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男女结婚的聘礼、嫁妆等有何异同呢?
筹备婚礼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除了婚纱礼服,妆容造型这些方面的准备,还有一系列的婚嫁习俗,是男女双方家庭都应该注重的一点。在各种婚俗中,彩礼和嫁妆无疑是两个重头戏,是社会大众都很看重的东西。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把握两者的不同,才能将这个习俗做到尽善尽美哦。
彩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
1、彩礼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六礼说法,指的就是婚俗中的六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种。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彩礼,其实就是源自于婚俗六礼中的纳征礼。传统的纳征礼,就是在男女双方都已经互有好感,对生辰八字等信息进行过卜算后,双方达成了比较确定的婚约共识。这个时候,男方就可以带着彩礼物品,上女方家里进行纳征礼了。
简单的说来,就是当你们双方准备结婚了,在正式的婚礼仪式前,男方亲手交到女方手上的礼品,就是彩礼。过去彩礼的种类非常多样,有现金、衣服、首饰、家具或者喜饼等等。但是如今,彩礼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现金、房子、车子三者中间选择。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增加一些家具之类的小物件。
2、嫁妆
嫁妆,还有陪嫁、陪妆,妆奁等叫法。嫁妆,指的就是在子女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一些用品,可能是房子、车子或者家具等等。嫁妆的选择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讲究。之所以会有嫁妆这种形式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对女儿新生活的补贴。子女组成一个新家庭,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经济吃紧的时候。父母给出去的嫁妆,能给女儿当做家用,帮助新家庭尽快走上正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为了女儿在婆家的地位着想。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方的嫁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婆家对这个新媳妇的重视程度。如果女方嫁妆非常单薄,在新家里就很可能会受到轻视。反之,一份有分量的嫁妆,会给嫁进男方家里的新媳妇很大的自信心。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嫁妆都倾向于是女方的私人财产。过去的时代,如果女性的嫁妆被侵占,是一件很没有道德感的事情。现在来说,嫁妆是女性在婚前购买的财产,不算做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到了离婚的时候,彩礼返还会有很多条件,但是嫁妆归属女方一般都会受到法院支持。
彩礼和嫁妆在什么比例合适:
这是当代很多年轻人会头疼的一个问题。按照长期以来的传统说法,嫁妆是要比彩礼丰厚一些的。在过去的时代,大户人家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的时候,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了。当女儿出生的时候,就埋下几坛好酒在地坑内。等到女儿出嫁了,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或者是当做陪嫁赠予女儿。
现在来说,其实对彩礼和嫁妆的讲究并不是很苛刻。大多数男方给的彩礼是现金的话,女方嫁妆里的现金就不会超过彩礼。但是,嫁妆除了现金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物品陪嫁。这些东西的总价值加起来,往往和彩礼是差不多的价位。
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男女双方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过高的彩礼,也不强求女方带上高价值的陪嫁。彩礼和嫁妆,只是婚姻习俗中的一个礼节,而不是攀比炫耀的媒介。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 各地特色婚俗大比拼
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习俗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地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下面就带来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一起来看看河南各地婚俗习惯吧。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濮阳
濮阳早期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也不能成婚。像男女属龙虎,“龙虎相对”;属狗兔,“狗兔相克”;属鸡猴,“鸡侯不到头”等。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基本就没有啦!
