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农村结婚歌谣 农村结婚嫁娶顺口溜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送房歌
一、请新郎
一对花烛一对台,我请新郎出房来,新郎请在上面坐,小朋友们坐两排.
二、点花烛
花烛拆封,喜气冲冲,花烛拿起, 诸公见喜,烛头对烛头,养个儿子做诸侯.
三、烛上插花
花烛点得亮堂堂,一对鲜花插两旁,左边插上金鸡叫,右边插上凤凰翔.
四、插花帽
一对鲜花鲜又鲜, 插在新郎帽两边,东一朵来西一朵,好像牛郎降九天.
五、送房开始
一对花烛一对台,我请新郎站起来,花烛前面来领路,好像八仙过海来.
六、敬酒
一杯酒敬天地,二杯酒敬家堂,三杯酒敬灶堂,四杯酒敬新郎.新郎喝这杯酒,来年生个胖儿郎.
七、请新娘喝酒衣
一对花烛放光彩,我请新娘下床来,下床来,下床来,听我司令来安排.五杯酒敬新郎,六杯酒敬新娘,二人同喝交杯酒,白头到老福寿长.七杯酒敬新娘,八杯酒敬新郎.喜酒要喝喜成双,荣华富贵子满堂.
八、送房
一对花烛亮堂堂,新娘房里好嫁妆,好嫁妆来好嫁妆,物满橱来衣满箱,一对红烛红彤彤,新娘脸上象芙蓉,郎才女貌配成双,好比天仙下九重.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赞礼歌
l、今是古,古是今,盘古初分到如今。 天上有个蟠桃会,地下有个儿女亲。
2、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说媒人,道媒人,媒人的辛苦说不尽.青山跑成白路了,一双鞋底磨透了。 两边球头子挨够了,婚姻大事成就了。
3、牵马娃娃谁家姓,牵马坠镫苦营生。翻山越岭走得紧,过河过道要小心。大客呐喊莫待慢,小心脖项挨鞭杆。辛苦劳累全在意,主家薄礼往上端。
4、张总管、李总管,一请请来X总管。X总管,不简单,走马上任把令传。脑筋活,会盘算,事事安排很周全。过事三天不由主,总管撑起半边天。
5、厨师进了厨房门,红白两案摆分明。烧肉片,炸丸子,白面馍馍上了笼。炒粉丝,拌豆芽,七碟八碗十三花。巧厨师,技术妙,大家吃得哈哈笑
6、七姑八姨众亲朋,左邻右舍众门邻。掌盘子,站席口,响吹细打吹鼓手。烧水的,撬面的,大门外边闲站的。剥葱的,捣蒜的,领着小姨子胡串的。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撒帐歌
1、一撤天官赐福,二撒早生贵子,
2、三撒吉星高照,四撒四季平安,
3、五撒五谷丰登,六撒合家和睦,
4、七撒七巧团圆,八撒子孝孙贤,
5、九撒天长地久,十撒白头到老。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开脸歌
来到俺家是新人,搬把椅子坐当门,三根红线开开脸,再想当闺女难上难。一绞短,二绞长,明年就是娃家娘。一观金,二观银,领嘞小孩成大群。
眉毛摘嘞弯又细,新人一辈子不受气,粉白脸绞嘞赛银盆,新女婿永世爱见这个人。搽官粉,喷喷香,新女婿见了疼得慌。黑了牙床并头睡,可别忘嫂子好情谊。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撒床歌
进了头门喜盈盈,进了二门挂彩红,进了三门笑呵呵,一对鸳鸯戏鸿鹅。鸳鸯鸿鹅嗯啊唱,八砖漫地粉壁墙。木隔山,扣铜梁,印花门帘三尺长,双手挂在金钩上。
这张床,打得美,四块金砖垫床腿;这张床,打得楞,南山红木造床撑;这张床,打得好,木匠师傅手头巧。鸳鸯枕,两头放,红绫被子青丝帐。叫秋香,和海棠,端来五谷俺撒床:
头一把撒嘞是万事如意喜洋洋,二一把撒嘞是两口子日子拌蜜糖,三一把撒嘞是三星高照交好运,四一把撒嘞是四季平安身安康,五一把撒嘞是五子登科人丁旺,六一把撒嘞是石榴花开红满堂,
七一把撒嘞是先生下一个俏姑娘,八一把撒嘞是在生下一个状元郎,九一把撒嘞是天长地久互敬爱,十一把撒嘞是十全十美福寿长。东一撒,西一撒,满院跑嘞骡子马,东一攉,西一攉,孩子老婆一小窝。
撒到床东头,领个小孩卖香油,撒到床旮上,领个小孩卖麻糖,撒到尿罐嘞,领个小孩卖菜嘞。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梳头歌
绞罢脸,再梳头,一梳梳个万花楼。
一木梳,一篦子,领嘞孩子成序子,一篦子,一拢子,领嘞孩子带顶子。
搽上桂花油,一辈子不发愁,插金钗,戴银簪,新人容貌赛天仙;端镜子,你看看,领嘞小孩当状元。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闹新房撒喜糖
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满地堂,三撒状元及递早,四撒龙凤配呈祥,五撒五子拜宰相,
六撒六合同生长,七撒夫妇同偕好,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九九多福寿,十撒十全大吉昌。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过礼歌
打扮小郎一枝花,摇摇摆摆到姐家,手提二盒茶。姐在房中绣花巾,忽听外面有人声,等奴来开门。
红漆椅子拖两拖,情郎哥哥你请坐,火笼里烧茶喝。烧起火来把罐儿架,箱子角里抓桂花,与郎泡杯茶。
走到堂前打一躬,手提细茶有两封,礼轻情意重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上头歌
打开小姐的青丝发,象牙梳子往下压。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水波云。
盘龙髻上加潮瑙,水波云中麝香熏。前梳昭君抱琵琶,后梳童子拜观音。
昭君琵琶人人爱,童子观音爱坏人。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令歌
