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结婚需要准备些什么?
服饰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分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住所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
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
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地区陆道过去普遍为崎岖小道。从明朝中叶至清初,把湘西的陆道分为官路、营路、民路、苗路四种。旅行的人大多骑马乘轿,货物由人力挑运。这普遍反映了过去整个苗族地区的陆路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的交通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至1956年先后建成炉(山)-雷(山)、锦(屏)-黎(平)-榕(江)、镇(远)-台(江)-剑(河)三条主要公路干线。此后,又陆续多次拨款修路,至1983年底,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124千米,其中柏油路面有320多千米。建有桥梁751座。随着公路的修建开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目前,有两条铁路干线跨越黔东南自治州境内。1959年黔桂铁路麻尾至贵阳段建成,通过自治州的麻江县境28千米。1970年动工兴建连接京广线的黔湘铁路,经过自治州的凯里市和镇远县城及施秉、黄平、麻江县3个境内的8个镇。总的来说,黔东南自治州现在已形成了以凯里为中心,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国家公路和乡村公路互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婚姻、家庭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一般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自主婚姻是男女青年在跳月、跳场和其他相会场合中认识,自己掌握婚姻主动权。毕节地区和云南屏边等地,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湘西地区是坐轿,威宁地区是坐轿或骑马。宣恩新娘到夫家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陪伴的未婚姑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贵州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夫家要准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成员。
婚后,新娘有住夫家或暂住娘家两种情况。湖南、湖北、川东、贵州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出嫁以后就长住夫家。其他地区多是结婚后当天或次日,新娘即回娘家,每逢节日和农忙季节,或夫家有婚丧之事时,才去住一段时间,如此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离婚,男女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苗族历来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基本平等。大多数苗族都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生育后即自立门户,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有些人家要所有兄弟都结婚后才开始分居。云南部分地区要父母死后才分居。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半夜搬家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踩脚
也叫“踩妹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但当众难以启口,男青年便趁人不注意时,脚尖轻轻踩女青年的脚,以试其态度,若女青年也如法回报,就表示接受求爱;否则,也不会责怪对方。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草标
苗族民俗,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用草标作纽带。草标形式各异,却很讲究,都传递着美好的愿望。有的用几根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将草扎成圆圈,表示团圆有望;有的青草夹黄,黄示称场再相会。传说以前有个苗族小伙子阿本和苗族姑娘阿贝相爱,不料,阿贝姑娘被寨主看上并被抢走,当阿本来到的约会地点时,却不见阿贝的踪影,只见路旁有个草标,知道大事不妙,便按草标指约方向,到寨主家救出了阿贝姑娘。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过上了幸福日子。草标的妙用也就从此流传了下来。
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踢毽子等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就要把铜鼓、芦笛收起来,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聪明卡
“卡”是被卡住不让通行。苗乡有时一对对男女青年聚集在路边、树林、小溪旁对歌。见有过路的就以对歌进行考问,这就是被“卡”住了。被卡住的人要以歌还歌,实际上这是比聪明、比智慧的考试。如果客方赢了,主方要赔礼送行;如果主方赢了,客方要承认自己输了才放行。如果不分胜负,主方要款待客方,然后再继续对歌。直到分出胜负为止,或另约时间,再次较量。
分鸡心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苗家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花带与超带
苗族青年表示爱情的信物。云南昭通、大吴、彝良、永善等地的苗族男女青年相爱后,要互赠信物。姑娘送小伙子一根用彩线编织成的花带,长约1米,宽3-4厘米,上面绣着山川花草图案,寓意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小伙子回赠姑娘一根线吊子。双方定情时,姑娘要送对方一根用雪白麻织成的长约1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抄带,寓意为将纯洁的爱情献给对方,对方回赠一把梳子和一个圆镜,表示终身相爱,白头到老。
坡会
传说很久以前,龙牙寨有个山青水秀的马蹄坡。每年春天都有许多姑娘、小伙子在这里放牧。一天,一个主官路过这里,见苗家姑娘漂亮,便叫随从去抢。小伙子见状,一齐吹响牛角,唤来了手握大刀、锄头的苗族人民,他们拥上马蹄坡,赶走了土官。为了庆祝胜利,他们在此唱歌跳舞。从此以后,便形成了传统的坡会。现在每逢节日,人民穿上节目的盛装,汇集在芦笙坪上赛歌、跳舞、爬竿、斗牛,利用这个盛会唱歌今天幸福的生活。
土家族的传说
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此说根据《溪州铜柱记》说:“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认为土家族来自贵州。贵州境内一直有“比兹”族,如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
元代的《经世大典 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比跻”、“必际”,当即“比兹”,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据历史记载,中唐以后,“越嶲”一带的“乌蛮”曾入贵州 。
“兵敷出,侵地数千里” 。当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土家”这个名称即是对新侵入的“乌蛮”而言。土家族的语言与西南彝族比较接近,也是土家族来自贵州的一个佐证。
扩展资料
土家族的文化
饮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包谷饭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
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服饰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
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土家族
奤奁怎么读?
