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女方要准备什么嫁妆
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中有:
床上用品2套、拖鞋两双、睡衣两套、袜子两双、内衣裤两套(都是男女各一)。
牙刷牙杯2个、牙膏1支,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红色脸盆2个、带盖红桶2个、小孩洗澡红盆一个、毛巾两条、浴岁李巾两条、化妆箱一个含乎和迟镜子头梳(镜子要圆的不能方的)、肥皂盒一个、喜娃娃一对、痱子粉。
厨房围裙、化妆品一套、大小碗盆等棚衫各1件、钱若干、喜碗、喜杯等、准备装礼金的红包一个。
山西运城市平陆县结婚彩礼和嫁妆问题!?
我是平陆的,现在还是和以前有区别的,农村嘛好不容易嫁个女儿,家家户户都来捧烂芹场,肯定是要风光一些了,彩礼钱不多,我们那就是这个的,我也相信你知道三万其实在现在不算是多的,结婚哪有皮空不给彩礼钱的,不过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陪嫁的东西少了,一般都会附带一张zhipiao的。用女方的名字。你在天津买房饥握毕离平陆太远了。你以为女方家里就有钱啊 装修下来倾家当产都不一定能给你装修个房子。还是得自己努力。除非女方家条件好 我们那 我相信你应该看到了 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
女方嫁妆有哪些 怎样置办嫁妆?
女方嫁妆一般都是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被褥、床上用品、锅碗瓢盆、衣服、扮凯派鞋子等,这些都是必备的。嫁妆的数量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定,一般来说,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这样可以让女方在夫家的地位高一些。如果女方的嫁妆少,那么女方在夫家就没有地位,就会很被动,所以女方在结婚的时候,嫁妆越多越好。女方在结婚厅贺之前,一般都会把嫁妆准备好。如果女方没有准备嫁妆,男方就会认为女方家庭条件不好,就会不同意这门亲。所以,女方在结婚之前,一定要把嫁妆准备好。女方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和男方商量好嫁妆的事情,不要让男方觉得你家庭条件不好,就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男方觉得女方嫁妆少了,就会很不高孙嫌兴,这样就会影响到婚姻的进展。
山西一女子出嫁,娘家陪嫁288头猪,这一场面有多壮观?
在我们国家。两个人结婚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彩礼,而女方也要回塌稿一定的嫁妆。按照我们的习俗,嫁妆一般都是家具,家电,房子,车子等。或者是一些金银首饰。而在山西,一名女子出嫁的时候,娘家居然陪嫁了288头猪。场面非常壮观。
原来是在山西临汾,这名女子出嫁的时候,娘家非常大手笔的陪嫁了288头猪。而且每头猪的个头都差不多大,肥头大耳的。一字排开,每头猪的背上还贴了一张大大的红喜字。一眼望去,浩浩荡荡的猪队走过来。场面非常让人震惊。我想这样闷亏的场面,应该都是第一次见到吧。据当时参加婚礼的宾客说,他参加的是刘姓宗亲在大槐树的婚礼,看到这288头猪的陪嫁。也表示非常的震惊。
是啊,第一次见到有这么硬核的评价。网友也纷纷表示,这么多猪,新郎要往哪放呀?还有网友表示,今年猪价不理想。如果是去年那这么多猪,也算是非常好恨了,今年更适合送青菜才对。但是即使今年猪价不景气,这么多头猪,算下来价格也不菲。而且每头猪身上都贴着大大的红喜字,其实寓意也是非常好,希望女儿以后的日子能过的喜气洋洋。我想娘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嫁到男方家之后不受气,所以才陪嫁如此豪横的礼物吧,不仅价团罩孝格不菲。而且场面之壮观,让所有人都记忆深刻。
我想男方家应该是搞养殖人家。不然这么多头猪送过去,还真的是没地方放。如果正好是养猪的人家,那么这些猪也算是非常合适的礼物了。其实不管娘家人陪嫁是什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会生活的很好,都是父母的一番苦心。每个父母嫁女儿的时候,心情都是极其复杂的。自己从小宠到大的公主就要嫁到别人家去了,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生活,所以不管准备什么样的陪嫁,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结婚女方要准备什么,结婚女方要准备什么嫁妆
按咱们国内的结婚习俗来说,一般先有男方给予聘礼之后,女方再回以物品给予陪嫁~
按照古代的传统,嫁妆,一方面代表的是女方父母对女儿婚姻的祝福;
而另外一方面则指,女儿带着嫁妆出嫁,才有面子,婆家才会高看一眼,以后不至于在婚姻中受委屈。
但沫沫觉得,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礼尚往来,其实挺正常的~
据悉金喜善在与乐山集团会长朴成宽的次子朴周永结婚时,传言购买了总价8600万韩元的三只手表作为嫁妆,送给了未来家翁和家婆~
而林志玲结婚,台南市长准备的“嫁妆一牛车”则是满载12件台南特产精品,象征一饥源年中的12个月份,每个月份都幸福美满。
当然,明星的嫁妆没太啥可比性,只能作为饭后谈资聊聊八卦~那么现在女方需要准备哪些结婚嫁妆呢?大家不妨跟着沫沫一起来了解一下!
ps: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嫁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常见的嫁妆
礼金/汽车/房子
女方也会给男方拿礼金用作回礼,当然,一般会少于男方的聘礼
沫沫也见过很多女方家里会为女儿准备一辆汽车或者一套新房作为嫁妆,一般男方准备房,女方准备车和家具。
床上用品(按家乡习俗准备:几铺几盖)
十件套(十全十美)一床;
蚕丝被、羽绒被、羊毛被、棉被、夏凉被、毛毯...(因情况而定,大多娘家人都会准备各一床)
四件套,可以买各种不同花色款式(最实用,一般都会准备八床以上,到了新家,你会发现,四件套是最实用的)
三金三银
这里所说的三金三银,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金银首饰
如果婚后是要一起搬入婚房,可以准备这些~
家电(也是陪嫁当中的“四大件”)
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沙发、衣柜、电脑、梳妆台等
PS:不用全部准备,根据需要,选择性准备。
生活用品
洗漱用品(必须是成双成对的,比如毛巾、浴巾、漱口杯,小的牙刷等等...)
