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相从不出错,准确预言三个皇帝,明朝这个奇人是谁?
这个人就是明朝的相术奇人袁珙,他是有名的相术大师,曾经分别预言了三位皇帝,分别是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
为何一个算命的,能决定大明未来的接班人?他是谁?
这个算命人名叫袁珙。此人因为算命准而受到朱棣的青睐与信任,就连朱高炽这位大明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朱棣在听了他的算命结果后才最终决定下来的。袁珙的看相本领源自于他年轻时的一次奇遇。生活于元末时期的袁珙在家人过世之后便开始四处游历,游历途中他偶遇了一位僧人,这位僧人见他天赋异于常人便决定传授他看相之术。
袁珙在学成之后所相看的人中有三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其中之一是姚广孝。袁珙是在一处名为嵩山寺的地方偶然见到的姚广孝,刚一照面袁珙便看出姚广孝并非普通僧人。袁珙看出姚广孝虽是佛门中人却有着弑杀之相,他由此推测出姚广孝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廷重臣。而后来姚广孝也确实成为朱棣身侧非常重要的一位谋臣,为朱棣的称帝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之后姚广孝见袁珙看相能力如此出众便又将他介绍给了朱棣,而袁珙在看过朱棣的面相之后说他拥有“天子之相”。不过碍于当时朱棣还未真正起兵,所以不敢将袁珙留在身边唯恐招来闲言碎语。不过在夺位成功之后,朱棣便差人将袁珙给召至京城并授予官职。称帝之后的朱棣后来曾在立储一事上犹豫不决,为此他特地找来袁珙为朱高炽看相算命。
自古以来,储君都是“立长不立幼”。朱棣长子是朱高炽,但是此人自幼体弱,性情十分温和且不擅武艺。相比起他,朱棣更为偏爱其弟弟朱高煦与朱高燧。 虽说朱棣虽然不喜长子,但是长子做事却十分得体且为人谦和有礼 ,在朝中颇有一番声望。但是朱高炽却不曾犯错。为此,朱棣并无理由不立朱高炽为储君。在这种犹豫难决的情况下,朱棣决定让袁珙帮朱高炽看一次相。而袁珙给出的看相结果为朱高炽有“天子之相”,听到这个回答的朱棣就此下定决心将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古代的9位相术名家,个个都是狠角色,相面孔子是“丧家之犬”
相术在古代备受推崇,它将人的吉凶祸福与面貌、五官、骨骼、手纹等联系起来,对古人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需多的相术名家,他们在当时的 社会 威望极高。
一、姑布子卿
姑布子卿是相术学的开山鼻祖,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闻名于世,姑布子卿出生于郑国。自幼酷爱相术,他的相术法不同于一般相士对于相术,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觉得长相怪异的人实乃圣人,比如孔子,姑布子卿说他是“丧家之犬”的面相,但不妨碍他成为儒学大家。
二、唐举
唐举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相士,每天找他看相的人多如牛毛,他从一个人的外貌气色,就能知道此人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篇》有云:“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从《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唐举有两个关于相术的故事。其一,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相蔡泽,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二者言发必中,果然灵验,于是,唐举名声更大了,最终成为相术界的权威。
三、许负
许负是秦汉时期的一位女相士,相传她出生时手握美玉,此美玉上有阴阳鱼转动不停。许负最著名的事迹有三,其一,预言薄姬会生下天子,其二,周亚夫会封侯,最终会被饿死。其三,刘邦能成大事。这三个预言最后都应验了,可见其相术高超,有《许负相耳法》、《五官杂论》、《听声相行》、《德器歌》流传于世。
四、袁天罡
袁天罡是唐朝著名星象学家、相士、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算命法》、《四弹子》等。传说袁天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曾预言了襁褓中的武则天会当皇帝,后来果真如此。根据《推背图》他预测了唐朝以后近两千年的 历史 事件。
五、李淳风
李淳风是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他著有《乙巳占》一书,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中国气象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预言的武氏称帝和安史之乱,准确度百分之百。
六、麻衣道者
在民间有一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相书《麻衣相法》。这里的“麻衣”便是陈抟老祖的师傅,也就是麻衣道者,关于他的 历史 记载少之又少,但他在当时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麻衣相法》就是将古代大部分相学整合在一起的汇编,却选用麻衣之名,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七、陈抟
张三丰的老师陈抟,是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也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他曾预言赵匡胤能做皇帝,后果真如此。一生著有《指玄篇》《先天图》《无极图》《易龙图》。
八、袁珙,
袁珙是明朝第一相术大师,是明成祖朱棣的宠臣,他精通相术,能力不低于袁天罡,据说他相人时只需夜里点燃两支蜡烛,借助蜡烛的微光,看人形状气色,结合其人所生年月。就能道出其人之生死祸福、并预测时间,百发百中。其著作多以“柳庄”命名,已成后世相术的重要参考书。
