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中算命的女人的道理是什么?
拉芳单语言中说明的女人的道理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小心注意,千万要走正道
拉封丹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拉封丹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告诉一代又一代的孩童、成年,人应该谦虚谨慎,多一点真诚,小一点欺骗。不应该阿谀奉承,更不该油奸耍滑。
其中几篇最有寓意的故事:
1、《乌鸦与狐狸》的故事讲得是,乌鸦嘴里叼着一块奶酪,狐狸闻味赶到,“您的美丽倾国倾城,不用吹捧,假如您的嗓音,同您的羽毛一样迷人,那您就是林中的凤凰”。
乌鸦欣喜若狂,不由张开大嘴。拉封丹最后总结道,“凡是吹牛拍马之人,全靠爱听奉承话的人为生”。故事既讽刺了狐狸为达目的吹马溜须的阿臾,也讽刺了乌鸦的虚伪、爱慕虚荣。
2、《狐狸与仙鹤》讲道:有一天狐狸老兄慷慨花钱,请仙鹤大姐共进晚餐。但盛汤的碟子又小又浅,仙鹤喙长却是喝不到一点儿。
为了报复上当,仙鹤回请狐狸,仙鹤把肉末装进一个长颈窄口瓶里,鹤嘴伸进瓶子十分容易,但狐狸张着大嘴,只能干着急。故事告诉我们,骗人的下场终究不会有好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3、《橡树与芦苇》讲得则是刚与柔、直与曲的利害。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橡树挺立,芦苇弯腰,狂风更加凶暴的时候,竟将橡树连根拔起,而芦苇安然无恙。
故事告诉我们,适当的低头、弯腰,反而可以保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点忠告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聪明人应当既能刚正不阿又能适时弯曲。
4、《中箭的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故事。人类拔掉了鸟儿身上的羽毛,制造了伤害鸟儿的毒箭。鸟儿诅咒人类莫要笑得太欢。
因为等待人类的命运同样可怜,“人类子孙总是一半对一半,一边造武器,一边挨刀剑。”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制造战争的控诉。
急求中布利丹毛驴故事的经济学涵义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我们从《拉封丹寓言》中的那头布利丹毛驴,进入经济学的圣殿。
先看——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了。 布利丹毛驴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说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决定用什么资源去满足哪些欲望,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的目标,正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实,每个人也和布利丹毛驴一样,面临在两捆干草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布利丹毛驴做不出选择而饿死,说明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得而失去的东西,被称为机会成本。就布利丹毛驴而言,它选择一捆干草,必须放弃另一捆干草。放弃的干草,就是得到干草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有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在谈资源的稀缺性时,往往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等。因此,选择就是要实现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这种思路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其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忘记了个人的能力——包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享受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驴犯的正是这个错误。这头驴子的消费能力(能吃的干草)是有限的,在两捆干草中,吃一捆就足够了。但它觉得哪一捆都好,都舍不得放弃,最后哪一捆都没吃到,饿死了。 驴子毕竟是驴子。在寓言中,驴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驴之说。但人们在嘲笑驴子时,却往往忘记了,他们有时也会像驴子那么蠢。一个既爱白马王子又爱大款,不知和哪一个结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头漂亮的布利丹毛驴吗?一个女人不能同时与两个男人明媒正娶地结婚(这是法律给出的限制),与白马王子结婚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财富,与大款结婚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美色。两者都不愿放弃,就成了布利丹毛驴。 像美女这样的布利丹毛驴选择困境,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美女毕竟是稀缺资源,白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个人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每个人都面临从事什么职业的选择。从政当官,有地位有权力,但不能发财;从商当企业家,有钱,但无权无地位;从文当学者,有地位,但无钱。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三捆干草,每捆都很诱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从事一种职业。只能选一种者可以成为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或学者。类似布利丹毛驴者,往往一事无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驴真还不少。一些当官者还想发财,利用职权戴一顶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的帽子,结果成了贪官或沽名钓誉者,被世人所不齿。一些从商者一心想当宫,花钱买官,犯了行贿罪。至于那些一心要钻入官场或发财的文人,结局也是不伦不类,没学问只好去剽窃。这些人不都成了饿死的布利丹毛驴了吗? 每个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选择,是事业与家庭生活幸福。这种选择不同于布利丹毛驴在两捆干草之中选一捆的选择,而是要在两捆干草中求得一种平衡。这就是说,布利丹毛驴觉得两捆干草都好,可以每捆干草都吃一半,不至于饿死,或两捆都吃掉撑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稀缺),对事业与家庭幸福的期望是无限的(欲望无限)。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一个放弃另一个,而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一种平衡。