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脸上长了个疮 很痛很痛 有硬块 红肿 去挤会有浓和血 整个右脸都肿了 请问这是什么疮 要怎么...
这在临床上叫“痈疽”,是一种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你不要用手挤压,因为这样会导致感染的底部炎症更加扩散,弄不好会破相的,要立即去医院外科,用大量的抗生素进行抗炎对症治疗,一般连续的抗菌两周就较为有效了。
古代得“背疽”也能要命,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讲是哪些疾病?
古代得“背疽”也能要命,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讲,背疽就是
按百度百科的解释,背疽,泛指生于背部的有头疽。有头疽,是痈疽之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常见病因是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
所以,我们常说的“疽”,就是指在我们某一处皮肤下面长出来的毒疮,这些毒疮有可能长在脸上,也有可能长在背上。有时候我们上火了也会长出痘痘来,这些长出的痘痘,等到他们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痘痘的头部就会冒出一点白色的小圆点。我经常手痒痒要去挤痘痘,结果那些痘痘挤破后会流出淡黄脓液。
在古代,由于医疗的缺乏,当这些毒疮全部汇集于一处,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处理时,他们的身上就会长出更多的毒疮、这些毒疮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大的脓疮。
还有一种疮,是不得不长,人们也很无奈的——那就是背疮。背疮往往出现在一些卧床的病人身上。这些无法动弹的病人由于长时间平躺在床上,他们无法改变自己姿势和体位导致他们的背部不能接触到空气,甚至不透气,所以长出了背疮。
而且要紧的是,古人的衣服没有化纤材料,他们穿的棉麻非常的硬。如果病人本来就长了一个个大脓包,这些大脓包还整天被麻衣蹭来蹭去就很容易被感染,古代又没有西药,即使喝中药,因为见效慢,病人早就一命呜呼啦!
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医疗技术先进的时代,我们不用怕炎症和一些疾病,我们真的实在是幸运啊。
请问 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疽 这种病怎么治疗
阴疽之表现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其形成多由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常伴有全身虚寒证。临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疖肿形成之后,大剂量应用清热解毒之品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可使疖肿转化为阴疽。阳和汤出自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专为阴疽而设。在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之品滥用的今天,更显其功效卓著。
处方:熟地30克,麻黄15克,鹿角胶12克(烊化),白芥子30克,肉桂12克,生甘草12克,炮姜15克,砂仁15克,黑附子30克(与生姜45克一起先煎),7剂。每剂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3次服。7剂服完,疖肿缩小如黄豆大,纳呆腹胀好转,不再便溏。效不更方,续服7剂,疖肿消失。为巩固疗效服至18剂。告愈。
按:《成方便读》言阳和汤:“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症,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熟地、鹿角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则化耳。”王洪绪自言:“阴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