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爱新觉罗·阿巴泰的所有儿子,所有女儿的具体的资料。
阿巴泰生子5人,有爵位者4人,即长子尚建封贝子,次子博和讬晋贝子,三子博洛晋亲王,四子岳乐晋亲王后降郡王。
博洛
博洛(1613—1652),清朝入关前即参与作战,功封贝子。随摄政王多尔衮攻入北京,迅速成长为新一代军事统帅。 他率军连续攻克浙江、福建、广东,晋封为端重郡王,凯旋回京,又晋封端重亲王。顺治七年(1650)他受命与尼堪(死于1652年)和满达海两位亲王同理六部事,称为“理政三王”。三王都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死后他们继续掌权。不久,博洛即反戈一击,与清算多尔衮的王爷们结盟。博洛死于顺治九年(1652),时年40岁。7年后,以生前分多尔衮遗财等罪被追削爵位。
岳乐
岳乐(1625—1689),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1646)从肃亲王豪格入四川,积军功封贝勒,改号安郡王。他率军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外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促使两汗入贡,凯旋收兵,进封安亲王。岳乐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荡平“三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拥兵反清,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孙),以及贵州、四 岳乐
川、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等地汉族将官纷纷起兵响应,连续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形成延续8年之久的规模浩大的反清战争。这次战争,使清朝面临严重的威胁。三藩之乱爆发初,局势恶化,岳乐于康熙十三年(1674)挂定远平寇大将军印,率军收复江西,进入湖南。吴三桂先后调集10万大军,死守长沙,双方形成僵持之势。4年后,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暴卒,相持难下的湖南战局才发生重大变化。岳乐率大军进入长沙,随即挥师西南,在通向贵州的战略门户湖南武冈告捷。这是岳乐在三藩之役中的最后一战。 岳乐收复湖南同时,两广、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相继平定,清朝胜利已成定局。年底,玄烨命岳乐率部分将士还师,由侄子彰泰接替他总管军务。 三藩之乱期间,王公子弟多年轻且不习战,岳乐老成持重,富有军事经验,成为皇族中难得的帅材。他领兵出征五年半,建立了殊勋,受到隆重的礼遇。康熙御赐诗中说:“大开册府纪元功,伐罪安民将略雄。伫见天潢蒙上赏,明光高宴赋彤弓。”这成为他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 岳乐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重要的政治家。顺治末年,他以亲王之尊,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政,是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福临死后,他和杰书率领诸贝勒大臣,拥立玄烨继承皇位。玄烨逮捕鳌拜亲政后,岳乐奉旨查处鳌拜的同党。岳乐长期执掌宗人府事务,为完备皇族管理制度,编修谱牒,做了大量工作。 岳乐的第三房嫡福晋,是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女儿,康熙孝诚皇后的姑母,权臣索额图(索尼的儿子)的妹妹。因为这层关系,岳乐的儿子们先后被提名受封。安亲王府辉煌一时,无与伦比。 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使这个显赫家族及其姻亲,接二连三在皇帝面前失宠。首先失势的是妻兄索额图,因为阿附皇太子胤礽,被玄烨骂作“本朝第一罪人”,幽禁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接着皇帝对岳乐也流露出不满,借口一桩通医喇嘛的小事,罢免了他的议政王和宗人府的职务。岳乐虽然保住了亲王的爵位,已没有什么实权。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外蒙古喀尔喀部构衅兴兵。岳乐与简亲王雅布受命各带兵丁500人远赴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这时的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麾下只有区区500兵丁,远赴塞外高原,风餐露宿不说,与当初佩带大将军印,统帅千军万马,鸣号拜纛(dào),皇帝亲自送行的威风来,未免落魄,简直有些流放的味道。