婚礼当天,出门时,新娘脚不能离地,说是“不沾娘家土”,走时带水盆,寓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连盆子都给你了,所以不能再回来了。
到男方家时下车前要用烧着的谷秆和鞭炮燎车一周,意在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车跨马鞍,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说。
婚礼当天下午或者第二天上午,要有一名巧妇用红线给新媳妇儿绞脸。(貌似以前在古装剧看过)绞时面部略施脂粉,歌里是这样唱的:“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
新人的枕头里面要装麦秸、籽棉、红枣,早生贵子的意思,这要新人亲手装填。
结婚第二天,新媳妇要到男方各亲戚家拜见,还能再收一次红包噢
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称之为“走三天”,午饭后一起回去不能留宿,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所以才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的谚语。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洛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
结婚前一天晚上,要由男方近亲家的健康男孩儿睡在新床上,俗为"压床",意为新娘快快生个胖小子。
婚礼当日新娘上车时双脚不能着地,由新郎抱着,来回要走不同的路线,每逢到路口、大树、枯井、古庙处,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
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仪式必须在中午12时前举行,否则不吉利。
洛阳的闹房很厉害,按照风俗,新婚的前三夜都要闹洞房,三天不论大小,新媳妇可要准备好。
婚后第二天是新媳妇父母来看闺女的,要带四色礼品到男方家。婚后第三日则为回门日。
禁忌:
准新郎结婚前夜忌独睡新床,忌哥哥未婚弟弟先娶,说这是“大麦未熟小麦先熟。
套被子不能在9月,“十月里缝被子十全十美”,而“九月里缝被子连生九女”。好恶毒的谚语
洛阳人最忌在“无春之年”结婚,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每隔几年,洛阳就会爆发一次井喷式的集中结婚高潮,大家争抢着,好像要赶末班车,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在其他地区有的就在当天打个手电筒破解。
必须哭嫁,哭则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兼有惜别少女时代的意思,是个懂事的闺女。如果不哭,便是没教养,娘家人会觉得难堪。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郑州
六大礼俗
择吉送好饰新房,红喜高悬满厅堂;
亲迎新娘不回头,正午以前拜花堂
大宴宾朋谢四方,三天回门看岳丈。
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早上新郎率领迎亲队伍亲迎新娘,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到娘家后,娘家人一般都关门拒婿,好友起哄想娶到咱家姑娘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回头’是说‘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酒店典礼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
登峰那边好像新郎要批一个大红床单,12点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
婚礼三天后(第三天)回门,不可留宿。
禁忌:
婚庆当天若下雨,不要帮忙给新人打伞(散),民间认为不吉利。新郎发型不宜梳成中分,夏天再热不能宜穿短袖衬衫(半截袖),民间认为口彩不好。
新娘女友拦门不要时间太长,不要过于难为新郎。娘家亲友在禧宴上一般宜先于男方亲友离席,俗语“客走主家安”!娘家亲友对此要予以理解。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安阳
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备酒菜一桌,送到女方家里,称为"养酒礼",现在多改为送现金。
婚礼当天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吃辣面,女方藏鞋(这个好像大多数地方都有)。男方给一万零一块,最后那一块钱要拿回去,意味万里挑一,所以这一块一定要挑回去啊。
到男方家时,家里人都要化个妆出来围着新娘扭秧歌,一扭能妞一个多小时。
晚上闹洞房,喝完子孙汤,由夫嫂整理床铺,再由夫家小妹送尿盆(抬着尿盆不能离地)
新房的枕头里各放一双筷子,被褥内放一些人参果(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
新婚夫妇于第三天和第九天可回门,但是不能再娘家住,蜜月期满可以回去住上一个月。
女孩成婚后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要“追闺女”,娘家准备夏天的凉席蒲扇什么的,也有备电扇等电器,还要给新女婿准备一套新衣服,去看闺女。婆家设宴款待,双方家长共叙家常。
说实在的,安阳地区不要求男方给多少,何况物价这样高,一万块买不了多少东西,女方也出钱,有的是直接带存折过去的,在安阳,彩礼只是个意思。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鹤壁
鹤壁那边结婚之前强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讲究门当户对,比较传统。
谈恋爱要有媒人,提亲时需要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当地也有合八字一说,八字相合便可订婚。男方挑个好日子向女方送金银首饰、布料衣物等嫁妆,称之为下彩礼。
迎亲在婚娶过程中是最为隆重的环节。一路上鞭炮不断,乐器班吹吹打打,十分热闹。新娘到家后,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入洞房。此时婚宴开席,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尽情畅饮,年轻人直至通宵。并伴有下辈和年比新郎小的闹洞房之习。一气呵成的婚礼流程。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新乡
女方年龄可以比男方大二三岁,一岁不行,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男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平,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中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姐姐或者嫂子放压箱钱,到了婆家后,婆婆也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婚礼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而且允许尿床喔。
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下车时,脚不得落地,须踩着蓝布从下车一直到礼堂。
