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在描写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2.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3.互见法的运用。
4.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5.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
6.对人物合理评价,选择材料精心细致,素材的取舍为人物描写服务。
天下的大鹏那么多,金翅大鹏雕来历有什么特别?
老鹰,能绝云气,负青天,搏击长空,扶摇直上,煞是恣意潇洒。其实鹰在大鹏面前就是个弟弟,鹏最早源于庄子《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叫鲲,鲲化为鹏,背长绵延数千里,翅膀弥漫好似垂天之云,一扇动拍打,激起惊涛骇浪,而后抟扶摇直上云霄。后来,人们根据此,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用来比喻青年才俊前程非常远大,飞的能和大鹏一样高远。
但大鹏鸟还不是最吊的,《神异经·中荒经》中记录了一种吊比大鹏还大的,不对,记录了一种比大鹏还大的鸟,叫“希有鸟”: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水经注》引用《神异经》又加上了:
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
大意就是昆仑山有只鸟巨大无比,盘天接地,天最西面的王母娘娘和最东边的东王公,登上鸟背就能直接见面。效果等同与七夕数万亿只麻雀搭桥以便牛郎织女幽会。
古代文人雅士,舞文弄墨,搔首摆姿,志向远大者也时以大鹏自比,抒发心中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抱负。其中,青莲居士李太白尤甚,20岁时第一次离开青莲,携自己佳作去往成都干谒公卿,投拜四川益州刺史苏颋,苏颋见了他的文章之后,颇为喜悦,赞不绝口: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不知道是苏颋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还是推荐信中途丢失没发出去,李白干谒之行不了了之,没了下文。于此同时,李白又拜访了另一位长官渝州刺史李邕,李邕则比较直接,态度非常之冷淡。心高气傲的李白颇受打击,狂士之风发作,写了一首《上李邕》作为回答,开篇第一句就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意思无非老子光明前途远大着咧,你们看不上拉倒,爱咋咋地。后来,李白遇到识货的得道高人司马承祯,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受宠若惊的李白,欣喜万分,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全赋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赋中太白再次自比大鹏,而司马老道就是那博大的希有鸟。最后一段: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空见笑于藩篱。
李白是真能歪歪,希有鸟欲收大鹏做小弟,要带他一起装逼一起飞,大鹏呢当然是欣然允之。很明显,李太白意思无非是老子混了这么多年终于遇到识货的了,终于有大鸟愿意带我飞了。
宋著名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与其他大作完全迥异的豪放之作也送给了大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写到: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浑成大雅,毫无粉气,女词人欲化身大鹏借着好风直上青云一览三山五岳,壮哉壮哉!
其他的有关大鹏的诗作更是多如牛毛,什么大鹏飞兮振八裔、一举到天池、矫翼翻云衢、大鹏飞起雪风吹。。。无非是说大鹏太屌了,飞的太远了,以后牛逼也要和大鹏一样翱翔天下,爽翻天!
以上都还有稽可考,大鹏最早起源也出于道家老子的巨著。然稍微飘一些的,佛家里、民间神话、通俗演义里,大鹏的来历就更屌了。他可是印度教主神的坐骑,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论亲戚关系,还是如来佛祖的舅舅呢。
西游记,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中写道:
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大鹏与他是一母所生,故此有些亲处。
原来,孔雀和大鹏都是凤凰生的崽,孔雀喜欢吃人,不小心把修炼成金的如来给吞了,如来想从孔雀屁股眼溜出来,又被弄脏了自己的真身,于是从内到外剖开了了孔雀的脊背,并把其带上了灵山。大慈大悲的如来从孔雀肚中复出,就认这孔雀为再生老母了,还顺遂封了孔雀一个大明王菩萨。孔雀成了如来的老母亲,大鹏自然就成了如来的舅舅了。这舅舅真是八杆子打不着,大鹏这便宜可真是占大发了。
大鹏天上呆不住,跑到凡间化身金翅大鹏精伙同文殊普贤的坐骑青狮白象,抱团在狮驼山准备打劫唐僧肉。可是大鹏这么屌,还是如来的舅舅,为何不单干,非得抱团呢?原来是:
只因怕他一个徒弟孙行者十分利害,自家一个难为,径来此处与我这两个大王结为兄弟,合意同心,打伙儿捉那个唐僧也。
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话说,这大鹏作妖被收之后闲不住,清初网文《说岳演义》把后续又给补上了。一日如来端坐九品莲台,坐下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罗汉,齐听佛祖讲述妙法真经。不期一位星官,叫作女士蝠,放了一个臭屁,如来大慈大悲自不在意。那大鹏可不愿意了,展开双翅望着屁响之处,一嘴就将女士蝠给啄死了。
