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多面人生“冬皇”孟小冬的谜底上海滩大亨们的真实嘴脸京剧艺术全盛时期的圈子文化
寒微苦命野孩子
杜月笙来到世间,等待他的不是温饱和谐的家庭生活,而是大起大落、风云变幻的人生历程。破败的老房屋檐下是他苦难的童年,像野孩子一样,三餐没有保障。三岁时母亲朱氏去世,刚生下的妹妹后来也送了人。五岁这一年,上海夏秋连旱,逃荒人四海奔波,杜月笙的父亲杜文卿带着继室张氏和杜月笙困守杨树浦的小米店。天催人命,这年腊月初九,大雪纷飞,零下十几度的阴冷笼罩着那破旧的寒屋,病重的杜文卿未及治疗,就撒手人寰。杜文卿和他的原配朱氏都没有钱下葬,据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回忆,“14岁,他(杜月笙)爸爸死掉了,他妈妈生了一个妹妹后也死掉了。
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拿一个席子一卷丢在烂泥的地方,就在高桥那儿走路的地方,湖滨边上。后来有一棵树生出来了,树的根把祖父的尸体都包起来了。所以有个风水先生说,非常好非常好。”
天崩地陷的遭际,让我们实在感叹命运的祸不单行,而命运考验杜月笙的还不只这些。
水果月笙逢贵人
那年,外婆送杜月笙走在高桥镇通往浦东渡口的小路上,杜月笙跪在送行的外婆面前,连磕三个响头,外婆颤抖着手把可怜的几个铜板塞到他的小包里。杜月笙红着眼睛,一把抹去脸上的泪水,暗暗发誓绝不让外婆失望。
二十岁的那年,杜月笙在王国生的店里做职员,月月有薪水,还有些年节福利。有点钱后打扮一下,青年杜月笙也就没了当年寒酸苦命的样子,出落得挺拔利落一青松。
游走市井,细心机敏的他变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相熟的人都说他会办事、懂人情、不抠门、又勤恳,将来没准有出息。
杜月笙手眼灵活,又肯钻研,削得一手好果皮,不论啥样的苹果和梨,也不论是新鲜的还是有烂斑的,不耽误交谈,也不用盯着水果看,刀光逼人,闪转腾挪,不一会就把一个掏空了籽的完整的梨肉送到你嘴边,果皮都不会断,“水果月笙”和“莱阳梨”的外号就从这里来的。这手艺在他步入帮会和向上攀结权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代注定了他不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富即安之辈,王国生的池塘已经容不下他的见识和野心。
一入青帮深似海
杜月笙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青帮,败也青帮。
现在人们对青帮的了解十分有限,常常简单地将青帮等同于流氓集团。无论怎么说,青帮终究不是一个光明正大的组织,但它又毕竟是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客观存在,了解了这个组织及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我们才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杜月笙中年后曾经对一位知己朋友说过一段话:“看看我们今朝的排场,像煞鲤鱼跳过了龙门,化鱼为龙,身价百倍了。但是你要晓得,我跳龙门比你难得多。你好比是条鲤鱼,修满五百年道行就可以跳,我是河滨里的一只泥鳅,先要修一千年才能化身为鲤,再修五百年才有跳龙门的资格。因此之故,我无论做任何事体,都是只可成功,不许失败的,譬如说我们两个同时垮下来,你不过还你的鲤鱼之身,我呢,我却又要变回一条泥鳅啰!”
杜月笙本人一直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年龄大了之后,尤其是经历社会角色和文化素养提升的人生转型后,他经常反思自己早年的堕落和罪恶,我们同情他,但也要保有正义感,这也符合杜月笙本人的意愿。
真实的人都是肉身,是立体的,不是神,不是魔,如果你看到的历史人物只有好的或坏的一面,或者其中一面被一笔带过,那很可能是有人做了手脚。
上海往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