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子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捞出扔至床下,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子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送客走后,男方所有的亲戚齐聚一堂,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都是要给红包的。
三天回门,九天,可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小几天,俗称“叫九”。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焦作
婚礼当天早上新郎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拜天地后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别的地方涂锅灰,抹鞋油多是闹喜公公喜婆婆,在这里就要收拾新郎新娘伴娘伴郎啦,往他们脸上抹黑,越多代表祝福越深,然后开席。
焦作也是三天回门,回去所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开封
开封当地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
女方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记得是尉氏还是哪里婚礼当天新娘不能穿内衣,幸好我朋友冬天结婚有穿秋裤,上面就用胸贴。
新郎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
女方这边,要准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
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
同样的结婚不走回头路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下车时跨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
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
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新郎要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商丘
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新娘要穿大红色内衣。
男方迎亲队伍里有一人抱一只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到女方家里的时候由女方的母亲点大公鸡的头三下。
新娘子从闺房的床上到婚礼现场中间一路都不能脚着地,鞋底不能沾土。
新郎新娘双手捧搪瓷双喜脸盆跪拜/鞠躬接受一切亲戚来宾的红包。红包都是由钱卷成卷状用红绳或者红色纸条缠绕起来。
晚上,新娘到婆家第一顿晚饭,必须是从娘家带来的,且必须有面条。不能吃婆家的一口饭不能喝婆家的一口水。
新人行拜礼时,年轻人可以用鞋油、机油、柴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
三天夫妻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后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走新娘,称“回门”。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信阳
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迎亲的时间,淮滨、固始、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
上车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县新娘上车前,先在准备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上车;罗山县由新娘兄长背上车;潢川有些地方由亲属抱上车,车上另坐一男童压轿。新县、息县、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习惯,即从入轿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
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
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
有的地方以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
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但是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在光山,第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许昌
看好儿”有两个比较特定的时间,上半年结婚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这样是为了让女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
同样迎亲的路线要提前勘察清楚,“不走回头路”。
去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但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
男方迎亲时要带一个机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孩儿”,女方封了礼他才下车。
闺女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就会变穷,所以要准备松柏枝踩在脚下,或者直接让新郎抱着走。
娘家亲戚已舅舅为最大,父母不能参加婚礼
迎亲到家后有人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
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漯河
新娘舅舅要红盆,盆子里要装镜子、梳子、毛巾、杯子、被单、碗筷、方便面
娘家还要准备四样东西,炭—红红火火,发面—发财,苹果—平平安安,艾草—恩恩爱爱;新娘的婶婶要给她披上红围巾
新郎的同辈人要向新娘头上撒碎锦花同时要放一挂长鞭炮
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新郎的朋友向新郎抛坏鸡蛋(真的是专门放坏了的),抹奶油以示祝福。
到新郎家新郎的妹妹要给新嫂子换鞋
进门后,新娘要先洗手,再吃面
仪式结束会闹会洞房,不闹新娘,要闹伴娘
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吃多了人们就打哈哈说这叫‘滚蛋汤"
婚后第三天,新媳妇儿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跟老公一起回娘家,叫“三日回门”。
湖南女子要准备什么嫁妆有哪些礼仪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那么湖南女子嫁出去需要准备什么嫁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湖南女子的嫁妆及礼仪吧!
