祈子,便带有强烈的求嗣欲望。山东一带,祈孕求子的方法很多,其中拴娃娃、押子等相对普遍,此外还有舍饭、求槐、讨喜蛋、供张仙等形式。
1.拴娃娃
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抱孩子”“叩儿”等,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各地十分流行,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不乏信奉者。拴娃娃一般都去泰山的碧霞元君祠、斗母宫、王母池和各地的白衣庵、子孙堂、张仙庙、奶奶庙、土地庙等地。参求的通常是送子观音、送子奶奶、张仙和送生娘娘等神祇。
泰山上的碧霞元君是人们普遍信奉的送生娘娘,每年去祈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通常由庙中的道士主持祈孕求子仪式。先在神案上取一个泥娃娃交给道士,道士祈祷一番后,用红线系着铜钱拴在娃娃的脖子上。此后,再拿着娃娃用铜钱去敲神前的铜磬,为孩子起名。祈子者将娃娃带回家后,要藏在卧室的某个地方,据说这样不久就能怀孕了。
更多的人是在当地的庙中拴娃娃。过去定陶一带,农历三月初三或三月二十六日,不育妇女手拿一系有铜钱的红绳到送子奶奶庙或当地的仿山庙会拜送子奶奶,口里念叨:“梳头洗脸到庙堂,双膝跪在地当央,烧香磕头祈神灵,赐给俺家一儿郎。”然后给婴儿起一乳名,将手中拿的红绳系在送子奶奶身上众多泥娃娃中的一个上面,转身就回,边走边念:“儿啦儿啦跟娘走,咱家可比这里强,堂屋住的你奶奶,西屋便是咱的房;等到我儿出世后,奶奶照看娘喂养;舅舅给你买玩意儿,爹娘给你买衣裳。”进家门后,就将红绳系在桌子腿上,俗称为“久居立业”。菏泽一带,则在拴了娃娃后,还要抠泥娃娃身上的一点干土,回家时也要念叨:“儿啦儿啦跟娘走,饿了给你买碗饭,渴了给你买碗粥,别向别处去,跟娘回家走。”到家后,要将泥娃娃土和水吞服掉。临清一带城区多是在农历正月十六,农村则多在农历四月初八去庙中拴娃娃。当天,祈子者到奶奶庙中跪乞,而后用红线拴住泥娃娃的脖子,嘴里念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祷念完后,用红包袱将泥娃娃包好抱回家,还要一天三次供饭。德州一带,人们在娘娘庙求子时,须将自带的玩具小男孩供奉于灵位前。烧香祈祷后趁人不备,裹起就跑,回家后就能得孕。但如果被人看见,那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就会被吓跑,人们的愿望也就不能实现了。求得的瓷娃娃要锁在一个隐蔽的箱子里,直到产下的孩子结婚后才能拿出。胶州一带,多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拴娃娃,第二天由庙里的和尚将其送回家中,安放在床头墙上的洞里,也要一天三顿供应水饭。如果生了孩子,就把泥娃娃砌到墙里。滕州一带则是到尼姑庵中施舍一定的钱财,并与尼姑结为干亲,由尼姑用红带拴一泥娃娃,或者拴一块石头,并取个名字,然后祈子者将其揣在怀中,一路喊着刚取的名字回家。广饶县城郊一带常去云门山(青州界内)求子,把一条红绳挂在树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包袱包着抱回来。博兴县陈户镇东寨村,要将拴回的娃娃放在床上的褥子下面,一百天内不能扫床。
聊城一带,庙里供奉的送生娘娘神龛旁边有木刻楹联,上写“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尔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娘娘属下还有一个“送生哥哥”,他肩背一个布褡子,里面装满了泥娃娃,俗传他是听娘娘的命令,负责送孩子的。神像的供桌上摆有很多带着红兜兜、光屁股的泥娃娃。来拴娃娃的女人,到庙里交上喜钱,烧香磕头,祷祝一番,就可以从众多的泥娃娃中挑选一个,就算是把娃娃拴来了。
2.押子
押子,又称“压子”,谐音“压枝”,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祈子仪式。求子者来到有庙会的山林中,在柏树或松树的树枝杈上放一块石头以祈求生子。泰山前后的斗母宫、碧霞祠或者济南的灵岩寺周围的一些松树或柏树,几乎棵棵上面都夹有石头,由此可见押子习俗的 历史 久远。
3.舍饭
通常在每年的腊八日进行。求子者把平日积累的米做成粥饭施舍给贫困的人。滕州、台儿庄一带在做粥时念叨:“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饭做好后,就抬到街上施舍。除了舍饭外,那些无子的夫妇或者吃斋念佛,或者做其他一些善事,比如铺路修桥、扶老济贫、热天施舍茶水、寒冬施舍衣服等等。总之,是要积累“阴功”,以求早生贵子。
4.其他祈孕求子习俗
除了拴娃娃、押子和舍饭外,山东各地还有一些其他的祈孕求子习俗。济南、宁阳一带,没有生育的人家抱养别人家的孩子,认为这样可以令自己怀孕生子,分别称为“借子”“带孩”。