门口一园竹,风吹两边扑,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
一杯酒令,一杯令行。一条黄龙大如江,口含珍珠照四方,一照扬名四海,二照四海名扬,三照金字状元郎。
一杯酒行,酒杯另行。荞麦开花好大口,莫把令杯狠“十友”,我把酒杯抱在怀,十杯九杯我说出来。
一杯酒行,酒精杯另行。新郎门前一园竹,竹抱笋,笋抱竹,阳春三月过喜事,五黄六月娃娃哭。
新郎门前一个塘,塘里有个大胖胖,会说令歌吃胖胖,不会说的抠颈项。新郎门口一根杨,杨有一丈二尺长,先请木匠后请雕匠,雕龙雕凤雕鸳鸯,双双凤凰,对对鸳鸯,荣华富贵,金玉满堂。
门中一个岩,岩里出花鞋,说得到令歌的穿花鞋,说不到令歌的喊妈来。
新郎门前一堆灰,灰里一只大乌龟,会说令歌吃乌龟,不说令歌跟猪睡。
门口一窝草,风吹二面倒,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跑。
门中一条沟,沟里出泥鳅,说得令的吃泥鳅,说不得令的啃骨头。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收令
收令收令,收进我一人。四水归大海,令酒归壶瓶。
糖果归我们,碟子归主人。(爬梯子)
上一步,天长地久,上二步,地久天长,上三步,三元及弟,上四步,四海名扬,上五步,五子登科,上六步,六鹤同寿,上七步,七女成仙,上八步,八日景象,上九步,千里富贵,上十步,万事吉祥。
对子挂周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取亲歌
(一)铜锣响几声,婆家来取亲,脚踏金满斗,筷子射门神,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钥匙交嫂嫂,我是别家人。
(二)柿子叶叶(儿)青,婆家来取亲,铜锣三声响,唢呐三声音,旗锣轿伞鞭炮炸,炸的为娘心里疼。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发亲歌
金壶打酒酒花堆,姑娘喝个上轿杯,我拿出酒来无好酒,拿出菜来也无好菜,打发娇娇去哒来。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送亲歌
走进贵府门,宾客满门庭,迎锣汪汪叫,客调声声应,箱桌摆得正,鲜花拥台灯。支客先生有才能,亲爷亲妈有名声,请支客先生传达一声,跟亲爷亲妈把揖敬。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拦车马歌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今日回神,车马还乡。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交亲歌
寒家姑娘,生得愚蠢,儿在娘家,没教成人。大物小事,全不知情,亲爷亲妈,请细教训。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亲家答礼歌
树梅花遍地开,几位贵客动步来。只怪我家贫实在,未设伏毯和结彩,我家办之不周,做之不来。二位亲客莫见怪。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支客师歌
二位高亲,今日光临,您是富门之户,今来寒门之家,一受风寒之冷,二受夜更之惊,屋宇僻窄,座位不恭,请二位高亲东升。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合八字歌
红庚八字纸一张,一破两开是一双,今日八字合拢来,不克妻来不克夫,不克爹爹不克娘,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合拢来,合拢来,合成一对巧鸳鸯。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拜堂歌
拜堂拜堂,日吉时良,天地相配,秭妹成双,传宗接代,后世不忘,光宗耀祖,五世其昌,一拜天地,二拜向王,三拜君师,四拜爹娘,交杯饮酒,长发其祥。
旧时农村结婚歌谣:挑子孙桶担歌
一步一开花,二步走进来,走进大门亮堂堂,二面放着金水缸,日间装的千担水,夜间装的万担粮。
千担水,万担粮,世代儿孙在朝纲,说得好,说得巧,说得圆,东家快点发喜钱,说得快,把的快,把一个,来一双,千亩粮田共仓房,南仓房来了六十六,北仓房来了九十双。
站在门前亮堂堂,四只窗阁象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贵人出在他府上了。
站在堂前亮堂堂,四仙桌子陪成双,两条金凳分左右,四张仙椅放毫光,子桶挑在肩膀上,不知绣房在那方,我抬头来望一望,望见绣房在东方。
小小门帘七尺长,“百子千孙”在当上,两个须子分左右,四个金鱼在当央。
一进房门红彤彤,桥上有水桥下空,文武百官当中坐,当今皇帝打一躬。
子桶挑在地板前,低头拾下太平钱,太平钱上七个字,千代儿孙万万年。
附记;此歌是迎亲挑嫁妆人演唱。子桶即马桶,喜话称“子孙桶”
传统的嫁妆有那些?
传统嫁妆一:针线盒
这是做女红的必备品,而只有会做女红的女子才会是贤妻良母。针线盒当成嫁妆时就有很好的寓意,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能干持家。
传统嫁妆二: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丰富的象征及寄托,是出嫁时最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寓意新人婚后的和和美美与白头偕老,被子越多则象征女方家越富有。有些家庭送了几套合欢被。
