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必备用品有哪些 结婚女方陪嫁清单
一、嫁妆箱
在传统的结婚嫁妆物品清单中,一般娘家人都是要给出嫁的女儿准备一个箱子,叫做"嫁妆箱子",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个,多为红色。据了解,准备的这两个箱子一般会让新娘的兄弟帮忙送到新人的房间,寓意是女方的娘家人很看重这个女儿,虽然出嫁了,但是也不能让别人欺负,有希望男方家要好好待她的意思。在更早的以前,传统的做法是会在嫁妆箱里放上一些床上用品、新娘的衣物等等,都是娘家精心为出嫁的女儿准备的东西。
郑州乐可婚纱摄影工作室
1.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所涵盖的范围就很广了,一般包括套装八件套:脸盆、梳子、牙刷、牙杯、镜子、拖鞋、毛巾、肥皂盒。因为这些都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用品,准备这些东西是表示女儿出嫁了,要带着自己的日常用品到夫家去住了。结合当代的情况来说,就是现在很多新人结婚当天都是在酒店住的,酒店的生活用品新人或许用不惯,所以就需要带着陪嫁箱过去。
2.压箱钱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物件,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压箱钱,一般女方家会在箱子的四个角或者正中央放一些压箱钱给女儿,一般都是给女儿应急用的,或者是说给女儿的一个小金库,让她有一个独立的经济,不至于有时候为了一些金钱方面的问题和男方争执。女方的家长大多数在嫁妆箱这件事上会花很多心思,毕竟是自己从小捧到天上的女儿,当然是希望女儿的婚后生活可以过得富足、美满。
3. 珠宝首饰
在大多数地区,新人们订婚的时候,男方会给女方买三金或者是五金,这些东西在婚礼当天,也是会跟着新娘子的陪嫁箱一起过来的。但有的新人是直接将珠宝首饰戴在自己身上的。当然,除了男方家准备的珠宝首饰外,女方家也会把一些珍贵的珠宝首饰给女儿,一同带走。比如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家传的戒指也、手镯呀之类的,这也是家人对女儿一种美好的祝福吧。
4、新衣服
新娘婚礼之后要有回门,回门的时候是要穿新衣服的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新娘也都是要从里到外全副行头都要全新的,所以嫁妆里面一些新衣服还是必须要准备的呢。
郑州乐可婚纱摄影工作室
二、床上用品
在传统的结婚嫁妆物品清单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也就是被子了。开始小编很不解,为什么要准备被子,后来也是问了家里的长辈才知道,原来被子谐音是"辈子",寓意新人可以幸福美满一辈子,是对新人最美好的祝愿。被子的选择就看个人的喜好了,传统的都会选择大红色,因为中国人办喜事就是讲究喜庆的。在现在的话,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关键是看个人的喜好。但是在被子的数量上还是要讲究以下的哦,虽然没有固定的数量说一定要准备多少,但是最好是双数2、4、6等这样的数字。
三、风俗用品
1.子孙桶
按照传统结婚嫁妆物品清单来说,子孙桶也是必备的。顾名思义,这是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传统的子孙桶包含了一个大桶、小脚盆、一杆秤。现在大多数的子孙桶,一般都会放置8样物品:枣子,花生,桂圆,荔枝,百合,莲子,麻线,五只红鸡蛋。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2.红色喜盆
说到洗盆,可能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呈现七八十年代的经典洋瓷盆的画面,想必90后的小时候,家里应该都有这样一个脸盆吧。传统的喜盆盆底要有喜字,或者有早生贵子的字样,这也是对新人最真诚的祝愿。
3.糖罐子
糖罐子的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然是甜甜蜜蜜。但是这个糖罐子的话可能没有那么的讲究,如果家里不是那么传统的话,可以不用特别来准备。
四、家具家电
郑州乐可婚纱摄影工作室
莆田华亭镇土豪嫁女,嫁妆预计达三千万!她带了哪些嫁妆?