九、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为官时以知人善任著称。他在知人识人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他曾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看人识面的总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为后世所借鉴。
中国十三陵的含义是什么?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是古代皇帝的陵墓,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风景区,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那么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1
十三陵相关信息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2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它的具体位置是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它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
十三陵内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两位太监,明代术士认为,十三陵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2021年4月28日,北京明十三陵康陵首次向游客开放。
十三陵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将建筑和植被、河流、山势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使得这些建筑仿佛浑然天成一般,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一种实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3
明十三陵风水之谜
解说1: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坐落着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人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明十三陵”。来往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巨大精美的建筑所吸引,但却并不知道当年所修建时的艰辛与曲折。
串场1: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很多人反映,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北京陵园价格近年来一再飙高,10年涨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才会选择去较远的地方寻找墓地。对此有人回应说,北京其实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
据调查显示,北京风水好的陵园墓地,一平方米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元。有的网友就调侃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入葬难一时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为自己将来葬在哪里而费尽心思。不过他可不是因为墓地价格高而葬不起,而是因为他非常笃信风水相术,决定要找到一块万年吉壤,好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长盛不衰。
这个人就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大家知道,后来朱棣就葬在了北京的昌平地区。那么永乐皇帝为何最终决定把陵寝建在那里,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解说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传统,崇信人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孔子说,事死如事生。因此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统治者一直就对陵寝的修建有着严格的要求。做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例外。十三陵长陵的建设成为了朱棣一生当中几件大事之一
谁知道十三陵哪个墓地风水好
十三陵的墓地合法的也就三家,两家位于十三陵德陵的西北方,叫做德陵公墓和盘龙台公墓另外一家位于景仰园的北边,叫做景仰园骨灰林,这三家陵园的风水都是北京市墓地风水中最好的了,三家的环境有些不一样,具体哪家好建议您自己去看看,对比一下,还是要靠自己的感觉,不过感觉盘龙台的风水更好一些。
十三陵风水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风水,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在古代,特别是汉唐以后,上自帝王宫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庙和民宅,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最初,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它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所以,古人寻找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虽然是风水宝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几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所以将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推荐阅读:如何看阴宅风水
朱元璋究竟有多丑?