十月天气渐冷,他从草原撤还京师,不久即因病去世。清廷赐祭建碑,追谥号“和”。 岳乐晚年虽然失宠,但终其一生仍不失为备极荣华。12年后(1701),因某贵族告发他掌宗人府时错判了一桩家庭纠纷案,岳乐被追革亲王,降为郡王。岳乐的郡王爵由第五子玛尔浑袭,后由玛尔浑子华玘(qǐ)再袭。华玘死时无嗣,其后数年爵位虚悬。 岳乐的孙女嫁给了玄烨第八子胤禩,她支持其夫争夺皇位。胤禛(雍正帝)登极后,便对胤禩及亲属实行报复。雍正元年(1723)下诏,“安郡王爵不准承袭”,诏书中指责岳乐“谄附辅政大臣,每触忤皇考(玄烨)”。尽管如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历追论先人功过时,还是盛赞了阿巴泰和岳乐的战功,又封华玘的孙子为世袭 辅国公。这些都是岳乐死后的余波。 岳乐有子20人,其中5人得封爵。他们中间无杰出的军事统帅,却涌现出一些痴迷于琴棋书画的雅士。岳乐儿子玛尔浑,自称古香主人,著有《敦和堂集》。他画的钟馗,被大学问家孙星衍收集。其弟吴尔占,号雪斋,也能诗善画。岳乐女六郡主,远嫁蒙古,30岁即抑郁而亡,据说也是诗画兼工。她曾画一幅梅花,半株生机盎然,半株几近枯萎,为悲叹自己命运不济而作,引起时人的同情。女孩子能同兄弟们一起吟诗作画,足见这是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郁的贵族家庭。 在岳乐诸子中最出色的要数岳端。
岳端
岳端(或作袁端、蕴端),字兼山,号玉池生,别号红兰室主人。因为是岳乐的第十八个儿子,所以又自称“长白十八郎”。生于康熙十年(1671),享年仅35岁。岳端诗画皆精,体现出一种超然飘逸的艺术风格,在爱新觉罗皇族中,他以“首倡风雅”著称。近人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评价他是“一代宗潢(皇族)之秀,后来无及之者”。岳端和他的兄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他们的锦绣前程,却因朝廷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变得黯淡。岳乐被弹劾降为郡王削去谥号后,几个有爵位的儿子,包括岳端,都受到降爵、停袭的处罚。 岳端15岁被封郡王,21岁降为贝子,29岁又被革去贝子,成为闲散宗室。这种每况愈下的境遇,对他的文风和诗作格调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者也是他中年夭折的重要原因。 岳端被革爵时,玄烨给他定的罪名是“各处俱不行走,但与在外汉人交往饮酒,妄恣乱行”。罪状中所谓“各处俱不行走”,是说他不参加朝廷和皇族的活动,不履行贝子的职事;“妄恣乱行”,不过是他与汉族名士相互交友,一起吟诗作画。岳端与孔尚任情谊很深,在《题长春花·寿孔尚任母》诗中说:“孔君与我交,诗文兼道义。孔君不挟长,我亦不挟贵。”岳端不以王公贵族自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孔尚任,主要是敬佩他的文学才能,并从这种交往中获得教益。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孔子后代。康熙帝南巡,孔尚任被推荐御前讲经(给皇帝讲授经典),受到褒奖,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后来,他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因其中《余韵》一出讽刺清廷征辟山林隐士是索拿,且用“开国元勋留狗尾,换朝逸老缩龟头”讽刺剃发和变节的官僚,被借故罢官。孔尚任是具有民族意识的文人,岳端与他过从甚密,反映他已超出满洲贵族狭小意识的束缚。 岳端政治上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转而采取消极避世态度,他看透了富贵又看透了虚名,不满现实又不与之抗争。他不赞成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君做法,认为投江而死毫无意义:“世途不可处,水底不可留,我劝大夫一杯酒,庶几醉乡还可游。”把借酒消愁,一醉方休,作为求得解脱的最佳办法。这种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对后来的宗室文人影响深远。岳端著有《玉池生稿》、戏曲《扬州梦传奇》。 阿巴泰的曾孙,岳端的侄孙文昭,也是著名诗人,著有《紫幢诗钞》、《芗婴居士集》。文昭师从名士王士祯,与姜宸英、查慎行诗歌唱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应宗室乡试,因用《庄子》中语言被处分。后来家居,过着“除却吟诗百不为”的生活。 