那种为了事业(赚钱或当官)而放弃家庭幸福,或者满足于过一种小日子而没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驴,因为在这两者之中完全放弃了另一个,实际上仍是一事无成。你见过家庭后院起火而事业成功的人,或者一事无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吗?《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选择了当五岳盟主而放弃其他一切,最后不就是布利丹毛驴饿死的下场吗? 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并不是GDP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社会的最大化是社会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社会福利提高的基础,不能把GDP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 GDP并不等于幸福。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 许多人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赚钱的学问,认为它能使一个国家GDP增长或使一个人发财。这是一种误解。布利丹毛驴式的错误,正由此而来。在学习经济学时,要记住英国文豪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市场经济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为这种制度服务的现代经济学,也必须从永恒不变的人性出发。所以,学经济学首先必须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性善和性恶的争论,但无论哪一派都认为存在着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习相远”,正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人性变不变呢?13世纪亚美尼亚作家奥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说明了人性的不变性。 有一只伶鼬,狂热地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它向爱神祈祷,把它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爱神满足了它的心愿,它幸福地与自己心仪的小伙子结婚了。在热闹非凡的婚礼上,突然一只老鼠从门口跑过去,这位新娘忘却了一切,狂奔过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难移,动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国的“白蛇传”与这个寓言同工异曲。你看,白蛇都变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变,饮了雄黄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国有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个人的性格,而是人类共同的本性。现在我们都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生物学,证明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本性。 经济学是建立在对这种人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学正是在这一假设之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最大化问题。对社会是GDP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正是在对这种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离开这个假设,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经济学界内外的学者,对这个假设提出过不少批评。一些人举出了许多事实说明人并不自私,比如舍己救人,愿意为保卫祖国而牺牲,或者富人在死后把财产捐给社会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是与理性人假设矛盾呢?我们不否认利他主义行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认,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还有同情心、关爱同胞、关心社会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提倡奉献精神的意义。但是承认人利己的本性与这一切并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设不仅正确,而且必要。说理性人的假设正确,并不是说它适用于每一个人(例如这个假设就不适用于雷锋这样的英雄)和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一个为个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国危难之际也会牺牲自己保家卫国),是指它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从事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说理性人的假设必要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假设前提。如果既假设人是利己的,又假设人是利他的,经济学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误解,还来自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经济学的最伟大发现,正是把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了起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正在于此。理性人的假设是斯密提出来的,他并不是赞扬这种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变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样。他认为,每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利益。他说:“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把这种对个人利益追求,引导向社会利益的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这时整个社会就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承认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导向利他,正是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我们从《拉封丹寓言》中的那头布利丹毛驴,进入经济学的圣殿。