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墓在什么地方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对老子之死做描述的:“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 这句话,给后人了一个迷。后来老子出生地河南鹿邑有了一个老子墓,但是这个是后人建造的。另外陕西周至也有一个老子墓,那个墓也不是真正的老子墓,那个地方只是老子当年出关写道德经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老子庙,后来又搞了一个老子墓。这两个地方的老子墓都是后来建造的,并不是真正的老子墓,而真正的老子墓在哪里呢?一直来都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现在,真正的老子墓葬之地的秘密已经被人揭开,先来谈老子的真正的老子墓哪里呢?
一、真正的老子墓原来在洛宁县城东的寿安上
目前找到的史书资料中是这样记载老子墓的:
资料一、古墓中出土的古石板书中记载“老子安土之寿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龙文字之开先”
资料二、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更有动景,波音造声彻天,x定于中原南天门对照北之山下。于传古:一闻全权谨则郡长之处,宇淤世相尔;一书系洛之书,源远流长;一之名朝,五千古都,九朝落下,水载人间,灵心之锆之铭,垂体不变,速轨童年”
资料三、唐《博世澜言》中载:“老子葬于佣(同“永”)宁寿安山,当有三道佛地交会,清葬四龙扶位之穴...... 龙吸乾喉,坐温浮泉”
资料四、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之寿安山”;
资料五、清何玉停《水镜相法·后志》载:“(老子)……终解八斗,留有南龙沟、北龙沟前后四沟之古所”……
这些古书中,对老子墓葬的地址,以及周围的环境,有非常详细的描写,足以证明洛宁的祖师墓,就是老子墓:

1、永宁:就是现在的河南洛宁县,在民国以前,都叫永宁,这个不用多解释。
2、寿安山:就是河南洛阳的洛宁县城东边5公里的余庄镇村后面的山。 这个山上方圆一平方公里,是一个风水中讲的罗圈椅地势,因为造砖厂多,这二三十年中,先后被造砖厂挖出的汉朝和西周的古墓又几十个之多。
3、祖师墓:此墓相对高度是10米左右,成倒扣的斗状,此墓东边25公里,75公里两个地方,都有两个形状类似的东周时期的墓。从墓的形状,时期就是东周时期的墓。
4、四龙扶位:在这个墓的四周,分别是四条沟:东龙沟、西龙沟、北龙沟、南龙沟。这些沟目前都还在,都还叫这个名字,所以老子墓葬第在四条沟中间,是清葬四龙扶位之穴。你站到墓顶,环视四走,就可以看到。
5、对照南天门:从祖师墓往南望过去,正对着熊耳山上的中原南天门。
6、乾龙沸泉:上述等文件中记载老子葬地寿安山呈“龙吸乾喉,坐温沸泉”,此态势现在依然全部呈现。所谓龙吸乾喉,既老子葬地寿安山这到龙脉来自西北方向的崤山男陵焦绕山,这西北方向是周文王后天八卦之乾向,因寿安山的西北房对于寿安山来说是头首咽喉目微,因为周易中的的乾卦六爻爻辞,就是通过描绘龙的变化来寓意的,加上寿安山龙脉来自乾向,乾之象为天,故谓“龙吸乾喉”
7、坐温沸泉:老子墓位置虽然较高,但是地下泉水很旺。老子墓东难200米左右的地方,以前叫河洼,泉水比较旺。
8、波音造声:文摘记有“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更有动景,波音造声彻天”这个奇妙的现象在当地传闻已久。大意思就是:每天夜里的五更时分,人躺在寿安山上久能听到河涨水一样的“呜呜,哗哗”的声音。人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久猜的是寿安山地下有河。早些年,听一些老年人讲,当时他们在附近地里中红薯,为了防止偷,常在晚上睡到五更时分被这种声音惊醒,然后私下观察,却什么都没有。
9、洛书汉字,源出其右:以上文字记载有“老子安土之寿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龙文字之开先”,九星在黄历中有“九星算”或者是“九宫算”,就是洛书方阵。洛书出处、仓颉造字台都在洛宁。一切就不言而语了。
10、洛阳有一个祖师庙,洛宁有一个祖师墓
洛阳有一个祖师庙,里面拜的就是老子,洛阳西边几十公里的祖师墓呢? 埋的自然就是老子。
11、附近的一些地方:
祖师墓难几十米的地方有一个“老君洞”、西北方向不远还有一个无极洞,那个无极洞特别的深,没有人走到过尽头。
另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证据,证明河南洛宁余庄北的寿安山上的祖师墓,就是伟大的哲人,老子的墓。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老子往西边走后,还有没有他的记载啊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一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
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
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
这是笑话。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
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
二
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
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三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
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
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
又问:“何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也。尹喜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次日东方发白,尹喜推开房门,老子已经走了,几案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竹简,共五千言。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书名《老子》。至唐改称《道德经》。
据说尹喜读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赶紧追老子。对老子说:“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顺其自然,带他走了。至于这是不是真的?谁也闹不清。
闹不清楚的岂止这个?就连老子的归宿,也都是一个谜。
四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持第三种说法的人,一般为洛阳人。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他还有很多依据。当然,他有多少依据,别人就有多少质疑。反正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给忽悠的!
不过“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老子出关图的归宿说法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导致的。“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奇怪了,为什么手机的镜子看相就丑?
哈哈题主的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为什么自拍比照镜子丑”,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一聊:
真相1:你看到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脑子里的自己。
欢迎来到自拍销毁锅炉。这是手机当中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我所有的自拍照都在这里奄奄一息,慢慢褪色到了九霄云外。我无数次想要把这些照片发给朋友们——不然我为什么自拍——但每次我的手指头在分享键上徘徊的时候,总有些问题在阻止我:怎么我的脸看上去这么诡异?我的眼皮是不是下垂了?我的下巴是不是歪了?怎么没有人提醒我?
