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布依傩戏的形式主要分为正戏和副戏两种,正戏以反映自然和神灵为特征副戏则以反映历史人物和典故为特征传入并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荔波布依族傩戏的正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三光;1大年节,据方志记载,布依族“以十一月为岁首”平塘荔波一带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过小年”,但大多数地区已将年节并入春节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除夕以丰。
自史迄时至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仍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荔波的三支瑶族互不通婚,亦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婚礼崇尚简朴,婚俗亦各具特色瑶麓男女青年恋爱,仍保留古老的“谈婚洞”习俗若女子进入青春期后,便在厢房内的木板壁上透过“;1961年6月16日,恢复荔波县建制,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 2行政区划编辑区划沿革2012年,荔波县辖6镇11乡其中3个水族乡2个瑶族乡,98个村玉屏镇,朝阳镇,甲良镇,茂兰镇,立化镇,佳荣镇,翁昂乡,捞村乡,驾欧乡,洞塘。
编织品如荔波竹席和平塘斗笠,驰誉四方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布依族村寨的婚礼,远近的青年们都可以赶来听歌唱歌,有的地方唱七八个昼夜在实行包办婚姻的同时,布依族青年男女间的交往是比较自由的青年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走亲访友或赶场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朗绍朗冒”“朗绍”指。
布依族大部分分布在云贵川等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发达有一部分布依族在200多年前移民去了越南,而在贵州的布依族人数最多贵州虽说经济发展并不发达,但是自然风光还是不错的,贵州荔波县的小;一布依族的族称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
端午节草摊特别多,到医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户还熬草药,治“百草汤”,用药煮过的丝线为孩子缠手,并以丝线系药袋,挂在孩子胸前,名为系“长命缕”荔波城关一带的布依人,每年端午节都要在樟江上游杨家桥河段;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旅游文化杰出人物评选活动rdquo,把荔波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出出来,展示了荔波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当地市民茶余饭后议论的热门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人物联山湾也因此。
荔波县布依族传统文化
1、1服饰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式样颇多,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目前仍保存布依族。
2、贵州省独山荔波等地布依族民间节日,其目的是祈求神灵阻止蝗虫吃庄稼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据说该节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地戏节 地戏节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花溪跳地戏始于道光年间,由安。
3、图案美观的布依族蜡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布依族人民热爱自由,不畏强暴,富于斗争精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悠久,解放后,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安顺地区布依蜡染的荔波布依花布最负盛名,色调古朴素雅,图案。
4、布依族端节的粽子名目繁多有箬叶俗称粽粑叶包裹的,也有用其他植物叶包扎的按形状来分,有三角粽枕头粽背崽粽鸟兽粽等按品质来分,有肉粽菜粽凉粽钣豆粽灰粽等灰粽又有蕨草灰粽和糯米草灰。
5、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
荔波布依族的婚嫁风俗
荔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由布依水瑶苗壮侗汉等18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其中,民族风情以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最具特色布依族是荔波县的主体民族之一,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打保符即“打豹虎”的谐音贵州省独山荔波等地布依族民间节日,其目的是祈求神灵阻止蝗虫吃庄稼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据说该节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地戏节 地戏节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