湖南女子的嫁妆
一、子孙包
子孙包是事关生养的,其实就是一条被子,打成行军包状,不过里边放着一件绣着百子,就是100个小孩的缎面和一条新床单,一对枕头,还有5个红蛋用青布扎起来,还有一个小红包。打子孙包这么重要的工作,是在婚礼前一个晚上进行,是由父母公婆健全、儿女双全这样的“全福婆”才有资格打的。结婚这天,也只有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健在、生有儿子的舅舅才有资格去背子孙包,带着新娘进入婆家。
二、官箱
嫁妆中另外一个重要之物就是官箱,也就是一个小木箱,上边再摆一棵万年青,里头装有几根稻草,叫“剩头”,预兆发财之类;两条新围裙、新娘的两件衣服;最重要的是一叠现金和一张存折,就是俗称的压箱底的钱。
三、鸳鸯枕
鸳鸯从古至今都是爱情的永恒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因此也多用来形容相互扶持的,相亲相爱的夫妻。“鸳鸯枕”陪嫁则更是表达了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
四、房子
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房子而止步于婚姻,假如女方可以陪嫁一套楼房的话,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实在买房子的问题上还是众人一起出力才好,因为很少有家庭可以单独供起一套房,如果男女双方感情够好的话那就联合“准亲家”的力量,至少在家电、装修方面可以分担一部分责任。
五、存折
父母们如果在为嫁妆发愁,还不如直接给他们一个存折,让新人们自己去投资,至于存折需要存多少钱,可以根据父母们的意愿。
六、其他
1.客厅: 水果盘,花瓶,鸡毛单走,扫把,畚箕,防尘罩,烟灰缸,假花,盆景,针线,剪刀,鞋架,地毯。
2.书房: 电脑,电脑桌,电话机。
3.陪嫁衣: 西装,衬衫,皮带,鞋子。
4.卧室: 首饰盒,压床娃娃,电熨斗,熨衣板。
湖南婚嫁礼仪
1.父母送亲、不同屋、不同桌
湖南农村办婚礼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不像现在城里人,可以男女双方将婚礼合并一起办。
湖南农村结婚是以男方为主,婚礼日期一般是两天,两家各自同时办。而这两天婚期中,女方在第一天宴请所有宾客,第二天黎明时,男方的接亲队伍,就将新娘接走了,女方的婚宴就结束了。女方的送亲人就会跟随新娘一同到男方家在吃一天饭。
如果你是女方的亲戚朋友,是远客、年长的、辈份高的亲戚,都是提前一天到达。送亲的人选是相当严格的,表哥表弟主要挑嫁妆。至少要有八个人以上,如果表哥表弟少嘛,也可请自己的好朋友来挑,一路挑着嫁妆浩浩荡荡,很是有面子。
细究为什么要表哥表弟挑嫁妆,原来是男方家要给红包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送亲的人还有父母、哥哥妹妹、叔叔等,以前是母亲不送亲的,有“只是嫁女,不是嫁母亲”之嫌。
到如今,习惯改了些,母亲可一并送亲,但父亲与母亲用餐时,不得同坐一屋,更不得同座。爷爷辈的,就不参与送亲了,外婆就更不可能了,隔得太远了。
2.出嫁必哭
女方宴请宾客之后,第二天的凌晨,大家吃过早餐后,新娘要梳妆打扮。女方家要摆香案,鞭炮、蜡烛钱纸、香,芝麻,一样都不能少,鱼(一定得是鲤鱼)猪肉、酒水及水果等供品一应俱全。新娘面对列祖列宗牌位下跪叩三个响头,向列祖列宗告别,从此后就不是这个家的了。
这就是所谓“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随即得大声哭出来,以表孝心与感恩。
如果远嫁他乡,有些新娘,很多年都不能回家一次,想想生育、养育她的父母,此时不哭的很难,所以哭并不是代表悲伤,只是一种感恩。
湖南结婚彩礼多少钱
虽说湖南常德有着很多少数民族,但总的来说,还是汉族居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市区的结婚习俗已经和大多数城市差不多了。现如今,湖南常德市区结婚一般没有订婚之说,男女双方决定结婚,父母见面协商一下彩礼和婚期。在常德市区,人们也不是很注重彩礼的多少,一般都是看双方的情况协商,有只给几千的,也有给几万的。要嫁常德的妹子要理解一下哦,实在不行可以双方好好商量。
首先,要看个人能力以及家庭条件来给,其实也只是个形式,给多给少都是心意,不需要碍于面子而强迫自己,是没有那个必要的。
其次,湖南结婚彩礼一般多少钱,其实各地在给彩礼的数字上,给的都是个吉利数,比如666,、888等讨喜的数字,比较都忌讳带4的数字,或者有的还给很有意义的彩礼数,根据每个人当地的习俗来给。