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前菜园村,求子者在大年三十晚上手持一把麦秸秆燃着,边往家里走边说:“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吃饺子。”博兴县陈户镇王店村,求子者家中的两个老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拿竹耙子到村头的大路边,边耧边说:“白闺女,黑小子,都来俺家吃饺子。来了没有?”另外一个人便说:“来了。”如此连说三遍。最后在竹耙子耧过的地方摸一块石头,或是砖头,或是土块都行。如果摸到的是石头或者是砖头,那便预示着会生一个男孩;如果摸一块土块,便预示着会生一个女孩。来去都不能回头,遇上人也不能说话。回到家,要把摸回来的石头、砖块或土块放在儿媳的被窝里。大年初一早晨,儿媳妇在被窝里吃完了饭,才能起床。曲阜一带,除夕夜由婆婆到屋外摸一块石头藏在儿媳妇铺下,或者元宵节悄悄地端邻居家的面灯给儿媳妇煮了吃,认为都能令不孕的妇女怀孕。邹城一带,正月十五让未孕的媳妇偷吃面灯时,很多人喜欢吃姓刘和姓戴人家门前的灯,谐音“留”“带”,有“留住孩子”“带上孩子”的意思,所谓:“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闺女叫灯哥,有了小子叫灯成。”另外,邹城一带的妇女常在“子孙石”前烧香还愿。微山一带的不孕妇女过年时在村口呼唤“黑毛妮,黄毛小,都往俺家跑”,以此祈孕。胶东一带有三月三给新媳妇送面燕的习俗,目的也是祈子。
鸡蛋是生育的象征,山东有些地方盛行鸡蛋祈孕的习俗。滕州一带,老人听闻谁家生子,会去为儿媳妇讨一枚红鸡蛋。在除夕夜煮一个溏心蛋给儿媳妇吃。枣庄台儿庄区,大年初一早晨,婆婆会煮三个鸡蛋给不育的媳妇吃,鸡蛋一定不要煮熟。龙口一带,长期不孕的妇女每到大年初一早上,都要躲在屋门后偷偷地吃一个煮鸡蛋。
沂源一带有摸佛牙的习俗。当地有的寺里供有佛牙,祈孕妇女交上钱并虔诚跪拜后,会被寺内主持引入密室,去摸一摸或者看一看佛牙,据说这样可以受孕生育。
有的祈孕求子家庭还在家中供奉送子观音,求她早赐麟儿,甚至有的请风水先生看宅基,看风水,不惜改宅、迁坟、挪门(改变自家大门的方向)以求得一男半女。栖霞市蛇窝泊镇文石村,就有挪门祈子的习俗。
山东地区渴望有男孩的人家,还常常采取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来祈求生男。比如只生育女孩,通常会给女孩起名“望弟”“来弟”“带弟”“换弟”“招弟”“领弟”(希望带来男孩),或者“婷婷”(停住生女孩)等。菏泽一带有让孕妇吃特制鸡蛋的做法。待孕妇怀孕四十天时,取鸡蛋一枚,磕开小口后放入一个鸡腰(肾),用水和面,将鸡蛋整个包起来,用木炭火烧熟,悄悄令孕妇在没人处吃下,以祈求生男孩。(选自山东省民俗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山东无棣的传统习俗和特产
无棣特产
金丝小枣
梭子蟹
渤海黑驴
无棣结婚的一般风俗
1、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门说亲。相亲前双方老人首先对双方的基本条件、年龄属相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一经中意,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相亲。
2、相家
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经媒人沟通,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
1、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媒人上门说亲。相亲前双方老人首先对双方的基本条件、年龄属相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一经中意,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相亲。
2、相家
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经媒人沟通,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筹备宴席,礼金、礼品(一般为“三金”)等,邀请女方家人到男方相家。席间,双方互换喜帖,喜帖用大红纸,上书男老亲家、亲家姓名、排行、正亲家等。
3、择日
双方达到结婚年龄,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谈妥条件后,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选择黄道吉日,确定结婚日期,领取结婚证。黄道吉日由男方提出大体时间,请风水先生提供具体时间。也叫看日子。
4、定聘
结婚前,男方备好聘金、四色礼、上轿红等礼品,写好由男方选择的黄道吉日,送到女方。女方按照男方选定的黄道吉日,准备姑娘出阁。结婚日期已经确定是不能变动的,因有“动一动死公公,挪一挪死婆婆”说法。
5、迎亲
黄道吉日的早上,男方带车队、鼓乐队、到女方迎娶。旧社会骑红马(称大娶)或花轿迎亲(两个花轿迎娶称大娶)。迎亲车队、人员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程序繁多,一是车队到新娘家花车停放也有讲究,花车车头要冲喜神方向(喜神方向由男方请风水先生确定);二是叫门(需掏红包若干,直至女方堵门的满意方能开门);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三是讨喜:新郎叫门,此时新娘之兄妹、晚辈、好友等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意为长长久久;四是男方设宴款待新郎(新郎做主赔位置);五是照相留念;六是求婚(新郎向新娘献花、献歌、下跪、表态等直至新娘满意);七是向父母行大礼;八是由新郎抱新娘上花车,新娘脚不能着地。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以上程序,由男方傧相(也叫拿红毡的)具体负责。
新娘离家也有讲究,一是有新郎偷筷子的习俗,是快生子的意思;二是有泼水的习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也有不让泼水的,意为姑娘永远是娘的小棉袄;
