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结婚都有哪些习俗?
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马桥镇的历史文化
马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位于马桥俞塘村的马桥古文化遗址,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外,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同时在这里发现的一条宽约45米、厚1至2米以上、长度不明的面北向贝壳砂带,为上海成陆的“冈身”之说找到了科学依据。
马桥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可分5层: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临靠沙港河东侧。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镇上共有20户人家,镇区中央有一条4-5公尺的街径,全长只有50-60米。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这株紫藤,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距今500年。
这株紫藤的主藤一人合抱还余二三十公分,远远看去虬枝横空、亭亭如盖,柔枝纷披、悬架倒挂,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绒毯飞天而下,掩映了足足半个街面,每年清明前后,新枝勃发,生机盎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株古紫藤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明代大宗师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都曾到达或居住于此,乾隆皇帝的马匹还曾拴在紫藤树上,所以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拴马藤”的传说。
1989年,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投资900万元,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古紫藤园”,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 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顾言(1843~1914),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且有胆识。年仅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纽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纽、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筹款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著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以致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纽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强恕学校原址在今马桥幼儿园地界。1995年,经闵行区政府批准,原马桥中学和马桥中心小学分别复名为强恕中学和强恕小学,2002年年初两校合并现统称为马桥强恕学校。 在马桥镇西南角,靠近黄浦江,有个宅基叫韩仓,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居住过的地方。韩湘子出身在南阳,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养子。他自小学道,法力高深,考中进士,做了官。他年老辞去官职后,全家搬到云间(即当时的松江府,今马桥镇韩仓村),造了十排九庭心的场屋,南到黄浦江,北到拖尾巴桥。传说韩家还有四件世上少见的宝贝:一是金面杖,说是能撑住太阳;二是珠砂屏风,说是将它顺手展开,天上就会有彩虹;三是小石磨,往磨眼放一粒谷,磨子推一圈,就能碾出好几担米来;四是竹龙驹,虽说是竹蔑编的,但骑上它可以一跃千里。
有一年,韩家四小姐要出嫁。韩湘子为了显示韩家的全面,把金面杖和小石磨作了陪嫁。娶亲那天,男家撑了一条大船来,韩家大管家对他们千叮万嘱“船行半路,千万不可翻动嫁妆。”可男家人把他的叮嘱不当回事,反而对这些嫁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嫁妆船轻飘飘地开了。船到江心,有个脚趺想看看“宝贝”,随手从斗里捏了一把谷,放进石磨眼里就是推了起来,他刚推一圈,白米就象水一样流了出来,眼睛一刹,中舱囤满了白米,再过一会,前后舱也囤满了白米。大家这才明白韩家临出门时千叮万嘱不可翻动嫁妆的原因。可是后悔已经迟了,江内一个大浪卷来,连船带人一起沉到了江底。随嫁的“宝贝”也随之一起流失了。
几年以后,有个皇妃路过韩仓,看见如此大的豪门望族,就想打听清楚是谁家官邸。她刚下马来到韩家大门前,突然,皇妃身上挂着的珍珠,都“劈劈啪啪”一颗一颗地爆碎了。她吓坏了,立刻下令回宫。回到宫中,皇帝一听这等怪事,爆怒雷霆:“这还了得!即刻与我将怪物拿来!”皇上一声令下,一大群兵将开进了韩仓。韩湘子得知,却不动声色,仍然慢悠悠地喝着茶,吩咐管家到仓库提了一斗黄豆,前去迎战。管家知道主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心也安了。但当他带领家将出门一看,只见门外皇家官兵黑压压的一片,看得见龙头,望不见龙尾。一看这阵势,心里一慌,将一斗黄豆随手往地上一倒,回头拔腿就跑。结果,满地的黄豆一粒也没有变成兵,而官兵却趁势大举进攻,把韩家团团围困。韩湘子见法术失灵,只得带上珠砂屏风,骑上竹龙驹,腾云驾雾上天走了。韩家就此败落。
后来,人们看见天上的彩虹,就讲那是韩湘子在翻看珠砂屏;看见天上飞过流星,就讲是韩湘子骑着竹龙驹在天上巡游呢! 万寿庵: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49年有商店161家,从业人员272人,其中粮店32家、烟什店20家、南什货店13家、鲜咸肉庄12家、豆腐店11家、茶馆10家、棉布百货店10家。街道狭窄,沿俞塘北岸,长约600米,郭家桥至新石桥间120米段为闹市,店铺林立。花行、粮店、油坊、米厂分布于东西市梢。1949年碾米厂9家、榨油坊4家、轧花厂3家,共有从业人员93人。1958年,俞塘改道南移,镇区逐步改建。1970年,修筑贯老街中段长300多米成“十”字形的南北向新街,在中街路口形成集市贸易市场。镇区向北松公路扩展。70年代末起,居民住宅、商业楼、文化中心、影院、办公楼相继落成。沙港两岸老街旧貌依然。
想问一下山东淄博的结婚风俗都有哪些?我是徐州人,老公是淄博人,他们家那边好多风俗与我们不一样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
叫马桥镇的地方有好几个 你说的是哪个城市的 ?