女士蝠死后下凡届认母投胎,长成后嫁与了秦桧。大鹏也被如来贬落红尘,偿还冤债。过道黄河,不期撞见铁背虬龙王变身秀才作孽,调戏娘家妇女,大鹏又一嘴把老龙左眼啄瞎,而后飞到一岳姓人家,投胎转世。岳家老年得子,给小子取单名飞字,表字鹏举,真是应了天数。那被啄瞎了眼的老龙王在大鹏刚转世投胎的第二天就带了虾兵蟹将狂兴暴雨,冲飞了岳飞一家。老龙行云布雨报私仇,触犯天规,被玉帝斩首,投胎降生唤做秦桧。然后就有了,岳武穆被秦桧,连用十二道金牌召回,锻炼岳爷冤狱,屈死西湖风波亭。
不止岳飞,名字中带飞的,古代网文小说都得让其和大鹏搞点关系。比如,早岳爷千年的张飞,张翼德,名中有飞有翼,自然得和岳爷、和大鹏扯点关系。
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七《岳坟忠迹》记载:
当父母生他的时节,有娠昼寝,梦见一个金甲红袍、身长丈余的将军,走进门,大声道:“吾乃汉朝张冀德也,今暂到汝家。”说毕,即时分娩。这时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只大鸟,像鹄,鸣叫着飞到屋上,所以给孩子取名为“飞”。
明末文豪冯梦龙在他的经典著作《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中也记载:
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
王侯将相,人中龙凤,自然也得和平头老百姓不一样,神话大将星宿转世,和史书里面记载帝王降生必有异象是一个道理的,意在鼓吹君权神授,这当然是封建帝王宣扬统治合法性的最佳选项了。
跑偏了,回正题。话说这大鹏前一世投胎岳武穆,虽名震天下,但下场未免太凄凉。于是又来了一次凡间,这次呢,大鹏化身明朝正德、隆庆年间的魏国公徐鹏举,走一遭人间好享享富贵。 这徐鹏举的七世祖乃是明开国大将徐达,名字来源无非也是其母分娩之前,岳飞入梦罢了,和前述一个套路。出自,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
徐鹏举者,中山武宁王七世孙也。父奎璧,梦宋岳鄂王语之曰:“吾一生艰苦,为权奸所陷,今世且投汝家,享几十年安闲富贵。”比生,遂以岳之字名之。。。
据说有一次徐鹏举在效外发现一个小坟包,他不听众人阻拦,执意挖开,结果发现是秦桧的坟墓,然后剖其棺,弃骸水中。原来是岳爷又来寻仇了,你说巧不巧?
又闻之金陵人云:鹏举治圃于白门郊外,见一邱隆起。立命夷为平地。左右以形家言力止之,不听。比发之,乃大冢。或谏弗启,又大怒。划之,则宋相秦忠献墓也,阅之大喜,剖其棺,弃骸水中。人谓真武穆报冤云。
这事,咱们当代也有。当年隋炀帝杨广从其兄杨勇手中夺得帝位,并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千年之后,“中星海上紫郡”楼盘的开发现场挖出了隋炀帝墓。开发商有个老板,恰巧就叫杨勇。
如此巧合,让人唏嘘。真是苍天轮回,河西河东,善恶有报,大道至明啊。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朝有哪些名将?
1、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
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身高: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今江苏宿迁市)
故都:徐州(古称彭城)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今苏州)
妻子:宋凝父亲:项超母亲:龙氏
爱姬:虞姬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而不是项羽之子,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
坐骑:踢云乌骓(青白色带黑毛的骏马)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查看更多
2、霍去病——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查看更多
3、卫青——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红根正者
但考虑到其战绩有不尽完美之处,列于外甥之后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查看更多
4、班超——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氏三父子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查看更多
5、孙膑——最杰出的残疾统帅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查看更多
6、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查看更多
7、周瑜——风流倜傥美男子
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
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查看更多
8、徐达——明初第一名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查看更多
9、郭子仪——再造唐朝者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查看更多
10、李牧——战国四大将之首
又一位只败在自己人手里的名将;
其对后世戍边制度有重大影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起源于印度的原牛,究竟是怎样遍布世界各地的?