说起朱元璋的脸型,还真的有点对不起观众,因为他的相貌被人戏称为“猪腰子脸”,当然也有叫“鞋拔子脸”的。从画像上来看,他的脸就像是被人从正面硬生生给揣进去一块,下巴尖尖突起,形似腰子。
如此奇怪的脸型,真的是少之又少,再说正常人也很难长出这样的相貌吧。据相关文献记载,朱元璋并不是什么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可也算的是一个骨骼惊奇之辈。
《明史》记载: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人测。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地位最尊贵的人。各方面史料都是将帝王们形容的气派无比。为什么到了朱元璋这反而就变得奇丑无比,奇骨灌顶呢?其实朱元璋是吃了个哑巴亏。
“猪腰子脸”的朱元璋,表示很无奈
首先《明史》是清朝人编撰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清朝对自己合法性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记载,清朝统治者想告诉所有汉人,清朝取得江山是从闯王李自成手中,并非取自于明朝,这可以用臭不要脸来形容。
要知道清军入关时汉人的反抗情绪非常高,推翻明朝的汉族文化让,当时社会执行满族文化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于是也就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镇压,文字狱株连九族等等令人发指的行为。
此外纂改书籍也是满清的拿手好戏,肆意的诋毁明朝朝,歌颂清朝符合统治者的需求,也就是说清朝想要从思想上奴化汉人。而中国最后的三个朝代,元朝是蒙古人,清朝是女真人都是少数民族,只有明朝夹在中间是正统的汉人统治,因此恶意抹黑明朝的开创皇帝,可以让清朝的皇帝心中暗爽,所以明朝之后无华夏是很有道理啊。因此“猪腰子脸”就是出自清朝的手笔,为的就是故意丑化朱元璋。
当然或许满清也是受到当时民间的误导,比如相士袁忠彻也曾形容过朱元璋的相貌十分特别:
《古今识鉴》:“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
简单来说,朱元璋的相貌非常人。所谓的“天地相朝”,其实说的就是额头和下巴遥相呼应的模样,类似于香蕉。如果民间根据这样的描述而画出朱元璋的丑像,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相士的出发点可能并非是为了丑化朱元璋,而是为了证明朱元璋天生就是来做皇帝的。
因为在古代,几乎所有人的观念里,长相决定命运。这里的长相不是指颜值有多大,长得有多帅。帝王命、富贵命、小姐命的评价也不以美丑为标准,而是看长得奇不奇。朱元璋面容“天地相朝”,从小受尽了苦,最后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这就是天命所归。
当然猪腰子脸画像是乾隆年间绘制的《历代帝王像真迹》里的。影视剧《大明风华》中,朱元璋的形象便采取了长脸异相,并且出现了朱元璋“猪腰子脸”的画像,这种做法引起了舆论争议。
现在在故宫还珍藏的另外一种版本画像,那种相貌或许应该才是真实的朱元璋。画中朱元璋十分和蔼又不失帝王的风采。
和蔼的国字脸朱元璋,表示还不错
说到国字脸的朱元璋,民间还流传一则故事。话说这一日,朱元璋心血来潮让画师给自己弄一幅肖像画。第一位画师,尽心尽力,将朱元璋画的栩栩如生,甚至连脸上的麻子都突显的十分清楚。朱元璋一看,好家伙,这画中这么丑的人就是自己?这要是挂起来不是得要让人给嘲讽一辈子?于是便将画师杀了,然而朱元璋便传第二位画师。
这第二位画师听说第一位画师的作品使得朱元璋龙颜大怒,于是便战战兢兢地走到朱元璋跟前。他先看了第一位的作品,功底不在他之下,而且画得也不错,是位高手。
当他将目光看向朱元璋,内心便有了计较:这朱元璋长得确实不咋地。既然他不想要丑的,那就给他画成十分帅气的俊俏男人。于是他将朱元璋画得十分帅气,比起潘安宋玉也丝毫不差。画好之后,朱元璋看到了虽然觉得很帅,但是画的肯定不是自己啊,这画师是忽悠自己,把自己当成傻子了吧,于是又下令将画师处死了。
第三位画师看到前面两位都死了,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道这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皇命又不能不从,只能硬着头皮上。他瞧了眼之前两张画,吸取了教训,也大概猜出了朱元璋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画。于是他将朱元璋的脸型临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他部位充实,形成一副国字脸,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朱元璋十分开心,大大赏赐了他。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朱元璋杀画师,也就是说变相地承认自己丑的事实,但野史不足为信。不过1572年工部尚书张瀚曾看到过朱元璋的画像,却能证实朱元璋是国字脸的事实,他是这样描述的:
《松窗梦语》:“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所以说“国子脸”的朱元璋应该必“鞋拔子脸”的朱元璋更接近于事实吧。此外如果朱元璋真的长得是一副猪腰子脸,试问当时还是穷小子的朱元璋怎么能娶到马氏?