先看——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饿死了。 布利丹毛驴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说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要决定用什么资源去满足哪些欲望,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的目标,正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实,每个人也和布利丹毛驴一样,面临在两捆干草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布利丹毛驴做不出选择而饿死,说明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根源,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得而失去的东西,被称为机会成本。就布利丹毛驴而言,它选择一捆干草,必须放弃另一捆干草。放弃的干草,就是得到干草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选择行为,都有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在谈资源的稀缺性时,往往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等。因此,选择就是要实现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这种思路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其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忘记了个人的能力——包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享受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驴犯的正是这个错误。这头驴子的消费能力(能吃的干草)是有限的,在两捆干草中,吃一捆就足够了。但它觉得哪一捆都好,都舍不得放弃,最后哪一捆都没吃到,饿死了。 驴子毕竟是驴子。在寓言中,驴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驴之说。但人们在嘲笑驴子时,却往往忘记了,他们有时也会像驴子那么蠢。一个既爱白马王子又爱大款,不知和哪一个结婚好的美女,不就是一头漂亮的布利丹毛驴吗?一个女人不能同时与两个男人明媒正娶地结婚(这是法律给出的限制),与白马王子结婚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财富,与大款结婚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美色。两者都不愿放弃,就成了布利丹毛驴。 像美女这样的布利丹毛驴选择困境,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美女毕竟是稀缺资源,白马王子和大款都想得到。但每个人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每个人都面临从事什么职业的选择。从政当官,有地位有权力,但不能发财;从商当企业家,有钱,但无权无地位;从文当学者,有地位,但无钱。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三捆干草,每捆都很诱人。但人的能力有限,只能从事一种职业。只能选一种者可以成为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或学者。类似布利丹毛驴者,往往一事无成。但世界上的布利丹毛驴真还不少。一些当官者还想发财,利用职权戴一顶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的帽子,结果成了贪官或沽名钓誉者,被世人所不齿。一些从商者一心想当宫,花钱买官,犯了行贿罪。至于那些一心要钻入官场或发财的文人,结局也是不伦不类,没学问只好去剽窃。这些人不都成了饿死的布利丹毛驴了吗? 每个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选择,是事业与家庭生活幸福。这种选择不同于布利丹毛驴在两捆干草之中选一捆的选择,而是要在两捆干草中求得一种平衡。这就是说,布利丹毛驴觉得两捆干草都好,可以每捆干草都吃一半,不至于饿死,或两捆都吃掉撑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稀缺),对事业与家庭幸福的期望是无限的(欲望无限)。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一个放弃另一个,而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一种平衡。那种为了事业(赚钱或当官)而放弃家庭幸福,或者满足于过一种小日子而没有追求的人,都是布利丹毛驴,因为在这两者之中完全放弃了另一个,实际上仍是一事无成。你见过家庭后院起火而事业成功的人,或者一事无成仍有家庭幸福的人吗?《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选择了当五岳盟主而放弃其他一切,最后不就是布利丹毛驴饿死的下场吗? 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并不是GDP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社会的最大化是社会福利最大化,GDP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社会福利提高的基础,不能把GDP最大化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 GDP并不等于幸福。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惟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 许多人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赚钱的学问,认为它能使一个国家GDP增长或使一个人发财。这是一种误解。布利丹毛驴式的错误,正由此而来。在学习经济学时,要记住英国文豪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市场经济是一种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为这种制度服务的现代经济学,也必须从永恒不变的人性出发。所以,学经济学首先必须了解—— 人性和理性人假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性善和性恶的争论,但无论哪一派都认为存在着抽象的普遍的人性。“性相近,习相远”,正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人性变不变呢?13世纪亚美尼亚作家奥洛比安的寓言“伶鼬和老鼠”,说明了人性的不变性。 有一只伶鼬,狂热地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它向爱神祈祷,把它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爱神满足了它的心愿,它幸福地与自己心仪的小伙子结婚了。在热闹非凡的婚礼上,突然一只老鼠从门口跑过去,这位新娘忘却了一切,狂奔过去追老鼠。作者的寓意是:本性难移,动物和人,概莫如此。中国的“白蛇传”与这个寓言同工异曲。你看,白蛇都变成人了,但蛇的本性仍不变,饮了雄黄酒就露出了本性。