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人结婚时女方陪嫁什么
一般皇子福晋应该是128抬嫁妆左右,如果皇子福晋的嫁妆超过太子妃的嫁妆,那就要往少减,内务府规定皇子福晋身边有四个大丫鬟,,福晋入府时只能带两个丫鬟,还有两个是内务府送的,哦,对了,还能再带一个嬷嬷,嫁妆当然是有钱人家的丰盛,没钱人家的干等,一般是金银珠宝,字画,古董,首饰
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结婚都有哪些习俗?
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围场的各个地方就不一样,像大唤起,一般都是6600、8800、100001,到了四合永甚至更少,女方的陪送不用特别的,家里面缺啥补啥就好了,最重要的是婚礼前的介绍人一定要知道的全面,能张罗的人,风俗嘛 还真的没有什么讲究的,不过,家与家不一样。有的直接把钱过给女方,多过一些,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 办婚礼 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 结婚喜日 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 蒙古包 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启程离去。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大团结,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各族仪式之间杂糅融合。除了本民族穿着以外在民族融合地区基本都差不多。只要资金聘礼到位,一切形成都可商量增加和减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有房、有车、有钱啥都好商量。
关于满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我就是满族的镶黄旗,但是过去的习俗已经都不知道了。下面是我找到的关于满族结婚的习俗,咱们共同了解一下:
满族的传统结婚习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结婚习俗
域内满族人婚嫁礼仪亦甚为隆重,族人称男子成婚为“小登科”,婚嫁过程大体有议亲、换盅、择吉、裁衣、过礼、亮轿、拜天地、设婚宴、闹洞房、认亲、回门等程序和步骤。
满族人长期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则,嫁娶一般实行“婚约”制度。旧时向有重门第轻彩礼之风尚。婚娶日期,一般由男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推定,亦多定为“双日”。正日之前一天为“送嫁妆日”,女方家请人把嫁妆抬男家新房内,称“亮嫁妆”、或“安柜箱”;男家亦须是日在院内搭建“帐房”备用。婚礼日,男家备彩轿、鼓乐迎亲,新郎及陪伴者4人或6人骑马前往迎亲;女家选2名儿女双全的妇女作为送亲婆陪伴,并由父兄叔嫂组成送亲队伍陪新娘去夫家参加婚宴。拜天地时间须在日出之前举行,拜毕,新人双双进入事先搭建的“帐房”,新娘在帐房内换装,脱掉姑娘服,换上媳妇装,并改梳媳妇发式,称为“坐帐”。坐帐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出帐,进喜堂,新郎用称杆揭去“盖头”。然后,婚宴开始,至晚席散,新人入洞房。
婚后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娘家备酒席款待,午前返回夫家。婚后十天内,新娘要到祠堂或祖坟叩拜,俗称“上喜坟”。婚后满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数日,返回后整个婚嫁仪式结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满族人婚嫁仪式渐从简,或大体同汉俗。
传统的满族结婚习俗
婚嫁:过去满族姑娘的婚嫁礼节比较复杂,准备时间也长。满族姑娘接近成年,便要学做针线活。一开始学剪窗花、绣针扎、绣荷包、纳鞋底、绣枕头、绣鞋面、绣腰搭、做被褥、衣服等,绣成的这些底活放起来,准备自己使用或送给新郎做礼物。箱底活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姑娘是否有教养和心灵手巧的象征,所以这些箱底活上的山水、花草、人物、鸟兽、虫鱼生动逼真,都是一些精美的艺术品。
订婚。这是每个满族姑娘婚配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从说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相亲、纳雁、小订、换盅、送庚贴、过彩礼等过程。
满族人结婚要会亲友。订好结婚日子后,邀请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前来祝贺、帮忙。迎亲前,男方要找本村相宜地方做为女方的“下处”(所谓相宜即在正式结婚典礼之前,女方不能过男方门,否则不吉利。下处即结婚典礼前新娘和伴娘休息的地方),新娘住过的下处,用几枚铜钱或几枚硬币(要双不要单),包在红纸包里,暗放在席边底下,以示吉利。 结婚的过程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为“迎亲”。娘家请来与新郎、新娘属相不“犯克”且家中人口齐全的人送亲,通常都是新娘的长辈至亲、平辈哥嫂送,平辈弟弟或晚辈侄子压车。总人数不限,去双归单。新娘出门含一口食物或糖块,门里吐一半,门外吐一半,以表示两门生活都美满。出门上彩轿(或彩车)接亲、送亲或到半路上迎见男方的来车,一错车叫“抢串”,两车相遇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娘家哥哥把新娘抱到新郎家的花轿(或车)上,这叫换轿或抱轿。新娘的轿(或车)则坐一位伴娘,同到新郎家中去。新亲车来到下处,男方家长、亲友端来酒给新亲喝“下马杯”,新娘、送亲婆、压车童子暂不下车,东家送上喜钱才下车去“下处”。
当天晚上,由新娘的哥哥或长辈走进新房摆好嫁妆,称为“亮箱”,鼓乐喧天,喜迎新亲之后,请新亲喝“亮箱酒”。
第二天是正日子,举行正式婚礼。男女双方都要起大早,择出
五更吉时,新娘从下处扮“丑相”红裤绿袄,重粉施脸,怕有邪魔附身,穿上“踩堂鞋”,梳抓髻、顶“盖头红”、怀抱宝瓶、背着铜镜,由送亲哥哥从屋里抱到轿和车上(称为抱轿)来至男方门口,新郎用空弓拉三下,意射三箭,鼓乐齐鸣,鞭炮齐响,开始倒红毡,送亲婆和娶亲婆搀着新娘,两个打灯笼的童子走在前边,念喜人边念喜歌,新娘迈过火盆意即日子火红。男方家把事先准备好的谷、黍、麦、麻、豆五谷粮食往新娘身上撒,以示新娘带来五谷丰登。来到神桌前,由男方族长(满族叫莫昆达)或长辈指导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后由族长或长辈抱香斗,开始往新房里走,走到门口,有妯娌姑姐拦门,这叫“憋性”,进屋门、过马鞍、上炕“登糕”、“坐福”,上炕后男方张弓射四周,将弓箭插人香斗,用放在香斗的秤杆挑开盖头,然后再插入香斗中去。压车童子开始钉门帘,念:“一钉金、二钉银、三订儿女成了群。”的喜歌。然后开始吃煮的半生不熟的子孙饺子(以新娘年龄为准,一岁一对,娘家包一半,婆家包一半),娶亲婆问:“生不生”?答日:“生”!男女双方不吃,放在炕席底下。剩余的男方本族人抢着吃,不准外族人吃,不准姑娘吃。坐福(坐帐)男女并排坐定,时间不等,一般一个时辰,有的新娘一直不下地。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开脸(用细线剪掉汗毛)梳如意头,戴上簪环首饰。新亲吃完“下马面”,开始坐正席,分辈坐桌陪新亲,散席后新亲即可回去(个别地方还有过三日才走的)。太阳落山前新娘由小姑子陪着看落月,叫看日红。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一家子吃团圆饭,给长辈满酒。晚上闹完洞房后,安睡前拜北斗七星,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团圆饼,女方给男方荷包、腰搭等礼物。
第三天是“认大小”、“祭祖”,还有三天回门的,各地不一样。
满族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时兴文明结婚的已占大多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