传统嫁妆三: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是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的表率,所以在传统婚礼中,鸳鸯图案是最为吉祥也最为普遍的,有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祝愿。
传统嫁妆四:龙凤毛巾
一龙巾一凤巾,新人各一条。既能烘托出婚礼的喜庆,还表达着家人对新人的祝福,愿新人婚后温馨贴意,长长久久。
传统嫁妆五:喜盆
也称为聚喜宝盆,应用红布包好,盆中还要放置有着吉祥寓意的东西,如红枣、花生、桂圆与莲子等。
天价彩礼之后,农村结婚又有新花样,“三边一响”是什么?
到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好了,已经有不少家庭步入了小康之家的行列。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比如,如今的结婚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了。所以,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很多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依然没有想要结婚的打算,所以剩男剩女一大把。溯其原因,是因为现今的结婚成本真的很高,别说是在城市,即便是在农村,对彩礼都有着很高规格的要求。
以前有一段时间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直接给彩礼钱,这彩礼钱可不是开玩笑,一沓沓的钞票摆在面前,用点钞机都要点好久。可想而知,娶媳妇是有多不容易。后来政府管控过一段日子,意思就是彩礼可以收,但是不能搞得太夸张,毕竟太高了容易败坏社会风气,到时什么拜金主义都跑出来了,这样就不利于社会和谐了。不直接收钱当然好办,毕竟钱的用途很广泛,什么东西都能买。所以到后来,收彩礼的形式就变成了所谓的三边一响。
这里头还是有点说法的。这里所说的三边简单来说是指路边,单边和搭边。光看字面意思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所以还是要分析一下。路边就是要求男方家庭最好能在城里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实在做不到也希望能够在镇子里的公路旁边有座房子。从古至今,人们成家立业的基础就是得有房子,这样才算有个家。所以对于婚姻来说,房子一直是很重要的条件之一。
其次就是这个单边,千万不要理解成西方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单边就是说男方家里不要有太多兄弟,如果是独生子女那就最好不过。因为在中国,往往兄弟比较多的家庭是非也就多,而且要是牵涉到什么财产问题也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很多人希望嫁给独生子女,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搭边就很简单了,就是要求对方要有一辆汽车。现在汽车已经成了嫁娶的标配了。
什么叫“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个名词,指的是当时国家有能力出产,而为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这四件家庭物品分别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四大件所代表的物品逐渐发生变化。
“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这些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所希望拥有,也比较稀有的四件家庭物品,一般都需要凭票购买。而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都是会转的,收音机是会响的,故又称“三转一响”。
50-70年代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显贴着计划经济的标签。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这“四大件”会让上了年岁的人如数家珍。
是它们伴随着百姓走过了一段能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历史,而他们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经历已经和这“四大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在其头脑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因为一块手表曾经就是她的嫁妆,而一辆崭新的“飞鸽”或“永久”也许使他当上了新郎。那时的“四大件”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以至于成了人们争相炫耀的资本。那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闲逛,其得意的劲头和开辆“大奔”去市场买菜的心情,估计是一样的。
建国60年以来,婚俗的变化是什么?