清初宗室王公“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弘扬的是骁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康熙以降,天下太平,在汉文化的陶熔下,宗室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岳端一家,代表了从这一特权阶层中分离出的贵族文人,他们崇尚汉族文化,淡泊名利,追求一种闲适恬淡的人生。 这类人物的涌现,既是社会风气演变的结果,与阿巴泰本人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阿巴泰文化水平不高,却有超前的文化和教育意识。早在戎马倥偬的年代,他就注意网罗汉族文士进府教授子弟。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写道:“崇德癸未(1643)年,饶余王(阿巴泰)曾率兵伐明,南略地至海。 博洛(1613—1652),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 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从征明,随贝勒多铎入宁远、锦州界,牵制明关外兵。清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封固山贝子。随父征明延庆州。二年,预议政。三年,任理藩院承政。从攻宁远,趋中后所,败祖大寿军。五年,同郑亲王济尔哈朗驻营义州。击明总督洪承畴军于塔山,败王朴、吴三桂兵。七年,下松山、锦州。顺治元年(1644),随军入山海关,破李自成义军。晋多罗贝勒。二年,从破李自成于潼关,继下西安,定江宁,招抚常、苏二州,败杭州兵,明潞王、淮王分别从杭州、绍兴降。三年,任征南大将军往平浙闽,定绍兴,克金华,斩明蜀王朱盛浓,破仙霞关,克浦城、汀州,擒明唐王朱聿键、曲阳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淦、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招降国公郑芝龙,抚定兴化、漳州、泉州等府。遣军平广东。四年,晋端重郡王。五年,同英亲王阿济格镇压大同叛将姜瓌。六年,破叛党刘迁所据代州,晋亲王。任定西大将军,镇压汾州民,克汾州等地。七年二月,奉命与满达海等理六部事。八月,以事降郡王。八年初,晋和硕端重亲王。三月,以隐匿英亲王私藏军器事,降郡王,分管户部事。五月,复封亲王。卒,谥定。
阿巴泰的母亲伊尔根觉罗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与努尔哈赤成亲,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她连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在清朝史书中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阿巴泰母亲地位较低,直接影响到他日后在诸兄弟中的排位。不过,因为在年龄上的优势,阿巴泰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的。
计捉鳌拜讲的是什么故事?
康熙八岁登基,朝廷内鳌拜专权,今日杀文,明日杀武,吓得索尼告老还乡,来了个杀猪不吹一一蔫退。遏必隆胆小怕事,俯首听令,四个辅政大臣中,只有苏克萨哈是个大大的忠臣,见鳌拜专横独断,欺侮皇上,常常据理力争,被鳌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发誓要杀死苏克萨哈,再谋皇位。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鳌拜心生一计,传令要蓟州、遵化的正白旗人迁走,把驻地让给镶黄旗,这个蛮横无理的命令,自然遭到苏克萨哈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
康熙命大学士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前去蓟州,遵化实地勘察。三位大人坚持正义,反对强夺白旗驻地,整拜恼羞成怒,竟假传圣旨,擅自杀了三位忠臣及家人百余口。临行刑时,哭声震地,怒气冲天,市民百姓,都垂泪不止。
这一日,康熙早朝,整拜大摇大摆上了金殿,傲慢地对小皇上说:“启禀万岁,苏纳海违背圣命,拨地迟误,并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均已被臣逮捕处死!”
整拜一言方出,满朝文武都为之震惊。好家伙平白无辜,先斩后奏,杀了三家大臣,这简直是要谋反嘛!完了,大清朝就算完了!
再看康熙,坐在那儿,脸上不红不白的,一声不吭地在玩自己的小拳头!鳌拜见了,差点没乐出声来。心想:“不怪算命的说我有九五尊位之份,小玄烨如此无知昏庸,这金銮殿岂不是很快就要倒给我了么?”
想到这里,鳌拜得意忘形地腆起个大肚子,眼现凶光,扫视文武百官,又转过身来对康熙说:“万岁,臣还有本奏,苏克萨哈久怀奸心,蓄谋篡权夺位,暗中勾结苏纳哈、朱昌柞、王登联等,欺君主上,故臣已将其逮捕归案,欲车裂杀之,特奏明皇上!”