奤是一个多音字,有一下三种读音:
1、奤 [pò]
脸庞大。
2、奤 [hǎ]
地名用字。(奤夿屯,地名,在北京市)。
3、奤 [tǎi]
〔~子〕a.中国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的人的谑称。b.中国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
4、贵州方言,mang,一声,意思:称呼脸大肉多且雍容可爱的人,常含有喜爱的感情色彩。贵州民间俗作“肉多”,上世纪五十年代贵州省惠水法院首次在文件通告中使用“奤”表示“mang”,后来逐渐认同了这一用法。
比如:奤子(胖子)。
“你家幺儿(年幼的儿女)的脸奤嘟嘟的,好可爱哦!"
奁:lián
释义:
鸟搭的窝,亦指蜂、蚁等动物的窝;借指敌人或盗贼的藏身之所:鸟~。蜂~。~窟。匪~。~穴。
组词:
冰奁、箱奁、镜奁、奁具、陪奁、诗奁、房奁、嫁奁、衣奁、凤奁。
箱奁:衣箱和小匣子。指各式大小箱子。奁,盛装妇女梳妆用品的匣子。
奁具:嫁妆、梳妆用品。
衣奁:衣箱。
镜奁:“镜箱”,盛放梳妆用具的匣子。又称“镜匣”、“妆奁”,也指装着镜子的梳妆匝。见“镜籢”。
贵州蜡染的贵州蜡染文化
两千多年来,蜡染工艺在贵州民族地区延续至今,这和蜡染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能够就地取材有关,也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分不开。但相比费工费时的手工蜡染来说,市售的花布更便宜省事。若单纯从经济因素解释蜡染长期存在的现象,不能让人信服,而只能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产生它的思想根源来理解。贵州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贵州蜡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为许多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就再也找不到回归之路。 蜡染,一个民族的习俗就是由这个民族在其世代延续中靠约定俗成的习惯构建起来的人际生活规范。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它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同时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广泛应用,也与各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蜡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制度、信仰等各方面的民俗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流行蜡染的地区,人们的日常穿着、节庆祭典、婚育丧葬、礼仪交往等物质生活和口头传说、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中都离不开蜡染。
1.物质民俗
贵州使用蜡染的民族都以拥有数量众多、工艺精细的蜡染为富为美,在蜡染盛行的地区,无论老幼,其衣裙、头帕、绑腿、背扇等传统服装甚至蜡染花手帕、蜡染花篮帕、蜡染花伞套、蜡染电筒套等生活用品,总有或精致或粗犷的蜡染为饰。心灵手巧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女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六七岁就在母亲、姑嫂的指导下学习点蜡花,十来岁就能点出很精美的花纹了。在流行蜡染的地区,每个女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盛装,大多是自己亲手绘制的。一旦掌握了蜡染技艺,女孩子们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除了必备的几身精美的蜡染衣裙外,还包括蜡染的生活用品,而其中一些小巧精致的蜡染品就是作为恋爱时馈赠的礼品,甚至用作定情之物。全套嫁妆往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做得越多越好,她的声望就越高,在择偶时就越有优势。比如丹寨的苗族女子结婚要穿蜡染盛装,还必须用很多精心制作的蜡染床单、被面作嫁妆。而织金龙场乡苗族姑娘结婚,有的要穿一二十条蜡染裙。送亲时,由靓歌 男子背上这些衣裙,快到男家寨子时,才给新年穿上。
贵州流行蜡染的地区,生儿育女也离不开蜡染,婴儿的被面、包片、口涎兜、背扇均为蜡染,那就是婚前就要准备齐全的。织金龙场一带苗族还有这样的风俗,婴儿出世后,亲友们一人送一张画有虎眼花的蜡染背扇,缝缀在一起,即成多层蜡染背扇,给孩子多多的祝福庇护。
贵州许多地区的民族习惯是将最好的蜡染衣作为殉葬品,自古皆然。如在织金的苗族,陪葬用的寿鞋必须是蜡染花鞋。普定、安顺、惠水苗族姑娘结婚穿的彩色蜡染上轿衣,结婚时穿一次,进男方家即脱下,收藏至死时才随身穿上殉葬。她们认为人死后,灵柩抬出家门也如上轿,故名“上轿衣”,有双关之意。丹寨苗族老人去世,儿女要送蜡染床单作葬单,葬单花纹不能用花鸟鱼虫,只能用严肃庄重的铜鼓纹、漩涡纹、马蹄纹。举办丧事时,儿媳、亲戚或同寨宗亲要穿蜡染盛装送葬和祭奠亡灵。
在流行蜡染的地区,一进村寨就能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在各自门前精心点蜡。若有客人对她们的蜡染感兴趣,她们每个人都可以捧出大叠得意之作来观看,细数她们创作中的想法,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之情。这样的环境、风尚,造就了瑰丽神奇、清新质朴的贵州蜡染。
2.社会民俗