不同年代结婚的人陪嫁都不同,50年代几乎没什么陪嫁的东西,60年代的“72条腿”或“36条腿”,70年代的三大件,80年代高级点的三大件,90年代更高级的三大件等,这都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到了现在经济高速增长,嫁妆随之也节节升高,特别是在福建这些沿海发达地方,一些条件较好的人家的嫁妆简直是刷新我们的认知了,关于福建的嫁妆,之前就听过很多比较夸张的案例,为了嫁妆这事福建的新娘也是三天两头上头条,什么388万新娘子,又有600多万的新娘子,感觉在福建没有千八百万的根本娶不到媳妇了。
最近又看到一个莆田华亭镇土豪嫁女,那个气派简直太壮观了,主婚车用的是新款劳斯莱斯,老款的只能靠后站,各种宾利,兰博基尼满地,宝马奔驰都可能排不上号。
摆宴席都是清一色的海鲜,这些看起来还不是一般海鲜市场里能买到的,这么大的个头,一只恐怕都要好几千。
这些还不怎样,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的嫁妆,看了他们的嫁妆礼单,估计要惊掉各位的下巴:
1.茂业豪园套房305平米,现在这个小区房价¥24166元/平米 ,合计7370630元。
2.莆田融创兰溪一号214平米,现在这个小区房价接近20000元/平米,合计4280000元。
3.黄金60斤,折合为30000克,现在每克金价500元左右,合计15000000元。
4.宾利添越一辆,办下来300多万。
5.奔驰一辆,看钥匙应该是s级吧,两百万左右。
6.理查德米勒手表一块,价格从最低的30多万到1300多万不等,我想人家应该不会送最便宜的,我们折中算100万吧。
7.卡地亚手表一块,价格区间也是浮动较大,我们算30万。
8..卡地亚首饰一套,全套价格下来怎么也得30万了。
9.现金388000元。
照这么算下来的话,已经不止三千万了,不过也不用计较算的对不对,这份土豪嫁妆礼单看了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不过别看陪嫁这么多,福建这边也是看菜下碟的,这个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如果双方都是豪门,又要面子和排场,那男方家彩礼也只会只多不少,看来很多人想着娶一个福建莆田的媳妇就能一夜暴富的想法可以打住了,毕竟这是礼尚往来的东西,你用几万块的彩礼换人家几千万的嫁妆,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估计不会出现的。
建国60年以来,婚俗的变化是什么?
吴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时候,看到的接亲娶媳妇是用大平板车,由壮小伙子推着。车的两边用竹竿支起一个竹制圆圈,挂上红色的缎子被面,铺上红毯子,就成了一种简易的轿车。新娘子穿着红色的上衣,头上蒙上红盖头,盘腿坐在其中。迎送的人们簇拥在左右,两个吹鼓手吹唢呐走在队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亲使用的是自行车,在自行车组成长长的队伍中,新娘子坐在后座上,靠的是红衣服显示突出。八十年代前后娶亲改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的崩崩车。九十年代兴起的是摩托车,长长的摩托车队伍是最体面的,以后小轿车加入了其中。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轿车。
三十年改革开放
————中国婚俗变化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30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开放前,结婚有新郎揭红盖头、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则很简单……现在结婚多奢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婚俗的变化,我们的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前:结婚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在一些农村里应该还保留哭嫁的习俗。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从“三转一响”到“三子一本”
1983年结婚的。当时结婚没有现在这么讲究,新房布置、物品置办都是简约的。“结婚时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当时要买齐这些东西挺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三转”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录音机。当时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年5月刚结婚的陈老师说,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的,有双方父母的经济支持,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婚前就把电脑搬回家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离子电视一样不缺。“结婚前,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陈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从自起炉灶到酒店宴请
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简朴。那时在家里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子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
“在乡下,很多人家用轿子迎接新娘,其中还有很多规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时要哭嫁,进洞房的时还有闹洞房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轿子接新娘的习俗开始慢慢被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1997年结婚时,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有个年轻人娶媳妇,买不起中山装,硬是在他店里磨了三个多钟头,借走了一件中山装。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传统的嫁妆有那些?
传统嫁妆一:针线盒
这是做女红的必备品,而只有会做女红的女子才会是贤妻良母。针线盒当成嫁妆时就有很好的寓意,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能干持家。
传统嫁妆二: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丰富的象征及寄托,是出嫁时最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寓意新人婚后的和和美美与白头偕老,被子越多则象征女方家越富有。有些家庭送了几套合欢被。
传统嫁妆三: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是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的表率,所以在传统婚礼中,鸳鸯图案是最为吉祥也最为普遍的,有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祝愿。
传统嫁妆四:龙凤毛巾
一龙巾一凤巾,新人各一条。既能烘托出婚礼的喜庆,还表达着家人对新人的祝福,愿新人婚后温馨贴意,长长久久。
传统嫁妆五:喜盆
也称为聚喜宝盆,应用红布包好,盆中还要放置有着吉祥寓意的东西,如红枣、花生、桂圆与莲子等。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陪嫁是这样的:
青洋伞,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伞和运动鞋!那么,那时人们平时用什么伞呢?一种油纸伞,手工制成,骨架和柄都是竹制成的,伞面由多层皮纸加桐油制成,比较重,虽是纸做的,但比较结实。穿什么呢?布鞋。与市面上常见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时的鞋底是由妇女用一层一层的破布片重叠,然后用苎麻线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纳成,一般不能在水里走,花时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双!劳动时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树皮作经,由笋壳或稻草为纬编织而成,有时也加烂布带。不结实,不好穿,只有一个鞋底,上面由绳子绑缚。故运动鞋、布伞是作陪嫁、彩礼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变成了“两机两转”。两机指收音机和缝纫机,两转指手表、单车!其中单车最为奢侈!几乎在农村中不能实现!更主要的是缺货,开始还必须分配指标!农民甚至一般的小头目不可能有指标!那时有粮票、布票、烟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应指标),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农民手中没票!当然,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滚滚向前。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这样的陪嫁。可这一切真真实实……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著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有人说,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我们这这三大件,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结婚也不叫彩礼,那时我们这里叫“聘礼”也只有8块钱,嫁妆也是非常简单。不像现在开口就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那时的女子可没有现在的值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