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嫁风俗
土家族结婚风俗一、婚嫁前奏曲
1、 托媒:男方会请媒婆,这媒婆必须熟悉双方家庭的情况,然后到女方家说亲或提亲,之后女方会打探男方家庭情况。
2、 合八字:女方若同意,媒人就会把男女双方出生时间拿来合八字,也叫算命,看看双方是否契合,如果八字合就形成了口头联姻。
3、 订婚:约定婚姻后,就会告知大家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就会办订婚。
4、 认亲:之后,男方家会选个吉日,到女方家,女方会把亲戚朋友叫来,这就是认亲。
5、 聚堂屋:它的意义与认亲差不多,男方改口与女方一样称呼这些亲戚们。
6、 报期:由男方决定结婚日期,然后到女方家告知结婚时间。然后在准备最后的阶段,如准备彩礼,聘礼等。
7、哭嫁:土家族哭嫁是结婚前10天或15天之内,新娘会叫同村的女友,一起做针线,一边哭。
土家族结婚风俗二、婚礼进行曲
1、结婚当天,“陪十肆返拆姊妹”和“陪十弟兄”的过程。“陪十姊妹”是结裂枣婚头天的晚上,二三更时,点上香火,开几桌,摆上吃食,开始唱关于祝福的歌。而“陪十弟兄”同样的,然后两方相互对唱,可以说好不热闹。
2、第二天,兄弟姐妹与新郎一起去迎娶新娘,到女方家后会放鞭炮,把彩礼和首饰给到女方,然后男女各方亲友展示才艺,好不热闹。之后女方会招待大家,结束后就会把嫁妆绑着,在大家祝福下新娘与新郎一同回家。
3、第二天新娘会回门,叫“娶登门亲”。
编辑小结:土家族结婚风俗彰显世坦出了土家族的文化,也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如土家族的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等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让现在的土家族文化多姿多彩。
土家族独特的传统婚俗“哭嫁”
土家族哭嫁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习俗,但是,土家族裤脚是土家族姑娘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学习的一种传统技艺,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大家对于土家族的传统的“哭嫁”陪猜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从 民族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来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桥乎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过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则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其意蕴丰富。
土家族哭嫁的内容因为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哭嫁歌》。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比如: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敏乱悉,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土家族哭嫁是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婚俗现象,从过去的可能“真哭”到到现在的不哭不能出嫁,真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土家族婚俗 盘点土家族的婚俗词有哪些
土家婚俗词
(一)
盐女当年追廪君,仙姿蝶影伴晨昏。
芳云甘雨滋山水,一代风情遗子孙。
注:廪君,是远古巴晌缺耐人部落首领,名务相,俗称“向王天子”;盐女,是盐水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世称“盐水女神”,又尊为“德济娘娘”。据史书载: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
(二)
妙龄巴女暗怀春,莫毕阿谁众里寻。
一把锅灰多少爱,悄然抹向意中人。
注:土家族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他的脸上,称为“找莫毕”。莫毕,土家族语,意为“虎仔”,即姑娘的意中人,因为虎是土家族的图腾。
(三)
女儿当嫁盼提亲,佯骂媒婆屡叩门。
欲允还推再移伞,一桩婚事待良辰。