中国有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主要不是指个人的性格,而是人类共同的本性。现在我们都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即所从事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生物学,证明了这是人和动物的本性。 经济学是建立在对这种人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学正是在这一假设之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最大化问题。对社会是GDP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正是在对这种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离开这个假设,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要被推翻。 一些经济学界内外的学者,对这个假设提出过不少批评。一些人举出了许多事实说明人并不自私,比如舍己救人,愿意为保卫祖国而牺牲,或者富人在死后把财产捐给社会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是与理性人假设矛盾呢?我们不否认利他主义行为的存在。而且也不否认,人性中除了利己之外,还有同情心、关爱同胞、关心社会等善良的一面存在。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提倡奉献精神的意义。但是承认人利己的本性与这一切并不矛盾。理性人的假设不仅正确,而且必要。说理性人的假设正确,并不是说它适用于每一个人(例如这个假设就不适用于雷锋这样的英雄)和每一个人的一切行为(一个为个人利益做事的人,在祖国危难之际也会牺牲自己保家卫国),是指它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行为。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从事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说理性人的假设必要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假设前提。如果既假设人是利己的,又假设人是利他的,经济学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误解,还来自另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经济学的最伟大发现,正是把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了起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正在于此。理性人的假设是斯密提出来的,他并不是赞扬这种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正如伶鼬变为美女,仍忘不了抓老鼠一样。他认为,每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利益。他说:“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把这种对个人利益追求,引导向社会利益的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要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这时整个社会就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承认人的利己,又把利己引导向利他,正是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 传统社会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把人性看作万恶之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结果怎么样呢?整个社会处于上千年的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利己的人性消灭了吗?老百姓的人性被强制消灭了,但倡导灭人性者的人性,都发展为兽性。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他们提倡的是自己根本不打算去实践的伪道德。一部《十日谈》,正揭露了这些伪道学、假正人君子的丑恶嘴脸。 市场经济承认人性的合理性,承认人利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任何一次启蒙运动,都是从对人性的承认开始的。市场经济制度把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为,变成了增加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经济学家把欲望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但要正确理解这一点,必须记住—— 欲望不是贪婪 古今中外,有许多寓言都是讽刺人贪得无厌的,随手拣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 明代刘之卿,算不上名人,只是万历年间的一个礼部主事。他所著的《贤奕篇》,亦不是什么名著,但有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颇有趣味。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共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亦没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出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以后,道士又来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说,笑着在墙上题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走了,以后这个井也不出酒了。 这个故事与普希金的“金鱼与渔夫”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不过我相信,普希金没有侵犯版权。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写出了相同的寓言故事,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经济学家承认利己是人的本性,即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利己来自人的欲望。人有七情六欲,连一本正经的孔夫子也承认“食色性也”。满足这种欲望,需要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有了钱,才能购买满足各种欲望的物品与劳务。所以,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想多赚钱无可厚非。人类欲望的特点是无限性,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正是这种欲望的无限性,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说,欲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如果人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满足欲望的追求,社会就无法进步了。 