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婚礼的特点极其原因
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 (一夫一妻制)
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 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
“六礼”
(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
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
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
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
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
衣服、金银首饰等。 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 20 世纪
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能要求的也越来越高。
二十一世纪以后向
“新三样”———房子、汽车、金钱迈进。
聘礼与嫁妆的变化,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2)婚礼服饰的变化林语堂先生曾云“下意识,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
”然而中国姑娘憧憬红色礼服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婚礼服的中西并存也日趋流行。 白色的婚纱虽然是现代婚礼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婚礼服最典型的代表,但是很多人在婚礼上仍然兼顾并采用了民族的婚礼服饰。现代婚礼庆典中新娘最起码会选择两套服装,一套白色婚纱,一套红色中式旗袍,有条件的还会再加一到两身小礼服。正式西服或非正式西服对于新郎而言均可,但要注意与新娘礼服的搭配与协调。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的原因分析
从政治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之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提供法律保障。从经济方面来看,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引起婚俗的变动。婚俗的形成与演变常常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决定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支架。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俗作为一种社会
生活方式,必然带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深深烙印,而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其影响也必
然反映到婚姻礼仪上来。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当今婚俗已经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而无论婚嫁民俗如何演变,幸福一直是所有人永恒的追求。因此婚礼本质上还是一种人们美好祝福的寄托与表达,需要夫妻双方的坦诚相待、无私奉献与相濡以沫。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陪嫁是这样的:
青洋伞,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伞和运动鞋!那么,那时人们平时用什么伞呢?一种油纸伞,手工制成,骨架和柄都是竹制成的,伞面由多层皮纸加桐油制成,比较重,虽是纸做的,但比较结实。穿什么呢?布鞋。与市面上常见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时的鞋底是由妇女用一层一层的破布片重叠,然后用苎麻线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纳成,一般不能在水里走,花时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双!劳动时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树皮作经,由笋壳或稻草为纬编织而成,有时也加烂布带。不结实,不好穿,只有一个鞋底,上面由绳子绑缚。故运动鞋、布伞是作陪嫁、彩礼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变成了“两机两转”。两机指收音机和缝纫机,两转指手表、单车!其中单车最为奢侈!几乎在农村中不能实现!更主要的是缺货,开始还必须分配指标!农民甚至一般的小头目不可能有指标!那时有粮票、布票、烟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应指标),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农民手中没票!当然,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滚滚向前。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这样的陪嫁。可这一切真真实实……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著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有人说,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我们这这三大件,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结婚也不叫彩礼,那时我们这里叫“聘礼”也只有8块钱,嫁妆也是非常简单。不像现在开口就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那时的女子可没有现在的值钱。
全国各地男女结婚的聘礼、嫁妆等有何异同呢?
筹备婚礼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除了婚纱礼服,妆容造型这些方面的准备,还有一系列的婚嫁习俗,是男女双方家庭都应该注重的一点。在各种婚俗中,彩礼和嫁妆无疑是两个重头戏,是社会大众都很看重的东西。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把握两者的不同,才能将这个习俗做到尽善尽美哦。
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
1、彩礼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六礼说法,指的就是婚俗中的六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种。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彩礼,其实就是源自于婚俗六礼中的纳征礼。传统的纳征礼,就是在男女双方都已经互有好感,对生辰八字等信息进行过卜算后,双方达成了比较确定的婚约共识。这个时候,男方就可以带着彩礼物品,上女方家里进行纳征礼了。
简单的说来,就是当你们双方准备结婚了,在正式的婚礼仪式前,男方亲手交到女方手上的礼品,就是彩礼。过去彩礼的种类非常多样,有现金、衣服、首饰、家具或者喜饼等等。但是如今,彩礼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现金、房子、车子三者中间选择。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增加一些家具之类的小物件。
2、嫁妆
嫁妆,还有陪嫁、陪妆,妆奁等叫法。嫁妆,指的就是在子女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一些用品,可能是房子、车子或者家具等等。嫁妆的选择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讲究。之所以会有嫁妆这种形式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对女儿新生活的补贴。子女组成一个新家庭,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经济吃紧的时候。父母给出去的嫁妆,能给女儿当做家用,帮助新家庭尽快走上正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为了女儿在婆家的地位着想。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方的嫁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婆家对这个新媳妇的重视程度。如果女方嫁妆非常单薄,在新家里就很可能会受到轻视。反之,一份有分量的嫁妆,会给嫁进男方家里的新媳妇很大的自信心。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嫁妆都倾向于是女方的私人财产。过去的时代,如果女性的嫁妆被侵占,是一件很没有道德感的事情。现在来说,嫁妆是女性在婚前购买的财产,不算做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到了离婚的时候,彩礼返还会有很多条件,但是嫁妆归属女方一般都会受到法院支持。
彩礼和嫁妆在什么比例合适:
这是当代很多年轻人会头疼的一个问题。按照长期以来的传统说法,嫁妆是要比彩礼丰厚一些的。在过去的时代,大户人家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的时候,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了。当女儿出生的时候,就埋下几坛好酒在地坑内。等到女儿出嫁了,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或者是当做陪嫁赠予女儿。
现在来说,其实对彩礼和嫁妆的讲究并不是很苛刻。大多数男方给的彩礼是现金的话,女方嫁妆里的现金就不会超过彩礼。但是,嫁妆除了现金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物品陪嫁。这些东西的总价值加起来,往往和彩礼是差不多的价位。
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男女双方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过高的彩礼,也不强求女方带上高价值的陪嫁。彩礼和嫁妆,只是婚姻习俗中的一个礼节,而不是攀比炫耀的媒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