贵州少数民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都具有共同的民族感情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因此在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祖活动。尤其是苗族,各地苗族都把蚩尤当作自己的始祖,竭诚敬祭。出于对祖先和历史的追念,苗族在几千年的沧桑坎坷中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服饰也因此成为民族的标志、团结的象征,是他们“穿在身上的图腾”、“记在衣上的史诗”。在流行蜡染的地区,蜡染服饰是必不可少的祭祖衣。白领苗的“窝妥”蜡染盛装就是祭祖衣,此衣原来是专为祭祖而做的,后来在婚丧嫁娶各种节日都穿。
每隔十二年,榕江摆贝、高排、三都控抗的苗族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吃鼓藏。届时,每家每户都要用长竹竿挑着蜡染长幡林立在仪仗队钱,以此来唤醒祖先的灵魂。幡旗飘扬,笙鼓阵阵,气氛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壮观。他们还要杀水牛祭祖,因为水牛最能代表财富和力量,以如此丰厚的牺牲来博取祖先的欢心。在展示水牛和斗牛表演时,还会将一张精心绘制的蜡染披风披在祭祀用的牯牛背上。从江苗族祭祖时,为首的男子要肩披蜡染披风,披风纹饰有图腾崇拜中的鸟纹、鱼纹、龙蛇纹、蜈蚣纹等,这些纹样喻示自己的祖先已经变成鸟龙、鱼龙、蛇龙、蜈蚣龙,以企盼吉祥和幸福。还绘有人纹、蛙纹、鱼纹、石榴纹和水泡纹等,象征生命的繁衍。他们还穿着最好的蜡染刺绣盛装尽情歌舞,以求祖先保佑他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在使用蜡染的地区,民族节日就是蜡染作品的展览日,格式蜡染盛装争奇斗艳,尤其是蜡染能手制作的作品更会收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姑娘们总是穿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取人们的赞扬,小伙子们也将此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在丹寨,女子踩芦笙或祭祖时必须穿蜡染盛装,且越多越好。没有蜡染盛装的妇女会被人在背后叫做叫花子。在节日里,黄平革家青年男子也有穿蜡染盛装、戴鸡毛头巾的,其风采不亚于姑娘。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里没有专门从事文化整理、研究、传播的人,因此节日活动有着文化展示和交流的性质。传统节日时民族精神风貌的全面展现和自然流露,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活动能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给予确保时间上的经常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因此传统节日是姑娘们互相讨论蜡染技巧、巧鉴蜡染图案的好机会,这对于贵州蜡染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精神民俗
贵州的少数民族都有关于蜡染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是趣闻轶事;有的反映了蜡染的制作方法的意外发现,有的赞美了蜡染带给人们的特殊审美感受,有的描述了蜡染对人们经济生活方面的帮助。
比如苗族的《蜡染歌》里,通过神话的手法叙述了蜡染的起源。说古代因天不稳定,常常垮塌下来,一位叫娃爽的姑娘负责缝造“撑天伞”,她织的布被成群的蜜蜂乱爬弄脏了,但染色洗涤后现出了白色花纹,于是她利用这一发现,染成蓝底白花的蜡染花布,缝制“撑天伞”,把天稳稳当当地撑起来。后来这一技巧被苗家两位姑娘----阿仰和阿卜学到了,并把花鸟描绘于衣,把江河描绘于裙,传之于后代。古歌唱到:“蜡染是谁兴,兴在哪时代?哪个学蜡染,蜡花代代开?一天织成九匹布,又宽又长闪白光。娃爽把布浆又洗,平展展摊在梨树旁。风吹梨花纷纷落,多多洒在布面上。阿卜和阿仰,学种植蓝靛。三月发枝叶,七月叶上浆,泡出淀粉鸭屎样,姑娘把它下染缸。才过三五天,白布染成瓜叶样。又过三五天,好像刚蝌黑翅膀。将布下锅煮,清水漂黄浆。布顶就像撑天伞,朵朵蜡花闪闪亮。姐妹乐开花,喜泪双腮淌。”古歌描绘了既传奇又现实的场景,鼓励着一代代苗族姑娘们成为阿卜和阿仰。
蜡染也为人们带来了平等自由的生活信念。丹寨苗族传说,古时有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做花衣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们都穿上华丽的花衣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们都穿上华丽的花衣裙上芦笙场与小伙子们唱歌跳舞去了,唯有她闭门在家暗自伤心。这时,楼板上的蜂窝摔了下来,恰巧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蜡液从蜂窝里流出来,随机凝固。姑娘没有在意,当她把这白布浸染在靛缸中后,却意外地得到了美丽的蓝底白花布。她喜出望外,便用蜡点花浸染,制成美丽的蜡染花布,用它裁制成花衣花裙。当节日再度来临时,她穿上了蜡染衣裙上芦笙场去,场上的人都为之惊讶,小伙子们都向她投来爱慕的目光,并邀请她唱歌跳舞,姑娘们也围拢来向她请教学习。从此,蜡染就在贵州山区传播开来。蜡染所费不多,而效果高雅优美,只需姑娘们的巧手就能把自己打扮得更加出众,这对家境贫寒的女子来说无疑是最贴心的艺术