01 爱与信仰
如你所知,印度人很爱牛,大家都知道印度神牛满大街乱窜。但你也许不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国,且价格很便宜;另外中国市场上的走私牛肉来源之一就是印度。
坦率说,爱牛是一种良好的品质。牛意味着忠诚与奉献,老牛精神古今中外都在提倡。但印度人对牛的爱,一部分是爱,另一部分是因爱升华的信仰。
02 魔力牛
印度文明是宗教文明,和世俗的华夏文明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印度的宗教文明建立得也很早,时间点大致和华夏文明差不多。当然华夏文明是建立在世俗考证基础上,以信史为基础。印度的宗教文明很大一部分依靠传说。这里就不去掰扯了。
印度教徒对牛的尊崇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中国商朝)。印度的部分古经文甚至将杀死一头牛定义为杀死一个人,还威胁说神将会降罪给杀牛之凶犯。
就是说在印度教义中,把牛的地位提升得非常高。
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所以自古以来,牛的地位也就很高。
在印度教里,牛是主神“湿婆神”的坐骑;因此被印度教徒视为“神兽”。
在追溯印度人和牛的文章中,大部分人对这句话一带而过,当成一个陈述句。实际上它的内涵极为丰富。
03 宗教政治
被征服的印度本土人属于低等级的吠舍、首陀罗。
至于印度教,其实就是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土著的精神武器,一种意识形态。
必须承认,雅利安人的这套意识形态搞得非常成功,功效一直延续到现在,几千年不减。印度阶层也从几千年前开始固化下来。
印度人的特点就是认命,可以无视阶级差异,仅依靠本能活着,没有很强的奋斗意识、金钱意识与反抗意识,不会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话。
骑驴为什么是古代文人的“标配”?
驴和马虽然拥有共同的祖先,但自古以来驴就比马矮一截,不及马形象高大上,有高昂的头,有大长腿,又有颜值,跑得快,性格还温顺,被人称为骏马。驴呢,只有小短腿,一副猥琐相,跑得慢,还有改不了的驴脾气,动不动尥蹶子发泄不满情绪,难怪被人骂成蠢驴!好不容易跟马攀上姻缘,指望着扬眉吐气,结果生出的孩子被人称呼骡子,不能繁殖后代,真是断子绝孙的命!
驴和马在古代虽然背负共同使命,成为人类低碳环保的代步交通工具,但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只有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才配得上骏马。驴就低马一等了,虽然也称坐骑,但它背上坐的大多是贫下中农阶层,其中就包括名利场上失意落魄的文人们。马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豪车,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驴约等于今天的自行车,是低收入一族的出行首选,就这样不堪大用的驴成了古代落魄文人的标配。在这些骑驴俱乐部成员中,不乏名头响亮的大咖,比如孟浩然、贾岛、柳宗元、李贺、王安石、蒲松龄等等。
驴驮着落魄文人走四方,这在驴的家族史上可以写下辉煌一笔了,但是它们任劳任怨的服务,并未获得文人们多少点赞,这足以成为驴患上抑郁症的理由。那些肚子里有墨水的知识分子,把赞美之词慷慨地献给高驴一头的马儿们。孟郊考中进士后,心里乐开了花,挥笔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马也跟着主人得瑟起来。
少有诗名的李贺早年蜗居乡间,每天骑驴遛弯,会在驴背上挂个布袋,用于装随时记下思索得来的诗句,方便回去整理。这位鬼才完全不顾身边驴的心理感受,写下一首颇有名的咏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国曹操传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他的父亲曹嵩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关于曹操的姓氏,有一说认为曹嵩本姓夏侯,后来因为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与曹操同族;按照这种说法,夏侯敦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但此说则无法解释夏侯氏与曹氏的亲缘关系。对此有人提出因曹氏于夏侯氏皆为谯县汉初功臣(曹参与夏侯婴)之后的地方望族,彼此间可能本有相互联姻的关系,从非与夏侯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曹氏也与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称来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论。但却没有明确考证的证据可为此说提供有力支持。
早年
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但是他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认为曹操并没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见桥玄对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显赫时,桥玄已经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礼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结果被许劭接纳,曹操才逐渐知名。相传有一天曹操问起自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便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据说曹操听了之后,仰天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他身手矫健,曾经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能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174年,曹操二十岁,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所谓郎官,名义上是当时朝廷从贵族大臣子弟中选拔出来,担任宫廷宿卫的优秀人才,实际上是学习做官,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职。因此,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后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曹操上任之后,在官署门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被免官后,在洛阳无事可做,便回到家乡谯县闲居下来。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便不再进言。
创业
184年,黄巾军起义,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渎职的高官将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法令严明,济南国的违法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又过了很久,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而是称病回乡了。当时天下已开始大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时(189年)灵帝驾崩了,年幼的太子刘辩即位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想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不想此举打草惊蛇,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杀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后来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于是,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
据传曹操在回乡途中路过成皋时,拜访故友吕伯奢,因疑心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对方杀死。完事之后又悲伤地说:“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原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故此前句为误解,古语“宁”有“难道”之意;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毋”的意思并没有“不准”、“不可”、“莫叫”的意思,只有“没有”、“没有人”的意思,而通句之中,并没有“允许”、“可以”等意义的字眼,在文法中这些字眼是不可省略的,故此,通句的解释应当为:“难道是我对不起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并由于当时曹操是“悲伤地说”,根据感情色彩,在人自认为铸成大错时,不可能说出如此自负大气的话语的,故此,曹操原句解释为“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是不正确的。此事各书记载不一,但大体情形相近。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被小说作者大肆渲染,并通过让陈宫目击的角度表达对曹操品性的怀疑。事实上,史书并未记载陈宫与曹操一起同行,只有杀害吕伯奢儿子的记载。
回到家乡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率先揭竿起义,讨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天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流箭,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3],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敦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但也并不顺利。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最后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册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所杀。
同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接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刘表,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的残忍嗜杀,亦多为后世诟病。但另一方面据《三国志·程昱传》所引裴注《魏书》的内容看,诛降卒在乱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权宜做法,且合乎当时的战时律法,同样的故事可参看《三国志·武帝记》建安10年的一段记载。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昌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举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越来越强。