婚礼队伍在迎娶的路上也有讲究,一是路过桥涵需要燃放鞭炮、扔红包;二是遇到新娘要相互交换礼物;三是迎娶队伍往返不走同一条路(意为不重婚);四是路过村庄有拦车讨喜的习俗,这时傧相拿出喜烟、喜糖、分给大家,鼓乐队演奏节目,让大家欣赏;五是一个村有多个结婚的有枪头的习惯(谁第一个下车,谁家今后日子过得好)。
6、婚礼
新娘到新郎家,一是新娘不下车先首先燃放鞭炮;二是接着由新娘的婆婆抄车;三是有接媳妇的负责把新娘接下车;也有的地方要让花车(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四是拜堂,有司仪主持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和夫妻对拜;五是入洞房(由新郎抱着新娘进入洞房)。六是挑盖头,旧社会新娘出嫁盖着红盖头,送入洞房后由新郎用秤杆把盖头挑下来(意为称心如意);七是迈火盆,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的路上有迈火盆的习俗(意为辟邪和红红火火之意)八是撒麸子,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向其身上撒麸子、彩色纸屑、栗子、枣、花生等,取有福、早生贵子、男女花生之意。 九是吃合婚饺子。合婚饺子有娘家准备,数量为新娘年龄一岁一对。
7、送闺女
机关新娘出嫁有伴娘相伴(一般是同学二人)农村有小饭相伴(一般是新娘的年轻嫂子,有儿子的最好);有送客相送(一般是娘家哥二人);另外有两个男童压车(男女双方各一人)。
8、看闺女
早饭后,送客伴娘等娘家客人返回女方后,新娘娘家男女长辈若干人,(数量不等)带着礼品(一般是手巾、火烧、糖方便面等)到女方看闺女。
9、分礼儿
男方前来贺喜的女宾(新娘的长辈和嫂子)给新娘喜钱,然后,将女方带来的礼品分给前来贺喜的女宾和为婚宴服务的有关人员,称为分礼儿。分礼结束,男方设喜宴款待娘家和所有来宾。
10送大饭
晚上,娘家准备酒菜一桌装入食盒,请两名壮年抬着,由娘家兄弟二人送去,由新郎新娘赔餐,一直到深夜。这种风俗主要是保护新娘。
11闹洞房
新郎同学晚辈待送大饭的客人离开后,开始闹洞房。
12洗手、
闹洞房的离开后,新郎全家与新娘用下合婚饺子的饺子汤,同用一盆水洗手,同用一块毛巾擦手。取婚后全家和气和睦之意。
13吃宽心面
宽心面有娘家准备,洗手结束一家人一口吃宽心面,意为宽心之意。
14、祭祖
新婚第二日下午,新婚夫妇在家人的陪同下,到祖坟祭祖。据说这样百年之后,能够入祖坟,否则将成为野鬼,无家可归。
15、回门
结婚三日,娘家父亲将女儿接回娘家。结婚六日娘家娘将女儿送回婆家。农村有这样的说法:“爹接娘送,一辈子不长病”。新婚九日新郎新娘一块回娘家,当天夫妻一块返回婆家,称回门。现在一般是婚后第二天,新娘新郎一块回娘家,当天返回婆家。
16、闹喜
无棣还有闹婆婆公公、闹姑爷的习惯。现在也有闹叔(婶)伯(伯母)哥(嫂)的。来看新娘的人,向新郎的长辈讨喜钱、喜烟、喜酒、喜糖。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把婆婆公公 抹成花脸,也有打夯的。婆婆公公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
17、婚宴
无棣新婚喜宴一般为四盘糕点,四荤、四素、四个大件、八个大碗,也有的外加四盘水果。俗称“八大碗宴席”或馃子圆边席。席间,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哥嫂依次敬酒。
18答谢宴
为感谢亲朋好友对新婚的祝福,新郎新娘的父母分别举行答谢宴。参加宴会的亲朋好友要掏红包。答谢宴一般程序是:新人及父母入场;单位领导致贺词;新郎新娘向父母行大礼、向亲朋好友鞠躬致谢;喝交杯酒;父母及新人敬酒等。
19、婚前准备
一是新郎新娘准备,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盘头”。新娘的盘头是请化妆师完成,主要包括化妆、梳头、披婚纱。旧社会主要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理发、刮脸、着西装革履。旧社会在礼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二是请总管,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贴)对联、喜子;写(下)请柬;备车(轿);请乐队,联系宴席(请厨师);安排红柜(帐房先生)、服务人员、迎亲、送亲、宴客、陪客、录像、照相等等。三是新婚除夕新郎门上还要放一对红砖,砖上裹上红纸,贴上喜子,绑上一双新红筷子,由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在门两边,新娘进门后放在房顶上,据说可以避邪。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总管的能力了。四是行家礼儿,过去(文革前,现在农村也有)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助。有的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礼。五是压炕,新婚除夕晚上新房有父亲(或叔伯)与新郎同住,称压炕。
无棣大山结婚习俗
建国前的无棣婚礼习俗(2011-11-03 09:36:23) 无棣人文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男女“授受不亲”,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才能“结连理”,“通二姓之好”。在无棣,正常的汉族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程序。