注:“改土归流”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也成为土家族不可违背的礼仪。青年男女即便是自由恋爱,也必须要找媒人提亲、说媒。媒婆到女方提亲时,如果遭到一些诙谐的“谩骂”,就可能应允。。媒人须三次到女方家提亲,无论天晴下雨,都要带上一把伞,名曰“团圆伞”。只有女家将伞移动,方可再提亲事。
(四)
漫纺霞光织锦纹,西兰卡普缀鸳衾。
姑娘临嫁偏多梦,巧手描来幻亦真。
注:“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亲手织出的“西兰卡普”做嫁妆。
(五)
择定佳期日渐临,相邀姊妹泣离分。
山情水谊歌相诉,悲喜交加泪满襟。
注: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婚俗。新娘在婚期前半个多月或一个月就要开始哭嫁。最初隔夜哭,后来连夜哭,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轮番陪哭。其“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婚期愈近,哭愈悲切;至上轿前,新娘已是嗓子嘶哑。
(六)
青青丝线解香尘,弹破羞容妆面匀。
纵借银簪高挽髻,一时难改女儿心。
注:女子出嫁的当天,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化妆。化妆分三步程序:一是“开脸”,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并将眉毛绞成新月形;二是“上头”,将发辫挽成“粑粑髻”;三是“戴花”,在发髻上插一枝红艳艳的花朵。女子“开脸”、“上头”后,意味着已成 *** ,其装扮与少女判若两人。
(七)
童子陪郎十友欣,席间飞韵伴移樽。
华堂壶手频添酒,行令不知第几轮。
注:正式结婚仪式前夜,男方要坐“十友席”。请来九位十二岁左右的童男陪新郎,摆上果碟,边唱边说边吃喝,唱者曰“歌”,说者曰“令”,总称“令歌”。说令时,传递令杯,互比口才,风趣恢谐,在于营造喜庆氛围。
(八)
盒装服饰盖罗巾,背往女方为娶亲。
此日共求繁衍事,两家过礼换双禽。
注:婚期头日或当日,男方须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的酒、肉、盐、茶、米、豆等,称为“过礼”。“过礼”之物用一个特制的木盒装上,上面盖着个花袱子。土家人称之为“背盒”或“背山”。在“过礼”物中宴春,两只鸡(一公一母)必不可少,象征着生息繁衍。
(九)
露水鞋加露水裙,送亲路上避妖氛。
嫁衣彩绣谁曾用?泪洒新痕掩旧痕。
注:新娘上路时,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带着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同时,新娘还要上着大摆“露水衣”,下配八幅“露水裙”,头包青丝“露水帕”,脚穿绣花“露水鞋”;进男家门之前,新娘须换下这些衣物。除绣花“露水鞋”由新娘的嫂嫂亲手制作外,其他均由男方送来。这些衣物多是借用,婚后归还原主。
(十)
踩斗堂中未解颦,临行甩筷谢门神。
娘婆同旺新人愿,前撒黄金后撒银。
注:临上路前,新娘要站在事先放置在堂屋中间装满粮食的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寓意着把富贵留给娘家。“踩斗”之后,要手拿两把筷子,使劲向身后撒去。有童谣:“脚踩金斗四角方,手拿金筷十六双。前头八双跟我去,我自拿来我自吃。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钱和米”。
(十一)
成套嫁奁红透殷,背亲绸带更牵魂。
家兄背妹出门去,若负千斤步步沉。
注:土家姑娘出嫁时,由哥哥背上轿;首先慢步背出闺房,在拜别仪式结束后,再用“背亲带”背上花轿。“背亲带”是一条长逾七尺的红布,由男家“过礼”时送来。无兄者,由弟或叔替之。陪嫁的箱、柜、桌、椅扮改皆用山漆涂之,其色红里透黑。
(十二)
男女拜堂即缔姻,双双挤进洞房门。
只为日后当家主,抢坐新床各用心。
注:新人拜过天地,祖先、父母和对拜之后,新郎引新娘进入洞房,称为“坐床”。在进门时,都想争先一步,抢坐到床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由谁当家。
(十三)
十盘八扣宴佳人,新妇拥为座上宾。
花膀伴随吹打乐,催将绣品献亲邻。
注:土家新娘在男家吃第一顿饭谓之“陪新姑”,亦称“领席”。席间常有“插花迎酒”,以猪膀二只,各切成十大砣,拌各种佐料,上甑猛蒸,熟后每砣插上用萝卜雕成的各种花朵,谓之“膀”。十碗八扣上齐以后,响匠和打“大盘子”的人,一同到厨房,由厨师将膀放于大盘子中,并点上一对红腊烛,鸣炮奏乐,将膀送至新娘席上,谓之“迎膀”。新娘(或送亲客)将事先准备的利市钱馈赠给厨师、响匠和打大盘子的人。
(十四)
世代土家居远村,族人嫁娶古风淳。
若非台上巴人剧,何以神州传异闻?