蜡染还能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布依族传说,很久以前白水河两岸的布依族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突然有一年发大水,田地里的庄稼都淹没了,人们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玉皇大帝看到了人民生活困苦,就派了一位仙女下凡来帮助人们。仙女打扮成一个寻常姑娘,坐独木船从河上漂来,忽然船翻落水,在姑娘的呼救声中布依族父老乡亲把她救了上来。仙女感动于人们的善良,便遵从上天的旨意,向布依族人民传授了救灾秘方。她教小伙子学种植蓝靛、打铁、炼铜和制作小刀;教姑娘们学织布,画画绘图;;教老年人饲养蜜蜂和提炼蜜糖熬黄蜡。几个月后,蓝靛收割,仙女用特质小铜刀蘸上加温熔化了的黄蜡液,像绘画一样在白布上点蜡,画上精致的花纹,然后放在蓝靛中浸染,待干后于沸水中煮去黄蜡,在白水河中漂洗干净,制成一块块染有各种图案的蓝底白花布,又制成各种日用品,到外地换回各种生活用品。受水灾的布依族人民依靠仙女的帮助,通过学习蜡染工艺,度过了灾荒,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传说反映了贵州少数民族对蜡染的认识:蜡染既是上天赐给他们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可以谋生的手艺。 贵州蜡染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贵州少数民 族对自然环境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对社会制度和组织调适改进的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不仅反映了他们“天人合一”的、充满诗意的生存境界,还体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善求美的审美观念等精神境界。它不断地传播着久远的文化声音,传递着与时尚和未来同步的身存观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高超成就来自于贵州少数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如在苗族的观念里,认为自然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是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使两者融为一体,带有朴素的万物有灵观念。因此,表现在蜡染图案中,常常出现动物、植物和人和睦相处的构图,以及动植物互相变异的复合纹样。在苗族古歌中说:云雾生出天地,巨人铸造日月星辰,枫树心化蝴蝶及其他物种,蝴蝶生下十二个蛋,在大鸟的帮助下孵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龙、雷、虎和蛇等。人经由洪水灾难的考验,由一对男女衍生出百姓大众。这期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曲折和磨难,人和各种生物通力合作,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世界才得以形成。古歌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宇宙世界及人类自身形成的认识,体现了苗族一体化的世界观,表现除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们忽略了不同物种之间形式上的差异,认为万事万物出自同一个本源,并在各类物种之间牵上血缘的关系。不论是以祖先面貌出现的蝴蝶、大鸟、枫树、云雾,或者是作为伙伴的老鹰、螃蟹、蜜蜂、黄牛、公鸡、树种等,都能自然相处,彼此十分和谐。从贵州蜡染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温馨。
(二)人际交往和衷共济
贵州少数民族素以团结互助而著称。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峡谷地带,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个体离开了集体很难生存,因此形成了患难与共的民族习惯和品德。千百年来,他们总是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经历和克服无数的灾难和浩劫。除了靠自身的刻苦精神和坚强意志外,更多的是依靠人际之间的和衷共济,才得以生存并延续其种族和传统。在一个村乃至一片地方,哪家有婚、丧大事,人们不分亲疏远近,必定全力相助,事后不求回报。平时互通有无,农忙生产互助换工,不计报酬。对村寨内的孤独、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者,寨内群众集资或轮流抚养,不让其乞食他乡。这些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贵州少数民族在政治生活领域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意识,无论是在家庭、鼓社还是议榔组织内部,凡事关全体的活动事件,都要通过民主协商,让大家发表意见,家长、鼓头和榔头只能依据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这种社会生活中的平等观念限制了依附的关系,因而培植了民族的正义观念。