通媒
在封建社会,男到十五六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在无棣县部分乡村也有在儿童年龄定亲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求媒”。在纳彩过程中,男女互不相见,只凭媒妁巧言说合,再求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处方可定亲。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
通媒过后为定亲。男女双方应允,各写柬帖,注明三代、籍贯、行次、年庚等。男家备好彩礼,同柬帖一并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回帖为定婚依据,俗称“换号”、“下礼”。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
定亲后,男方择定迎亲吉日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男方便另选吉日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上下轿方向及禁忌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
送婚帖后,男女双方各做婚礼准备。女方置办嫁妆,待嫁女子闭门不出,谓之“藏秀”。男方在婚期的前两天,备彩礼,以食盒盛之由专人送至女方,叫“催礼”,同时男方乡里本族人等凑集起来帮忙,俗名“上差”,荐一人为“总裁”,操办喜事。至迎亲的前一天晚上,新婿谒家庙,拜同族长辈,并有吹鼓手奏乐,俗称“演礼”。第二天,男方按既定时辰抬轿子到女方迎娶。
迎亲
迎亲是婚礼的重头戏,俗称“办喜事”,有“大娶”、“小娶”之分。大娶两乘轿,官轿和花轿,胸佩大红花、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新郎官乘官轿在先,花轿在后,是为新娘子备用的。去迎亲时,一幼童乘坐花轿,俗称“压轿”,归来时压轿的幼童与女方压艳房车的幼童同车而回;“大娶”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即男方备花轿一乘,将新媳妇抬来。
待嫁女在出嫁前两天要少喝少吃,出嫁之日早起,梳妆打扮,将辫子折成发髻,穿起上轿红装,等待迎亲轿到。男方迎亲人等来到女家,茶点饭罢便可起轿。嫁女蒙上头红,脚不点地,由舅父或叔伯抱于椅抬入轿内,再由已婚女子两人带果盒、点心、火烧之类同嫁女前往,称之“送小饭”。
轿到男家门口,按照规定方向落轿,同时鞭炮齐鸣。轿前置马鞍、垂布石、红毡,并以红纸包裹贴有双喜字的新砖两块放在马鞍左右,男家接媳妇的二名女宾揭轿帘,另有一女童端传盘,上置年糕一个,将年糕尖取下,令新媳妇攥在于中,谓之“年年高”,有日子越过越好之意。新媳妇下轿,踩鞍,步石,踏红毡,行至庭院,于天地神牌前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红枣、栗子、花生或缝在被角或装入枕头内,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
洞房花烛高照,新婿以秤杆除新媳妇头上红巾,新媳妇坐在炕上,女宾为其梳妆,把发髻改为盘头,叫“上头儿”。随后,新婿新妇同吃“宽心面”、共饮“合卺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的旧俗。与此同时,男方以酒食款待女方送嫁人等,依次招待前来贺喜的新朋好友。是夕,妇家由男宾二人携馔食至婿家,与新妇共餐,谓之“送大饭”。
若娶“回头儿”(再嫁女子)用车拉,不用轿,男方并要起早,跟从同族人若干,谓之“抢亲”,因旧式婚姻制度,结婚的女子必从一而终,不得半路改嫁,如要改嫁,需由再娶的男方以“抢亲”方式迎娶,谓之“被抢”,有“守终不得”之意。
住日子
婚后第三天,新妇谒祖坟,拜诸姑、姊妹及族人,叫做“拜三”。逢双日,娘家爹接新妇返娘家;再逢双日,送新妇至婆家;又置双日,新婚夫妇同至新妇娘家,谓之“回门”。至此,旧式的繁缛婚礼结束。
滨州的风俗民情
吕剧:1870年前后,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惠民地区,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迫使一些农民开始以“艺”来谋生。他们学唱当地流行的乡野小调和“打坐腔”等,以卖唱乞食求取活路。较著名的有博兴县的孙中新、张连信等。稍后,他们又吸收“化妆扬琴”的演唱形式,以“坠琴”和“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渐渐开始扮演人物,表演小故事。接着,形成了几人的乐队伴奏,有了简单的武打等歌舞基础,具备了地方小戏的基本特征,有了吕剧的雏形,为以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小吕剧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生动、活泼的表演特色而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演出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初先后组成了“顺和班”、“义和班”和“庆和班”。至此,吕剧表演基本上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具有10余个角色类型;音乐上形成了“四平”、“二板”、“流水”等基本板式和简单的锣鼓经。小戏剧目日渐繁多,并有了一定的大戏和连台本戏。