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次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军队十多万人,正试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却自信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谋短浅,表面严厉而胆量微小,畏惧胜利而缺少威信,将领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草虽然丰足,正好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南征北战
主条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十月,正在战事进入僵局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许攸的意见,奇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随后,袁绍大败,仅剩八百骑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趁势进攻。最后,曹操在207年彻底消灭袁氏集团,统一中国北部。从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昌则只留个别官吏,但正当壮年的汉献帝十几年间却不敢违背其意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七月,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重创,不得不与孙权联合。十二月,曹操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赤壁战后,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曹操损失惨重,失去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加官晋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对荀彧不悦。不久之后,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一说是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因忧虑而死)。213年,曹操自封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王国,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
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消灭张鲁后,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未能趁刘备未站住脚跟之时攻蜀,便班师回朝,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汉中之战
217年,刘备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偷袭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与刘备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大破夏侯渊。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还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魏军无功而返,刘备还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典故
襄樊之战
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大举攻进襄阳,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庞德援救,适时汉水暴涨,淹没于禁七军,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下许多州郡的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此时,曹仁出城与援军徐晃一同出击,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不久之后,关羽被孙权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襄樊战役结束。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史书上说孙权“陈说天命”,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此时陈群、夏侯敦、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称臣于纣王,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纣统一天下。有人认为这是曹操暗示要让儿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薨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谥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
220年长子曹丕以魏篡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后世评价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满天下,已经不可能。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曹操诗风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养祖父
曹腾
父亲
曹嵩
妻妾
曹操正妻及后宫可考者有十六位:
武宣皇后,就是卞氏,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刘夫人,丁氏的侍女,随丁氏陪嫁至曹家,后亦为曹操之爱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铄二子。
环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冲、曹据、曹宇三子。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衮二子。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王昭仪,曹操之妾,生有曹干一子。
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刘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赵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来莺儿,东汉洛阳之名妓,后爱上曹操的侍卫王图。
陈妾
子女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曹操长子,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
曹丕,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223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甥魏明帝曹睿后追封其为殇王。有子曹潜及孙曹偃,曹偃死后绝子嗣。
曹冲,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曹据,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232年封为楚王。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217年封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与曹操及曹丕不和。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的7个女儿和记载她们的史书:
曹宪,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曹节,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献帝纪》)
曹华,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安阳公主,名不详,为荀恽之妻。(《魏志.荀彧传》)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魏志.曹真传》引《魏末传》)
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茂之妻。(《魏志.夏侯敦传》引《魏略》)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魏志.司马芝传》)
后裔
曹霸,曹髦后人,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官至左武卫将军,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观曹将军画马图》二诗,表达对其画艺的赞叹。
族人
夏侯敦(?-220年):字符让,有记载的活动期间约为189-220。初为奋武将军司马。建安12年(207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其七子二孙皆为关内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
夏侯渊(?-219年):字妙才,敦之族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9-219。初为别部司马、骑都尉。建安21年(216年)封邑800户。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建安24年(219年)死于与刘备、黄忠的争夺汉中的战役。死后谥为愍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仁(168-232年):字子孝,太祖堂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87-232。初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权。建安25年(220年)封邑3500户,封陈侯。文帝年间官至大将军。死后谥为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入太祖庙庭,配享祭祀。
曹纯(170-210年):字子和,曹仁弟弟,有记载的活动期间为196后-210。初为议郎。约建安12年(207年)封邑300户,封高陵亭侯。死后谥为威侯。
曹洪(?-232年):字子廉,太祖堂弟,有记载的活动时间为189-232。初为鹰扬校尉。黄初年间,封邑2100户。官至骠骑将军,封乐城侯。死后谥为恭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休(?-228年):字文烈,太祖族子,有记载的活动时间约为188-228。初为虎豹骑宿卫。黄初7年(226年)封邑2500户。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死后谥为壮候。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曹真(?-231年):字子丹,太祖族子,有记载的活动时间189-231。初讲虎豹骑。太和3年(229年)封邑2900户。官至大司马,封邵陵侯。死后谥号为元侯。正始四年(243年)在太祖庙庭,享祭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