注:《土里巴人》由长阳歌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陈洪创作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曾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她展示了奇异、独特的土家族婚俗,既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婚俗风情画卷,又是一首首礼赞生命、讴歌爱情的抒情诗章。
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悄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竖运誉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余段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结婚仪礼程式之土家族婚俗
17民族本李慧玲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众所创造、享罩氏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而作为民俗现象,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贯穿于婚姻过程中的礼仪习俗更是花样迭出、繁琐而复杂。我的家乡――居住在黔东北梵净山山区的土家族也不例外,有着其独特的婚俗仪礼。它既不完全是取决于男女双方的自由恋爱,也不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分:认祖——提亲——定庚——开亲——过礼——迎亲——回门。
当一对恋人感情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了,男方会请一个女方认识的长辈作为介绍人后,男女双方都会到对方家中“认祖”,即正式拜访双方父母和长辈。而介绍人也会作为媒人,受到男方家的委托,从中牵线,向女方家提亲、“讨年庚”,取得女方父母及长辈们的同意。这样男方才能正式向女方求婚,也就是“递书子”。 “递书子”要选在双月双日,男方准备肉和酒作为礼物和“书子”,送给女方。“书子”用红纸折成,内装12元钱,寓意一年十二月,月月红。外写上“请赐鸿庚”等语,内笺上右边(土家人称为“大的一边”)写上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左边空着留给填写女方的出生日期。然后由男方请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看日子”,男方和媒人到女方家去装香、点烛、放炮,这样就是确定了结婚日期,也就是订婚了。男女双方公开相互往来,等结婚日期到来。
土家族新婚姑娘出嫁前三天,或半个月,便开始“哭嫁”,既要哭爷娘哥嫂,还要哭亲友、祖先,倾诉即将离别之情。亲族中的女性都要前来“陪哭”,唱“伴嫁歌”。届时堂屋里要摆起歌场,全寨男女老幼都前来参加伴唱、对歌。谁唱一首,由歌师发给一颗针,最后比谁得的针多,就是受人夸耀的好歌手。但是现在婚姻自由了,土家姑娘对于这个婚嫁仪式并没有很看重了,一般就只在父母送出门上车前,对父母哭,然后父母会一个红包,嘱闭纯托到了婆家要懂事。
女方家要比男方提前一天筹备宴席。在女方筹备宴席的第二天,男方会请一位长辈和媒人带头去女方家“过礼”,过礼即是将彩礼送去给女方家,一般要准备半边猪、女方父母的两套衣服、女方在新婚当天穿的礼服和金首饰等。在新婚的前一天,女方家要给前来祝贺的亲友们“摆花宴”,即女方家的正酒。新郎会和过礼的人来接亲,到了晚上要给亲友们准备油茶,而两个就开始给新娘的嫁妆进行整理,“ 关纪婆婆”给物态散女方的箱子里装满花生桂圆红枣等干果。而姑姑姨母们以前会给新娘绞脸,换衣更容,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仪式了,就只是给新娘一些嘱托。到了出门的吉时,接亲的人将新娘的嫁妆搬上车。新娘要盖上头帕,在堂屋的香火前作揖后,接亲姑娘给新娘打伞,新娘脚不能着地由新娘的兄长背上车换上新鞋,放炮火,和“送亲客”向婆家出发。
快到了婆家门前时,会有婆家请的先生摆桌念经,然后将公鸡抛过车顶,驱魔辟邪。然后新娘被迎进门,在堂屋中间与新郎拜堂拜父母,然后进入新房。由两个圆亲婆为新人铺床,将新娘带来的干果和喜糖、喜饼、红蛋藏在床上的各个地方,新人喝过合卺酒,便让大家摸红蛋,但只能男子们进入。到了午饭时间,新人要向席间的亲友们敬酒,送女方带来的鞋子,然后亲友们会打发红包给新娘。到了晚上会有人闹洞房,直到大家散去。
婚后第三天,新人和送亲客一起回门,新娘父母会给送亲客一个红包,里面大多为60元、120元等吉利数字。然后大家一起吃顿饭,新人回婆家后,这门婚事才算告成了。
以上是我作为土家族,在家乡生活时记忆中的嫁娶,还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
婚姻仪礼程式中的婚俗都有其文化内涵,而婚俗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是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它们既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反映各民族族人精神的文化资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