睡衣(可以挑自己喜欢的,结婚嘛,其实买红色比较适合,有纯棉的、丝绒的、和夏天丝绸款,男女各买一套即可)
拖鞋,也是男女各一双
洗脸盆、敬茶壶、杯、暖壶、垃圾桶、抽纸盒、糖果盒、梳子、镜子、等等都要要准备一对.
针线盒也要准备一套(里面什么都有)
行李箱,以前老人结婚都是用陪嫁红皮箱,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觉得过时了,现在一个红色的和一个银色,刚好一对,度蜜月的的时候,肯定用得上
家居软装,比如很多小饰品,花呀、天鹅摆件什么的~
衣架,可以挑吉利一点的数字,比如8~
厨房用具
电饭煲、高压锅、蒸锅、铁锅、餐具一套(筷、碗、调羹、烫匙、各类餐盘碗碟、菜刀、锅铲)、热水瓶两个、挂烫机、还有一些小物:比如围裙、砧板~之类的可以看需要购买。
婚礼用品
敬茶酒杯,红色跪垫,因为两边都要用,记得准备2套
婚房装饰,也是两边婚房都要布置,不过男方婚房那边可以稍微简单一些
包含:喜字、压床娃娃、气球、拉花。。。
堵门道具:
婚俗用品:比如丛肢羡红烛、
婚包
红伞(部分地区需要)
红枣花生桂圆若干(陪嫁、洒床、摆盘都要用)
红包
对联,贴在大门口
服装类
如果男方已经出钱置办了婚宴和婚礼费用,女方这边则可以来准备服装,男方女方都需要~
新娘的行头
结婚礼服
现在的新娘大多数都会准备两三套婚礼当天的衣服。中式裙褂、婚纱渗拍和敬酒时的礼服。
三套:中式裙褂一般在出门迎亲阶段穿,然后穿婚纱,然后穿敬酒礼服;如果是办中式婚礼,也会一直穿到婚礼仪式结束,再换婚纱合影,如果有婚礼party,还可以准备一套晚礼服。
两套:穿婚纱出门并进行婚礼仪式,仪式后换旗袍、礼服等敬酒;或中式婚礼穿裙褂再换敬酒服。
鞋子两双
回门衣服一套
新郎行头
西服、衬衣、皮鞋、皮带、领结/领带、袖口、袜子
双方父母行头
一般都由新娘来挑,毕竟女生眼光要比男生好很多,至于花费可以由新娘花,也可以各自给各自父母买,或者各自给对方父母买
传统嫁妆
新娘出嫁当天带的东西
床上用品2套、拖鞋两双、睡衣两套
袜子两双、内衣裤两套(都是男女各一)
牙刷牙杯2个、牙膏1支、沐浴露洗发水护发素
红色脸盆2个、带盖红桶2个
毛巾两条、浴巾两条
化妆箱一个含镜子头梳(镜子要圆的不能方的)
喜娃娃一对、化妆品一套
厨房用的大小喜碗喜盆等各10件、喜杯等
准备装礼金的红包一个、钱若干
PS:其中很多东西现在虽然已经不再作为陪嫁,但是传统的陪嫁就是这样,物品琐碎。所以在筹备整理时,按类分好,并交由专人保管。一般由家中较稳重、有经验的长辈管理看管。
具体标准
红色桶、子孙桶
外面用大红布包裹,桶内放置8样物品。分别为: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
另一个桶放满米,上面放置的是红枣、桂圆,两桶上面均放置柏树枝(小捆)和红喜字,红布包裹。
红色脸盆
一共准备两个脸盆
一个红塑料盆中可以放一些帮长辈买的各一双的皮鞋和袜子及帽子;鞋子里可放置袜子、3节花生、糖各2块。
另一个盆中放置的是健康秤、带籽万年青一盆;两盆中均放置些红枣子、桂圆及柏树枝(小捆)。并覆盖红喜字在上面。
床上用品准备2套
一套带去夫家给公婆的:红色百子被1条、枕1对。
一套铺新床上的,由以下4部分组成:
(1)传统红色百子被、绿色龙凤被各1条;
(2)垫被3床、盖被3条(羽绒、羊毛、蚕丝各1);
(3)枕头2个,双人枕1个;
(4)铺床用红色床品一套;
红箱子: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压箱底
好啦,今天的这份超全陪嫁清单就整理完毕啦~
对照着这份清单,结合当地结婚的风俗,你就不用手忙脚乱啦~
话说,你们那出嫁有没有一定要准备的嫁妆啊?
女孩子结婚的嫁妆有哪些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戚模。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高卖缓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配袭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这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民俗学者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好恢复,嫁女花费一千五百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它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二条鸭绒被及其它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二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二十四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从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撤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赔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 万建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