1951年底,博兴县人民政府在全县业余剧团的基础上组建“博兴县人民吕剧团”。1958年,该团上调山东省淄博专区,定名为“淄博专区吕剧团”。1961年,又划归惠民专区,改称“惠民专区吕剧团”,现名为滨州市吕剧团。2002年,博兴县吕剧团正式成立。
吕剧以韵味醇浓的唱腔,泼辣地道的方言和极富乡土气息的表演著称,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并造就了一批吕剧表演艺术家和舞台新秀。
清河镇木板年画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是由王姓始祖王画三从天津蓟县经由河北枣强带来清河镇的,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带动了清河镇的其他姓氏年画爱好者(如张氏、樊氏、周氏、纪氏、曹氏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其成为深受鲁北地区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鼎盛时期,画店发展到60多家,流传到高青、博兴、邹平、滨州、阳信、无棣、济阳、商河、章丘、禹城、沧州等地。
清河镇木版年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改进,逐渐演变成木版画的套印方法,它分为起稿、刻版、印黑、套色、施彩等工序。具有立意简明扼要、主题鲜明、寓意深远、造型美观,兼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且线型凝炼流畅,坚实有力或大刀阔斧见长等特点。清河镇木版年画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配色和谐多变,画师们多采用红、黄、绿、兰、紫、粉红等色套印,而且追求乡土风味,韵香味厚,粗犷淳朴。清河镇木版年画在它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影响遍及鲁北,与其它民间,艺术共同构成了该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2006年“清河镇木版年画”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滨州、博兴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色彩主要运用蓝白二色,具有清新明快、纯真朴素、自然和谐、典雅大方的艺术特点。蓝印花布是民间盛行的一种布料,也是博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缝制嫁妆的面料和包裹嫁妆的必用物品。此外,旧时蓝印花布还是一种小康生活的象征。
蓝印花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把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显现出蓝白花纹。染成的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技艺十分独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前,博兴县耿氏家族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还制作一些蓝印花布作品,但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染坊了,传承了千百年的蓝印花布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2009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还有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等。 锅子饼滨州传统名吃。相传此饼乃清末西关一邢姓店家制作,又称邢家锅子饼。先用软面做两个小饼,在熬子上烙黄备用,再用鸡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卷入饼中,稍煎,切成块食。
芝麻酥糖是山东滨州市的传统产品,享誉省外,有70多年的悠久历史,产品是滨城常云銮祖孙三代的家传绝技,有一整套的生产工艺方式,大体分为6步工作法。由当初生产一个花色品种,已发展为菠萝、桔子、桂花、山楂4个不同的风味芝麻酥糖。 惠民短枝红富士系1988年培育而成的红富士苹果短枝型变异新品种,定名为惠富一号。该品种的特点是树体矮小,适宜密植,管理简便,结果早,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一般栽后二年见花,三年结果,四年丰产,平均亩产高达2348.9公斤,为普通红富士的3.5倍。果实大,着色好,品质优,其平均单果重为202.5克,最大单果重达500克以上,果实全面片红,鲜艳美丽,果肉淡黄色,肉质脆而细密,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高达16%以上。果实10月下旬成熟,极耐贮藏,如适当晚采效果更佳。该品种适应性较强,据在全国13个省市的大面积栽培证明,可在全国的各苹果适宜栽培区发展。1991年,山东省科委立项在全省试种,惠民县被省林业厅定为苹果良种繁育基地。林业部将惠民短枝红富士定为“八五”全国重点推广品种。到1994年,惠民县共计繁育短枝红富士良种苗木1.6亿多株,推广到全国13个省市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万亩以上。1996年,惠民短枝红富士苹果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览会上获优秀成果奖,在全省名、特、优果品鉴评会上获金奖。