贵州少数民族互助与勤劳的品质,平权和民族的制度,加强了族群之间的联系,削弱了物质上的攀比之风,提升了精神境界,淡化了经济观念,这无疑是最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条件。这种和衷共济的平权社会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沃土,使得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们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她们的审美趣味不会因为阶级的分化而趋向某种风格,这也是贵州蜡染风格众多的一个原因。在贵州蜡染民族工艺品中,看不到功利、权势的影响,表现出的只有与自然的和谐、对祖先的崇拜,从而使贵州蜡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
(三)人神之间和睦共处
贵州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蝴蝶、枫木、鸟、龙等图腾物的崇拜以及对鬼魂的笃信,使得蜡染工艺品中古老神秘的纹样得以一丝不改地世代流传。榕江苗族祭祖盛典上,几百幅蜡染长幡高耸入云,向祖先发出召唤。长幡相同而纹样各异,据说这些传自远古的纹样不得更改,否则祖先不予相认。另外,长满尖刺的龙蛇纹造型同苗族银饰中的鼓钉纹一样,苗族人相信它们具有辟邪的功能。苗族的封闭性使得他们较多地保存了原始文化,也使得蜡染中的巫术造型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苗族妇女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都看作是人的理念的对应物。所以,“她们虽不脱离对具体形象的描绘,但为了达到巫术目的,常打破其固有的时空关系,对形象进行超越现实的重新分解组合,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关系”。这种打破常规,违反具体形象原有逻辑关系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怪诞美,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使我们不一定明白它的真实意义,也能品味到它那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神秘的威力。这种造型之所以具有威严神秘的力量,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这种象征符号代表了深沉的原始意象。同时,这种美还体现在这种造型所渲染的气氛上。这种恐怖感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力量,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巫术观念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巫术造型艺术对鬼神观念逐步扬弃,狞厉风格开始消失,增加了阴柔、细腻的风格,但仍然保留了怪异的特点。因此,在看一些古老图案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读懂它的形式,而无法理解它的内容。
急急~~~求解贵州布依族婚礼
布依族婚俗资料整理与简介
[内容提要]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以后各代有“西南蛮”、“蕃”、“仲家蛮”、“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本文试图从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学位论文、论文集等方面简单介绍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对布依族婚姻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 布依族; 婚姻; 专著; 期刊; 研究报告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其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对布依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的出版层出不穷,如黄义仁先生的《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布依族简史》、《布依学研究》、蒋英的《布依族铜鼓文化》、吴文定的《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论布依古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与此同时,婚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布依族婚姻方面的资料,回顾学者们的艰苦历程一:
研究报告
布依族主要聚集有贵州地区,所以对布依族的研究也就自然的以贵州为中心,贵州省对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最多的。如伍文义先生的“平塘县上莫乡布依族社会历史及婚姻丧葬”,文章中的第二部分婚姻习俗就论述了布依族婚姻[1];“镇宁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调查报告”[2] 此篇从民族学、社会学角度对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性质以及它对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要确立婚姻必须经历“请布社”、“卡介”、“得娟”、“艾把”、“得把”等过程,此外,还对榔梢习俗作了一些讲述;“水城特区猴场、红岩民族乡婚俗与节日礼仪调查报告”的第一点谈论婚姻[3];雷广正的“平塘县掌布乡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其中的第十五小点—婚姻、丧葬[4];赵崇南的“望谟县乐康乡布依族生活习俗调查”,文章中的第四小点论述了姓氏、婚姻、家庭[5];唐合亮的“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生活习俗”的第六点谈论了婚姻制度、家庭、家族[6],给我们介绍了完成一桩婚事大致有如下过程,即提亲、吃开口饭、订婚、讨八字、送报、结婚;“惠水县羡塘乡民族婚俗与家庭状况调查”的第二点就说到婚姻制度[7];邹晓辛的“长顺县广顺区苗族布依族习俗调查”[8]。