(上海闵行区马桥镇)
万寿庵:
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
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古紫藤
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临靠沙港河东侧。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镇上共有20户人家,镇区中央有一条4-5公尺的街径,全长只有50-60米。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这株紫藤,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距今500年。
这株紫藤的主藤一人合抱还余二三十公分,远远看去虬枝横空、亭亭如盖,柔枝纷披、悬架倒挂,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绒毯飞天而下,掩映了足足半个街面,每年清明前后,新枝勃发,生机盎然。
古藤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株古紫藤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明代大宗师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都曾到达或居住于此,乾隆皇帝的马匹还曾拴在紫藤树上,所以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拴马藤”的传说。
1989年,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投资900万元,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古紫藤园”,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
马桥吴会书院
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顾言(1843~1914),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且有胆识。年仅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纽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纽、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筹款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著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以致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纽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强恕学校原址在今马桥幼儿园地界。1995年,经闵行区政府批准,原马桥中学和马桥中心小学分别复名为强恕中学和强恕小学,2002年年初两校合并现统称为马桥强恕学校。
韩仓的传说
在马桥镇西南角,靠近黄浦江,有个宅基叫韩仓,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居住过的地方。韩湘子出身在南阳,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养子。他自小学道,法力高深,考中进士,做了官。他年老辞去官职后,全家搬到云间(即当时的松江府,今马桥镇韩仓村),造了十排九庭心的场屋,南到黄浦江,北到拖尾巴桥。传说韩家还有四件世上少见的宝贝:一是金面杖,说是能撑住太阳;二是珠砂屏风,说是将它顺手展开,天上就会有彩虹;三是小石磨,往磨眼放一粒谷,磨子推一圈,就能碾出好几担米来;四是竹龙驹,虽说是竹蔑编的,但骑上它可以一跃千里。
有一年,韩家四小姐要出嫁。韩湘子为了显示韩家的全面,把金面杖和小石磨作了陪嫁。娶亲那天,男家撑了一条大船来,韩家大管家对他们千叮万嘱“船行半路,千万不可翻动嫁妆。”可男家人把他的叮嘱不当回事,反而对这些嫁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嫁妆船轻飘飘地开了。船到江心,有个脚趺想看看“宝贝”,随手从斗里捏了一把谷,放进石磨眼里就是推了起来,他刚推一圈,白米就象水一样流了出来,眼睛一刹,中舱囤满了白米,再过一会,前后舱也囤满了白米。大家这才明白韩家临出门时千叮万嘱不可翻动嫁妆的原因。可是后悔已经迟了,江内一个大浪卷来,连船带人一起沉到了江底。随嫁的“宝贝”也随之一起流失了。
几年以后,有个皇妃路过韩仓,看见如此大的豪门望族,就想打听清楚是谁家官邸。她刚下马来到韩家大门前,突然,皇妃身上挂着的珍珠,都“劈劈啪啪”一颗一颗地爆碎了。她吓坏了,立刻下令回宫。回到宫中,皇帝一听这等怪事,爆怒雷霆:“这还了得!即刻与我将怪物拿来!”皇上一声令下,一大群兵将开进了韩仓。韩湘子得知,却不动声色,仍然慢悠悠地喝着茶,吩咐管家到仓库提了一斗黄豆,前去迎战。管家知道主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心也安了。但当他带领家将出门一看,只见门外皇家官兵黑压压的一片,看得见龙头,望不见龙尾。一看这阵势,心里一慌,将一斗黄豆随手往地上一倒,回头拔腿就跑。结果,满地的黄豆一粒也没有变成兵,而官兵却趁势大举进攻,把韩家团团围困。韩湘子见法术失灵,只得带上珠砂屏风,骑上竹龙驹,腾云驾雾上天走了。韩家就此败落。
后来,人们看见天上的彩虹,就讲那是韩湘子在翻看珠砂屏;看见天上飞过流星,就讲是韩湘子骑着竹龙驹在天上巡游呢!
寺庙和教堂
万寿庵: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