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给多少嫁妆要给双倍是指什么意思?
就是说不管彩礼给多少,嫁妆都要比它多一半,比如彩礼10万,那嫁妆就要20万。
印度农村地区女方的嫁妆约为男方彩礼7倍,当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
印度农村地区女方的嫁妆越是男方的彩礼七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还是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
一、种姓制度
在印度横行前年的种姓制度不但把每个出生的人的命运决定好了,还对婚姻制度产生了影响,那就是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这样子叫顺婚,是可以改变女性的命运的,因此新娘一般需要提供更高于新郎的彩礼。地位越低的的女性嫁给高种姓男子就需要提供越高的彩礼,另一方面,高种姓男子的数量稀少,供需不平衡,这就使彩礼的价格越来越高,尽管印度官方想要取消彩礼,甚至规定不允许收取彩礼,但是这种制度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
二、重男轻女现象
因为彩礼的缘故,印度重男轻女现象更为严重。在印度女性地位本来就低下,即使嫁到高种姓的家族,也是需要包揽一切家务,上到照顾老人,下到所有家务,中间还要伺候好丈夫。如果自己生了太多女儿,也会被丈夫嫌弃,有些父亲只要想到自己有很多女儿,就会好好工作,因为她们都需要彩礼。把女孩子早一点嫁出去成为很多家庭的理想,对女孩子来说做个贤妻良母也是人生理想。这种高彩礼也是印度发生杀新娘事件的爆发原因之一。
三、如何破解这一制度
曾经在印度有人为很多新娘举办了集体婚礼,来帮助她们成婚,当然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要想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就要提高女性的地位和彻底断绝种姓制度,但以印度目前的情况来说,要想改善还得花好几十年,单单是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改善,没有好的教育,更难以为自身的命运做出奋斗。
古代娶妻反而是女方出钱更多?嫁妆比聘礼多出数倍,原因何在
只要提到娶妻生子,男人大多会很头疼,因为现在压力太大,娶妻需要天价彩礼,还需要车子,房子,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所以结婚娶妻往往要耗费巨大的金钱。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财力,娶个媳妇很有可能会破产呢。
但是在古时候,娶妻往往是女方带来的嫁妆很丰厚,出钱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娶正妻的时候,很讲究礼仪,三书六聘,八抬大轿是基本的,也是不可以缺少的。最初的结婚,男方需要去山上猎取一头鹿,作为送去女方家中的聘礼;后来逐渐聘礼成为了大雁,古人认为大雁具有忠贞的品质,代表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坚定之心,代表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
后来直到汉代,因为结束了战乱和分裂的诸侯国, 社会 逐步的稳定,百姓的婚姻礼仪也就随之变得繁琐,因为安定的环境,百姓自然会花更多的心思在生活和娶亲上面,毕竟是一生的大事。所以这个时候婚嫁开始有了攀比的意味。
为了制止这种攀比的风气,不少王朝都进行了遏制,在唐朝,高宗李治就曾颁布法令不允许攀比婚嫁礼仪,规定了官员等级所能置办的财力规格,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整改的效用并不是很大。
到了宋朝,女子出嫁往往是厚嫁,而更有法律规定,女子出嫁所携带的嫁妆都是女方自己所有,男方是没有权利随意动用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子的地位,所以说宋朝是对女子最为宽容的王朝。若是男女双方不幸离婚,那么女方带来的嫁妆,男方需要如数奉还,所以古时候离婚真的是很不划算的一门生意。
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在娶妻的时候,女方买三金,就是金子制成的项链,耳环,还有戒指,而这个习俗是在宋朝开始的。在宋朝的时候,天价的彩礼几乎成了所有阶级最看重的事情,而这种风俗如此盛行,也是因为有明文法律规定,女子的嫁妆是私有财产,所以女子有了金钱,就有了立足傍身的东西,没有人不喜欢钱,安全感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它。
还有一点就是嫁妆相当于维系两个家族之间的枢纽,越是丰厚,两家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越紧密,更加符合古代门当户对的传统。但是这种天价彩礼也导致很多家庭由于拿不出数目可观的彩礼而发愁,常常有嫁女就相当于破产的说法,甚至还有女子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要出去打工,来攒自己以后的嫁妆。
司马光曾经批判过这个彩礼攀比的风气,他认为女子出嫁要从家中带走一大半的家产,会给原来的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因为家中还有其他兄弟姐妹生活,一个姊妹出嫁,相当于是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也在瓜分他们的财产,肯定会导致家庭的分歧和不满。而媳妇由于有了丰厚的私房,也会傲慢无礼,不利于家庭和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