要知道当时郭子兴的级别可比朱元璋高太多了。那或许就因为朱元璋天赋异禀,长得丑吓死人,郭子兴才让他做保镖,后来发现朱元璋有才能,就把马氏嫁个他。想想这点貌似能讲得通,但再仔细回味一下,家里面有女儿的人,会愿意将掌上明珠嫁给一个长得猪腰子脸的穷小子吗?如果真的这样,可能子女就得老死不相往来了。
再看大明的皇子皇孙们的画像,有哪一个是遗传了猪腰子脸的?难道说,猪腰子脸的子孙众多,但是没有一个和他有一点相像?那猪腰子脸的脑袋上是顶了一个呼伦贝尔大草原?
因此朱元璋脸型这么奇怪,应该就是满清故意为之的。要知道明朝修元史两年,清修明史却花了近百年!只能说越是自卑的女真人越要拼命抹黑前朝给自己正名。所以《明史》中明朝历代皇帝的记载都有很多不实的地方,否则如果代代出奇葩皇帝的明朝,能坚挺到万历年间还去揍日本?
陪着朱棣打天下的人很多,那大谋士姚广孝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能同诸葛亮相提并论,从中能看出刘伯温的能力之强。可我们今天所讲的并不是刘伯温,而是一位和尚,无论能力还是谋略不亚于刘伯温,他的存在让朱棣靖难之役成功,这人便是—姚广孝。
姚广孝历史上著名“黑衣宰相”,永乐朝第一功臣,不求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只为治天下,平家国,让其在朱棣心中拥有崇高地位,并且以文臣身份进入大明宗庙,可谓荣耀无比。
姚广孝是苏州人,家中时代行医,十四岁的时候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姚广孝当了和尚后,并没有荒废时光,反而利用空暇时间研究阴阳之术,以及相关兵书及策略,逐步成为诸葛亮、刘伯温般的人物。
学成后,姚广孝开始四处游历,希望找到他的伯乐,从而开启自己的新人生。
在嵩山时,同相士奇人袁珙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交谈间姚广孝对道衍面相进行观察,突然大惊:“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姚广孝听到这句话并不生气,反而暗暗窃喜,原来刘秉忠是他的偶像。刘秉忠元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个治国安邦人才,曾经建议忽必烈将蒙古更改为“大元”,去世后享有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姚广孝内心有雄图大志,可他并不着急出山,反而继续在寺庙中修行,他认为自己一定要找合适的人然后在辅助他做出一番大事业,才能更好证明自己才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原配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要求各藩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姚广孝听闻消息后,主动找到僧录司负责该项事务的宗泐,要求将他推荐给燕王朱棣。姚广孝人在寺庙,心在四方,早已对各大藩王性格了如指掌,他认为朱棣有帝王之相,能帮自己完成宏图大愿。
一开始,朱棣认为姚广孝就是一位普通僧侣,并没有多大才能,因此对于姚广孝并不太喜欢。然而,姚广孝在见到朱棣第一面时,主动表示自己要送一顶白帽子给他。朱棣一听立马觉得眼前这位和尚不简单,原本这句话颇有深意,原来朱棣是燕王,如果他的“王”带上姚广孝送的白帽,就直接变成“皇”。
朱棣作为朱元璋儿子,不可能不对至高之位产生兴趣,他的这句话实际一语双关,明白人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玄机,朱棣本就有野心,不可能告发姚广孝同时还会对他礼遇有加。后来,姚广孝跟随朱棣来到北平担任庆寿寺住持,可他依旧不安分,时常跟朱棣密探各项事宜。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完自己传奇一生,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立即开始准备削藩事宜。周、湘、代、齐、岷相继被废除封国,成为庶人。这让坐镇北平的朱棣内心有一丝不安,深知自己实力还不足以对抗朝廷,为避免夜长梦多,必须尽快做准备。
很快,他将姚广孝找来商谈对策,姚广孝认为朱棣不该坐等朝廷削藩,而是应该做好起兵准备。朱棣认为百姓都支持朝廷,自己起兵胜算不高。姚广孝则认为自己则相信,不管民心。
