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的彩礼,会成为爱情和婚姻的绊脚石吗?
适度的彩礼是爱情的试金石,而过度的彩礼则会成为爱情的绊脚石。
由于我们是礼法大国,所以自古以来,在婚嫁上就很讲究规矩,一般会以三媒六聘以示庄重,男方父母会备好彩礼,然后再请媒婆去女方家提亲,而女方家如果应下了这门亲事,那么女方父母则会为女儿准备好嫁妆,在大婚之日抬去男方家。
彩礼本身的寓意是好的,是为了体现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可是现在渐渐的变味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彩礼,并没有看到嫁妆,而理由也很可笑,他们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成人,到了能赚钱的时候就去了男方家,如果自己还出嫁妆的话那岂不是倒贴,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这种扭曲的心理导致他们开口就要天价彩礼,仿佛女儿不是自己的,是帮男方家养的,以至于现在很多家庭都娶不起老婆。
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常见,彩礼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要,酒席也是几十桌几十桌的摆,相互之间还会攀比,如果自己家的女儿没有别人家女儿彩礼多,还会觉得为什么自家女儿没有人家女儿值钱,挺可笑的吧,现在的爱情和婚姻都开始明码标价,价高者得了。我表姐大学谈了个家境一般的男孩子,他们俩感情一直很稳定,毕业后两个人打算结婚,可是姑姑开口就要几十万的彩礼,男方家拿不出来那么多,问能不能少一点,姑姑不肯,要他们分手,表姐不想分,姑姑就一直闹,最后,表姐和那个男孩子分了,按照姑姑的心愿嫁给了一个能拿出几十万彩礼的人,可是我很少看到表姐的笑容了。
我一直觉得好的婚姻状态是男方家出彩礼,女方家出嫁妆,两个家庭一起帮扶个小家庭,适度的彩礼和嫁妆是为了让新组成的小家庭过的更好,而不是让彩礼成为绊脚石,最后棒打鸳鸯,所以,拒绝高价彩礼,不要让其成为爱情的绊脚石,要适度,要量力而行。
农村天价彩礼后,结婚又现“一动不动,一对一倒贴”什么意思?
在农村,婚姻不仅要面对礼物,还要有其他一些要求!这种“一动不动”的娶妻风俗理解非常简单。所谓的“一动”意味着结婚时一定要有车。无论汽车的价格贵贱,这已经是结婚的必要条件。虽然对于某些人来说,开车的机会不多,但,汽车必须要买。
对于“不动”,意思是在县里有一所房子,就是“婚房”需要在县城里!虽然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娱乐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县里有一所房子,它将彻底摆脱农村生活,成为一个城市人。因此,一个男人再怎么优秀,即使农村有盖的新房,他们最终还是得借钱去镇上买房子,他们只能坚持咬牙,把媳妇娶进门!
近年来,农村妻子要求“一对一”。所谓的“一对一”意味着婚后,新婚夫妇将无法维持亲属在家庭中的开支,家务也将由公婆代理。老公出去工作,而新娘则留在家里享受“人生”!事实上,在我看来,其原因在于,对于男方来说,娶媳妇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父母希望家庭稳定和谐,并且他们总是想宽容的对待儿媳,可自己儿子还必须继续努力赚钱钱来养家糊口,还清婚姻欠下的一屁股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媳妇,他们都可以享受自己的闲暇,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分担丈夫的痛苦。所有这些“懒”媳妇都是被惯出来的。一旦她们感到不舒服,她们就会离婚,这就是这个男方家庭的“痛点”!
另一方面,所谓的“倒贴”意味着,即使夫妻结婚,他们也应该帮助新婚妻子的家庭,特别是女方家有“弟弟”的家庭,一定要及其所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要帮她弟弟买车,帮她弟弟找媳妇,帮她弟弟买房子之类的。简而言之,对于新娘的家人,你必须“倒贴”,如果在你这里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她将离婚!
即便如此,为了早日娶到老婆,农村的男方家庭必须尽力满足女方要求!毕竟,与生活压力相比,更多的农村家庭更害怕“儿子变单身汉”的现实啊!
拿不出彩礼的印度女婿为何敢索要天价嫁妆呢?
正常情况下,男孩和女孩的出生比例为1.05比1。如果加上观念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可以达到1.1比1,也就是说是每11个男人就有1个光棍。“娶媳妇”在很多地方都成了大难题,借债娶亲的家庭大有人在。然而在男性远多于女性的印度,嫁女儿却成了愁死岳父的大难题。
嫁女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可能由于印度劳动人民缺少革命精神和战斗力,种姓制度成了全球存在时间最长的等级制度。别看今天的印度整天耀武扬威,实际上他们有几千年的历史就有被奴役了几千年。
印度三面环海,北有天险喜马拉雅天险,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没有任何生存的压力,所以他们擅长冥想,并创造了灿烂的宗教文明。可是在印度与阿富汗接壤的崇山峻岭间却有一条平坦的走廊。印度遭受的所有苦难都源自于此。第一个从这里进入印度的是欧洲雅利安人。他们是勇猛的游牧民族,赶着战车、骑着大马,几下就搞定了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金发碧眼,身材伟岸,看不起黑不溜秋的达罗毗荼人,因此发展出了种姓制度。掌管宗教的是婆罗门,部落首领和武士为刹帝利,普通百姓为吠舍,这三个阶层全部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为奴隶阶层,叫首陀罗。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不同种姓之间不可以通婚。
印度教重男轻女严重,因此对男子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娶比自己低一个种姓的女子。这种婚姻被称之为“顺婚”,虽然不提倡,却可以容忍。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叫“逆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夫妻双方会被永远开除出所在种姓,生下的孩子还会沦落为比首陀罗还惨的“贱民”。
由于低种姓家庭可以通过女儿的婚姻抬高自己的种姓,类似于清朝的“抬籍入旗”,富裕的低种姓家庭通常愿意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贫穷的高种姓男子也乐于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双方你情我愿,各取所需,貌似是一个完美地组合,但对于并不富裕的高种姓女子来说却无疑是个灾难。
她们无法嫁给低种姓男子,却要与低种姓女子血拼。双方你来我往,嫁妆被堆得越来越高。高种姓男子在婚姻市场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渐渐地他们从被动接受嫁妆,逐渐变得欲壑难填。很多印度岳父因次被搞得倾家荡产,即便如此女婿们还不领情,常因为嫁妆没有达到预期,而百般虐待妻子。
印度独立后,法律上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几千年的传统怎是说改就能改的。时至今日,网上仍不间断地爆出新娘惨死的悲剧,好在城市居民正逐步抛弃这种陋习。
嫁妆是什么 结婚为什么要送嫁妆
嫁妆是什么意思?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过去的东西,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嫁妆都有什么?因各地因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在古代,某些大户人家还会在女儿出生之日准备好嫁妆,那就是在女儿出生后,特别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
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送嫁妆的寓意最开始就为了祝福女儿找到如意郎君,并希望女人过得好点,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即嫁妆是女儿身份地位的代表,嫁妆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虽然在以前很多家庭嫁妆都是东拼西凑的。
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前者是说女方把自己的嫁妆送往男家,去送的人越多代表女方家底越丰厚。到男家后,男家跟亲戚朋友出来迎接,那么就叫“迎妆”。
嫁妆除了金银首饰外,还要有痰盂、花瓶、铜盘及鞋、银包皮带等许多具有好兆头的东西。比如说剪刀具有蝴蝶双飞的寓意,龙凤被、床单及一对枕头,是希望夫妻感情缠绵,还有片糖则是希望两人爱情甜蜜,龙凤碗筷则有衣食无忧的寓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