是有那么一些摄影师故意拍一些自己的丑照来证明自己,以此拒绝世俗标准的美而欣然接受自己面孔中不完美的人性。但那些认真地自拍的人却还是意外的丑怎么办?
别怨你的长相啦,这都怪你的大脑。有时候自拍的人会觉得拍出来的照片很奇怪,这是因为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我们自以为的吸引力以及我们拍照的技术、设备都在影响着我们。
一张自拍有没有被左右翻转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有用过一些手机拍照软件的话,你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比如阅后即焚(Snapchat),会让你的照片看上去像镜子里的自己;而另外一些,比如群组信息软件社交小组(GroupMe),会把你的照片水平地展现出来,也就是其他人看到的你——而这些照片通常会让你看着不爽。
造成如此不爽的缘由是因为我们的脸是不对称的。一个人的左右脸乍一看可能不会有太大差别,但并非如此。摄影师朱利安·沃肯斯坦在他的影像曾展示过,当他只拍出人脸的其中一侧来对称组成一张面容时,同一个人却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样子。照镜子时觉得自己看着不错的,此时却惊悚地发现自己的左右脸竟如此不同。你的五官完全没有像你平日里看到的那样排列、弯曲和倾斜。(电视节目《广播实验室》曾有一集是关于不对称性的,它向人们以一张林肯广为人知的照片展现了不对称性的神奇,因为我们不仅是对自己,即使面对熟悉的肖像,当它被对称了时也我们会觉得不对劲。)
真相2:我们自以为的形象,要远远比真实的自己好看的多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刷牙的时候,刮胡子的时候,化妆的时候,”媒体心理中心的主任潘米拉·鲁丽如是说,“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已经在你心中根深蒂固。你会觉得那种样子很熟悉,而熟悉又会慢慢演变成喜爱。接着你已经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对自己容貌的偏好。”
这已经不再是一种趣谈式的观察,而成为了一种科学。根据纯粹接触假学说,人们总会偏爱那些自己最常看到的和遇到的东西。而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将镜子中自己的样子当做自己真实的样子,也就认为是别人看到的样子。1977年,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当参与者看到自己原本的照片和镜像了的照片时,他们更喜爱后者,而他们的朋友和爱人却更偏爱他们原本的样子。当让参与者解释为何对镜像的照片产生偏爱时,他们指出了摄影角度、灯光、头部倾斜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区别,但这些区别根本不存在,因为这些照片是用同一张底片洗出来的。(根据“真实的镜子”创办人说,在将他们原本的照片调整为镜像角度的照片时,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更喜欢原本的照片。)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并不十分清楚自己长什么样,”来自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行为学教授尼古拉斯·艾普利如此评价,他曾著书《智性:我们如何弄清别人的想法,信仰,感受,欲望》,“你脑中的自己并非真实存在的自己。”
根据艾普利的研究来看,我们自以为的形象,要远远比真实的自己好看的多。在一份2008年发行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报道,研究者们将参与者们的面部照片以10%的量做了微调,在一组照片中将他们的五官调整得与传统审美所喜好的美相近,而在另一组照片中,则将他们的五官调整得与不怎么好看的,比如与颅面疾病相近。当要求参与者们在一组照片中选出自己的面孔时,参与者们迅速地就选出了那组被美化了10%的照片。其实他们还更想选那组被美化了20%的照片。而当要求参与者们选出研究者的照片时,他们则对被美化了的照片没有了偏好。
“他们也没有偏差得太远——也没把自己当成布拉德·皮特,”艾普利说,“你很熟悉自己的脸,但你并不非常清楚它长什么样。”
真相3: 多自拍会让你变漂亮
把脸靠近手机镜头更不能让你看清自己的脸。由于手机镜头存在着失真,所以当自拍时某些五官会被几何性地增大,来自约克大学心理学专业的讲师丹尼尔·贝克在他的博客上解释道。自拍时,面部更靠近摄像头的部分看上去会比正常照片中所展现得更大,而面部远离摄像头的部分则会看上去更加扁平一些。(不同的镜头,比如广角镜头,可以修正这种失真。但贝克说镜头中的差异基本上微不足道。)
现在你应该清楚为什么你自拍起来会(对你自己来说)显得不好看了吧。那么怎么让自拍显得好看呢?网上超多小撇步:找好灯光,选好背景,调整角度,少给我嘟嘴。但当谈到怎么让自己看自己的自拍不觉得奇怪时,鲁丽告诉你,答案很简单:多自拍。
“常常自拍的人最后会感觉自己皮肤看上去更好,因为他们在不断地感受自己的面容,也更懂得怎么拍。”鲁丽说,“不管有没有入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审视自己面容的能力,总会让他们自己觉得有趣。
老子出了函谷关出了什么地方
这是一个谜,这里提供一些说法:
1.去了李氏发家之地,羌地,陇。 老子人称人中之龙,起有名耳。陇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耳龙之地。 李氏后来在此发家,也进一步证明了老子隐居于此。
2.出函谷观后在成都青羊宫小住,随后和他的青牛一起成仙(失踪)。
后有“老子化胡”一说(《后汉书》),说老子西入流沙化为胡人,甚至是化为佛祖。后世有人还杜撰了一本《老子化胡经》
3.老子去了印度,当然这是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后,流行很快,道教觉得要压过佛教,便这么说,认为老子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
4.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5.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6.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7.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