吴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小时候,看到的接亲娶媳妇是用大平板车,由壮小伙子推着。车的两边用竹竿支起一个竹制圆圈,挂上红色的缎子被面,铺上红毯子,就成了一种简易的轿车。新娘子穿着红色的上衣,头上蒙上红盖头,盘腿坐在其中。迎送的人们簇拥在左右,两个吹鼓手吹唢呐走在队伍的前面。七十年代,接亲使用的是自行车,在自行车组成长长的队伍中,新娘子坐在后座上,靠的是红衣服显示突出。八十年代前后娶亲改为手扶拖拉机和农用的崩崩车。九十年代兴起的是摩托车,长长的摩托车队伍是最体面的,以后小轿车加入了其中。到了2000年左右,完全改用了小轿车。
三十年改革开放
————中国婚俗变化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改革开放30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开放前,结婚有新郎揭红盖头、娘家哭嫁,陪嫁方面则很简单……现在结婚多奢华。”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婚俗的变化,我们的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前:结婚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在改革开放前,结婚有哭嫁、拜堂、揭红盖头、在床头向新人撒枣子莲子花生等习俗,在那个时候新娘的样子宾客都看不到的,新娘和新郎拜完堂后,新娘就直接送入洞房,之后由新郎揭开红盖头,以前结婚就真的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习俗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在一些农村里应该还保留哭嫁的习俗。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21世纪要三子一本”。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从“三转一响”到“三子一本”
1983年结婚的。当时结婚没有现在这么讲究,新房布置、物品置办都是简约的。“结婚时最流行的就是‘三大件’,当时要买齐这些东西挺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结婚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三转一响”,“三转”其实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录音机。当时结婚谁要是备齐了这些嫁妆,就称得上最为体面、最为隆重的婚礼。
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年5月刚结婚的陈老师说,她和丈夫是自由恋爱的,有双方父母的经济支持,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婚前就把电脑搬回家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离子电视一样不缺。“结婚前,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陈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是除了“房子、车子、票子”之外,还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从自起炉灶到酒店宴请
改革开放之初。婚礼都非常简朴。那时在家里办酒席的居多,婚礼前就要早早准备好所需要的物品、酒水等,婚礼当天在院子里架起炉灶,请来亲戚、朋友帮忙,一场婚礼往往要吃几餐。
“在乡下,很多人家用轿子迎接新娘,其中还有很多规矩呢,比如新娘子出嫁时要哭嫁,进洞房的时还有闹洞房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轿子接新娘的习俗开始慢慢被用自行车迎娶新娘所取代。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人们为图个省心省力,开始把结婚办酒席的事情全权委托给饭店处理,于是,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慢慢变淡了。
1997年结婚时,当时最繁琐的程序就是接亲。新郎带着接亲的队伍赶到新娘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接走新娘,新娘的家人还要用一些点心招待接亲的人,然后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把新娘送走。那时候渐渐没有了传统的拜天地和掀红盖头的程序。许多人都在饭店举办婚礼,摆酒席宴请朋友和长辈。酒菜的档次和花样和80年代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豪华车队,星级酒家,可以让新人觉得幸福,让亲戚觉得够面子。婚俗的“脸”悄悄在改变,步入婚龄的青年人,更倾向于委托婚庆公司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婚礼。
从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纱,那时候的年轻人。做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有个年轻人娶媳妇,买不起中山装,硬是在他店里磨了三个多钟头,借走了一件中山装。
而到了九十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一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一成不变的男左女右。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开始在热闹的大街亮相,影楼的档次越来越高,可选的礼服款式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婚纱照的版式也不落俗了,屏风式、卷帘式等层出不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