二:专著
光写婚姻的专著较少,但在其它专著中写关于布依族婚姻的资料却很多,诸如;邹绍志编著的《中华奇婚异俗》第371---382 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其中有“追打‘鲍鼓’”和“吹木叶、送花包”等到文章,所谓追打“鲍鼓”就是指追打男方到女方接新娘的人。追打“鲍鼓”是一种极有特色的婚俗事像,在举行婚礼之前,男方要请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去接新娘,称之为“鲍鼓”和“娅鼓”(即伴郎和伴娘);此外还有李朝龙和李廷兰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中的婚俗篇,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的《布依族简史》中的“婚姻、节日、丧葬”,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黄义仁,韦廉舟的《布依族民俗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41-42;
王伟,李登福,陈秀英的《布依族》 民族出版社,1991.65-69;黄义仁的《布依族史》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278-280; 马之骕的《中国的婚俗》 岳麓书社,1988.2;“中国各民族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 ”[9];王伟、李登福、陈秀英合著的《布依族》中的“婚姻家庭” 民族出版社 1996年8月;赵叶等合著的《少数民族的风情》中的“布依族的跳月择婚”和“布依族的浪漫婚俗”,后一篇介绍了甩糠包、唱浪哨、送蔗糖、抢硬币等婚俗,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年1月等等;
三:期刊
布依族婚姻的期刊资料可以说较其它方面资料更丰富一些,开国前后不久的有陈国钧的“北盘江夷人的婚俗”[10] 发表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312页 ,陈赤子的“北盘江夷人(仲家)婚俗”[11] 社会研究53期;“仲家婚俗”[12] 新贵州概观388页;赤子的“夷人婚俗”[13] 新贵州概观390页;冯深的“‘不落夫家’—一种日趋没落的民族婚姻习俗”[14]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6日3版;范宏贵的“‘谈谈坐家’和‘不落夫家’”[15] 史学月刊1959年12期;汛河的“出嫁歌(哭婚调)”[16] 山花1962年11期和“布依族的婚俗” 贵州文史从刊1981年3期;莫俊卿的“布依族‘戴假壳’习俗” 民族文学1980年9期和“扁担山布依族的‘戴假壳’风俗——论母权制和父权制的斗争”[17] 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1期;龚佩华和史继忠合写的“布依族婚俗分析”[18] 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3期;亚光的“布依人的婚礼”[19] 山花1982年5期;马启忠的“布依族婚姻习惯的调查”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3期等。此外,近几年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也数不胜数,如吴文定的“布依族婚姻礼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05期;何岭的“布依族婚礼八仙乐整体性量化分析—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央’八仙乐为考察案例”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5年04期;张明仙的“文化视野中的罗平布依族当代婚姻变迁—以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木纳村婚姻状况调查为例”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05年05期 ;刘洁的“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改变的意义”和“论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分别为2005年02期和2004年03期;张明仙的“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02年04期;肖毓的“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3期等等。
四:论文集