姚广孝深知太平盛世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抱负,只有乱世才有机会,为此他苦劝朱棣,希望他放弃一切,不要被现实所打败,应该让自己成为人生主宰者,若没有姚广孝苦劝有可能就没有历史上永乐大帝。
朱棣开始有条不紊安排各项起事,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强,他的举动被燕王府中百户倪谅发现,立即跟朝廷告发朱棣谋反,好在燕王老部下张信及时报告,否则朱棣计划有可能胎死腹中,朱棣见已无退路只能立即起兵。
朱棣决定起兵时,突然来了一阵风雨,将王府瓦片吹落,在场人员无不大惊失色,认为这是大凶之兆,不应该在这时起兵。姚广孝见现场乱做一团,立即站出来解释: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姚广孝一番机智表现很快让原本惶恐不安将士们内心瞬间安定,同时也给朱棣吃了定心丸。
姚广孝见一切安定后,又为朱棣定下“奉天靖难”口号,指名道姓要诛杀建文帝身边的小人黄子澄、齐泰。在稳定北平局势,朱棣率军出击,世子朱高炽、姚广孝负责留守北平。当年十月,朱棣拿下大宁城,获得朵颜三卫,紧接着迅速回师击败李景隆、平安两位将领。
老巢安全后,朱棣立即率军进攻山东,在这里他遇到一生最大劲敌—盛庸,在盛庸一番阻止下,朱棣三个月未能拿下济南。远在大本营姚广孝认为,朱棣虽然获得短暂胜利,但其综合实力依旧不如建文帝,若想图生存,只能立即拿下京师,让自己获得最终胜利。
朱棣听取姚广孝建议,他的大军绕开济南立即南下,在淝水、灵璧击溃朝廷大军,威胁京师,很快他发动渡江战役,获得胜利。从中能看中,当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死命撞南墙,只有转换下思路,才有可能让自己脱困,朱棣困局便是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从而让自己消耗太多精力,姚广孝作为他的头号谋臣看出其中奥妙,出手为朱棣解围,从而让自朱棣获得这张战役胜利,从而实现当初送“白帽子”给朱棣诺言。
朱棣夺取皇位,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不仅让他负责僧录司,同时还给他恢复原来姚姓,赐名广孝,拜其太子少师,资善大夫,每次和他会谈时,朱棣都称其为少师,没有直接将他名字,从中能看出姚广孝在朱棣心中地位。后来,朱棣要求还俗,却被其拒绝。接着,朱棣又赐予他府邸、美女,可姚广孝依旧拒绝,并且一直居住在寺庙中,只有在上朝时才穿官服,下朝槽他依旧穿着破旧的僧衣。后来,姚广孝赈灾有功,朱棣奖赏不少金银,姚广孝并没有占为私有,在其返回家乡时,将所有财务分发给家乡人。
之后,朱棣多次率军讨伐蒙古,姚广孝则一直留守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处理各项政务。后来,朱棣又让姚广孝教导皇孙朱瞻基。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重无法上朝。朱棣得知消息数次前去看望,同时询问其还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希望朱棣能赦免僧人溥洽。朱棣答应了其要求,姚广孝拜谢。
溥洽建文帝时期主录僧,有可能了解建文帝朱去向,朱棣为此将他囚禁,派胡濙寻找建文帝,历经十载年华依旧没找到建文帝,溥洽则被关押十年。溥洽朱棣心中一道结,深知自己若不为朱棣解开这个结,就没有人敢来直言,为了朱棣可以更好解除心结,姚广孝主动提出该要求,从而让朱棣放弃寻找建文帝,同时也为自己曾经过错做下一些补偿。
不久后,姚广孝走完自己传奇一生,朱棣闻知废朝两日,以僧人礼仪安葬姚广孝,对其一番追封,并且让他进入太庙,朱棣还亲自神道碑铭,可谓荣耀至极。
姚广孝主政期间,不仅一手负责迁都事宜,还规划今天北京布局。又担任《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最高负责人,晚年时期,又编制了仿佛《道余录》。
姚广孝是位乱世枭雄,同时也是治世能才,他之所以能善终在于他看透一切,只愿做好本分工作,不愿意掺杂官场明争暗斗,从而让自己全身而退,获得善终,还能让自己名留青史,实在厉害万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