沾化冬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系滨州特有的晚熟枣类品种。因其果实硕大且因在初冬成熟而又名苹果枣、雁来红、冻枣、冰糖枣,为稀有晚熟的鲜食优良枣种。 单果重25克左右,最大果重45克,近球形,熟前阳面常有红晕,大小不匀,平均重14克,为金丝小枣的3倍。冬枣果皮光亮,呈赭红色,皮薄质脆,落地即可摔裂。其果肉较厚,细嫩多汁,嚼之无渣,浓甜微酸,品味极佳,最宜鲜食,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钾、铁、铜等矿质营养,维生素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00倍,营养极为丰富,被誉为“活维生素丸”、“百果之王”、“天下奇果”。其果核较小,有仁。树势较弱,树姿开展,树冠较小,成龄树高约5米,冠径一般不超过5米,最喜在肥沃深厚的土壤中生长。
长山山药栽培始于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2001年,邹平县长山镇被命名为“中国山药之乡”;2002年,长山山药通过了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长山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其中,洗毛山药在该镇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洗毛山药品质上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无棣县金丝小枣栽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300多年,现有百万亩枣粮间作,其品质、产量居全国之冠,被誉为“中华金丝小枣第一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金丝小枣色泽美观,核小肉丰、金丝绵绵、甘露可口,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素有“百药之引”之称,《本草请联系我们纲目》一书中早有记载,是很好的滋补食品。因其成熟后可拔出金闪闪的长丝,故得此美名。金丝小枣含糖量高达70-80%,富含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具有舒筋活血、散淤生新、开脾润肺、增强肌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功能。金丝小枣可自制成枣茶水,睡前饮用可平稳安眠,而无任何副作用,对身体很有益处,不仅可直接食用,还可加工成蜜枣、枣脯、饮料等多种营养食品。
惠民蜜桃属南方品系,外观艳丽,肉质细腻。果实发育期115-130天,平均单果重257克,最大单果重750克,表面硬度较大,含可溶性固体物12%-15%,耐储运,常温下可储存12-15天。蜜桃生产采用最先进、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市场运作方式,全面推广配方施肥、科学修剪,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分期采摘等最新技术,产出的果品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山东省无公害产品标准。1997年8月11日,该桃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命名为“惠民蜜桃”;1999年4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委员会的品种鉴定,正式命名为“惠民蜜桃”;2000年11月,通过山东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并认定了5000亩无公害惠民蜜桃基地。
张高水杏是生长在特异自然环境的地方特产,个大如桃,皮色鲜艳,脆而酸甜,香味浓郁,清爽可口,营养丰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久负盛名。水杏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高级营养食品和点心佐料,杏仁是贵重的中药材。
黄河五道口大米产于滨城区青田街道,整个水稻产区辖25个自然村,面积达666.67公顷,年产量600万公斤。五道口大米颗粒均匀,腹白纤小,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商品性强,并远销胶东、江淮等地区,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001年经省农业厅检测,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业产品的标准,顺利通过认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