论文集资料也有不少,诸如:严汝娴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 其中西南地区篇里收集的陈秀英的“布依族”;《少数民族民俗资料》(下册)第53---62页,其中收集了韦廉舟的“布依族的婚嫁礼仪”、罗竹香的“布依族的要荷包”和莫俊卿的“布依族戴‘假壳’习俗”三篇文章;欧阳若修和韦向学编的《中国婚俗集锦》 第117---133页 漓江出版社 1986年11月,其中收集了黄震尧先生的“布依族的婚姻习俗”、陈克进的“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郑秩威的布依族的‘跳月’、冯俊科和“布依族的‘不落夫家’婚俗”和何彩孝的“匆匆离去的新娘”五篇;刘柯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 云南出版社 其中收集了“布依族婚俗”和“罗甸布依族的婚礼”两篇文章等等。
五:学位论文
岑勇的“浅析兴仁县鹧鸪园村布依族婚姻习俗” 贵州民族学院民放文化学院民语班02001级;此文谈论了布依族婚姻,经历过封建包办、向自由选择的演变过程,自由选择的一桩完整婚事,一般要经过择偶、提亲、订亲、结婚四个程序,每个程序礼仪丰富多彩,其中存在着一些落后的礼仪,导致婚姻的悲剧。罗恩艳的“贵州黔西南州布依族婚姻习惯法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法律系。
六:汇编
汇编的资料相对要少一点,主要有“民族志资料汇编” 贵州省志民族志编委会 和“贵州省布依族婚姻资料索(汇)编” 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 1963年3 月19页。前者收集了马启忠、杨若芝的“布依族婚住薄⑽馑承摹白显撇家雷濉薄⒗坠阏摹肮笱羰形诘鼻卤す绮家雷迳缁岬鞑椤比辔恼隆:笳哐芯康淖柿峡梢运凳茄芯坎家雷寤橐鲎钣腥ㄍ缘淖柿希酉吕春臀蚁爰蛞亟樯芤幌隆\
此篇文章分十点论述,第一,写择偶——婚姻的限制。布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一般是父母包办的,但由父母之命缔结的婚姻,并不是毫无约束的,由于种种历史、社会的原因,还受到一些封建关系、传统习俗和迷信禁忌的限制。如同宗不婚、要八字相容、亲上加亲、女大于男、门当户对、民族间的限制等。二,订婚。其中讲了些订婚的约束力、财礼等内容。三,结婚。其间论述了镇宁地区、北盘江流域、安顺地区、贵阳地区、龙里贵定地区、兴仁地区等结婚形式。四,“坐家”和戴“假壳”。坐家:妇女结婚后不常住夫家的风俗叫坐家。戴“假壳”:在男家需要新妇来家长住时,还得经过一次戴“假壳”手续,假壳是一种形似畚箕的女帽,以竹笋壳为架用青布包扎制成。,五,赶表。布依族青年男女常利用各种机会公开或半公开的追求异性,对唱情歌,倾吐爱慕之情,这被称为“赶表”,有的地方又叫“闹门墙”、“玩表” 、“扬哨”等。六,逃婚与抢亲。七,离婚。八,再醮与续弦。再醮:寡妇可再嫁。续弦:中年与青年男子丧偶,都可以续找对象。九,纳妾。主要是在解放前。十,入赘。即招婿。
布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不婚,不同辈分者不能通婚。解放前,布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布依族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权力。布依族青年男女一般在赶场中物色意中人,如果互相满意就上山对歌,布依族称之为“浪哨”,“浪哨”是会朋友的意思。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参加。参加“浪哨”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巳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浪哨”中除唱情歌外,还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歌等。过去有的青年男女对歌多年,情投意合,于是双双逃离家乡去远处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罗网,便双双以死殉情。 布依族结亲过程颇为讲究,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四个环节。布依族青年男女,不论是自由择偶还是经媒人说合,缔结婚姻必须举行订婚仪式,一门亲事一经谈定,男方家马上择定日期邀请二三人携带礼物去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称为“吃订亲酒”。解放前,布依族有过“不落夫家”和“戴假壳”的习俗,即新娘在婚后,回娘家长住,有的住一两年或三五年,有的长达十几年。每年在农忙时节,回到夫家。如此往返,直到妻子怀孕,或长大成年,之后才到夫家定居下来。“戴假壳”是丈夫为了及早结束女方“不落夫家”生活的一种方法,如果妻子被戴上了假壳,即可到夫家定居。
参考书目:
[1][4]贵州民族调查(之二).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4年10月
[2] 贵州民族调查(之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5年10月
[5][6] 贵州民族调查(之四).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1986年8月
[3][7] [8]贵州民族调查(之五).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9] 王承权.民族研究,1993 年6月,P 40-51
[10—19]贾忠匀.布依族研究资料目录. 学苑出版社,1988年10月。
我是贵州罗氏家族佛门弟子,藏有罗氏族谱,也属江西豫章氏,正寻全国亲族,将其流传。
我们是贵州始祖祥胜公的后代,但是最原始的祖籍也是江西吉安府,豫章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