然后,湖南地区对给结婚彩礼的方式和其他地方给的方式都差不多,一般的家庭选择直接给现金,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是很好的会选择给支票,但是也有的家庭会选择购置结婚家具送给对方,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家庭了。
猜你喜欢:
1. 全国各省彩礼排行榜2017
2.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
3. 中国茶与婚礼的礼仪
4. 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
什么是嫁妆 2017各地结婚嫁妆差异盘点
嫁妆是每个女孩出嫁时娘家人为她们准备的东西,但是很多新人都不懂 什么是嫁妆 。嫁妆包括很多东西,而且每个地方的嫁妆不同,那么每个地方的结婚嫁妆有什么差异、 什么是嫁妆 呢?一起来看下。
什么是嫁妆
嫁妆是指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的物品,包括:衣物、 家具 以及 其它 用品。每个地方的婚嫁习俗不一样,所以给的嫁妆也不同。
2017各地结婚嫁妆差异盘点
一、京津地区
据了解,京津地区融合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那儿的婚礼习俗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它包含了可南、北礼、旗礼、汉礼这四个地方的礼仪。京津地区地区的结婚习俗是先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等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
二、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婚礼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相同,但也有差别的地方,就比如说东北三省的“小定”礼,是需要女方到男方家送礼和参加酒席,这个习俗和京津地区是不同的。在酒席中两人要交换“龙凤帖”,男方还要送给女方一枚金戒指当作定情物,这是东北三省地区最主要的结婚习俗。
三、江浙一带
江浙一带地区的嫁妆习俗和其它地方不同,一般媒人在看过男女双方的品貌后,按照当地的结婚礼仪要行“文定”礼,双方需要交换各自的生辰八字,然后男方把聘礼女方当面点清。江浙一带的聘礼大多当地的土特产,比如:一些桑麻织物,绸缎,茶叶及礼金等。
我语录:关于 什么是嫁妆 、2017各地结婚嫁妆差异盘点的内容,不知对大家是否有帮助呢!由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每个地方的嫁妆习俗差异很大,新人们在结婚前最好了解清楚,以免产生误会。
各地女方出嫁陪嫁多少,57万够不够?
57万嫁妆只能说马马虎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全国中等水平吧。要说嫁妆,全国谁也比不了福建!福建的某些地区嫁妆都是非常的可怕,比如泉州、晋江、石狮为主新娘出嫁,只要条件是在小康家庭的人都会送出巨额的嫁妆!当地的习俗是男方的聘礼如果拿出了50万,新娘就会拿出100万的嫁妆,以此类推,这样天价嫁妆闻名于世。
福建女儿出嫁的时候,送的最多的就是黄金首饰,金闪闪的真的是看得眼花缭乱,还有成捆百元大钞、店面、豪车、套房都是福建女出嫁嫁妆的标配物件,娶老婆竟然就跟发了财一样,其实还有更夸张的 ,前段日子我看到一个亲戚送出了公司股份刷新了我的世界观,原来只有想不到就没有送不出去的嫁妆。
在这些地区里,婚姻对象的财力是许多人看重的条件之一,就算是生在农村里的没有几十万也是嫁不出女儿的,嫁女儿看似很赔钱,但是在婚礼现场,往往就是一场炫富的表演,现金在豪宅里摊开,房产证亮出来,黄金全部上齐了,跑出永远停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过来祝贺的人都会由衷的赞叹一句:“有钱人”
福建这个地方呢,嫁女儿之所有要那么多嫁妆就是害怕自己的女儿嫁到婆家过得不好,所有嫁妆都是在女儿名下,男方是没有权利动的,除非你的妻子同意,这样的嫁妆你们还心动吗?
最后我不得不吐槽一句,人家这才是真正的嫁女儿!!
我老婆是晋江的,订婚酒之前的所有事情都是我自己和丈母娘谈的!她就明确出来不用彩礼,只要以后我们过的好就可以!陪嫁就不说,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最恶心的男方,不就是硬要女方陪嫁特别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