一听要杀苏克萨哈,小康熙坐不住了,死的三个是救不活了,忍就忍了吧,这笔账先记着,早晚得算!可活着的苏克萨哈是大忠臣,说啥也不能再让他给杀了!康熙小手一摆说:“杀不得!杀不得!”
“杀得,杀得的!”
“不能杀,就是不能杀!”
鳌拜见小皇上梗着脖子,就是不允,可真急了!他三步两步冲到殿上,一把抓住小康熙的龙袍,怒目圆睁,大声喝道:“我说杀得就杀得,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
说完,鳌拜竟扬长而去,一回府衙,就立即传令将苏克萨哈绞死了。
康熙知道后,气得两眼冒火,银牙咬碎,闷坐后宫,一个劲儿地琢磨着,用什么办法才能除掉这个害国害民的大坏蛋!
康熙正在发愁,他的小老姑来了。这位小老姑是皇太极的老丫头,顺治爷的小老妹儿,只比康熙大三岁。她生性聪敏,才识过人,惯会骑射,武艺超群,康熙最佩服她,从小就爱和这位小老姑在一起玩,彼此十分亲近。
小老姑见康熙愁得头不抬,眼不睁的,心疼地说:“看把你愁的,不就是为了那个专门会吹胡子瞪眼睛的鳌拜老头子想不开吗?这点小事好办,听老姑我的,打明个,把他抓起来杀了,不结了吗?”
“咳,你说得倒容易,他爪牙死党很多,要是传旨抓他,还不立刻就得反了呀!”
小老姑把嘴一撇,说:“杀这么个糟老头子,还用得着大喊大叫,大吵大闹的吗?你顺着我的手往窗外看,外面那不是就有杀鳌拜的刀吗?”
康熙听了半信半疑,连忙向窗外一看,原来,窗外有十几个舞枪弄棒的小太监,正在操练武艺。他恍然大悟,小手一拍,又蹦又跳地说:“好刀,好刀,鳌拜死定了!”
原来,皇宫里养十几个没上学,不识字的小太监习武,保护皇上,是打明朝留下的规矩。窗外这十几个小太监,个个武艺高强,每天和康熙一起练拳,一起游戏。康熙待他们情同骨肉,他们也都愿为康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第二天,康熙传旨,召整拜入官下棋。鳌拜自从杀了苏克萨哈,见康熙不但无所表示,而且还亲自邀自己入宫下棋,更不把他看在眼里。他毫无戒备,连侍从也没带,就直奔后宫。
后宫门前,小康熙正和一帮小太监玩耍。他看见鳌拜远远走来,就和小太监们说:“今天,我领你们玩一个抓人游戏。一会那个老鳌拜到此,我一声令下,你们就拉胳膊拽腿地一上,把他捆倒在地,游戏就算玩完,我重重有赏!”
十几个小太监,个个都是好热闹的,一听这个游戏新鲜,乐的没法儿。等整拜一到跟前,一哄声地蜂拥而上,不等康熙下令,就嘻嘻哈哈地将鳌拜捆起来,撩倒在地上了。
鳌拜还当小太监跟他捣乱玩儿呢,一个劲儿地高声叫唤:“别闹,别闹!”
康熙这才厉声正色说道:“鳌拜,你死到临头,还不明白吗?”这时,鳌拜才知自己中计了,刚要放声喊叫救命,康熙的小老姑从旁边闪了出来,手起刀落,结果了老鳌拜的性命!
康熙设计除了鳌拜,又命索额图率侍卫军捉拿整拜的家人和死党,开列鳌拜罪状,晓喻朝野,百官无不震服,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
康熙的生辰八字
康熙的生辰八字是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也就是1654年5月4日。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史载孝康章皇后向太后问安之时,出门时看到有龙绕身,孝庄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
孝庄太后说:“我当初怀顺治皇帝的时候就有这种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玄烨一出世,就得到了年轻的父母的喜欢,顺治帝特委托可靠的奶妈带他到紫禁城外哺养。
他小时候未经出痘,父母惟恐他染上这不治之症,才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扩展资料: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
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