传统的伦理观,把欲望作为万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人性的扼杀。经济学家对欲望和利己的肯定,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特别要强调的是,欲望、利己并不等同于贪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肯定了由欲望产生利己的合理性,但他严格区分了利己与贪婪。他的另一部名著是《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一词是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论》一书,正是要说明利己的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得由利己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斯密明确地反对贪婪。他的这两部著作,构成既承认利己,又要以道德克制贪婪的理想市场经济社会。 欲望与贪婪有什么不同呢?欲望是人正当的要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应该是匹配的。换句话说,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满足的,或通过正当途径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贪婪则是要去满足无法实现的欲望。在上面的寓言中,井里既出酒又出酒糟就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王婆希望有酒还有酒糟,就不是正当欲望,而成了一种贪婪。在现实中,一个有能力的人,想买一辆车是正当的欲望,还可以促进汽车业发展和经济繁荣。但一个身无分文的人,想马上要一辆汽车就属于贪婪。不切实际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就会使欲望变为贪婪。 乍一看,欲望和贪婪都是无限的,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心理学家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正常来说,一个层次的欲望满足了,再产生新的欲望,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则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人的正常欲望应该随能力的提高而产生。比如,在你的收入满足了基本生活要求之后,就可以产生新的欲望,比如买一辆车。这就是正常的欲望更新。如果连饭也吃不饱就整天想买车,大概只能算是贪婪了。 强调把利己、欲望和贪婪分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欲望推动人努力工作,而贪婪则会使人犯罪。再接着上个例子说,当你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想买车,你就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或者在本单位做出业绩,或者去兼职,这都有利于整个社会。但如果是贪婪,每天只想迅速发财致富,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许多人正是被贪婪推上不归路的——从抢劫犯到贪官都是如此。欲望与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 人的欲望是很容易变为贪婪的。斯密多次强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正是看到这种可能性。一个社会对财富的欲望一旦变为贪婪,就变为对大自然的掠夺,一个人对财富的欲望一旦变为贪婪就不会勤奋工作,而是想歪门邪道了。 防止欲望(勤奋工作的动力)变为贪婪(犯罪的根源)的办法,就个人而言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这也是先贤们经常劝告我们的。但仅仅靠这种劝说是无用的。作为一个社会还需要有制度上的防范,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对那些贪婪犯罪者的严惩正是要给其他人以警示,正如道士对王婆的惩罚是她连酒也得不到一样。道士不仅是在惩罚王婆的贪心,而且还是在警告后人别学王婆的样子。 现实中的王婆实在太多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读读这则寓言,太有意义了。 市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创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人性升华了,越来越多的人更关心他人和社会。亿万富翁不再是守财奴,而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者。我们不否认市场经济下还有罪恶,但与传统社会比一比,哪一个更好? 与生俱来的人性,是不能改变的——无论是用暴力还是道德说教,我们只能利用与引导人性。伶鼬改不了抓老鼠的本性也没什么,反正它的体形已是美女了。这个与它结婚的小伙子,利用它的本性来消灭家里的老鼠,甚至可以让它为邻居抓老鼠赚钱,岂不既符合了它的本性、又增加了自己收入、也为社会做了一件好事吗? (作者:著名经济学家,现为清华等多所知名院校兼职教授)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梁小民
农民与蛇的作者是谁
作者;拉封丹
拉封丹寓言是十七世纪法国寓言家的著作。以下都是其作品
橡果与南瓜
猫和狐狸
狼、母亲与孩子
狼、母山羊和小山羊
命运和孩子
自食其果的邻居
唤来死神
得了瘟疫的群兽
佃农、狗和狐狸
恶婆和女仆
饿狼与狗
和狮子合伙
酒鬼和老婆
狼群与羊群
老人和驴子
老人和三个青年
老鼠和牡蛎
老猫和小耗子
老鹰与夜莺
两个谋熊皮的伙伴
两个窃贼和一头驴
两个行人
两只鸽子
鹭鸶
骆驼和漂浮的木头
猫和谨慎的老鼠
冒险家
农民与蛇
牧羊人和国王
牡蛎与诉讼人
樵夫和森林
狐狸和山羊
人和蛇
沙锅与铁锅
神父与死人
狮子与牛虻
狮后的丧礼
狮子的朝廷
想装扮成孔雀的八哥
小老鼠和猫头鹰
小兔子、黄鼠狼和猫
燕子与小鸟
渔夫和小鱼
园林老人的熊朋友
伪装成牧羊人的狼
‘肥肉”和“恺撒”
苍蝇和蚂蚁
待嫁的姑娘
园主与镇官
狗和驴子
狐狸和半身像
黄蜂和蜜蜂
激流和河流
江湖骗子
纠纷女神
狼和猎人
猴法官审案
老鼠和大象
老鹰、百灵鸟和捉鸟人
老鹰和鸽子
老鹰和猫头鹰
两个朋友
公鸡和珍珠
名士与商人
磨坊主、儿子和驴
母狗借房
披着狮皮的驴子
群兽向亚历山大进贡
猫和老鼠
人和自己的影像
人与神像
山的分娩
失去财宝的守财奴
狮子出征
苏格拉底的话
算命的女人
隼和阉鸡
田野之神和过路人
忘恩负义的商人
胃和四肢
两头公牛和一只青蛙
野兔的耳朵
野兔和竹鸡
伊索解释遗嘱
隐居的老鼠
鹰和金龟子
乌龟和野鸭
鱼和鱼鹰
学问的好处
哲学家和老人
蜘蛛和风湿病
猪、山羊和绵羊
豹王和狮子
被箭射伤的鸟
被人割去耳朵的狗
变成少女的老鼠
不要过分
财宝与两人的处世经
牧羊人和羊群
埋东西的人和他的伙伴
出卖智慧的疯子
聪明人和疯子
大蜡烛
国王、鹞鹰和猎人
猴子和豹
狐狸和火鸡
鞋匠和财主
狐狸和狼
教育神童
苍蝇、狐狸和刺猬
荆棘、蝙蝠和鸭子
狼、马和狐狸
狼和狐狸
老鼠的勾结
两只鹦鹉、国王和他儿子
猫狗之争和猫鼠之争
猫与两只麻雀
美女和牧场主
年轻的寡妇
愿望
生病的鹿
太阳和青蛙
乌鸦、龟、羚羊和老鼠
英国狐狸
鹰和喜鹊
寓言的威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